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州词题材内容及创作思想分析

2010-08-15 00:44郭杏芳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词作黄州东坡

郭杏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 438002)

苏轼黄州词题材内容及创作思想分析

郭杏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 438002)

苏轼被贬黄州,是他仕途上第一次沉重打击,也是人生第一次巨大挫折,但这一时期却是他文学创作上的辉煌时期;短短几年间,他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文赋及书画作品,更重要的是创作了他的代表之作;尤其是词,数量多 (与他自己及同时的词作者比较),题材广泛,思想丰富,而且具有开创性。通过苏轼黄州词主要题材内容的分析,大抵可以窥探到他当时的思想状态及人生态度的转变。

苏轼黄州词;题材内容;创作思想

苏轼因诗获罪,被贬黄州,初有所畏,“不敢作诗与文字”,但他并未停止创作,而且作品丰富,成就辉煌。贬居黄州四年零两个月 (北宋神宗元丰三年二月一日抵达黄州至元丰七年四月离开黄州移汝州),他手抄了《金刚经》,第三次手抄《汉书》,著九卷《易传》、五卷《论语说》,创作诗近 200首,文近 500篇[1],词已考证过 100首。真正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写作已融入到他的日常生活之中,并成为他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轼在黄州的词作从数量看似乎仍不如诗和文,但超过他在其他任何地方的创作,占他整个词作的四分之一强,而且还出现了代表其最高成就且开一代词风之先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此外还有许多脍炙人口,一改晚唐五代词风的好词。南宋末年词人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这说明苏轼在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上均有新的创造;文论家刘熙载《艺概·词曲概》(卷四)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这更扩大了词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功能和境界。

一、苏轼黄州词数量及题材

苏轼黄州词作经几代研究者多次考证认定,数量不断增多,直到超过 100首。较早的是上世纪初期,龙榆生《东坡乐府笺》认定黄州作词 47首;上世纪八十年代由石声淮、唐玲玲编撰而成的《东坡乐府编年笺注》,认定黄州编年词 65首。20世纪末 21世纪初,东坡词的研究出现了一个高潮,陆续推出了新的苏词校注和词目订正,其篇目逐次增加。1998年薛瑞生的《东坡词编年笺证》(西安:三秦出版社)新增词目 21首,次年饶学刚教授的《东坡黄州词目订正》(《苏东坡在黄州》京华出版社)又新增了 6首,而 2004年邹同庆、王宗堂的《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再次增加新篇目 7首,2005年苏词新生代研究者饶晓明在《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六期)发表《新近发现东坡词考辨补正》,则在苏轼诗文中发掘考证,新增词目 8首。前后加起来苏轼黄州编年词突破了 100首,高达 107首[2],这不能不说是个可喜成绩。

苏轼词的题材大致可归纳为述怀,人生,友情、爱情、女性,农村,记游、写景、咏物、咏史及赠答、隐括、回文、集句、自度曲等几大类,他词的题材相当广泛,正如石声淮、唐玲玲的《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前言》中所言:苏轼三百多首词,比北宋任何词人留下的词都多,而且“内容丰富:有对美好理想的热烈追求,有在受到政治迫害时苦闷而又旷达的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的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故旧深沉的眷念,有对丑恶事物的讥讽;写了火树银花的都市繁华,也写了静谧的农村和渔家;写了寒夜孤灯的客馆,也写了歌吹热闹的宴会;写了达官贵人,也写了流落江湖卖唱的游女;……题材之广突破了前人。”[3](P190)他以长短句这一艺术形式,传达了生活中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并以这些优美的作品表现了他自己独特的美的感受和创造。在黄州更是如此,而且还将词的创作提高到与诗并立的地位。北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苏轼为后代词人“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北宋末年的南渡词人和南宋的辛派词人就是沿此路进一步向前开拓发展的。

