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编辑理念创新

2010-08-15 00:44万歆婷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数字信息文化

万歆婷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数字时代编辑理念创新

万歆婷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传统出版步入数字化时代,作为出版中心环节的编辑工作者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能否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适时调整编辑理念,关系着出版业的兴衰与整个社会文化大厦缔构。

数字技术;编辑理念

一、编辑生存环境的数字化

(一)编辑范围扩大化 上个世纪,编辑活动主要停留在图书、杂志、报纸、广播、电影、电视和广告制作等方面。而今天,数字技术改变了编辑所遵循的传统工作模式,重新诠释了相关编辑观点,编辑的活动范围被极大的拓展了。

随着不同职能的信息行业之间互联性的加强,出版、传媒、影视、信息乃至服务等行业之间的壁垒正在不可阻挡地被打破,编辑出版活动突破了单一的介质形式与领域,范围延伸到了包括移动内容、互联网服务、游戏、动画、影音、出版和数字化教育等几乎所有数字内容产业。平面媒体、广电媒体、音像、电信网络、互联网等产业互相渗透、交叉和重组,产生了网络期刊、网络报纸、网络游戏、博客 (Blog)、手机报纸、手机杂志、手机视频等新兴的数字出版形态。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的统计,2007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超过360亿元,比 2006年的 200亿元增长了70.15%。其中,互联网期刊和多媒体网络互动期刊收入7.6亿元,电子图书收入 2亿元,数字报纸 (含网络报和手机报)收入 10亿元,博客收入9.75亿元,在线音乐收入 1.52亿元,手机出版 (含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收入 150亿元,网络游戏收入 105.7亿元,互联网广告收入 75.6亿元。[1]

(二)编辑工作互动化 传统的编辑工作是单向的、线性的,其文化信息流动模式是:作者→编辑加工→读者消费。在数字时代,数字传播甚至已经有点类似于人际传播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方式模糊了传者和受者的身份,同时由于大众话语权的空前解放,作者、编辑、读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真正的平等,作品不再是作者的私有品,而是编辑、读者共同参与的结果。网上许多文学作品就是读者与作者一同完成的。交互主体性的实现有利于交流双方在信息共享中达到相互认同、相互沟通。而编辑也必然地通过相互交流不断调整自己的设计、选题,使自己的策划、选题更为科学,切合读者实际,减少盲目性;充分尊重作者与读者的主体精神,为他们及时提供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三)编辑手段现代化 现在的出版技术经历了已经告别“铅与火”,走过“光与电”,进入“0和 1”的时代变迁。[2](p35)出版业到“0和 1”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编辑部实施电脑管理,编辑出版流程电脑控制,编辑人员利用各种数字技术,采用非线性编辑方式,引入了音频、视频、三维动画、超文本等符号系统,通过互联网与作者、读者交流实现不同信息的快速即时的传递、传播、交互和链接。

二、数字时代编辑理念的更新

纵观数字出版发展的实际,鉴于数字时代编辑生存环境的改变,反思之前的编辑观念,的确有许多不合时宜的地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互联网传播把“出版”这个图书传播模式中间环节给“消灭”了,作为出版中心环节的编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收集资料,整理成书”的编辑概念还能够囊括当今编辑的所有对象吗?数字出版传播的全面普及必将对书报刊等传统出版产业的生存产生致命的影响,传统编辑是否还有“活路”?所以,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数字时代的编辑理念整合更新的理论问题,只有先进理念先行,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编辑这个文化缔构工具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的作用。

(一)以人为本——缔构优质文化 从社会文化运动的角度看,编辑是独立的社会文化缔构活动。文化缔构即信息的智化重组,也即信息的优序化。无论哪种编辑工作,无论哪种技术主导,尽管编辑者面临的具体操作对象及方式不同,从本质意义上讲,作为人类社会现象之一的编辑,都是载体信息优序化的文化缔构。

序是事物存在的形式。有序化是信息加工的重要法则,也是编辑操作的重要法则。各种各类的编辑活动针对特定对象的操作方式,考其实质,无非是选择、组构和完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为了使所操作的载体信息形成一定的序列纳入传播体系,参与整个社会的文化大厦的构建。选择是使所选中的载体信息得以组成新的序列;组织为了使即将问世的精神创造物按既定的序进入传播;完善的目的是形成规范的序。

