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育与母语保存

2010-08-15 00:54瞿继勇
关键词:母语双语少数民族

瞿继勇

(吉首大学文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双语教育与母语保存

瞿继勇

(吉首大学文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母语;双语教育;母语保存

母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源,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认同与整合的力量,更是一个民族延续生命的灵魂。母语一旦消失,其传统文化也将随之流逝。母语的濒危,原因很多,其中,学校母语教育的缺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母语的复兴,有赖于学校的母语教学。只要选取恰当的双语教育模式,并使学校与家庭、社区紧密结合,就可以使母语在双语状态下长期保存并不断获得发展。

在国际母语日 (2月 21日)前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了新版世界濒危语言图谱的电子版。从中显示出的数据令人非常担忧:目前存世的 6000多种语言中,超过 200多种语言在三代后灭绝,538种情况危急,502种非常危险,632种危险,607种不安全。如图谱中具体指出,199种语言的使用人数不足十人,178种语言的使用人数在十人到五十人之间。刚刚灭绝的语言中,图谱中列举了 1974年随着 Ned M add rell逝世,马恩岛人所操的马恩语由此灭绝,1976年坦桑尼亚的 aasax语灭绝,1992年土耳其的oubykh语随着 Tevfik Esen?逝世灭绝,阿拉斯加 (美国)的 eyak语随着M arie Sm ith Jones于 2008年辞世而灭绝。这些语言消失的灾难性后果,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所强调的:“一种语言的消失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的消失,特别是使用这种语言的团体——不必说诗和传说,更不必说谚语和笑话——传统和口头表达组成的珍贵传承。语言的消失同样损害人与生物多样性之间保持的关系,因为语言荷载着丰富的自然以及宇宙知识。”

如何保护濒危语言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对濒危语言的保护,从外部策略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制定适当的语言政策为濒危语言提供一个更加宽松的生存环境,抑或用技术手段把它记录下来,但这一切都还不能真?正恢复濒危语言自身的活力与发展,我们还必须从语言自身探求新的道路。少数民族语言生存发展的根本出路,还是要在改善外部环境同时,形成强有力的内部适应机制。这种内部适应机制,即在少数民族人民中间实施全面、科学、持久的双语教育体制。以目前的情况看,双语教育可以提供给濒危语言的使用者一个宽广的出路。它解决了人们对母语与生俱有的固有情感和母语的保护与传承;也解决了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科技不断发展的现实环境下,濒危语言的使用者与外界交流,吸收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理念来发展自身的迫切需求。可以说,双语教育是目前解决濒危语言保护可供选取的最佳策略。

一 双语教育的界定

双语 (bilingualism)”是一个国际通用的语言学术语。综观世界各国学术界对“双语”概念的理解,基本认识是相同的,都比较概括地认为双语是社会的兼语现象,即指个人或集体除了掌握和使用母语外,还掌握和使用另一种语言的现象。如英国学者哈特曼 (R·R·K·Hartm ann)和斯托克 (F·C·Stork)在 1972年出版的《语言和语言学词典》中对 bilingualism的解释是“个人或语言集团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在我国出版的《新英汉词典》和《法汉词典》中把双语也分别定义为“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和“使用两种语言”;前苏联的什维策尔认为:“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理解,双语现象是在同一言语群体范围内两种语言并存现象,该言语集体依据交际行为的社会情境及其他参数在相应的交际领域内使用其中的某一种语言”。[1]美国学者温里克 (U·W einreich)提出关于双语现象的定义是;“……如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为同一人交替使用,那么这些语言就处于接触状态,操这些语言的人便是实现语言接触的桥梁。我们把交替使用两种语言的过程叫做双语现象。”[2]在我国学术界普遍赞同 “双语现象”是 “个人或集体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现象”。

关于双语教育的概念,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英国教育家Derek Rown tree认为 “双语教育是培养学生以同等的能力运用两种语言的教育,每种语言讲授的课业约占一半”。[3]《朗曼语言学辞典》认为 “双语教育指学校采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授主课”。[4]世界双语教育专家 M·F·麦凯指出“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5]我国著名学者严学认为 “双语教育即使用两种语言,其中一种通常是学生的本族语言,作为教育教学实施的工具”。[6]从上述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双语教育是一个包括母语和第二教学的体系。双语教育是完整的一个教育系统,这个系统中双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

双语教育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双语教育就是泛指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育体制。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相互学习和使用对方语言的教育都可称为双语教育。如中国有些私立学校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授课,是汉英双语教育体制。狭义的双语教育就是特指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教育对象,使用其本族语和主流语 (族际语)两种语言的教育系统,我国学者通常称其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使用 80多种语言,其中有 25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总共有 33种文字。许多少数民族如维吾尔、蒙古、朝鲜、傣、景颇等在学校教育中使用本民族语和汉语授课,建立了民汉双语教育体制。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双语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特殊性表现在其教育对象特指少数民族学生,它是一种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设的一种双语教育形式。由于语言濒危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的语言,因此,这种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双语教育,是目前保护濒危语言,帮助少数民族振兴母语和发展族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二 双语教育下母语的保存

