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数字化分类的可行性探析

2010-08-15 00:44王海燕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舞蹈分类

王海燕

(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湖北黄冈 438000)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数字化分类的可行性探析

王海燕

(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湖北黄冈 438000)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素材数据库,是可行的。这种数字化的应用技术不仅将结束传统民族民间舞蹈音乐衔接的各种弊病,还可以为舞蹈教学中查阅、选择、制作音乐舞蹈提供快捷而众多的资源。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数字化分类;数据库;可行性

20世纪末,数字化音乐教学软件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开始应用于我国的音乐教育领域尤其是舞蹈音乐教育领域。我国正在运用文字、录音、录像和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的记录,建立档案。这其间包括民间音乐,如民间歌曲、器乐曲、戏曲音乐、曲艺音乐、部分民间祭祀仪式音乐等,而这些音乐正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来源。电脑音乐系统用于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保存和发展,具有准确、客观、迅速、高效等优势和多途径性、可控性、创造性、灵活性等特点。

一、数字化分类建构的目标和理论依据

近二十年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唱片出版业蓬勃兴旺,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研究与教学提供了类型多样、种类繁多的音像资料。然而,面对浩如烟海、来源分散的音像资源,涉足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领域的专业艺术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却往往感到查找不便,无所适从,既降低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教学与研究的质量与效率,也不利于欣赏普及。因此,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多媒体数据库,将其信息资源系统整合归类,实现便捷化的资源共享,对教学科研和欣赏普及均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一)建构目标 本数据库系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建构。其采用数据仓库的原理,将有关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学科研究教学所需要的包含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集中管理,分属下列子数据库:(1)地域、文化数据库;(2)图片资源数据库;(3)完整谱例浏览数据库;(4)音色数据库;(5)节奏数据库;(6)音频数据库;(7)视频数据库。结构采取基于浏览器/网络服务器的三层体系,由校园网连入中国教育科研网,便于使用、维护和更新。服务对象为从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以及世界民族音乐爱好者。

(二)理论依据 以本学科理论为基础进行资源分类主要依照学科文化分区的不同以及数据类型的不同制定分类标准,以便将分散的、以不同载体形式存在的、有关中国各种民族音乐的音像及文字资料进行系统的研究整合。

1.根据数据类型分类:根据数据类型的不同,将地域文化、图片资源、完整谱例、音色、节奏、音频、视频等资源分门别类归入关系型数据库,其中包括文件型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不但可以从横向和纵向查找数据,还可以进行各种排序、组合、连接等,而文件型数据库可以将相同的数据存储多条记录在不同位置,两种数据库结构结合起来,互相支持,优势互补,提高效率,增强可扩展性。

2.根据地理地域和音乐节奏、情绪的不同分类: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各个民族客观的生存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社会之间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按照各个民族各种文化历史背景及音乐风格特色的差异,可以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大致划分为五大文化区、六大音乐体系,此外还有不完全按地区分类的一些边远民族。在每一个文化分区内,都存在不同的音乐体裁。数据库依据学科文化分区,力求层次清楚,简明扼要。

(三)以数据仓库技术作为数据库的建构技术基础 数据仓库是计算机存储数据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是为了有效地把操作型数据集成到统一的环境中以提供决策型数据访问的各种技术和模块的总称,用于支持管理决策。它面向分析型数据处理,不同于各类操作型数据库。对多个异构的数据源有效集成,集成后按照主题进行重组,并包含历史数据,而且存放在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一般不再修改。以数据仓库技术为基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数据库应用系统将分散的地域文化、图片资源、完整谱例、音色、节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集中管理,形成有效信息,以 word页面形式在 internet网络上展现,进行动态管理和数据更新,并能够自动采集和维护有关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研究网址,自动从数据库挖掘潜在模式,供该学科专家和相关人员使用,实现资源共享,成为学科的门户,信息交流的平台。在当前的中国民族音乐领域,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普及尚做得不够。因此,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应加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欣赏的普及工作,培养更多的听众群体,加强音乐教育的普及。本数据库也可以面向音乐爱好者群体,成为为他们的欣赏服务的向导。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内容的建设是重点。在浩如烟海、来源分散的资源中,统计、收集和整理有关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资料、论著、图片、音视频文献资源,必须制定相应的标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各民族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旋律、节奏、体裁、演奏乐器、表演方式等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其特色。那么,如何将已归结到总库的资源,依据各种音乐特征的不同,进行有效的二次开发,使研究人员能够从数据库中获取多方位的信息,这是在建设过程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对于提高多媒体信息的管理、检索和有效的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舞蹈音乐数字化分类在应用和发展中的前景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许多技术已广泛运用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制作与创作中。用现代的手法体现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形象这就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进行数字化分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一)教学中舞蹈音乐的编辑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分类,剪辑、制作成各种节奏、各种风格的舞蹈教学音乐。快捷的选择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有利于教学中启发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风格、动作特点的掌握,并能随着音乐由慢而快的练习单一舞蹈动作,直至最后完成有典型代表性风格的民族民间舞蹈。