编辑对信息的处理不仅要使之有序化,更要优序化。所谓优序化,即编辑者根据社会文化积累的需要和传播的需求,使所编辑的载体信息的序列结构在深度、层次和精度上更优。这种优序化具有再创性、系统性、规范性和社会性。考察人类历史整体的编辑实践活动,编辑操作的对象和实质均是对载体信息的优序化。虽然在数字时代的各种类型的编辑活动中,编辑者所面对的对象各种各样,如各种文献、稿件、声像载体、软件程序和WEB网页等等,对其操作的形式也各有不同,但信息是编辑操作对象共同的质。编辑活动实质上是种对信息的智力加工活动。

必须指出,在数字时代即使出版“消失”的情况下,编辑不仅“物质不灭”,其作用将会更加凸显。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不高,人类的文明程度也低,加上社会动荡和战乱等原因,编辑的主要任务在于收集信息、积累知识和保存文明成果。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极大提高,步入信息时代。信息社会中的基本矛盾之一是无限激增的信息和极其有限的人的注意力之间的矛盾。人们要高效地收集、开发和利用信息进行知识创新,必然要求编辑机构,通过净化、优化等措施控制社会信息传播的总量和效度,使人与信息之间保持协调。因此,编辑更为基本、重要和繁重的任务则在于对信息进行优选,消除与历史前进不一致、对人们视听有干扰的“信息垃圾”,净化整个社会的信息环境,节约人的注意力,协调人与信息的关系,使信息以高质量高效益进行传播。由此,编辑的地位更加重要,背负的文化守职的责任更重大,认为编辑职能“削弱”的一些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二)明确定位——居传播领域的领导地位编辑在遵守精神产品生产规律的同时,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独立于出版机构、引导传媒,居现代传播的领导地位。从一开始,编辑活动本身就与出版乃至传播行为存在诸多不同。从二者关系看,编辑依靠出版展示其精神创构的成果,出版则通过编辑来优化其传播的内容,在市场与经济原则下出版制约编辑,在精神文化指导下,编辑制约出版;从操作流程上看,编辑和出版分别属于社会精神文化生产过程中的前后两个阶段;从机构形态上看,编辑是文化事业,以文化构成为目标,追求艺术审美或学术理论等文化创造价值,出版是文化企业,以储载传播为己任,追求的是经营管理、技术进步和经济实效。从所遵循的规律看,编辑遵循文化缔构等精神生产规律,出版则遵循物质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的数量和流动速度不断激增,“出版”消失的情况下,编辑只有居于传播领域的领导地位,才能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审选、优序、链接、整合、制作,对全社会数字传播进行有效监控,保证文化传播的内在质量,给社会缔构出合格的精神食粮,为人类奉献各类“传世之作”。信息——编辑——人,这就是数字时代编辑应有之社会定位。[3](p116)

(三)创新增值——充分挖掘资源特点和优势 数字化技术的崛起,催生了网络协同的多媒体出版,人们能收到的信息包罗万象,注意力极易分散,只有那些有新意、有价值的信息内容,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数字时代的重要规则之一是:不一定大的打败小的,而快的一定打败慢的。没有创新就会立即被人抛弃,这就是“眼球经济”。“内容为王”的金科玉律也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编辑具有系统策划、优化整合、创新增值的能力。编辑在工作中要能开拓思路、活跃思维,注意发现和捕捉新亮点、新情况,利用新理论、新技术、新信息,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优化整合;对信息进行解释和增值,把信息做精做深做透,增加其文化含金量,讲求丰富实用。只有对信息高屋建瓴的理解、真切精彩的有序组合和优化处理,并赋予意义,突出价值,强化引导,才能为吸引读者眼球,为人们提供丰富文化大餐和精神食粮。

编辑创新不仅局限于内容资源的使用上,还包括充分利用各种数字平台及新技术,根据企业的产品特点与实际情况,有计划地积极探索尝试相关的产品与服务开发,充分挖掘图书、期刊的内容优势的同时,拓展能够提供增值服务的多种衍生产品,包括Web出版、在线互动教学与培训、e-book、RSS订阅、无线阅读检索等数字信息服务内容,跟上国际出版、国际信息业发展的步伐;包括采用各种新手段,创造新的读者群体:在导航方面,编辑提供搜索工具,设置导读,精确栏目或频道,精制标题和导语,巧设链接等;在服务方面,编辑提供网络社区,提供免费邮箱,提供天气、股市等服务,组织网络活动,拉近与大众的关系,将“内容”变成了一种“关系”手段。

