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韶雄
(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湖北黄石 435003)
文史札记三则
舒韶雄
(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湖北黄石 435003)
通过考释,指出吴金华先生《〈宋书〉校点续议》所引《宋书·恩倖·王道隆传》“道隆忽召镇军将军刘勔于石头”之“忽”字,并不悖于义理,不必看作“急”之形讹;逯钦立先生《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长子生时陶三十五岁”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汉语大词典》对“约指”之释义、引例,都有不当之处。
《宋书 》;“忽 ”;《陶渊明集 》;陶渊明 ;“约指 ”
《宋书·恩倖·王道隆传》:“时贼已至航南,道隆忽召镇军将军刘勔于石头,勔至,命开航,道隆怒曰:‘贼至但当急击,宁可开航自弱邪。’勔不敢复言。”(卷九四)[1]〔p2317〕
中华书局校点本《校勘记》:“孙虨《宋书考论 》云:‘忽当作急。’”[1]〔p2320〕吴金华先生《〈宋书〉校点续议》说,“《考论》未列例证,故校点本仅引录孙说而不据以改字,可谓谨慎之至。其实,‘忽’字悖于义理,显然是‘急’的形讹。”吴文还“为《考论 》补列旁证二条 ”。[2]〔p253〕
我们认为,此处“忽”字并不悖于义理,不必看作“急 ”之形讹。“忽 ”有“迅急、疾速 ”义,典籍常有。如《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杜预注:“忽,速貌。”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忽 ,速也 ,疾也。”《离骚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洪兴祖《楚辞补注》:“忽,《释文》作‘曶 ’。”“曶 ”,疾速义。《史记 ·伯夷列传 》:“神农、虞、夏 ,忽焉没兮 ,我安适归矣 ?”王粲《从军诗五首》其一:“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后汉书·刘平列传》:“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宋书》“道隆忽召镇军将军刘勔于石头”之“忽”正是“迅急、疾速”义,不必看作“急”之形讹。吴先生为《考论》补列旁证二条,其中之一是见于《宋书》卷七九《桂阳王休范传》所记本事的内证:“王道隆率羽林兵在朱雀门内,闻贼至 ,急召刘勔。”[1]〔p2051〕这则内证正好证明了“忽”可以有“迅急、疾速”义。古人同述一事、同引一书,字句多有异同。此处《宋书》所记同一本事,一用“忽”一用“急”,正为史家不欲因袭旧文,而略变语词耳。
清代朱一新《无邪堂答问》说:“国朝人于校勘之学最精,而亦往往喜援他书以改本文。不知古人同述一事、同引一书,字句多有异同,如非今之校勘家,一字不敢窜易也。今人动以此律彼,专辄改订,使古书皆失真面目,此甚陋习,不可从。凡义可通者,即有他书显证,亦不得轻改。”(卷三)[3]〔p122〕此言甚确。窃以为如果没有《宋书 》古本及相关实证,恐怕不好随意改字或认定为某字的形讹,中华书局校点本仅引录孙说而不据以改字,确实是谨慎之至的。
逯钦立先生校注的《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就,为学界所重。但智者千虑,或有一疏。逯先生在该书附录二《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指出,“太元十九年甲午 (公元 394年),陶渊明三十岁。是年丧妻 ”[4]〔p267〕,在义熙十一年 (公元 415年)的诗文系年中疏解《命子》诗“顾惭华鬓,负影只立。三千之罪,无后为急。我诚念哉,呱闻尔泣”六句时又说“是长子生时陶三十五岁,已经两鬓斑白 ”[4]〔p283〕。
我们这里姑且不去探讨陶渊明的年寿到底多少,而是关注长子出生时陶渊明的年龄。陶渊明有五子:俨、俟、份、佚、佟,他在《与子俨等疏 》中说“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南史·隐逸传》又说“其妻翟氏,志趣亦同,能安苦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云”,由此可知陶渊明一生必两娶,翟氏乃陶渊明丧妻之后所续娶。这在陶渊明的研究中已经是一个定论。所以如果按照逯先生以上两句话来推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既然陶渊明三十岁丧妻,而长子生时陶已经三十五岁,那么陶渊明前妻肯定是没有为他留有后嗣的,他的五个儿子都是继室翟氏所生。