苏轼黄州时期的词作几乎包括了以上所有题材,而词的创作数量比哪个地方都多。这是因为他以诗获罪,有很长时间都心有余悸不敢作诗;而像他那样知识渊博,思想丰富,思维活跃的知识分子,不写作就如不呼吸、不吃饭、不思考一样,简直无法可活;如寂寂无言活下去在他来说也毫无意趣可言,不如一死。他自己曾说“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矣。”(何蘧《春渚记事》)。贬到黄州后必须在诗之外开发一种便于表情达意、写景抒怀的新的文学样式,这便是词。词在当时还不入正统文学之流,不登严肃文学的大雅之堂,更重要的是不会引起朝廷士大夫的关注,尤其不怕如舒亶、李定、何正臣之流从中搜罗罪证。苏轼自己曾在书信中对友人说“比虽不作诗,小词不碍,辄作一首”(《与陈大夫》之三),因此,在黄州期间,苏轼就大量填词,以此来发泄苦闷,抒发情怀,寄寓理想,唱和赠答,举凡诗能表达的意境、涉及的题材、表现的功能,苏轼都用词实现了。王彦颖在他的研究文章中说:“黄州之贬是苏轼一生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他第一个文学创作高峰期,谪居黄州时期,他的词作不仅数量多,艺术水平高,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意蕴。”[4]正因如此,我们就可以通过分析苏轼黄州词的题材内容,而了解其贬居黄州期间的思想变化。

二、苏轼黄州词题材及思想

研究者公认苏轼黄州词数量多,题材广泛,而且思想丰富,扩大了词的意境,提升了词的品位,其开创性的成就高出文学史上任何一位词家。尽管他开了词史上豪放一派的先河,但他的作品并不都是豪放风格的,而且婉约词和其他词的数量超过了豪放词。正如人民大学苏轼研究专家朱靖华教授在《饶晓明 <东坡词研究新思维 >读后》(《东坡词研究新思维》代序)中所言:(作者认识到)“东坡词题材广阔,丰富多彩,谈不上以豪放词为主还是以婉约为主”,甚至还有些戏谑、回文、集句和隐括等没多大文学意义,而只能算文字游戏的词作。苏轼成就最高的当数爱国言志词、爱情词、咏物词和写景词。他在黄州的词作几乎包括了他所有词的题材,而且还有新的开拓,但最为人称道,也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仍要数感旧、怀古、咏史、咏物、记游等题材内容的词。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诉衷情》(海棠珠缀一重重)、《归来引》(归去来兮)、《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凭高眺远)、《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等十余首。笔者此文欲按题材内容将苏轼黄州代表性词作分为隐喻自况、怀古伤今、洒脱归隐、歌咏自然等加以具体分析,以一窥其当时的思想状况。

(一)忧谗畏讥,作词隐喻自况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苏轼,似乎一直是旷达乐观的,被贬黄州也似乎豪情万丈、慷慨激昂,写出了那么豪放洒脱的诗词文赋,近千年来令无数文人墨客和人仁志士感动不已。其实,初到黄州的苏轼心存余悸、痛苦迷茫,孤寂苦闷的心情只有当事人他自己独自承受和化解。只不过他思想开朗,心胸博大,善于自我排解。正如他给朋友信中所言:“处患难不戚戚,只是愚人无心肝尔,与鹿豕木石何异!”(《与赵晦之》之四)但他不因患难中的戚戚之情而消沉颓唐,他有知识分子的梗概之气,下面这首词就表达了他这种孤傲清高的性格特征:

