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都
(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存其风姿求其易懂
——从汉英语义关系角度分析《萧萧》戴译本
余文都
(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被称为“乡土寻梦者”的沈从文,其乡土小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情怀。1929年所作的小说《萧萧》被享有崇高声誉的翻译家戴乃迭(Gladys Yang)译为英文。本文从汉英两种文字间的四种语义关系的角度,以《萧萧》的戴译本对原文一些词语的英译为例子,探讨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汇层面上的差异,以及翻译的对策,旨在帮助初译者们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寻求和采取恰当的方法。
汉英语义关系;《萧萧》;沈从文;戴乃迭;翻译
汉英翻译的实质是汉语与英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奈达指出,理想的翻译是指将源语言转换为目的语言,并在转换过程中保留源语言文本的语义和语体的对应。但是总体来看,英汉语义关系对应特点是不对应远远多于对应。对应是特殊的、偶然的,有许多因素特别是文化因素决定和影响着这种不对应关系。在翻译过程中,汉语和英语之间一般呈现出四种语义关系:相符 (correspondence)、包孕 (inclusion)、交叉 (intersection)和空缺 (zero)。现以戴乃迭所译沈从文小说《萧萧》为例以示其情。
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 (1902-1988),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佳作。《萧萧》便是其湘西小说系列中的一篇,改革开放后被著名翻译家戴乃迭 (1919-1999)译为英文本。戴氏翻译作品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特点,就是从内容到精神都高度忠实于原著,体现出一种不虚美、不隐善的文化立场。她的译作“一则求其易懂,一则保存原作的风姿”,故为大量对中国文化有兴趣,却限于语言障碍无法直接阅读中文文本的西方读者,提供了一种了解中国及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本文拟就《萧萧》的戴译文本,从汉英之间的四种语义关系的角度出发,对原文中一些词汇的处理进行分析。
因为不同语言下的人物文化背景往往互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尽一致,使用词语和理解词义的方式、角度不一样,故而两种不同语言在选择词汇时,不可能出现绝对的一致。但是人类所生活的同一物质世界里物质基础大多相似,因此,不同语言中存在着不少选词、用词上的相同、相似之处[1](P137)正因如此,戴译《萧萧》一书中,不少词语在中、英文中大体相符。现引三例示下。
例一:
(原文)天亮后,虽不做梦,却可以无意中闭眼开眼,看一阵在面前空中变幻无端的黄边紫心葵,那是一种真正的享受。[2]
(译文)……a kaleidoscopic sunflower,golden-rayed with a purple heart……[3](P104)
原文中形容葵花一词“变幻无端的”是强调黄边紫心葵的颜色或者样子变化多端,在戴乃迭译本中的选词为“kaleidoscopic”,此词由“kaleidoscope(万花筒)”而来,意思为万花筒似的,千变万化的。这个英文词语与原词意思相符,并且原文中紧接着说到:那是一种真正的享受,是想表达变幻无端的葵花给人带来的视觉上愉悦感觉。在这点上,万花筒也起到同样的作用,所以译文选择万花筒般的“kaleidoscopic”一词非常恰如其分。
例二:
(原文)这小女人简直是全不为丈夫设想那么似的,一天比一天长大起来了。
(译文)……she shot up from day to day.
“一天比一天”在英文中有对应的词组“from day to day”。
“长大”译成的英文短语是“shoot up”。
只是英文讲究形合,主谓宾严格按照前后顺序排列,而汉语讲究意合,在把汉语原文译成英语时要注意重新排序,所以把表达“长大”的“shoot up”前置。
此外,如果没有看过戴的译本,做此翻译时很容易把“长大”翻译成“grow up”。但仔细究其原文内涵,作者想表达的是在十二三岁上正是女孩子长个子发育的时期,萧萧嫁进来后长的很快,而其丈夫还不到三岁,越发突显二人的年龄和个头差距。所以英译后的“shoot up”有“grow very quickly”之意,比常用的“grow up”更贴合。
例三:
(原文)众人有意取笑,异口同声说:……
(译文)The others chimed inteasingly,……
“ch ime in(with sth.)”在牛津辞典中的意思是“插嘴,不断谈话”,“chime(in)with sth.”是“与……相一致 (相似)”,此定义与原文有出入;在谷歌翻译中,“ch ime in”意为“帮腔,和”,比较相符。实际直接英译“异口同声”这个四字词语时,比较容易联想到的对应词组为“with one voice”。该句如译为“The others teased with one voice,……”也未尝不可。
对同一客观事物或称呼,两种语言可能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表达。汉语与英语用不同方式来表达同一事物的现象,在单个词以上的语言表达法里特别突出。以下是《萧萧》原文中同个词语出现多次的例句。
(原文) (译文)
1、因此到那一天,这女人还只是笑。 So on herwedding day she was all smiles.
2、在那肮脏的小脸上亲了又亲,孩子于是便笑了。 ……the child would smile.
