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浅谈时尚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冲击
刘超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文章分析了时尚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及其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冲击,这是一个重要而又急待解决的课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视角和领域,基于此作者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高校;时尚文化;思政教育;策略
当前,高校成为时尚文化的一个主要阵地,大学生群体以其感受的敏锐性、思维的活跃性、思想的先锋性、行为的前卫性成为我国时尚实践中的重要主体,高校则相应地成为我国时尚实践的重要阵地。从“韩剧”到“韩服”、“韩饰”、“韩食”,从“博客”到“播客”、“极客”,从“网络聊天”到“网络自拍”,从“闪文化”到“快闪暴走”,从“网络时尚语”到“Q版语文”、“人肉搜索”、“秒杀”、“快乐男声”……所有这些时尚现象一经出现,即在高校中迅速传播、备受追捧,从物质、行为、思想上逐渐渗透、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大学生时尚样式多样,主要包括手机短信文化、QQ聊天文化、追星、时尚语、考证热等。“时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及其普遍化,是现代社会、开放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传媒手段的迅猛发展,时尚不仅客观的存在、发展,而且不断冲击着平静的校园,它以其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个性化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思维,进而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不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和改进的问题。
时尚对形式和感觉的过度追求,造成了大学生新的主体性迷失。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需要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造就具有主体性的人,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当前,部分大学生热衷于时尚的生活方式,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将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作为精神寄托,严重干扰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放弃学业、放弃正常的生活方式;同时在人-机-人的封闭环境中,也逐渐失去了与他人、社会的接触,忽视了情感的交流,导致人际关系的淡化,情感的冷漠,不利于大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受时尚的宣传,大学生追求舒适与享乐,尽管他们还是纯粹的社会消费者,但是一些人在物质生活上却互相攀比,穿新潮衣,花父母的钱似乎天经地义,至于浪费粮食、水电更是司空见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成了苍白无力的标语口号;在精神生活上,崇尚现实的快乐,满足一时的快感,对文化娱乐活动具有较高的兴致和要求,对男女交往、恋爱采取越来越宽松的态度,一些不良的现象逐渐被容忍、接纳,而对待艰苦的学习,却想“走捷径”,考试作弊花样翻新,已不是哪一所学校的个别问题,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时尚的传播是通过商业化的精美包装,大众传媒的功利性渲染,最终以商品销售的方式推广的。在其传播过程中,蔓延着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据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时尚现象与对策研究”课题组问卷调查显示,45.1%的人认为“金钱是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人应该即时享受”有33.9%的人表示同意;而浙江大学生中的一项调查也显示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拥有率超过半数,77.4%的同学有手机,其中超过七成的同学使用中高档手机。手机、银行卡、MP3、电脑已俨然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新四件套’;耐克、阿迪达斯、匡威、KAPPA等名牌早已成为大学生耳熟能详的品牌;甚至BOSS、巴黎世家、圣大保罗等国际名牌也受到了大学生的热情光顾。过分追求时尚导致高校中高消费行为和互相攀比现象出现,不仅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也给每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不良时尚对青少年的影响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美国进行的调查显示,经常在电视上看摔跤节目如“RAW”和“SmackDown”的青少年,有较强的暴力倾向,如带武器和喜欢打架,而且暴力文化对女孩影响更大。调查还发现,那些在喝酒或吸毒后最喜欢打架的学生,也最常看这类节目。在我国高校中也有类似上面的“暴力文化”、“恐怖文化”、“爱情文化”、“迷信文化”等不良时尚的影响。这些不良时尚通过炒作、包装、媒体轰炸宣传等途径诱导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关注时尚的外表而忽视文化的内涵,追求感官的刺激而忽视审美情趣的培养;享乐、世俗、功利的价值观乘虚而入,腐蚀大学生的思想意志,削弱道德判断能力;此外,西方文化也利用时尚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模糊大学生的政治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民族认同感。
一定的文化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意识,不良时尚虽然是一种浅层次的文化现象,但是它对大学生的影响却是十分巨大的,它所渗透的社会意识,都可以在西方哲学思潮或古代文化的糟粕中找到其属类,尽管有的是以现代意识、现代观念自诩,但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奋斗为手段、以自我实现为目的的人生价值取向却是共同的。价值观对人生观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缺乏批判鉴别能力的大学生面对光怪陆离的审美对象时,特殊年龄阶段所形成的求新、求异心理,很容易使他们不辨良莠、各取所需、为我所用,这对其所造成的价值观念上的混乱是可想而知的。当前青年学生中逐渐蔓延的享乐主义、虚无主义、非理性主义等文化思潮,不能不说不良时尚起一定的诱导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良时尚中的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西方文化,美国的摇滚音乐和好莱坞大片在大学生中都有较大的影响。