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新转
(贺州学院 外语系,广西 贺州 542800)
浅议UIS视域下的大学校训英译
麦新转
(贺州学院 外语系,广西 贺州 542800)
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的凝练,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在大学形象识别中,属于理念识别,校训英译则是文化间的理念传输。由相同或同源校训译文的差异发现,在校训翻译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维度的同一问题:从原语到目的语语际间,译者在目的语语间,目的语受众在大学形象识别及民族文化上的同一。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对我国高校的校训翻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大学形象识别;校训英译;同一性
校训,特别是大学校训,在国内是一个较大的集群。2004年教育部曾下文要求各高校上报校徽、校训和校歌,从而促进了制定校训几乎成为统一性行为。校训承载厚重的文化意义,它是大学精神的凝练,也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把高校校训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愧为一本历史传统文化的图册。随着大学形象识别工程(UIS-University Identity System)逐渐被各大学认可和推广,校训的重要性也日益为人们重视。在大学形象识别系统(UIS)中,校训属于理念识别(MI-Mind Identity)部分,在整个UIS体系中被喻为“头”(head),起着引领的作用,identity一为“同一性,一致性”,另一为“特性,身份,识别”。在校园文化方面构筑内向同一与识别,在对外交流上则起着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外向同一与识别。然而作为大学精神的外向识别和语言跨文化传输与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校训翻译受重视的程度要小得多,“国内多有广征校训却少有征集其译语”[1]P85,而相关研究也显得不足。
纵观高校校训现行英译文本,其中存在多版本的译文差异性问题。这种差异性实际上就促使我们考虑高校校训英译中的“identity”问题,即大学的理念同一与形象识别问题。校训的译文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译文差异。因特殊历史文化缘故,同源的两所清华大学,校训都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其英译却有了一定的差异:
self-discipline and social commitment(北京);
self - discipline and social commitment:Development of self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elestial principle of consistency;Cultivation of amplitude in emulation of the earth’s benevolent support of man and nature(新竹) 。
类似的现象也发生在两所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笃行”,其英译文本:
study extensively,enquire accurately,reflect carefully,discriminate clearly,practice earnestly(广州);
Erudition, examination, contemplation,discernment,implementation(高雄)。
要指出的是,历史文化缘由相同,尽管汉语校名不同,而校徽设计非常类似,其英语校名也是同一个Soochow University的苏州大学和东吴大学却承载着同一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和同一译文“Onto a full-grown man”。
2.大学与其二级学院的译文差异。如,湘潭大学的校训“博学笃行,盛德日新”,其英译却出现了两个版本:
knowledge,action and virtue(湘潭大学);
study extensively and work prudentially,improve and explore day by day(兴湘学院).
3.大学内部部门间的译文差异。如,南开大学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其英译在大学不同部门却出现了三个版本:
南开大学:Dedication to the public interests,acquisition of all-round capability and aspiration for daily progress;
战略发展研究部:Dedication to the public interests,acquisition of all-round capability and aspiration for progress with each passing day;
外语学院和组合数学中心:Be public-spirited and intellectually - talented,and make constant improvement。
4.大学网页与宣传资料的译文差异。如,武汉大学的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就有着两个版本:
Get bestirred,develop perseverance,aspire after truth and blaze new trails;
Improve oneself,promote perseverance,seek truth and make innovations.
5.国内国外版本的译文差异。如,华中科技大学的校训“明德厚学,求是创新”,国内外的不同版本尽管在意义上可以构成同一但在视觉上却有一定的难度:
Commendmoral,advocateknowledge,seek truth and make innovation;
Morality,knowledge,truth and innovation.(Wiki)
6.大学与学术刊物上的译文差异。如,国防科技大学的校训“厚德博学兴军强国”:
Grow the mind and enrich knowledge,strengthen the army and develop the country;
