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敏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专业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交融互构的改革思路和对策措施
魏 敏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必须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以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专业英语教学中不能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本应贯穿其中的人文教育,忽视与英语相关的人文知识。大学专业英语教学要充分发挥英语的优势,进行人文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人文知识的表象。可以采取的策略有:改变应试的教学目的,提倡对经典的深度阅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觉提高人文素质的习惯,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等。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英语教学;人文教育;交融互构
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新建本科院校。这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育的新生力量。他们大多由地方上的专科学校、教育学院、进修学校、职业学校等进行资源整合重组而成。一方面,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各具专业特色,专业性是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其首要目的是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些院校具有很强的地方性特征,本科办学历史不长,人文积淀不强,比较容易存在重技术教育、轻人文素质培养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交融互构就成了值得探讨的问题。
人文教育指的是人文素质教育。“‘人文’一词起源于拉丁文 hum anitas,西塞罗用此词来表达一种教育理想,即通过教育和教化而使人获得完整、圆满的‘人性’;同时表示具体的课程体系,是古罗马时代成为真正的‘人’即‘公民’或自由民所必修的科目,包括哲学、语言、修辞、历史和数学等。”[1]24可见人文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基质,是后天习来的品质。它“与科学素质、身体素质等相对称,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人们在自身基本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将人文知识经过环境、教育、实践等途径内化于身心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内在之物’,其外显为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2]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精神、掌握人文方法以及遵循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最高层面,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1]26。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内在灵魂。
21世纪,中国的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备受关注。
可以说,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缺乏人文教育,其最高境界可以体现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已涉及到了个人身心修养和公共人文关怀的统一。然而,现代化科技快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人及人性的否定。现代市场经济的浪潮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物欲膨胀、拜金主义。人们在沉醉于对物质享受、金钱追求的同时,逐渐丧失了对人所特有的精神追求的关注。人的主体性在发展科技、创造财富的号召下也逐渐消失。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的熏染下,不仅大学生本身觉得大学的学习要和以后的工作和个人物质利益挂钩,就连大学也似乎成了就业培训所,成为生产文凭、生产专业技术人才的工厂。大学教育更多地带有一种功利化和实用主义倾向,人文素质教育由于不能立竿见影而得不到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大学本应该作为现代社会的头脑领着社会走,现在却成为市场的奴隶被动地跟着社会走。
对于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的现状,从山东大学对本科学生实施人文教育试点的论证报告中也可见一斑。该报告提到,目前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人文视野与治学基础不宽;过重的“应试”、“实用”的导向使学生的人文理想和精神追求呈弱化状态;人文素质教育往往是“课外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游离于课程体系之外;把人文教育更多地等同于一般的文体活动和技能训练而忽视了人文教育的本质,即人文传统和文化精神的培养[3]139。这些现状对于升本前以专业特色见长、人文积淀薄弱的新建本科大学更是在所难免。
所谓大学的人文教育,实际上主要指的是大学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这种通识教育将使大学生毕业后无论涉足哪个行业哪个领域都能够有共同教育的背景能够沟通[3]20。我国目前所有的大学生从高中开始就文理分家,学习中又以应对高考为目的,没有接受过完全的通识教育,进入大学之后虽然有公共课 (包括大学语文、政治、品德修养、国防教育等),但大家都认为更重要的、接受的更多得是实用性的专业教育,而不是人文教育。
如何使大一时懵懂的 uneducated guy脱胎换骨成毕业时名副其实的高素质的 educated person,是值得新建本科院校深思的。而人文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调动资源、创造条件,使专业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交融互构也是不容忽视的。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英语大多保留原先合并前的专业,比如商务英语、财会英语等。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学习不同的是,英语首先是一门语言,语言的学习不能仅仅学习语言本身,或仅仅把语言作为专业学习的工具或者附属物。因此,在目前社会和大学的现实条件下,第一,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要改变思路,不能只注重专业技能学习,而忽视本应贯穿其中的人文教育,忽视与英语相关的人文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使人文教育成为专业技术教育必备的有益的基础,这也是对专业技术教育作用层面的超越。第二,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应当充分发挥英语的优势,把原汁原味的西方人文经典著作纳入教学体系,使学生们更直接地感知西方的人文精神。第三,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人文知识的表象而忽视建造人文精神的内心,应当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的品质。只有把知识、能力内化成学生的稳定的行为品质并且使之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和潜力,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人文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人文素质、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大学生。
