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庆,柯珍堂
(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湖北黄冈 438000)
黄冈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考
王 庆,柯珍堂
(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湖北黄冈 438000)
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以其覆盖面广、带动性强等特点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大力推动的重要工作。近年来,依托特有的农业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黄冈市乡村旅游获得了较快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当前,进一步明确黄冈市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分析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外部优势,有利于从战略层面上促进黄冈市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黄冈市;乡村旅游;战略思考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其市场需求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可持续消费观念的深刻影响而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成为当前我国旅游产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继把 2006年和2007年中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和“和谐城乡游”之后,2009年,国家旅游局又明确提出了“全国乡村旅游倍增计划”,显示出乡村旅游在国家旅游业整体发展规划中的战略地位。可以说,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为湖北省的第一农业大市,黄冈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对于促进黄冈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促进黄冈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 旅游业是一个具有较高产业关联度的产业,能够通过扩散效应对关联产业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从经济学角度讲,理想化的乡村旅游业是旅游业与农业的一种结合,是第三产业在不影响第一产业的基础上的一种附加,是农业向多样化经营转化的最佳形式。[1]2008年,黄冈市生产总值达到 600.7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92.58亿元,第二产业 204.23亿元,第三产业203.94亿元①,分别占 GDP比重的 32%、34%、34%,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比重明显偏高,第三产业明显偏低。因此,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是黄冈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发展乡村旅游必须依赖于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餐饮业、旅馆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制造业的配套发展,同时也会进一步促进这些关联行业的发展。因此,发展具有覆盖面广、综合带动性强等特点的乡村旅游,有利于推动农村地区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黄冈各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快农村非农化的进程。
2.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促进黄冈市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的有效形式 2008年,黄冈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3744元,远低于全省农民纯收入4656元的平均水平,农业大市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这一方面受到广大农户资源禀赋不足和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制约,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黄冈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主要依赖于农业产出的增长,即更多依赖于农业生产食物的功能,忽视了农业资源其它功能的开发和利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人们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将会大大高于物质要素的需求,由此也决定了,只有充分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才能实现农业资源的最优利用,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农业资源的价值,提升农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旅游赋予了农业各类生产要素新的内涵,其发展重点在于挖掘广大农村各类资源的价值,通过把农村风土人情、农耕文化、农业生态环境等无形资源与山地、果园、农田、池塘等有形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突破传统农业仅仅只能发挥农业资源的生产性功能的局限性,促进多功能农业的发展,为农业各类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创造条件。
3.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促进黄冈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可行措施 2008年,黄冈市耕地面积328.34千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 0.74亩,低于全省 0.86亩的平均水平;在全市 730万总人口中,农业人口达到 550万,占总人口比重的 75%以上。各地农村存在的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严重影响到农业的增效和农民增收。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并将之转化为竞争优势,使其成为推动黄冈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工业化水平较低、乡镇企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黄冈市,大力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无疑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可行方案。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世界旅游业每直接收入 1元,相关行业就可增收 4.3元;旅游部门每增加 1个直接从业人员,全社会就能增加 5个就业机会。具体到我国来说,正处在发展上升阶段的旅游业带动的相关行业增收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加远远不止上述数字。[2]发展乡村旅游,可以通过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广大农户在农业资源禀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这种“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就业形式获得额外的增收渠道,实现就业方式的非农化,从而有利于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力军。
尽管黄冈市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是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但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近年来黄冈市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潜力。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黄冈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相对落后,但由此也奠定了黄冈市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基础。在2007年《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中,黄冈市高居全国十大宜居城市的第五位,凸显了黄冈在“交通便利性”、“城市建设”和“环境质量”等方面的相对优势,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 2007年黄冈市委、市政府首次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经济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黄冈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以黄冈城区为中心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奋斗目标以来,黄冈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日益改善,旅游公路、宾馆、酒店、景区等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加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得黄冈市具有的“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成为武汉城市旅游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以红安、麻城、浠水等革命老区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黄梅的四祖、五祖、老祖等佛教禅宗为主体的黄色旅游 (宗教旅游)、以鄂、豫、赣、皖共享的大别山绿色旅游(生态旅游)以及以长江、白潭湖、遗爱湖等江湖、河水资源为依托的蓝色旅游的快速发展,黄冈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品牌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强,为黄冈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与此同时,黄冈市大力推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各地农村村容村貌和农民精神面貌的改变,各具特色的专业村不断涌现,农村文化事业得到蓬勃发展,乡土民俗得到发扬和传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则加快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区域化,特色农产品渐成规模与体系,打造出一批闻名全国的“板栗之乡”、“菊花之乡”、“油茶之乡”、““茯苓之乡”、“甜柿之乡”、“茶叶之乡”、“药材之乡”,形成了一大批具有浓厚地域特征和品质特色的地理标志农产品。这些都为加快黄冈市特色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载体和平台条件。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打造黄冈乡村旅游区域特色 乡村旅游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具有的外部经济效应,决定了地方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鉴于此,黄冈市要结合《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制订完善《黄冈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立足黄冈各地农村的资源禀赋优势,依托红色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大别山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具有黄冈区域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通过差别化战略明确黄冈市在武汉城市旅游圈建设中的市场定位。同时,结合黄冈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做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可行性论证,协调政府、村集体和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将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中的基本农田保护、新村庄建设、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
2.尊重农民的参与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农民群众既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利益主体和直接受益者,又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主体,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力量。农民群众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与参与热情,决定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效果;农民群众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乡村旅游的成败。因此,黄冈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坚持富农宗旨和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组建农民旅游协会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集体开发、规划,对乡村旅游服务进行组织、管理、协调,促进农村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整体形象,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同时,针对黄冈市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的现实,要加大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把对农户服务意识、服务技能和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与培育新型农民结合起来,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黄冈市乡村旅游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3.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旅游产品档次 世界乡村旅游的实践证明,只有依托传统文化挖掘特色,乡村旅游才能充满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经过近十年来的培育与发展,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需求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只有立足地区独有的乡土文化形成错位竞争,才能在各地区日益激烈的乡村旅游竞争中打造精品,塑造独特的品牌。因此,对于黄冈市而言,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项目上,除了要扩大体验型、参与型的乡村旅游产品以外,还要大力发掘乡村旅游资源的“乡土性”,把农业文化景观、农耕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与传统的村居习俗、风土人情、农耕文化、地区特色饮食文化等有机结合,引导和鼓励农户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突出乡村传统文化积淀的深厚底蕴,特别是对红色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开发形式多样、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项目,凸显黄冈市乡村旅游独特的竞争优势。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尽管发生于远离城市生活污染和工业生产污染的广大农村地区,但作为一种消费活动,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特别是超过农村乡村环境承载能力的过度消费,将会加剧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现有的基础条件来看,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黄冈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相对优势,也是其保持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保障,对于黄冈市而言,加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因此,黄冈市要按照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切实把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要求相结合。特别是要避免因盲目开发建设而对农村文化遗产带来的人为性破坏,充分保护乡村文化的完整性,形成农村生态改善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模式。
注释:
①本文有关黄冈市的相关数据均来自 2009年《湖北统计年鉴》。
[1]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14(2).
[2]许毅,潘国旗,柳文.论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其路径选择 [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5).
责任编辑 周觅
F590
A
1003-8078(2010)04-086-03
2010-04-09
王 庆 (1980-),男,湖北天门人,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博士。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优秀中青年人才项目,项目编号:Q20092702;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y157;黄冈师范学院博士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cd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