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也丹
(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湖北黄冈 438000)
以发展的胸怀打造最著名的“非遗”
——关于湖北黄梅戏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桂也丹
(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湖北黄冈 438000)
黄梅戏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传承和创新,传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创新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确立创新思路、打造精品剧目、培养领军人物三个方面,就黄梅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问题进行探讨。
黄梅戏;传承;创新;思考
黄梅戏艺术是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地方剧种。她发源于湖北黄梅,发展于安徽安庆,进而蜚声中外。要保护好传承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振兴湖北的黄梅戏艺术,除了党和政府的领导、重视,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外,必须遵循黄梅戏艺术的发展规律,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要以发展的胸怀,树立大黄梅意识,坚定不移地实施精品战略和人才战略,着力构建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完善投入扶持、评价奖励机制,以更强大的阵容努力打造经典剧目,不断扩大和增强黄梅戏艺术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巩固和提升黄梅戏艺术的名牌地位,把黄梅戏艺术打造成中国最著名的“非遗”。
一、确立创新思路,推动科学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传承提升地位,创新推动发展。黄梅戏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传承和不断创新,传承与创新是不能割裂的有机统一体。创新的实质就是发展,而传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创新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展望黄梅戏的发展前景,从宏观上看,这个挑大梁的任务仍然在安徽省。因为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基础深厚,体系完备,人才集中,水平先进;而且安徽把黄梅戏当着他们的主要剧种,举全省之力抓黄梅戏艺术事业的发展,在人力、财力、物力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每年都有新的成绩。其黄梅戏艺术产品除传统的舞台表演剧目外,还有电影、电视剧、音像制品、理论书籍、艺术期刊、本科学校、专业研究所等。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黄梅戏氛围、群众基础都优于湖北省。尽管受到多元文化艺术市场的影响和文化娱乐空间的冲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与湖北省一样艰难,但由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安庆市黄梅戏剧院、再芬黄梅戏艺术剧院和 30多个县级剧团的艰苦奋斗,加上电影、电视、音像的紧密配合,全国连锁的黄梅戏会馆有限公司的加盟,黄梅戏发展前景仍然是乐观的。安徽省在全国和国际上的影响,将会得到巩固和发展,还有可能得到更大的飞跃,登上新的台阶。
就湖北省而言,传承、创新、发展黄梅戏的任务,人们很自然地把希望寄托在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和刚组建不久的湖北省地方戏剧曲艺术剧院上。作为黄梅戏发源地的黄冈市,有着雄厚的艺术基础,有着浓郁的艺术氛围。随着时代的前进,黄冈的黄梅戏艺术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思想内涵都承载了时代赋予的重托,在创新、发展黄梅戏艺术上,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黄冈市在发展黄梅戏艺术方面,虽然在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仍显不足,但是鄂东人民要求发展自己的乡土艺术的愿望十分强烈,黄梅戏艺术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当然,仅靠鄂东地区的几个县去打造最著名的“非遗”,振兴湖北黄梅戏是远远不够的。湖北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发展的胸怀与眼光,站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在加快推进湖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省的进程中,确立加快发展湖北黄梅戏的指导思想,把发展黄梅戏作为省级文化战略来抓,进一步提升黄梅戏艺术的品牌地位,作为优先发展和重点扶持的艺术项目,列入湖北省“十二五”计划,为传承、创新湖北黄梅戏艺术指明方向。