卜算子[3](P231)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词应作于元丰三年二至五月间 (应是早春,树叶还未长大,故有“疏桐”),因为苏轼二月一日抵黄,寓居定惠院,五月家眷来,便迁居临皋亭,此后便再未在此居住过。这首词表面看是写景咏物,实则是以物喻人,上半阙写出了时间和景物,营造出清旷孤寂的氛围,如“孤鸿”般的“幽人”在这种背景下独来独往,飘忽不定,给人留下惊惶幽怨的形象;下半阙以鸿喻人,表达的是哀怨而孤傲的情感。此词作者标明是作于黄州,而且是他刚到黄州时所作,不应是有些论者所谓的作于惠州;那么,“幽人”和“孤鸿”应是苏轼自况。这正是他初到黄州时的心情写照,一个遭过大难而远贬僻陋州郡之人,而且是剥夺了权力、失去了自由的曾有政治抱负之人,所有的那种对命运的感叹、对前途的失望、对有恨无人省的无奈,以及不肯同流合污、低头屈服的坚持,都通过这首词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与此词相似题材的还有一首题咏海棠的咏物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诗开头就以怜惜惊疑的语气写道:“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然后描写其“嫣然一笑竹篱间”,使得“桃李满山总粗俗”。还自问自答:“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全诗以物喻人,以海棠这个“宝贵”“清淑”的“名花”自况。梅大圣教授说“这首苏轼自称平生最得意诗,全面而又形象地把他贬居黄州后的幽独、生不逢时的遭遇以及自己的高尚节操表现了出来”。[5]可见,苏轼到黄州后作词,一开始就打破了闺阁题材的限制,“以诗为词”,没有词的题材限制,也没有诗与词的高低贵贱之分。在他看来,词是诗之苗裔,是长短句式不齐的自由体新诗,诗与词是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当然,这种新的诗体,因晚唐五代及宋初文人士大夫的误解,使其不入主流,这也正好可以掩某些人的耳目,而苏轼则可以自由填写,而不至被某些人利用说事。

(二)吊古伤今,感叹人生如梦 苏轼贬居黄州,既挂一个有职无权的“团练副使”闲职,俸禄肯定不会多(“尚费官家压酒囊”而矣),而他还有一大家人要供养,所以由朋友帮忙向官府请得几十亩荒地,躬耕于黄州东坡,并自号为“东坡居士”。一家人“刮毛于龟背”,以求温饱。但他是文人,读书写作,交游赋诗已是天性;表面的淡泊宁静,不代表内心不焦虑苦闷。尽管他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表面看,好像已融入到当地乡俗,适应了一种不被主流社会关注的普通生活;实际上他精神上并不轻松,只是竭力以忘却来麻醉痛苦。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氛围,有引发情感的事物,就会触动他灵魂深处的隐痛,就仿佛刚经历了一场大梦,流露笔端形诸文字,便有一种超然高妙的语境和超然出世的幻境。即使在黄州居住了几年,他内心里的痛楚还时时泛起,需要不断地化解平复。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一向被认为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之作,这是就词的风格而言,词开头就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造句雄浑、气魄宏大,确实豪迈;但就其题材内容来说,却是吊古伤今、睹物思人,借三国英雄豪杰周瑜的不世功业来喻自己的怀才不遇,最后只得发出人生如梦的浩叹。这首词很有李白的豪放之风,而且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也是极其复杂的,既极其豪迈又极端消沉,既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气概,又有及时行乐得过且过的放任。因这首词太有名,有关研究文章一个世纪来有近二百篇,在此就不再抄出全词并加以分析了。

至于“人生如梦”的感叹,在苏轼不少词作中都存在。他常常在诗、词、文中直接写到如梦的感觉。如“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笑劳生一梦”(《醉蓬莱》)、“万事到头都是梦”(《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永遇乐》“明月如霜”),“一年一梦”(《岐亭》之二)、“追思曩时,真一梦也”(《书游吴江垂虹亭记》)等等,不胜枚举。这是作者在感到现实不如意时,一种情感的化解和思想的解脱,想以此麻醉钝化自己的痛苦,发泄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三)洒脱归隐,歌咏自然 在苏轼黄州代表性词作中,有一些表现他洒脱、旷达、归隐、忘情等思想情感的词,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很得当代已故著名女作家戴厚英欣赏。全词抄录如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记游词(写景抒情)写于元丰五年 (1082年)。三月七日,苏轼与友人一道前往沙湖相田,道中遇雨,持雨具者已走在前了,他们都被雨淋。苏轼在词前小序中说“同行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词中主人公洒脱大气,心境恬静,不因外界的变化而受任何影响;风啊、雨啊、阳光啊,在他来说都一样,他照样吟啸徐行。这是一次外出的行程,一生的遭遇同样也可以这样对待,“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与“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大不相同,可见经过两三年贬居生活的磨炼,苏轼的心态已调适过来,心境已很平静,可以安然面对自己的处境,不惊不怕,平和应对。