但这个推论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按陶渊明自己在《与子俨等疏》中的说法,他的五个儿子是同父异母的,所以最起码长子陶俨一定是前妻所生。这样与上面推断陶渊明五个儿子都是继室翟氏所生的结论就矛盾了。而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中的话是陶渊明亲口所言,无疑是真实的,既如此,那么我们可以肯定,上文所引逯先生的话至少有一处是错误的。
按,陶渊明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对“始室丧其偏”的含义后人有不同的理解。宋代王质《栗里谱》认为“始室”是二十岁,“丧其偏”是指失妾,但“弱冠 ”“始室 ”相对,均指年龄,“弱冠 ”指二十岁,“始室”就不会仍指二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四十始仕。”《礼记·曲礼》:“三十曰壮,有室。”郑注:“有室,有妻也。妻称室。”另,陶渊明《酬刘柴桑》“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室”也是指妻子,可见“始室”是说刚刚娶妻,此处应指三十岁,而不是二十岁。再看“丧其偏”。《诗·小雅·鸿雁》:“哀此鳏寡。”《毛传》:“无妻曰鳏,偏丧曰寡。”《小尔雅·广义》:“凡无妻无夫,通谓之寡,寡夫曰索。”《诗经·国风·桃夭》正义:“妇人无称鳏之文,其男子亦称寡,襄二十七年传曰:‘崔杼生成及彊而寡’,故《小雅》云:‘无夫无妇并谓之寡。丈夫曰索,妇人曰釐。’”可见“鳏寡”都是偏丧,“丧其偏”是说原配死了。因此结合起来看,“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这两句是说自己二十岁时遭遇战乱灾荒,三十岁那年又死了妻子,后来才继娶翟氏。[5](P3)这也为历代多数论陶者所认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逯先生的两处说法,第一处是对的,第二处说“长子生时陶三十五岁”则是不正确的。以前论推之,长子出生时,陶渊明时年起码应在三十岁以内 (论者一般倾向于为二十八、九岁)。
“约指”,《汉语大词典》释义有二:“①②环束于指”义,引汉繁钦《定情诗》“何以致殷勤,约指一双银”和唐韦瓘《周秦行纪》“太后请戚夫人鼓琴,夫人约指以玉环,光照于座”二例为证;“戒指”义,引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母亦爱其柔和,即脱金约指缔姻焉”和黄遵宪《番客篇》“举手露约指,如枣真金刚”为例。
《汉语大词典》对约指的释义和举例都有问题。其一,释义有缺漏,“约指”有“梗概、精要”义。“约 ”有“简约、简要 ”义 ,“指 ”可通“旨 ”,有“旨意、意向”义,此二义典籍习见,用例甚夥,不必列举。因之“约指”“约旨”有“梗概、精要”义,常用于书名,如《明史》卷 98《艺文志》三载沈宗霈著有《楞严约指》十二卷,《清史稿》卷 481《儒林列传》载任启运著有《四书约指》十九卷 (卷145《艺文志》一则录书名为《四书约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经部六”载胡煦著有《篝灯约旨》十卷、《续约旨》二卷,卷十四“经部十四”载杨方达撰《尚书约旨》六卷,以上诸书之名中,“约指”“约旨”均为“梗概、精要”义。其二,《汉语大词典》之“戒指”义引清沈复和黄遵宪诗文例,例证稍晚。“戒指”之名,明代已见,如《金瓶梅》第37回:“他娘忙将戒指带在女儿手上,朝上拜谢,回房去了。”《喻世明言》第四卷:“一时间春心摇动,便将手指上一个金镶宝石戒指儿,褪将下来,付与碧云。”也有以“约指”指称“戒指”的,如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先以约指之物为定,言出如金,浮情且戒,如斯而已!”证明至迟到明代晚期“约指”已有“戒指”义。
近读邓之诚《五石斋文史札记》(日记节选),其中云:“王钟翰陪其中学老师钱无咎来,云:所藏古钱甚多,辑有专书,出一金约指,见示面有阴文‘日利’二字,重二钱余,当汉之一两,尚有一银者,较大,刻‘王生’二字,乃知约指不限于女子。”[6]〔p124〕“约指不限于女子 ”,发前人之未发,烛幽洞隐,体现了论者敏锐的洞察力,亦录于此以备览。
[1]沈约.宋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吴金华.《宋书》校点续议 [J].文史,2009,(2).
[3]朱一新.无邪堂答问[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王瑶编注.陶渊明集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6]邓之诚.五石斋文史札记 [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2).
K204
A
1003-8078(2010)02-030-02
2009-12-08
舒韶雄 (1973-),男,湖北蕲春人,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高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