去年 7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已出台《关于发展和保护地方戏曲的通知》,省主管部门应当依据这个文件精神,结合湖北的实际,制定出台湖北黄梅戏艺术发展的意见,为打好黄梅牌,唱响黄梅戏,发展黄梅戏产业指明方向,用“政府行为”促进黄梅戏融入市场经济大潮。要进一步加大黄梅戏艺术院团改革力度,加快改革管理体制,创新激活运行机制,尊重艺术发展规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着力构建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完善投入扶持、评价奖励等机制。从组织领导到政策措施,从人才培养到院团体制,从剧本创作到理论研究,从艺术生产到市场开拓,从精品攻关到普及推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充分调动和发挥黄梅戏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把湖北黄梅戏艺术事业做大做强做响。
二、树立创新意识,打造精品剧目 剧目是戏曲剧种走上舞台表演的文学载体,是艺术表现的基础脚本,也是编剧创作、舞台表演、观众欣赏这一动态系统的起点。戏曲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剧种的存在和发展,不能没有精品剧目。而精品剧目的重要标志,就是具有一定思想内涵,融艺术价值、实践价值、欣赏价值于一体的戏曲产品。在某种意义上说,精品剧目不仅是对传统范式的传承,而且是现代创新实践的延伸。要打造精品剧目,必须树立精品意思、创新意识、观众意识。紧扣时代脉搏,关注当代人的精神需求与审美期待,选择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为广大观众所乐于欣赏,乐于接受的素材,从多角度、多层面反映重大主题。只有这样才能创作、生产出高质量的艺术精品,实现黄梅戏艺术的内在价值。
上世纪 50年代中国戏曲界有句名言:“一个好剧目可以救活一个剧种。”昆剧的《十五贯》、黄梅戏的《天仙配》、《女驸马》就是最好的证明。昆剧、黄梅戏的成功传承和创新,不仅为民族戏曲的传承和创新,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而且为民族戏曲的发展和振兴,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抓好剧目创作,加强剧目建设,对于民族戏曲的振兴和发展至关重要。湖北黄梅戏理论家桂遇秋倾毕生心血抢救挖掘、校勘出版的 300余本 (出)黄梅戏传统剧目,结束了几百年来历代黄梅戏艺人口传心授、没有文字版本剧目历史,是集黄梅戏传统剧目之大成的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剧目资料,是中华民族戏曲遗产中的一份重要财富。这些剧目之所以久演不衰,流传甚广,就是因为它无不是演绎普通百姓的寻常生活。目前湖北、安徽进行改编整理的有影响的大本戏不超过 10本,小出戏只有 16出,还有大量的珍珠埋在泥土里。近年安徽省剧作家濮本信根据黄梅戏传统小戏《砂子岗》,融入现代素材改编成《婆媳之间》,鞭挞了过去是婆婆磨媳妇、现在是媳妇磨婆婆的社会现象,构思新颖,时代性强,深受观众好评。湖北省剧作家湛志龙根据黄梅戏传统小戏《王瞎子捉奸》,创作改编的黄梅小戏《回门》,于2008年6月3日随黄冈市文化代表团,赴芬兰科沃拉市参加“中国文化周”活动,首次将黄梅故乡的黄梅戏带出国门,影响深远。因此,发掘、整理、上演黄梅戏独具特色的剧目,仍然是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现代戏的创作还是个薄弱环节。湖北省建党的历史较早,湖北人民为夺取无产阶级的革命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在革命战争年代作出了很大的牺牲,造就了 200余名共和国将军和成千成万名全国著名烈士。这些革命前辈的光辉形象,在戏曲舞台上还没有得到充分展现。2006年,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进行了成功尝试,推出了大型现代黄梅戏《英子》。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历史,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将传统的黄梅戏戏曲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与现代戏曲舞台艺术表现相结合,开创了现代黄梅戏艺术的新天地,展示出湖北黄梅戏艺术的新发展。在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建设,取的了很大成绩,各条战线涌现了不少的英雄人物,波澜壮阔的现实题材,为戏剧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急需我们戏剧工作者去开掘,把他们英雄形象展现在社会主义的戏剧舞台上。
要更新剧目生产观念,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品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指导思想,树立观众第一,市场第一,效应第一的理念。走出为专家创作,为参赛生产,为政绩投入的误区,彻底制止“创作一个,生产一个,参赛一个,丢掉一个”的短期行为。扩大实践演出,加强作品推介,努力还戏于民,不断修改锤炼,不断丰富完善,以优秀作品赢得艺术检验,赢得观众检验、赢得市场检验,赢得历史检验,实现艺术自身的最大价值。要改革剧目创作体制,创新剧目生产机制,建立新的黄梅戏艺术生产机制,设立湖北省黄梅戏发展基金会,面向全国招标征集优秀剧本,对新剧目的创作、生产进行扶持,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艺术生产格局,努力打造精品名牌剧目。