(四)擅用技术——建立数字化编辑思维数字化编辑思维具有非线性的特点。由于网络和多媒体读物的影响,人们的阅读习惯、接受方式已经发生变化,人们不再满足单一的文字叙述,出版物在内容和编排上不应再是单一的叙述,而应是组合式的表达。不仅要有优美的文字还要有精美的图片,不仅要有静态信息还要有动态信息,不仅要凸显内容而且形式上要体现超衔接的特点,满足人们非线性阅读的方式,使内容和形式得到新的统一。音频、视频、三维动画、超文本等符号系统及非线性编辑方式的引用,可以实现不同信息的快速即时的传递、传播、交互和链接。

数字化编辑思维强调互动性。在传统编辑状态下,出版主要以作者→编辑→读者单向的线性方式进行的;在数字化时代,信息的链接是立体的、网状的,可以无限散射、无穷回流。编辑要有互动意识,以平等乃至公仆的态度虔诚地为读者导航并提供真实、全面、客观、丰富、多样的信息服务。

数字化编辑思维有多维性。编辑不应只为书籍做“向导”,应该在包括声音、图像、音乐、动画和影像等多媒体出版中,具备成为“系统制片人”的技能。

最终,编辑应努力成为既懂出版业务、又能娴熟运用 IT技术的复合人才。要充分利用数字传播的优势,擅用非线性编辑技术,使用多媒体、超文本方式编创、生产、传播信息;运用非线性、互动多维的思维方式,做到超文本链接的最优化;强化导航功能,使信息便于查询、传播,以满足大众的阅读需求。

(五)合理防护——数字版权适度使用 数字出版的崛起和它自由、分权的精神使传统的知识产权显得落后且僵化。中国网络文化启蒙者之一姜奇平在他的《21世纪网络生存术》[4]一书中鲜明地指出,“知识产权毕竟不是用知识的规律来促进知识,而是用物产的规律来促进知识,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阻碍知识的进一步发展。越是到信息经济成熟阶段,这个矛盾将暴露得越充分”。著名的自由软件运动领袖理察法·斯德尔曼教授认为,版权干涉公众的自然权利,使知识的发展走偏方向。知识产权具有的强烈独占癖,将知识和信息通过交流可以增值的内在属性封裹起来。鉴于此,理察法·斯德尔曼提出了与 Copy Right相左的概念 CopyLeft,目的就是把软件放在公共域,将自由运行、拷贝、学习、修改和改进软件的权利交给使用者。在网媒世界,“自由”已成为一种潮流,使用者可以“自由地”使用某种软件而不用付费,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向公众开放了复制权、编辑权和传播权。2007年 4月,全球第三大唱片巨头百代唱片公司和苹果公司联手放弃数字音乐版权,提供所有高质量音乐产品无数字版权保护的下载业务,转而通过扩大产品的传播度,增加在网络广告、无线增值、演唱会等业务上的收入。

但在必须承认,数字出版模式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整个产业链由于数字作品版权得不到有效保护,著作权人权益得不到保障,用户缺乏良好的版权保护意识以及正确的数字消费观,无法实现正常的利润循环。数字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 sManagement,DRM)、数字水印技术、叛逆者追踪技术以及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码(DO I)系统在内的数字版权技术的实施成为了“双刃剑”:给权利人带来保障的同时,也给合理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作者在受到严格版权保护的同时,担心在海量信息中被读者忽略;内容的严格限制与强调共享的互联网文化背道而驰。在这种情势下,编辑应有一种保护和共享相结合、技术和法律互为补充、个人使用和商业目的适度区别的数字版权保护思路,不过分诉诸作品编辑、复制、传播等权利。

编辑理念在整个社会文化缔构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灵魂”作用。编辑理念的扩张与渗透,决定着文化产品的生命与价值。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必将带来编辑理念的更新。编辑工作者应把握编辑活动的发展规律和内在本质,坚守文化职责,同时擅用各种新技术,以正确、科学、先进的编辑理念促进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推动文化世界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

[1]《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10-20(04).

[2]陈彤.从铅与火到 0与 1——我国出版技术 30年发展概述[J].出版广角,2008,(7).

[3]刘世华.试论当代编辑的观念更新[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4).

[4]姜平奇.21世纪网络生存术 [DB/OL].http://book.manaren.com/book/1/ershiyishijiwangluoshen gcunshu-24.html,2008-4-23.

G214.1

A

1003-8078(2010)02-152-03

2009-12-30

万歆婷 (1986-),女,湖北黄冈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发行学 08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吉兵

猜你喜欢
数字信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答数字
订阅信息
数字看G20
展会信息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