Stressing virtues and valuing erudition,strengthening the army and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译文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构筑了译语与大学及文化之间形成同一的障碍,如何去看待以上在校训英译的现行版本中所产生的差异性问题并为今后的校训翻提借鉴,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首先,从翻译的角度看来,译者所追求的应是对等而不是同一(inter-lingual identity).奈达认为“在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应是同一语”(The translator must strive for equivalence rather identity)。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就是强调再现原语信息而不是强求保持其表达形式[2]P10。如self-discipline and social commitment就是原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信息再现而非强求表达形式的同一。仅以校训代表性主题词“德”来进一步说明,在微观上,从“德”与virtue的比较来看这种对等与同一。西方的四种基本德行(cardinal virtues)指的是源自古希腊的四德:公正、审慎、坚毅和节制。钱伯斯英语字典中的“七种主要德行”(seven principal virtues):忠诚、希望、仁爱、公正、审慎、坚毅和节制(faith,hope,charity,justice,prudence,temperance and fortitude)。前三德主要是神学上的德(theological),后四者则是哲学上的德(philosophical/moral)[3]。由此看出,moral在描述“德”时是上义词,而virtue与vice构成反义词,与汉语的“美德”对应。而integrity主要与honesty和righteousness同义,它又属于virtue的下义词。因此,其语义隶属关系可归纳为:integrityI→virtue→moral。然而,在中国文化里,“德”在内涵细目上却有些差异。如 ,三德 (知、仁、勇),四德 (仁、义、礼、知),五德(仁、义、礼、知、信) 和七德(仁、义、礼、知、信、忠、勇)。
“三德”源自《中庸·问政》:知、仁、勇,天下之达德也[4]P55。对“四德”、“五德”和“七德”有学者论述过[5]P14。从“德”与virtue的内涵比较来看,它们只在“仁”上完全重叠(overlap)和在“七德”之说中有“仁”和“忠”的重叠。在抽象意义上,virtue的同义词为good/goodness,它与汉语的“美德”相对等。
其次,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会尽量避免在目的语语间的同一(intra-lingual identity)。奈达认为“没有一种译文是完美和永恒的。语言和文化总是在变化之中”。译者的趋异性会推动译文的不断跨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语言文化的发展变化。在校训翻译中,译者这一特性既是一种职业本能,也是UIS的要求使然。译文语间的同一意味着MI的外向识别失效。因为语间同一的译文会同时指向两个或多个对象从而造成MI识别的混乱。如上述所列的几种具有差异性的译文版本就会造成大学形象识别的外向识别的指向混乱。而大学不同部门的差异性译文则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人对MI识别及其译文的外向识别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其实,这种避免语间同一的倾向也存在于校训原语主题词选取中。对“德”字校训作一些典型性归纳,就会发现两者的这种趋向。如,
“动词+名词”格式:
崇德:崇德明法、弘毅致公(Uphold Morals,Master laws,Firm willpower,Devote the public)
修德:修德讲学(Cultivating virtue,Pursuing knowledge)
立德: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Integrity,Professionalism,Erudition and Competence)
弘德:弘德明志博学笃行 (Noble morality,Erudite,Aiming at absolute perfection)
尚德:求是创新尚德勤学 (Be Moral,Diligent,True and Creative)
敬德:扶伤济世敬德修业
进德:进德立业敏学笃行
宏德:宏德博学化育天工
养德:养德博学求真创新
正德:正德厚生笃实敏行
“名词+名词”格式:
德才: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Combination of moral and talent,cognition and practice)
德艺:文舞相融德艺双馨
德能:德能兼修知行并重
德业:中外求索德业竞进
“形容词 +名词”格式:
盛德:博学笃行盛德日新 (knowledge,action and virtue)
峻德:克明峻德,格物致知(Ke Ming Jun De,Ge Wu Zhi Zhi)
厚德:厚德健行(Good virtue and robust practice)
在上述三类“德”字校训的表述和部分译文中,“德”在原语上分别以“动词+名词”、“名词+名词”和“形容词+名词”三种格式进行了重构,这种重构可能出于行文或美学诉求,也可能含有UIS的要求。在译文上,也有“动词 +名词”、“名词 +名词”和“形容词 +名词”进行形式对等。倒是在译语中,看到了对同一的回归。不管对“德”有何种诉求,翻译都归结为moral,virtue和integrity来表达。总的来说,这种倾向主要是人本身的趋异性思维和大学的形象识别功能所致。创新意味着求异,求异也意味着对传统的重构。从大的角度来讲,人类发展需要创新和求异以及对传统进行重构,但是这种求异和重构会否导致对传统同一的迷失,这是校训制定者和译者要考虑的。
再次,在形象识别上,目的语受众对大学形象和理念形成的识别与同一(the intended audience’s identity with the university and the shared values)。大学人可以包括几部分:教师,学生,职员和校友。与校训认同有关的群体可以分为:国内、国外学子和海外华人以及此域下的预期生源。校训译文的目的语受众则为在校或预期的国际学生和在聘或非在聘的国际教师以及其他关心大学文化的人。他们通过校训译文对大学形象和理念价值观的识别与认同则会对大学的外宣和盛誉产生积极的效果,也有益于学校国际招生。但对于以下几条校训的译文,其传输的理念在认同上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冲突。
A.Cultivate talents to rejuvenate the Chinese nation and strive unceasingly * (立矣实扬华 ,自强不息);
B.Have moral integrity and learn what is best,live up to our cause and make China strong(明德精学,笃行致强);
C.Loving our country,studying diligently,dealing with concrete matters relating to work and exerting ourselves(爱国勤学务实奋进).