母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源,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认同与整合的力量,更是一个民族延续生命的灵魂。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当其赖以维系民族生命的母语,一旦消失时,其传统文化也会相对的流逝。母语的消失、消亡,原因固然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学校母语教育的缺乏是最大主因。因此,母语的复兴,有赖于学校的母语教学。只要我们选取恰当的双语教育模式,我们就可以使母语在双语状态下长期保存并不断获得发展。

双语教育有两种最常见的模式,过渡型双语教育(TransitionalB ilingual Education)和保持型双语教育 (M a2 intenance Language B ilingual Education)。过渡型双语教育是儿童入学后在学习中部分或全部使用本民族语,以后逐渐过渡到完全使用学校采用的非本族语。过渡型双语教育是让学生进行短时的、临时的游泳,直到他们具备在主流游泳池里游泳的语言能力。这种形式用儿童熟悉的语言进行启蒙教育,是符合教育原理的。但这种双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儿童的第二语言 (多数人口语言),使他们更好地掌握融入主流社会所必须的交际和思维工具,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同化于语言多数民族。这种双语教育又可称为取代型双语教育 (Sub tractive B ilingualism)。保持型双语教育主要是指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把他们的母语、家庭语言或继承语言作为主要教学用语的地区所实行的一种双语教育形式。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保护和发展儿童的少数民族语,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意识,确认少数民族团体在国家中的权利,培养完全的双语人、双文化人。在保持型双语教育中。继承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通常占到 50%—90%不等。在学生刚刚开始学校教育的阶段,教学用语主要是以母语为主,以后逐渐增加第二语言 (往往是社会的主流语言)在教学中的使用,最后达到两种语言的使用各占 50%左右。例如在加拿大的阿尔伯塔和曼尼伯塔 (A lberta&M anibo ta)的乌克兰语言保持型双语教育中就设置了50%—50%乌—英双语。自然科学用英语,音乐、艺术及社会科学用乌克兰语。目前有一种趋势是用少数民族语教音乐、工艺美术、历史、地理、社科和体育等课,而用主流语言教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及计算机等。这样的课程设置可能是各门学科中的两种语言使用的一种逻辑分布,在诸如历史、地理这样的课上,由于教学内容中含有文化因素,所以用母语教学可能更为适合。由于科学、技术、计算机与化学等等通常都是用主流语言讲授的,因此用主流语言去教也被认为是很自然的。当然由于各地方、社区、学校乃至国家对教育目标的要求不同,两种语言使用的分布情况也各有差异。保持型双语教育中又可分为静止型保持双语教育和发展型保持双语教育。静止型保持双语教育目的是将语言能力保持在儿童入学时的水平上,只保证儿童的家庭语言 (第一语言)不丢失,并不提高他们第一语言的能力。发展型保持双语教育目的是寻求全面发展学生家庭语言技能和双语文能力和知识。将儿童的少数民族语言 (第一语言)的知识和能力发展到与多数人口语言 (第二语言)相等的水平。这种类型常常被称增强型双语教育。它的目的与静止保持双语远非相同,在于扩展个体和团体少数语言的使用,导致文化多元主义和少数民族团体社会自制。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保持型双语教育与过渡型双语教育都有着本质区别,保持型双语教育的目的不是以牺牲少数民族语言为代价去发展主流语言,而是在发展学生主流语言能力的同时,使其母语 (文)的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最终达到两种语言兼通的目的。而过渡型双语教育是从一种语言过渡到另一种语言的教育,其最终结果是学生的第二语言的发展,而放弃他们的母语。因此过渡型双语教育对濒危语言的保护显然是不适宜的。在现代社会,不是竞争力而是文化才是少数民族群体的主要关心所在。两者不是相互排斥的,家长最希望的是他们的孩子既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又保存自己的母语和传统文化。现代科学知识的掌握是少数民族儿童在现代社会生存所第一必需的,而语言、文化传统的保存可以满足他们的大部分文化需要。而这一切,通过保持型双语教育,特别是增强型双语教育都可以很好地实现。

双语教育可以使他们能在接受启蒙的基础教育时,使用自己最熟悉的族语,无论是未来完全过渡到主流语言,或是维持双语并进,都能自然顺畅,达到学习上最高的成效。双语教育中的母语教育可以使濒临消亡的母语起死回生,可以减缓一个民族文化彻底崩解的速度,并藉此恢复对自己民族的信心,所以,母语对少数民族来讲,不单单只是为工具性的目的,如学习一般的外语的目的一样,而是为挽救即将消失的母语及为了追求一个民族尊严的象征性意义。因此,在双语教育中的母语保存,可以明确提出如下一些基本策略: (一)建立健全的双语教育制度;(二)母语教育纳入正规教学; (三)母语师资的培育;(四)提高母语的地位,促进各个民族对母语与文化的高度认同; (五)母语教材的编写。母语教育一方面具有促进儿童学习、文化适应、丰富民族文化、保存自己民族之母语的功能,另一方面可增进儿童自我认同及建立所属于民族的自尊,以及参其他民族的了解与尊重,对儿童学习成长及人格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当然,我们国家地域非常辽阔,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也不相同。比如一些地方,由于行政的散杂及人口杂居分布,一些地方的母语教育一直没有纳入科学的双语教育体系,有些地方则一直没有启动或恢复母语教育。对此,我们可以设立假期母语培训班来推动母语教育。如青海平安县郭尔四村从 2005年起,积极向社会各界寻求支持,开始利用假期开展藏文教育,并从 2007年起正式在郭尔中心小学配备藏文专职教师,再次恢复藏文教学。2008年暑假假期,武丹村经过多方协调,开始利用假期给学生教藏文,并正在争取将母语教育纳入村小学教学体系。