3、萧萧听着不作声,只是咕咕的笑。 Xiaoxiao,hearing this,simply giggled.
4、那样喊着哄着,于是丈夫笑了。 ……until she got him to smile
5、大家就哄然大笑了。 The others burst out laughing.
6、总而言之,事事不同,一想起来就觉得怪可笑! ……everything about them was so peculiar,…
7、萧萧不大明白,她不笑。 ……did not laugh.
8、因为听祖父说起学生是怎样的人物,到后萧萧肚子笑 ……Grandad’s description made Xiaoxiao laugh longer得特别久。 than anyone else.
9、丈夫照她的命令做事,做完了觉得有趣,哈哈大笑。 He did so,then burst out laughing.
10、萧萧还不大懂得这个话的意思,只觉得憨而好笑。 ……she just giggled.
11、萧萧眼泪婆娑看了一会,勉强笑着说…… ……then forced a smile.
“笑”这个汉语词在百度百科中定义有多种:①显露愉悦的表情,发出欣喜的声音。②讥笑;嘲笑。③玩笑;逗乐。④指可笑的事。……⑦常表示由心情而引发的面部表情。
汉语因其意合的特征而延伸、缩小甚至转变其语义,独一词语就有如此多含义。“笑”在原文中的不同含义在译文中应需体现出来,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仔细琢磨,斟酌选词。当译者在将含有这种包孕关系的中文转换为英文时,就不能简单地进行对等翻译,而应按照英语和汉语各自不同的特点来进行转换,按照原文中的含义分别找出对应词语。由于英语讲究形合,字、词的语义比较明确,并且直接决定着所在句子或全篇文章的含义。
原文中多次出现“笑”这个词语,并且是随萧萧的出场而出现,还有其小丈夫也多次“笑”了。作者借此充分展现出萧萧拙朴、自然的天性以及纯真爱笑的少女情怀。萧萧做童养媳的生活也很简单,正如原文所描述“她每天应做的事是抱弟弟到村前柳树下去玩,到溪边去玩,饿了,喂东西吃,哭了,就哄他,摘南瓜或狗尾草戴到小丈夫头上,或者亲嘴,一面说:‘弟弟,哪,啵再来,啵。’在那肮脏的小脸上亲了又亲,孩子于是便笑了”。此外,萧萧的人际关系也很融洽,和小丈夫亲密无间,祖父也时常和她开着善意的玩笑。[4](P25)
戴乃迭译本中 ,“笑 ”分别被译成“s mile”、“giggle”、“laugh”以及含有“笑 ”字的“可笑 ”一词译成的“peculiar”。在词典中 ,“smile”意为微笑 ,“laugh”是发声的笑、大笑 ,“giggle”则是格格的笑、傻笑。
译为“smile”的例句为 1、2、4和 11。例 1陈述的是萧萧嫁人的那天并不像多数姑娘家对未来产生害怕的心理继而哭哭啼啼,对她而言,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她“又不害羞,又不怕”,只是笑。开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萧萧就是一个愣头愣脑的单纯女孩,傻得有些可爱。因为萧萧不是被逗乐后的大笑或者发出声的笑,译者选用“smile”即微笑。2、4例句中是小丈夫的笑,是萧萧逗乐了还不到三岁的小男孩,在此是表达小孩子被逗乐的一种状态,“s mile”意思为“the expression that one has on one’s face when one is happy,amused,etc”,此中有“amused”一说法刚好贴切小丈夫被萧萧“amused”。例 11是萧萧被长工占便宜后怀孕苦恼的情况,但又不能与人说,一旁的小丈夫也不谙世事,这一笑实际是“苦笑”,所以译者用“forced a s mile”还原当时萧萧无措的状态。
译为“giggle”的例句为 3和 10。例句 3原文中已有描述性的词语“咕咕”,形容萧萧当时笑的声音,“giggle”格格的笑与原词想对应。例 10中是长工逗萧萧时说一些不清不楚的话,萧萧“只觉得憨而好笑”,在这里的笑是傻笑。
例句 5、7、8和 9中的笑被戴译为“laugh”。5与 7原句中与“笑 ”并行的是“哄然 ”、“哈哈 ”、“大 ”等修饰性词语,与之对应的英译即为“burstout laughing”。例 7中“萧萧不大明白,她不笑”是紧接“大家哄然大笑”之后,所以与前者的意思以及翻译一致。例句 9是祖父逗乐萧萧,萧萧笑不止,“肚子笑得特别久”,这样乐着的笑当然是“laugh”。
仅一个译为“peculiar”的例 6中的“可笑 ”一词,没有采用直译的“laughable”或“funny”,因为原文讲述的是女学生在大家心目中留下的印象是奇怪,不被接受的,可笑的。“peculiar”被解释为“奇怪的,不寻常的”,“strange or unusual,esp.in a way that is unpleasant orworrying”,刚好符合作者想表达的意境。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人们常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即由于英汉语义文化差异的碰撞,难以寻求到十分相符或相同的对应词汇,于是只能采用“交叉”一法以求英汉两种语义的大致对应,这就是说翻译后的英文与原文中汉语词汇的字面意义相同,文化语义相异。现以下述二例显示。
例一:
(原文)萧萧嫁过了门,做了拳头大丈夫的小媳,……
(译文)Xiaoxiao’smarriage to thismanikin of a husband……