三、坚持以人为本,培养领军人物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切艺术都是人的艺术,人是艺术的核心。编剧创作的剧本,只有通过舞台表演,才能把“案头之作”变成“场上之戏”。精品剧目是领军人物的平台,领军人物是精品剧目的载体,二者相辅相成,所以黄梅戏艺术事业要创新、发展,关键的关键在于精品剧目、在于艺术人才、在于体制和机制。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市黄梅戏艺术界国家一级人才不少,但如今活跃在黄梅戏艺术舞台上的却不多,像张辉、杨俊这样的“国腕”级领军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各专业剧院 (团)挑大梁的各类艺术人才严重老化,后备人才匮乏断层,年龄梯次极不合理,新老交替十分困难。从实践结果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培养一个戏曲演员至少需要 6到 10年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淘汰率较高,真正能成为成熟的、挑大梁的表演人才屈指可数。由于受现行运行体制和用人机制的制约,优秀艺术人才招不进来,招进来的又难以留住,黄梅戏艺术人才后继乏人,青黄不接,迫在眉睫,是摆在黄梅戏创新、发展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应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因此,要以人为本,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黄梅戏后备人才队伍,为黄梅戏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把队伍建设列入黄梅戏艺术事业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采取新的举施,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紧紧抓住培养后备人才、吸引优秀人才、留住拔尖人才、用好领军人才四个关键环节,加快引进和选用一批黄梅戏艺术急需人才。
从长远看,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黄梅戏艺术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在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管理、市场、理论等各个门类,全面培养黄梅戏艺术人才,冒尖学员可以尽快补充到现在的演出队伍里来。建议恢复行之有效的“以师带徒,师徒传承”的戏曲人才培养传统模式,以缓解目前表演艺术人才断层断档难题。在关心已经崭露头角的名演员的同时,更要关心“蓄势待发”的青年演员。只有让大树让出一点阳光,浓荫之下的小树才有可能比大树成长的更快、更高大。
从当前看,要抓紧抓好现有黄梅戏拔尖艺术人才的培养。对已经涌现出的有才华的中青年演员,要切实珍惜他们的青春,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因人写戏,因戏配人,加大拔尖人才、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为黄梅戏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强根固本。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尽管在建国前就初露锋芒,负有盛名,但如果不是《天仙配》、《女驸马》这两本戏给她提供了广阔的表演天地,她优美的唱腔、精湛的表演艺术,俊美的舞台形象,就不会为全国、全世界广大观众所知和留下巨大的影响。反过来严凤英的成功演出,又大大的促进了黄梅戏的发展。我们的编剧应该认真学习这方面的经验,为有才华的演员写一、两本质量较高的好戏。目前我省尚未发现有超过《天仙配》、《女驸马》的文学剧本,我们这一代的戏曲工作者应有志气、有决心创作或改编出超过这两本戏的好本子,使湖北黄梅戏的发展上档次、上水平,跃上新的台阶。
黄梅戏艺术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除以上三点外,还涉及音乐声腔、导演策划、舞台美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市场开拓、理论研究等诸多方面,需要全方位改革,全方位创新,全方位发展。让我们协力同心树立具有湖北特色的黄梅戏艺术形象,让湖北黄梅戏艺术事业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把湖北黄梅戏艺术打造成最著名的“非遗”,实现湖北黄梅戏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 袁小鹏
J802.6
A
1003-8078(2010)04-040-03
2010-04-11
桂也丹 (1984-),男,湖北黄梅人,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黄冈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