在译文C中,our和ourselves可认为是一种关系指示,our country的语义关系指向会直接指向we are members of the country。而此中的the country又会有意识地明示为China,同样ourselves也会明示为our Chinese。它就与译文A中的the Chinese nation和B中的make China strong产生强烈的意识形态折射。因此,采用不确定人称的泛指关系指示词one’s就回避了这一矛盾。如,cultivate virtue,advance intellect,love one’s people,love one’s country(敦品、励学、爱国、爱人)。
最后,在文化上,校训英译应寻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同一(cultural identity with Chinese tradition and culture)。校训传输的是文化的声音,这种声音也是传统、理念和共同价值观的回响。校训英译应寻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同一。为此,笔者做了一个统计,在2005年中南大学廖靖宇的优秀硕士论文《中国校训大学校训文化的研究》附录171则高校校训中,“德”字校训有40则,占 23%;“学”62则,占36%;“创新”46则,占27%;“团结”31则,占18%。对陈桂生所列101则高校校训做统计则为:“创新”和“团结”分别占37%和48%[5]P14。这些比例说明文化传统、理念和共同价值观在校训中有很厚重的回响。这种现象在企业形象识别(CIS)的角度上是受到批评的。严辉武称之为照搬“标准模式”,并认为“标准模式”除了空洞的口号和形式主义的招牌外,绝不会产生精神动力效应,更不要说具备“识别”的功能[7]P21。其实,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标准模式”的出现折射出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共同价值观的认同。在校训这个集群中,体现中华道德根七字言[8]P2“道、德、仁、义、礼、知和信”以及对从学者“品学兼优”传统诉求的校训占绝大多数。此外,这种共同价值观的认同也体现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为清华大学和稻花香集团所共同持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文化的内向浸染,说明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同一,而这种同一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认知的视阈。问题就在于校训的译文能否找到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同一并且这种同一是否在译者的意识之中。它是否在译者的“归化”和“异化”的抉择中忽略了翻译的“文化转向”。文化翻译的本质在于意义而非形式。如何在寻求同一中成功架设文化平等对话的桥梁应是翻译研究中有意义的课题。有学者认为“对于文化负载词,如德,可译为 De,the virtue”[9]P128。通过英译De与解释性翻译the virtue结合取得翻译的功能对等以达到中西文化的共通,并在文化交流中保持文化的特性和话语权。张政认为在可能的情况下在译文中嵌入简洁的注释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10]P66。在校训的译文实例中,也能印证这一观点.如清华大学(新竹)的校训,通过内嵌注释(built-in commentary)Development ofself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elestial principle of consistency;Cultivation of amplitude in emulation of the earth’s benevolent support of man and nature来达到译文与传统文化的同一,保持文化的特性和跨文化交流中的话语权,避免文化的同化,并且在UIS上又能与清华大学(北京)区别达到大学形象识别有效性的目的,虽然在译文行文上并不经济。
总之,大学形象识别系统作为展现大学形象并在教育国际化的潮流中推介自身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国内外受到普遍认可。我国高校校训是我国厚重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办学历史和校园文化的浓缩,是高校信息流里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学校对外宣传自身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输的承载者。校训英译不仅是大学形象识别,也是一种理念的识别与认同,还是中国传统文化跨文化交流集合中的一个子集。它首先需要在大学内部形成同一。当然,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不同的译语会在一定条件下逐步整合,最后走向某种同一。而关注并认识其同一的问题,对翻译研究和校训译者的翻译实践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麦新转,王玉芬.文化视角下的大学校训翻译管窥[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
[2]唐载喜.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3]Handau·Sidney I&W.S.Romson,1989,Chambers English Dictionary[Z].London:Chambers&Cambridge.
[4]傅云龙译注.何祚康译.大学中庸[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
[5]汪凤炎.“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
[6]陈桂生.“校训”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1998(1).
[7]严武辉.CI策划[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8]熊春锦.中华国学道德根[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6.
[9]朱义华.王宏.典籍英译传统文化词的传译难点与策略[A].汪榕培,李正栓.典籍英译研究(第一辑)[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10]张政.文本·译者·文本 —汪榕培《牡丹亭》译本评介[A].汪榕培,李正栓.典籍英译研究 (第一辑)[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On C-E Translation of University Motto from the UIS Perspective
Mai Xinzhuan
(Hezhou University,Hezhou Guangxi 542800)
Motto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serve as concentrated embodiments of university spirits and accumulations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In University Identity System(UIS),university motto belongs to Mind Identity(MI)and C-E translation of university motto bears the task of transmitting minds.From the differences among English versionsof homo-mottos,it isfound that there dimensionally lie such identities as the inter-lingual identity from SL to TL,translators’intra-lingual identity with other versions,intended audience’s identity with the university and the shared values and the translated texts’cultural identity with Chinese tradition and culture.The study on identities in translating mottos will benefit the further C-E translation of university mottos.
UIS;C-E translation of university motto;identities
H315.9
A
1673-8861(2010)03-0080-04
2010-05-15
麦新转(1974-),男,瑶族,湖南江华人,贺州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与文化、英美文学和英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