三 强化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巩固双语教育的成果

学校的母语教育固然重要,但挽救濒危的母语,单靠学校的母语教育还有局限,学校的母语教育必须结合家庭与社区的共同努力才能更有成效。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语言文化无法衔接是弱势族群普遍的经验。一位Apache小孩所写的诗就表达了弱势族群对学校排除族群语言文化的伤心无奈﹕

你曾经因为学校感觉伤心吗?

我曾经,因为我从学校学了一大堆话,

不过那都不是我的语言。[7]

当语言大量流失,成为濒危语言时,母语不在家庭、社区使用,学校常被视为母语传授的主要场所。问题是﹕单靠学校的母语教育是否能挽救本土语言的流失?母语教育的确重要,戴维.克里斯托就认为 “加强濒危语言于教育体系里占的份量,濒危语言的复兴运动才能有所进展”。[8]不过,他同时也警告说学校的母语教育并非万灵丹,把所有的责任推给学校,也于事无补。因为现行的教育体制还不能提供给所有的人从幼儿园直到大学完整的母语教育,也缺乏相应的大量的母语教育的师资。语言复兴运动是多面向的工作,相当复杂与困难。然而,在处理复杂困难的问题时,常犯的错误是将它简单化,试图寻求可以一劳永逸的万灵丹。目前母语复兴工作逐渐出现将重心完全放在学校母语教育的趋势。这种把学校当做母语复兴的万灵丹的神话相当危险,因为它极可能让我们误以为学校的母语教育足以挽救母语流失,而忘了其它更为基本的母语复兴工作。因此,我们在注重学校提供的双语教育的同时,也应通过各种手段来强化母语在家庭和社区中的使用,只有这样,母语的真正复兴才有希望。

语言是人类表情达意、相互沟通、增进情感的媒介,更是文化传承的工具在人类文明的进步过程中,语言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是人类所共有珍贵的文化资产。任何一种语言的消失,都是全体人类无法弥补的损失。从主观的价值标准来看,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根,人对母语的感情,一如对父母新的感情一样,无论它是好是坏,都是不厌弃的。其次,一个地区的人民,长久在此生活,其语言文化都是从这块土地产生的,他们的语言在本地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母语的保存,现实可供选取的最佳策略是进行双语教育。双语教育不仅是两种语言的教学,而更应包括不同文化意涵的领会。我们可以根据独特的社会脉络、学习环境、教学对象及家长的需求,设计适当的双语教学模式,透过学科、教学用语及时间运用的巧妙安排,以期帮助少数民族学生的认知学习发展、人格成长的自信心及对民族的高度认同,而能提高学习自我文化语言的动机并付出行动。这不仅是双语教育的真正意义与目的,也是母语真正复兴的希望所在。

[1] A·Д·什维策尔 1现代社会语言学 [M]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621

[2] 兹维金采夫 1普通语言学纲要 [M]1伍铁平 1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231

[3] 英汉双解教育辞典 [M]1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

[4] Jack Richards1朗曼语言学辞典 [M]1 Jack R ichards1John Platt1 HeidiW eber119931

[5] M·F·麦凯,M·西格恩 1双语教育概念 [M]1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451

[6] 严学宭 1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论集 [M]1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1

[7] Cazden,C1and D1K1D ickenson1 Language in Education:Standardization Versus Cultural Pluralism1”C1A 1Ferguson and S1B rice2Heath (eds1), Language in the USA 1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19811

[8] Crystal,David1Language death1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2 sity Press12000,2541

B ilingua l Educa tion and the Preserva tion ofM other Tongue

QU Ji2yong
(Chinese Departm ent,Jishou University,Jishou Hunan 416000,China)

M o ther tongue;B ilingual education;The p reservation ofmo ther tongue

Themother tongue of a national culture is the rootofw isdom,which isnotonly a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gration of fo rces,butalso a con tinuation of the livesof the nation’s sou l1Once themother tongue disappeared,their traditional culturew illalso lapse1There arem any reasonswhy native endangered,lacking of schoo leducation in theirmother tongue is a very impo rtant factors1Therefo re,the revivalof themo ther tongue dependson themo th2 er2tongue teaching in schools1A s long aswe select the app rop riatemodelof bilingual education,and schoo ls and fam ilies,comm unities c losely in tegrated,we canm ake themother tongue in bilingual status under the long2term p reservation of and continue to develope1

G 642

A

167322804(2010)0120099204

2009203228

猜你喜欢
母语双语少数民族
母语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母语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