3.1 改变英语应试的教学目的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是要考试的,以检测学习的成效,这无可厚非。但如果通过考试成了学习的终极目标,那就发人深省了。眼下虽然不是所有的院校都把英语过级证书当做毕业的附带条件,也不是所有的用人单位都把英语过级证书当作聘用的必备条件,但大学的英语学习走到今天似乎已经进了死胡同,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围绕着等级考试。在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英语教学除了一再片面强调学习英语的语言形式,以致大部分英语精读、泛读课成了语法课外,教与学还让位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前文谈到,语言的学习不能只学习语言本身。新建本科专业英语教学中要重视英语语言所具有的人文性。教授英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全面客观地讲授英语这门语言起源、发展和生存的文化根基。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语言的理解,避免语用失误,还能让学生理解使用英语的民族和国家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使学生能多侧面、多角度观察和思考世界,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文化的科学信念和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其次,语言的习得不是靠英语教师“一言谈、满堂灌”就能做到的,重要的是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导,给学生创造语言有效输出的机会。
3.2提倡对经典的深度阅读
在数字化生活取代传统生活、网络阅读取代传统阅读方式的当今,提倡对经典的深度阅读尤为重要。目前,一般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英语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专业课外都设置了英美概况、英美文学等课程,一门课上一至两个学期。这样的课程设置令学生对英语及英美国家似乎什么都知道一点,但都只能了解个大概,更谈不上对西方文明的深刻理解,体会不了其中的人文精神。因此,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英语教学应考虑增设西方经典阅读课,但并不是由教师在教学中罗列甲乙丙丁经典史,而是在教学中提倡对经典的深度阅读,而且要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贯穿始终,以此课程帮忙营造人文氛围。这种经典阅读宁可少而精,也不要多而滥。教学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引导方向、指定读物、提纲挈领、组织归纳。不仅要深度阅读西方的经典,而且也不能抛弃中国传统的经典著作,要“回归到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源中,和西方学理比较、探究、更新,而非简单地将西方的人文精神的各种理论和形式加注在今天的社会里”[3]4。让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和比较形成自己的分辨和批评能力,而不是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以及由此造成的盲目崇拜。通过对经典的深度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完善学生的人格是很有帮助的。
3.3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觉提高人文素质的习惯
孟子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人文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过程,中国大学的本科阶段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阶段,所以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英语的教学活动有义务有责任加入大学本科阶段人文教育的行列。但是光传授人文知识,局限于“授之以鱼”是不够的。本科毕业之后的人文教育须得靠学生自己,所以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还要注重“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如何自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并养成一种习惯,从而拥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养成人文素质。这样他们才能在毕业后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中方法得当地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专业英语的教学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富有人文精神,对学生有深刻启迪和教益的人文素材,让人文教育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地体会中西方社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实质,学会审视自己的文化观点和传统文化。有了正确的人文导向和习惯,他们才会从更高的角度去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3.4 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
教育者当先受教育。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所以教师首先应当要求自己不断提升人文修养,充当学生敬仰的偶像和效法的标杆。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师需要尽快适应升本后的英语教学,在专业英语教学的同时担负起人文教育的使命。为此,首先,英语教师必须研读西方经典,熟悉西方的人文知识,也要熟悉祖国传统的汉语文化的精髓,避免学术界英汉“两张皮”的现象,融会贯通中西文化,提高自己的人文底蕴。因为“作为英语教师如果没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即便在专业知识层面上造诣再深,也难以形成鲜明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感染力必然大打折扣”。[4]其次,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了解学术前沿动态,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认真选定自己的研究领域,追求“博”而“专”的学术境界。只有这样,英语教师才能具备人文情怀和内心修为,对教材中的人文素材有着敏锐性和诠释力,做到深入浅出,真正唤起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思考,使学生受到人文教育的熏陶。
康德说过,人唯有凭借教育才能成为人。学校是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校园里所有有生命或无生命、有形或无形、有声或无声的教育影响要素,都会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养成产生直接或间接、表象或深层、暂时或长远、这样或那样的作用[5]。因此,为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新建本科院校任重而道远。而新建本科大学的专业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的交融互构应当找到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取长补短,发挥优势。
[1]宗义举.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论 [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2]唐英,王洁,等.人文科学与人文素质导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18.
[3]甘阳,陈来,苏力.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束定芳.我看外语教改[J].国外外语教学,2001(1):28.
[5]石亚军,赵伶俐,等.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94.
[责任编辑:孙义清 ]
G421
A
1671-6876(2010)06-0522-03
2010-10-31
魏敏 (1976-),女,福建长乐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法律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