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玉敏
(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
高校大学生宗教问题
霍玉敏
(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
高校大学生;宗教问题;引导
高校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当前大学生信徒逐渐增多,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
高校作为传播文化、生产文化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场所,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场所,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这决定了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一个宗教信仰者。当前,高校大学生信徒的逐渐增多,应该引起我们高度注意,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
青年是未来的新生力量,谁拥有青年,谁就拥有未来。列宁曾经讲过: “我们是未来的党,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大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保证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兴旺,必须要有青年大学生参与,也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全社会精神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信仰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实现。
大学生从年龄上看,已进入青年期,思想敏锐,可塑性强,正是信仰确立的关键时期,但他们的认知结构还存在缺陷。一方面,他们在小学、中学接受了较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为严格的形式逻辑训练,为学习更新、更高深的知识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他们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知之甚少,缺乏辩证思维的熏陶。加之他们还没有广泛地接触社会,人生阅历不丰富,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还不够深刻,这些都会干扰他们树立正确的信仰。据调查显示,现在高校信教的学生虽然并不占多数,但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还出现了不少“宗教文化追随者”,大学生的宗教观念已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严峻的挑战。
宗教是一种经久而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不仅在人类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至今还广泛影响着许多国家、民族和地区的社会生活,甚至还必将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相当遥远的未来。对于宗教这样重大、复杂、政策性又很强的社会问题,回避它是错误的。大学生心理日趋成熟,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和独立的判断能力,高校大学生宗教问题导胜于堵,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引导。
1 课程体系方面
(1)有针对性地开设宗教方面的课程
据调查,大学里信教者除了民族或家庭方面的影响外,不少大学生信教有一定盲目性。有的是受宗教方面书籍、报刊、杂志的影响,有的偶尔经过宗教场所,古色古香的寺庙、风格独特的天主教堂、悠扬的音乐,引起了好奇,还有的因为对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等感兴趣,喜欢教堂内外浓厚的气氛。这种仅凭一些表面化的东西而信教,多半是对宗教的了解不全面。
宗教很多时候因人为的原因,披着神秘的外衣。事实上,宗教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能否科学地认识和了解宗教,能否正确地处理宗教领域中的各种矛盾,是一个关系社会全局的大问题。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宗教问题,让大学生了解我国的宗教国情,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熟悉和掌握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的宗教法律法规;同时,也应开阔视野,了解世界宗教的现状,科学地认识和处理我国的宗教问题。只要他们深刻认识宗教的本质和特征,就能正确对待宗教和宗教信仰问题。让大学生学习一点宗教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划清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的界线,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
因此,高校在适当时机可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开设有关宗教基本知识的选修课程,介绍宗教的发展史及其学说和理论,科学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采取疏导的方法,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文明科学的社会活动,培养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样既能满足大学生对宗教在文化层面上的浓厚兴趣,又让大学生了解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同步,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和作用,也能让同学们了解宗教、把握宗教发展规律,了解宗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把握宗教的实质,确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当处于宗教渗透时能处变不惊,自觉地做出正确的抉择。
(2)结合哲学课教学,强化哲学理性思维的培育
哲学原理课是高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高校应当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有针对性强化大学生哲学理性思维的培育。
宗教与哲学的联系极为密切,从内容和对象上看,宗教与哲学都是比较完整的世界观。宗教与哲学也是有根本区别的。宗教立足于虔诚的信仰,哲学立足于理性的思辨和逻辑的论证。如果说唯心主义哲学与宗教是“一对孪生兄弟”(列宁语)的话,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为指导,坚持以历史来说明迷信,终于打开了宗教奥秘之门。