此处作者用“拳头大丈夫”一词,是想表达萧萧童养媳的身份,萧萧的丈夫还是个小孩子,正如前文所说“萧萧作媳时年纪十二岁,有一个小丈夫,年纪还不到三岁”,三岁的孩子夸张来说“拳头大小”。童养媳是中国旧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习俗,国外没有,自然也没有相对应的英文单词。所以戴译时,直接套用了一个英文单词“manikin”。“manikin”在词典中解释为“人体模型”或“侏儒、小矮人”,“a model of the human body”或“a little man;dwarf or child”。弄清楚该词的意思后就发觉非常不合适,如果不了解原文而直接看译作的读者看到这个单词,会理解成萧萧的丈夫是小矮个或者侏儒。“拳头大丈夫”与“manikin of a husband”之间是有部分语义相同,但其文化语义迥异。因为童养媳的翻译为“manikin”,所以据此原文可译为“child husband”。
例二:
(原文)……照例便有三三五五学生,由一个荒谬不经的热闹地方来,……
(译文)…… small groups of them from some outlandish,rowdyplace……
“rowdy”意思为“吵闹的;惹是生非的;捣乱的 ”,“making a lot of noise or likely to cause trouble”。而原文用“热闹”一词是想表示这些女学生去省城热闹的地方玩,一则人多,二则是比乡下地方热闹些,并不带贬义。对此用“bustling”,“繁忙的,熙熙攘攘的”,更为妥当。
汉语与英语之间语义不单存在着相符、包孕和交叉的现象,还有着不少的“语义空缺”现象。因为人类是把生活经验变成意识,并给意识加上语言,是受到了文化的约束和影响的,而汉语和英语由于各自文化的不同而互为区别。有的语义存在于其中一种语言之中,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由此可归纳最后一类:空缺。现亦择取数例借以说明。
例一:
(原文)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
(译文) IN the country the blare of asuona……
“唢呐”在英文中相对应的词空缺,即寻求不到相对应的英文词汇,于是译者直接音译 (transliteration)。类似的例子还有如下:萧萧 Xiaoxiao;弟弟 Didi;姐姐 Jiejie;花狗 Huagou;衙门 yamen,等等。
例二:
(原文)“念观音菩萨消灾经,念紧箍咒,我都不怕。”
(译文)“I don’t care if they recite Guanyin’s incantations,or the one to tighten the band onMonkey’s head.”
原文中的念紧箍咒这一说法是来自《西游记》,即该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唐僧对孙悟空念紧箍咒,要是不加以解释,英文读者群会完全不解其意。缘此,戴译《萧萧》时还在文段下面加以批注“*In the classical novel Journey to theWest the monk Tripitaka used a magic spell to tighten a band on the head of his discipleMonkey,to make him behave himself.”,这样释译 (explanation),使读者对译文原义更加清楚易懂。
例三:(原文)仿佛也坐过会走路的匣子,……
(译文)She imagined herself in one of those self-propelling box-like contraption ,……
“会走路的匣子”原文中意思是汽车,在萧萧他们落后的意识里就是“会自己动的载人的大匣子”,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也同样从萧萧的思维出发,直接采用创造新词 (coinage)的方式翻译成“self-propelling box-like contraption”,不失原文的意味。同样使用造词法翻译的例子还有:蒲扇 cat’s-tail-leaf fans;丫头 maid-of-all-work;肚子痛 tummy-ache,等等 。
总之,凡是翻译都需要进行语义分析。语义分析是翻译过程着手进行的首要一步,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它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过程。就以上所列举的诸多译例,可以看出汉英两种语言鲜明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两者之间的语义关系,从字词的翻译做起,才能做好句子、段落乃至整篇或整部的翻译。戴乃迭在翻译《萧萧》过程中坚持其“一则求其易懂,一则保存原作的风姿”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类型的词语结合不同类型的语义关系,采取两相适宜的翻译方法,比较成功的再现原文风貌,传达原文本意并兼顾了文化背景。这种翻译原则及其运作手法值得我们借取和坚守。
[1]李岳阳.英汉语义对比试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7).
[2]沈从文.湘女萧萧[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5.
[3]GladysYang.The Border Town And Other Stories[M].中国文学,1981.
[4]武秀峰.从《祝福》与《萧萧》看乡土小说丑化和美化倾向的形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4).
H059
A
1003-8078(2010)02-068-04
2010-01-04
余文都 (1986-),女,湖北蕲春人,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美国佐治亚南方大学留学生。
责任编辑 张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