(二)快捷选择舞蹈音乐类型提高编舞者创编工作效率 不同的人对其所见的事物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音乐也可以表现不同的情律、将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加以分类,我们不仅能够便利的选择舞蹈音乐,还大大节省了舞蹈创编的精力和时间。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通过音乐节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在音乐素材库中寻找关键词来查找选择音乐。例如,音乐节奏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时值”,二是指“节奏型”。所以舞蹈的音乐节奏,不仅指动作的节拍,还包含动作的节奏形态,它是决定舞蹈风格的重要因素。例如这样的节奏:咚哒哒 |咚哒,当其一出现人们就知道这是维族风格的舞蹈节奏。所以,不同的节奏型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动律,不同的动律规定着不同民族的舞蹈运动模式和运动规律。将民族民间舞蹈音乐进行归纳与整理,就能很方便的让编舞者找出不同民族舞蹈的风格,从而更方便选择音乐。

随着舞蹈音乐素材库的积累日益丰富,素材如何存放,方便广大音乐工作者能够在大量的资料中方便地找到自己所要的内容,就必须对素材进行科学的分类。要建立素材库的总目录,然后在总目录下按学科和章节建立子目录,每个子目录下收集到的素材按照教学上的需要进行科学分类,具体到每个课程的章节,并建立相应的文件夹以方便查找。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进行系统性的分类,将不同民族风格、不同服饰、不同技巧、不同伴奏形式的音乐加以整理,就相当于为舞蹈音乐建立了一个储存库。当舞蹈工作者需要编排舞蹈时,可以根据所编舞蹈的要求与类型,迅速地从这一储存中调出与之相匹配的舞蹈动作、音乐及伴奏形式。例如,《雀之灵》属于傣族孔雀舞,它的创编得益于它音乐的创作,它是运用网络电子音乐模仿傣族民间乐器,例如葫芦丝。如果我们从傣族的舞蹈音乐分类中搜寻,根据傣族欢快、优美的音乐特点,结合其音乐的节奏型:哒 ·哒哒哒 ︱哒 ·哒哒哒︱来领略其风格,带动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严格的步法、方位和动作组合,以雕塑性舞姿造型见长,着重表现孔雀的温驯、轻巧、美丽善良、婀娜多姿的特点。而《雀之灵》就是以孔雀图案的衣裙为服饰,要求体态的曲线变化和眼、手、脚的灵活运用,舞蹈工作者熟悉了它轻快、活泼、优美的音乐,就可以迅速地通过手臂和指尖的形态,塑造出孔雀雍容典雅、端庄高贵的仪态。这不仅减轻了舞蹈工作者高负荷的工作压力,而且大大提高了舞蹈创编的工作效率,特别是在短时间的舞蹈编排中,将会发挥其方便、快捷的作用。

(三)促进了本民族舞蹈音乐的繁荣发展音乐爱好者可以通过网络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数据库中选择任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浏览和学习,同时,数字化音乐的建立还可以服务和支持舞蹈的网络漫游功能。首先,数字化的音乐模式为人们欣赏舞蹈和音乐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因为受交通、时间、经济等条件的限制,过去,人们往往无法直接去现场观看自己喜欢的舞蹈音乐节目。也有很多人可能因为工作出差或其它原因而错过了演出时间,造成对舞蹈音乐赏析的空缺。而如今网络化的兴起,各个舞蹈音乐爱好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数字网络来观看自己喜爱的表演,这有利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普及及传播。其次,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展示主要是结合文字简介、动作及音乐细节等来加以辅助说明的。当音乐爱好者在全景浏览过程中对舞蹈音乐有特别的兴趣时,便可在系统提供的音乐鉴赏区域对舞蹈音乐进行精细的鉴赏。在音乐鉴赏中,这种服务支持浏览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观赏各个舞蹈及音乐的细节部分。将音乐艺术进行市场运作,可提高广泛的社会效益,民族民间舞蹈音乐作为文化产品,对政治、道德和社会心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其社会效益的重要性。

(四)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新的途径 在我国近年来普遍展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运用文字、录音、录像,特别是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主要实施内容之一。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文化遗产进行学术分类、信息化存储,建立资料性的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可以把一些民间艺术的档案资料如手稿、录音、影像、艺术图片等,编辑转化为数字化格式,保存于计算机硬盘、光盘等介质中。建立资料性的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以及图像检测等技术的开发能够提高研究者和保护者查询相关数据的效率,能够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思路、促进创新思维,从而整体提升对民间艺术研究、保护和传播的水平。数字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能更好的整理、收集、记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信息,可以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方式所不能表达的展示要求与保真效果,更为安全和长久的保存并传播这些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信息技术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是一个崭新的思路,并且有着现实的技术基础和操作可能性,必将推动中国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进程。就该论点的研究前景来说,包含了通用的中国民间艺术数字化关键技术,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数字化分类的具体实施提出了可行性条件,以这些技术为中心而开发的专业软件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民间艺术数字化项目,并能直接应用于相关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及其现代艺术设计与开发,非常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及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它形成的数字展览系统方案能够在全国大多数展览馆得到应用。另外各项成果不仅能够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提供永久的数字化存储空间,而且能够提供更加广阔的宣传平台,将中国的民间艺术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

J722.2

A

1003-8078(2010)02-079-03

2010-02-01

王海燕 (1969-),女,湖北红安人,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张吉兵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舞蹈分类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分类算一算
学舞蹈的男孩子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