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姝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哈尔滨150080)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初探
李 姝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哈尔滨150080)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基于此,考虑到高职院校的教育层次、学生素质和培养目标,我们采取了课程整合的方法,把大学语文课程总共分为三个模块:文学鉴赏模块、语言应用模块和应用写作模块。实践证明,这一探索优化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具有重大意义。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教学模块
在高校,大学语文“遭遇尴尬”已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从事该课程的教师总想改变这种状况,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也发出了无数次的呼吁,但至今未见实效。在许多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依然处于边缘地位,然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自己母语学习的“最后一堂课”时,却仍然表现为说不明白话,写不通文章,错字满篇,标点乱点,这种状况实在令人担忧。
200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指出了:大学要结合实际,创造条件,开设面向所有大学生的中国语文课程,对于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以国家规划的形式提出并加以强调,这在我国文化史上恐怕还是第一次,《纲要》的提出进一步说明了长期以来大学母语文化教育以及大学生母语文化素养低下的问题已经在战略层面上引起中央高层的重视和关注。
高职院校在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同时,还开设了现代汉语、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一些院校课程性质、目标定位不清,教师教学目的不明确,学生学习动机不强烈,教学内容零散重复,教学手段陈旧落后,造成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开不开设大学语文课都无所谓的局面,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更新大学语文教育理念,改革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势在必行。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对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当前有几种看法[1]:“一是把大学语文当做人文素养课,本科院校多以此为主;二是把大学语文定位为职业技能课,强调语文的实用性、工具性;三是将大学语文定位为文学欣赏课,培养审美趣味,提高审美能力。”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不同于本科大学语文侧重于人文性的培养,也不同于职业技能教育侧重于工具性的培养。高职院校的教育层次、培养目标、学生的实际素质,决定了它的目的应该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专业相适应的应用写作能力,用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审美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应该把高等本科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结合起来,定位在工具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的特点上。
我们进一步确定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专业相适应的应用写作能力”。我们把这些能力概括为: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所反映的是个体进行言语交际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以语言运用这一专门能力为主,以智力为基础的一种综合能力。从言语主体对信息的处理这一角度来看,言语交际活动事实上有两个基本维度,即信息的输入和信息的输出,前者即听和读,后者即说和写。因此,语文能力有四个基本方面,即听、说、读、写。其中,读和写是书面的言语活动,听和说是口头的言语活动。从这一角度来看,语文能力又有两个维度,即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和口头语言运用能力。从小学到大学直到终身的语文学习,所培养的语文能力都是由上述两个维度、四个方面组成,而对大学语文提出的要求则更高级、更复杂、更深刻。
基于前面我们对课程的定位,考虑到笔者所在单位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教育层次、学生素质和培养目标,我们采取了课程整合的方法,即把课程总共分为三个模块:文学鉴赏模块、语言应用模块和应用写作模块。总计60学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这种整合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方式有助于完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
主要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侧重于文学作品的赏析。钱理群教授说:“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2]对于大学语文而言,所谓语文情感,指的就是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所蕴涵的情感。心理学界把“情感”界定为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的反映。个体的需要有生理性(物质性)的,有社会性(精神性)的。因此,“情感”既包括比较稳定的、主要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也包括情境性的、主要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感受。大学语文所讲授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优秀作品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过程中,在培育法律专业学生人文精神、审美品格、文化修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社会需要怀有历史感、生命意识以及对人生基本问题给予深切关怀的工作者。显然,这里我们所讲的“语文情感”应该是定位于社会服务者的政法干部,他们应具有公正、无私、诚信、廉洁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美德。
政法院校大学语文具有工具性优势,随着社会形势的日趋复杂,政法干警对言语、文字的使用频率远远大于武器和警械。政法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立的初衷就是“工具性、实用性与审美性、人文性”的结合,作为言语表达、写作和阅读能力训练的重要手段,大学语文课程培养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能力和语文情感,既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本功,也是学生日后就业的基本素质,对于提高未来政法队伍的业务水平、执法水平,圆满履行司法机关的各项职责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开设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实训、辩论与口才、公共关系与交际艺术等课程。
1.言语理解与表达实训。言语理解与表达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包括对普通词语、成语以及关联词语的掌握,对短文的理解概括和对细节的把握。《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大纲》中这样介绍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型:“言语理解与表达着重考查报考者对文字材料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它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的词语、语句的准确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等。一般包含一段话或一个句子,要求考生选出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的一项。”从历年国家及各省市招录公务员的考试来看,笔试一半以上的题目内容属于或涉及大学语文的知识范畴。以黑龙江省招录政法干警的公务员考试为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涉及的言语理解和逻辑推理试题占总分的2/3左右,《申论》写作中的阅读资料、概括问题、提出方案和论述相关主题更是离不开语文的知识和技能,至于《公共基础知识》中的法律、政治部分也极少是纯粹的知识性考核,大多属于应用阅读理解、判断推理等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范畴。因此,大学语文教育也有助于政法院校学生顺利通过公务员的录用考试。
2.辩论与口才。97.8%的人认为求职成败与口才能力有关系,76.1%的人认为“口才能力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69.3%的人对“口才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需要像学习专业知识那样系统学习”表示认可。93%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参加求职与口才方面的培训。