元丰五年是苏轼创作的丰收年,最有名的词和赋都是这一年创作的,还创作了一些歌咏自然风光、歌咏农村生活的词。沙湖相田,苏轼淋雨,虽然很豪迈,但却生病了,慕名往麻桥求医,病愈后与名医庞安常同游清泉寺,并作词。《东坡志林》卷一《游沙湖》记得很清楚:“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他所作的歌就是《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也是记游,上片写自然环境,下片即景抒情。但触发点却是“溪水西流”,词前有说明“寺临兰溪,溪水西流”。由于我国的地势特点,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河水东流,见兰溪水西流,苏轼大感意外,并深有感触。于是借白居易的诗反其意而用之,表达的思想情感则大不相同。白居易《醉歌》中唱道:“…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人生易老,韶华不再,表达的是颓丧的消极情绪;苏轼见溪水西流,感到大为振奋,有如流逝的岁月也可以重来,人生也可以再少,于是,劝人不要因生了白发就唱“黄鸡白日”歌。这一典故的运用将词和词人的思想境界和审美倾向都改变了过来,伤感变成昂扬,悲观变得旷达。可见此时的苏轼,心态确实平静了,而且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还往沙湖买田,似有定居的准备,就如一颗顽强的种子,撒到哪里都能生根发芽。看开了人生荣辱贵贱,哪里不可以生存,哪里没有生活之美呢?歌唱自然,歌咏人生,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就在这一年春天,苏轼出行蕲水,夜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横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3](P195)于是题《西江月》词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霜。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春天的月夜,苏轼外行,过酒家而饮醉,于是解鞍下马,以手臂作枕,醉卧于一座溪桥之上,多么浪漫而忘情,简直是忘忧。词前小序简洁生动地介绍了作此词背景、环境气氛、作者的感受和情绪,“乱山葱茏,疑非尘世”,环境很美妙,作者也很惬意。此时此刻没有尘俗气,也没有烦恼心,真是进入了绝妙的境界。“我欲醉眠芳草”,作者似乎是陶醉了、忘我了,但“杜宇一声春晓”又让作者回到了现实世界,又唤起了作者某种心情意绪。“苏轼此景,既有一声春晓的坦荡光明,又在杜宇啼归的鸣叫里,含蕴了某种惆怅思归之意绪,在这令人飘飘欲仙的图画里,透露出了词人内心深层痛苦的信息”。[6]词的题材是记游的,内容写景抒情,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开朗快乐的。

总之,这一年的春到夏再到秋,作者创作了他成就最高的词赋,或恢宏豪迈、或细腻婉转,写出了他对生活的体悟,对人生的认知;抒发了豪迈的气概、旷达的胸怀,其创作思想更为成熟、更为广阔。此后(不论是在黄州还是在惠州、儋州),苏轼还有不少表现人生苦短、生命如寄、人生如梦的词作,但整个思想情绪是平静的洒脱的。从苏轼黄州词的题材内容,我们大致可以了解一些困苦窘迫境况下,他思想的变化、人生态度的转变。人要走出坎坷,超越环境,需要依靠思想和智慧、知识和觉悟,内因起主导作用。

[1]饶学刚.苏东坡在黄州[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

[2]饶晓明.东坡词研究新思维[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 (前言)[M].台湾:台湾华正书局(二版),中华民国八十九年八月.

[4]王彦颖.苏轼黄州词的思想意蕴 [J].内蒙古煤碳经济,2008,(02).

[5]梅大圣.苏轼黄州诗文评注 (序言)[M].武汉:华中师范出版社,1992.

[6]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7-01:707.

责任编辑 张吉兵

I207.23

A

1003-8078(2010)04-027-04

2010-04-21

郭杏芳,女,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副主编,副教授。

湖北省社科课题,课题编号:2005Y327。

猜你喜欢
词作黄州东坡
多情最是黄州月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东坡画扇
更 正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