西方文化绝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上的含义,这些文化不能不打上那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烙印,在本质上它所反映的绝不是主流文化所倡导的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我们的青年学生,则很容易在这一片歌舞升平中陶醉于“世界充满爱”,丧失自己的政治警惕性,毫不设防地接受这些文化中的消极影响,由浅层次审美文化上的认同,发展成为深层次政治上的认同,丧失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建立在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极为关注和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基础之上的,它是社会主流文化所推崇的一种美好情感,有了这种情感,大学生才能把自己的一切和整个社会联系起来,才能产生一种持久的奋发向上的力量。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预备队,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而不良时尚所热衷的是平淡情绪的玩赏和个人情调的表露,脱离现实,脱离人民的精神向往和理想追求,跟着感觉走,跟着情绪走,跟着欲望和时尚走,人生无主导目标。
社会实践证明,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需要一个被大家所共同遵守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避免社会危机。当前,以社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时尚,既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正确判断日益多元、多层、多样的时尚现象中的利害、善恶、美丑;同时也有利于我们以时尚形式传递主流文化价值观,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高校时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也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方针,大力提倡高品位、高格调,具有艺术性、思想性、理论性、反映社会现实的时尚内容和形式,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封建主义思想和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努力使时尚的格调与时代的脉搏相一致。高校德育是主导文化的阵地,精英文化的讲坛,理应肩负起为大学生中自发的时尚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的神圣职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大学校园中的时尚热潮保持高度关注和敏感,透过时尚表象把握大学生的时尚心态、价值观念、审美倾向等深层次的思想状态,对其进行积极的价值导引,引导大学生从娱乐的心态上升到学习的心态,从感观愉悦的层面上升到精神愉悦的层面。
时尚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性、娱乐性的文化,但这并不排斥它可能性的教育意义。事实上,不少的时尚产品和大众文化活动具有积极健康的主题诉求。时尚的内容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政治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上一度泛政治化的倾向,忽视了大学生的兴趣、性格、意志等方面的特点,过分强调思想性,忽视艺术性和娱乐性;同时高校一直以来将传播人类文化、传承大学精神作为己任,总是维持着对严肃文化、高雅文化、传统文化的守护和传播,传统文化的精品占据校园文化的主流位置。而对时尚,在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缺乏足够的关注,成为教育的盲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放下“高姿态”,对时尚有所了解,能知其利弊,辨其真伪,摸准时尚的脉搏,通过对学生需要的分析,找准时尚中的亮点,尝试将“大的、抽象的、理论性的、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的,甚至是相对较为空洞的观点、理论转化为学生们切实需要、乐意接受、能够理解的东西”,找到时尚与教育之间的结合点。不是说教,而是引导,做受众的向导。用通俗易懂的话、明白易懂的理、生动典型的事,把经典文化用时尚包装,在时尚的传播中,把优秀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时尚,创造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互动。
“人格”是由诸多活跃的心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体现个人品格的独特的反应系统,它实质上是受教育者主动地将人类文化、科技、审美、劳动等文明成果内化为自身独特素养的整合系统。要从根本上抵制低格调时尚对大学生的侵蚀、对高校德育的瓦解,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影响,就必须注重大学生主体性文化人格的培养,通过培养他们的文化道德感受能力、文化审美情怀、文化思维能力和文化责任感,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文化自我导向的内部机制,使他们不是被动顺应而是主动适应、能动改造时尚。高校德育必须确立人格教育思想,从“文化”的角度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主体性文化人格的建立。
[1]黄象品.加强青年社会思潮引导的几点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5(7)
[2]周晨虹.以先进文化引领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J].发展论坛,2003(2)
[3]朱晓慧.大众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理论界,2003 (5)
[4]吴烨宇.青年时尚现象产生的动因[J].中国青年研究,2003(2)
On the fashion and cultural impac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U Chao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 Hunan Changsha 410208,Huna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shion culture and its effects on students produ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impact is an important and urgent to resolve the issue,is als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 new perspective and in the field,this author made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college;fashion cultur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trategy
G41
A
1671-5004(2010)03-0121-02
2010-06-02
刘 超 (1981-),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