现代社会,一个人即使满腹经纶,如果不善于去表现和“推销”自己,也将会失去很多机会。因此不少用人单位都把应聘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首要的考核条件,对“哑巴型”人才亮起了红灯。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和各省地市局公开招考,笔试通过的考生都要参加新一轮的面试角逐,为了能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求职者不仅要敢说,更要会说,说出新的角度,说出新的意境。
求职口才既是一个人各种能力的外在标志,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因此,强化求职口才训练已经成为广大求职者的迫切要求。正是基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和大学生毕业求职的需要,笔者所在单位开设了辩论与口才课程,包括:演讲口才理论、有声语言、态势语言、拟稿演讲、即兴演讲、辩论演讲、求职口才、社交口才、管理口才、营销口才、公关口才、谈判口才等十一章的内容。这一课程的开设对于大学生求职应聘、公务员考试面试、律师法庭辩论技能和技巧都进行了完整的讲述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反应收益颇丰。
3.公共关系与交际艺术。中华礼仪经过千百年的积淀,逐渐成了一种“礼仪文化”,这种中国文化的特色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交际空前活跃,社交已成为社会组织维系生存和开拓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处于人生的重大转折时期,人生观、价值观将逐渐形成,我们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得体、自如地使用社交礼仪,进而表现出个人优雅的风度、典雅的气质和高尚的情趣,为今后的求职就业和立足社会奠定基础[3]。
开设公文写作、申论(阅读理解、综合分析、提出对策)、法治新闻报道与写作等课程。考虑到申论考试中的论证部分主要包括议论文和公文型文章两种类型。根据教学需要,在这一模块中,我们主要讲授公文型文章的写作。
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处理政事、办理公务时使用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章样式。行政公文是指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所规定的13类14个法定文种,即:(1)命令(令)、(2)决定、(3)公告、(4)通告、(5)通知、(6)通报、(7)议案、(8)报告、(9)请示、(10)批复、(11)意见、(12)函、(13)会议纪要。
公文型申论文是指申论考试中以给定的或自拟的“虚拟身份”所作的具有公文性质的文章,具体包括请示、意见、报告、通知、通报等。因为申论题目的要求往往是处理行政机关中日常的事务,因此公文型申论写作一直是申论考试的重要题目,越来越受青睐。
大学语文立体化教学模式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教与学互动的模式,其核心:一是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教学体验;二是创设立体化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三是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
互动式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而是要求教师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在互动中积极思考,提高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陶冶情操、健全人格[4]。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寻找学生的兴趣点,设置难易适中的问题。教师要少讲、精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说,自己解决问题。例如,在《公文写作与申论》课程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先给出材料,接着提出涉及材料分类和快速分析的“路标”问题,然后请学生带着问题有效阅读材料和例文,最后请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公文写作的格式和规范,教师再适时地给予指导和点评,并辅之以相关的练习,这样就把原本枯燥的写作教学激活了,课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写作也不再是难题了。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产生了最佳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可以将文、图、声、像组合在一起,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引发想象和联想,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立体化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学科优势,为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服务。例如,我们开设《公共关系与交际艺术》课程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参与模拟情景表演,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并对表演者在礼仪方面的问题提出质疑,最后教师给予点评。这种教学模式是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育学基础理念的应用实践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语文教学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开展网上教学活动。网络课程的建设应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自主学习活动包括自学知识、观摩演示、寻找信息、探索问题、交流研讨、构建作品、自我评价等。大学语文网络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学习的可能,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良好条件,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我院的网络教学水平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我们只是做到了讲义、课件的资源共享,未来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
实践证明,为了优化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而进行的探索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使课程建设得到深化和扩展,形成了以大学语文为主干的包括《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实训》、《辩论与口才》、《公共关系与交际艺术》、《公文写作与申论》、《法治新闻报道与写作》等一批课程在内的课程群,还使得大学生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有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自主选择的空间。学生学习兴趣的空前高涨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证明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无论是在理论探索上还是在实践检验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们会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为目标继续前行。
[1]陈遗勋.对新时期大学语文课程的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2]钱理群.文学本体与本性的召唤[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1,(3).
[3]费如明.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的人格培养[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4]赵君秋.立足学科优势打造高校人文素质课立体化教学新模式——从大学语文课的改革说起[J].现代教育科学,2008,(4).
A Prelim inary Study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College Chinese
L I Shu
Raising studentπs linguisti Cskills is the college chinese courses discipline localization.Based on this,we have adopted the curriculum method.It altogether divides into threemodules:Literature connoisseurship module,language application module and application writing module.The practice proved that this exploration optimized the college language curriculum function and it ha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College Chinese;Curriculum reform;Teachingmodule
G642.0
A
1008-7966(2010)11-0155-03
2010-10-10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115C-1013)
李姝(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
[责任编辑:曲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