言语行为理论与外语教学

2010-08-15 00:45蹇瑶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奥斯汀外语教学言语

蹇瑶

(重庆师范大学外语系 重庆 401331)

言语行为理论与外语教学

蹇瑶

(重庆师范大学外语系 重庆 401331)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它可以被应用于提倡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外语教学。文章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以及其对交际教学法的影响,并讨论了言语行为理论对外语教学实践的启示。

言语行为;外语教学;交际教学法;启示

一、引言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中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最先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于20年代50年代提出。此理论认为事实上语言通常被用来“做事情”,即实施某种行为,其强调在实际情况中的语言运用。根据奥斯汀的观点,人们说话的同时也是在实施各种各样的行为,因此人类的语言可以说是由一系列的行为组成。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应用价值也被扩展到其他领域,它澄清了交际功能的范畴,对交际能力作出了全面的界定,从而为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文旨在讨论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教学法的影响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二、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首次提出。1955年,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做讲座,并以《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为书名发表了讲座的基本内容。[1]在讲座中,奥斯汀论述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在言语行为理论中,奥斯汀首先将句子分为两种:施为句(performatifes)和表述句(constatives)。句子“I apologize.”并非是描述某个事物,人们无法判定它的对错,说这句话实际是在完成一个行为,这样的句子被称作施为句。相反,句子“I am cleaning the room.”则是对说话人在说话的这个时刻所做的事情的描述,人们说这句话的行为不能达成打扫房间的效果,而必须要有实际的操作。这类的句子被称作表述句。可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奥斯汀发现施为句和表述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表述句都可以看成是隐性施为句,也就是说所有的句子都可以用来实施行为。例如句子“I am fond of this picture.”按照奥斯汀原来的分类应属于表述句,但是当人们加入施为动词“state”后其就变成了一个施为句即“I state that I am fond of this picture.”。由此,奥斯汀提出一个改进后的理论来全面地说明各种言语行为,即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奥斯汀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人们说话时所实施的行为分为三类: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指说话本身以及由此产生的字面意义;言外行为指用说来做事或传递交际意图;言后行为指说话后改变世界和产生的效果。[2]在这三种行为中,言外行为是最重要的一种,也是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

在奥斯汀的基础上,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除了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分类标准,塞尔重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他指出,通过实施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就是间接言语行为。[3]间接言语行为可分为规约性和非规约性。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指对字面意义按习惯作一般性的推断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非规约性言语行为指需要借助说话双方共知的语言信息,背景知识和所处的语境来推断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语用学研究开辟了新视野。

三、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教学法的影响

根据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言语行为理论侧重于研究人们的交际能力而非语言能力,它分析了说话双方是怎样实施言语行为以及参与到言语事件当中。言语行为理论澄清了交际功能的范畴,对交际能力作出了全面的界定,因此为语言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早在1985年,应用语言学家Schmidt和Richaards就指出:言语行为理论与语言研究的联系在于它对交际教学法的贡献。[4]

交际教学法指强调运用各种交际活动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交际既是语言教学的目的,同时也是教学手段。因此,交际教学法与言语行为理论有相重叠之处,它们都注重语言的实际功效。此外,言语行为理论解释了语言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为交际教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教学过程的重心应是发展学生的情景理解能力,文化认知能力以及语用能力。

言语行为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区分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从而准确地理解说话人交际意图的能力。在言语行为理论中,言内行为指句子本身或句子的字面意义,对应于相关理论中说话人的信息意图。而言外行为指说话时所实施的行为,对应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不仅可以阐释话语而且可以提高人们日常交际的质量。例如,一个母亲对看了整晚电视的儿子说:“What time is it?”儿子回答:“Isn’t it the weekend?”从说话内容来看是说话人(母亲)向听话人(儿子)询问时间,但事实上问句“What time is it?”是在实施一个言语行为。可以是一个建议:“It’s so late that you should go to sleep.”或一个责备:“It's so late,why don't you go to sleep?”也或是一个命令“Go to sleep.”等。儿子通过当时的情境即可推断出他母亲的话语意味着责备,所以他回答:“Today is the weekend”。当然,母亲也可以从儿子的话语中推断出为自己的辩护。

其次,言语行为理论可以被运用到翻译教学中。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中,交际意图与信息意图并不相一致,这通常会导致在理解和翻译源文时出现许多困难。翻译者须结合语境来推断出说话人在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所要表达的交际意图。例如,在教室的墙上贴有这样一副标语:“No food in the classroom.”按其字面意义翻译成中文是“教室里没有食物。”但这副标语的目的是建议学生不要把食物带入教室,因此,将其翻译为“请勿将食物带入教室内。”更为准确。在翻译课程中,老师通常会传授给学生一些翻译技巧,如补充、省略、转换等。言语行为理论是这些技巧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所以,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掌握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内容。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中英言语行为中的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互相影响,语言可以反映文化特征,相反文化可以影响语言的使用。在翻译中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障碍或困难。例如,当跟他人打招呼时中国人通常会说“你吃了吗?”、“到哪儿去呀”等,如果按字面意义翻译英文“Have you eanten?”“Where are you going?”,听话人便会觉得疑惑甚至产生误解,英国人或美国人可能会理解成一种邀请或被询问隐私。而在中国文化里,它们的言外行为是与他人礼貌地打招呼。因此,应将以上几句寒暄语按照西方文化翻译为“Hello.”“How are you?”等。由此可以看出,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及文化背景知识来理解和掌握“言外之意”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语

言语行为理论改变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它已成为语用学中的基础理论和核心。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对语言研究及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还为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到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应向学生介绍言语行为理论相关知识,强调情境理解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在实际运用中掌握语用原则,从而减少学生在语言运用中的错误以及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语用交际能力。

[1]Austin J.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London:Clarendon Press.,1962. [2]胡壮隣.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Searle J.R. Indirect Speech Act. [M].Incoleand Morgan(eds),1975.

[4]Schmidt H,Richards J. Speech Acts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ing. in Richards J C.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5]左景丽.Implications of Speech Act Theory in Foreign Languge Teaching and Learning[J].Teaching Research,2009(5).

Speech Act Theory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peech act theor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y in pragmatics. It can be applied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which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linguistic competence but also emphasize training their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is paper discuss speech act theory and the influences of this theory o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t the same time, it talks about some implication of speech act theory to some teaching practices.

speech act theor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mmunicative langugage teaching; implications

蹇瑶(1987-),女,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2010-09-13

猜你喜欢
奥斯汀外语教学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节选自简·奥斯汀的Pride and Prejudice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两百年后,依然奥斯汀
简·奥斯汀,为什么两百年后我们依然爱她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奥斯汀小说中的多角恋与反讽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