大学阶段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也是最后的时期。在大学,教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包括用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宗教和有神论,崇尚科学、不信鬼神,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哲学课教学的应有之义。高校在进行哲学教学时,应适当增加正确认识宗教、宣传无神论的内容篇幅。除了要讲清宗教的产生、发展变化、本质、存在的原因、消亡的条件外,还应对科学家信教这个大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现象进行分析;增加我国宗教政策内容;增加对宗教与邪教、宗教与封建迷信的区别与联系的阐述;增加对封建迷信以及邪教、伪科学的揭露批判;增加对有神论的批判,旗帜鲜明地宣传无神论,使人文价值和科学理性相结合,锻造大学生理性思维的防火墙。要教育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用哲学的辨证思维方法、批判性的思想精神,使学生理性思考、辨明是非,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认清封建迷信、邪教和伪科学的本质。
2 思政教育方面
(1)方式方法上吸收宗教宣传有益成份
做思想政治工作意在使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奋进向上的人。宗教也关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调灵魂净化、慈悲兼爱。从总体上讲,思政工作应该比宗教的影响力大得多,而实际效果上,思政工作却显苍白无力。究其原因在于:
(a)信仰宗教满足了信仰者的归属感,使其精神上感到欣慰和满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日趋淡漠,因而宗教组织中教友之间的亲密、友善的关系,毫无功利色彩的互相关心和真诚帮助,就显得特别珍贵,充满亲和力和诱惑力。大学生处于从幼稚到成热的转型期,大学生活的松散性使大学生在成长、学习、就业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越来越多,面对人生中的挫折或一些不幸事件时,会采取消极、否认的态度,心理压力越来越重,其中的郁闷、茫然情绪很难找到畅通的人际沟通进行排解,在这种情形下,有一部分大学生面临种种困惑,越来越体会到个人力量的渺小,往往很有可能因此产生心理问题或厌学厌世情绪,在这种焦灼、不安中,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大学生需要一种较高层次的解脱或排解方式,当一些宗教主动接近他们时,很可能就捕获了他们。而在宗教宣传上,宗教有关神灵的道理能够很好地体现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如佛教的 “十二因缘”论,将人类苦难分为有因果联系和条件的十二环节,从人的生前讲到来世无不涉及。它对人如何受胎,在母胎中的发育和六种感官如何形成,出生后进入幼儿阶段和童年阶段,如何感受到苦、乐、不苦不乐,进入青年时期如何产生各种贪爱的欲望,成年时期如何追求索取享乐、如何贪爱色而采取善恶之行,直至因老至死之后如何再进入来世的人生经历,都解释得相当细致,把一个人由生到死,由耳目口腹之欲到情感理智,凡人所具、所遇无一不概括其间。基督教也关注琐事细务,只是方式与佛教不同。教徒在向牧师做忏悔时,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小事,牧师都会细心倾听,耐心解惑,直至教徒内心平静。
(b)宗教的大部分教义和社会的主流道德观念相一致,与世间的伦理要求相容,易于接受。如宗教提倡 “诚实善良”、“尊重他人”、“互助互爱”、“不偷盗、不淫邪、不贪财、不妄语”、“谦逊”、“忍辱负重”、“利己利人”、“大公无私”等,以禁忌、劝戒、清规、戒律等方式,来规范信教人的言行,弃恶从善、积德行善,摈弃世间的各种物质欲望,从而追求精神生活中的最高境界,以求死后的灵魂解脱。除了重视信徒外在的道德行为,还注重培养每个信徒内心的良知和自律,通过自我反省、自我监督来净化心灵。再加上宗教职业家身体力行地规劝人们为来世行善,就使得宗教具有一种“感化”力量。这也正是宗教信徒连绵不绝的原因之一。
宗教在施加影响力时总能深入人的内心,打动人的情感。宗教观念的实质就是满足人们追求无限的心理需要,宗教的基本意义在于满足人的终极关怀。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家园,它能给处于现实苦难的人们以安慰,能给处于紧张状态的人们提供调节和宣泄的形式,它能够满足人类舒展情感的需要,这是宗教尤为突出的情感功能。于是,当处于此种状态中的大学生遇到宗教时,很容易与其产生共鸣,并走向认同。反观高校思政工作,给人的感觉却是“空洞”、“粗糙”,缺乏一种 “润物细无声”的感召力。大学生对德育工作者长于空谈道理,短于解决实际问题很反感,极易产生逆反。因此,为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宗教认同,指导好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我们应该多加关注目前大学生活的特点,并努力做到对其进行有效、合理地心理引导。因此,高校思想政工作者应从宗教宣传方式方法上得到一些启示,注意工作方法和艺术,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2)教学内容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青年是各种信仰力量争夺的对象。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出发,首先应该肯定,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宗教具有某种积极的作用,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整体上看,宗教信仰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具有消极作用,对思想还不成熟的大学生更是起着消极影响。大学生信教背离了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的,影响大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扼杀其进取和创造精神。我们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用科学信仰充实和武装他们的大脑,增强他们辨别真伪和抗拒非科学信仰的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熔铸他们健康完美的人格,走好未来的人生道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利益多样化,就业形式多样化,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许多新的课题。我们必须加快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不断完善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紧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贴近国家和社会的实际,并要经常研究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学生对人生价值、理想信仰的基本认识以及他们的思想需求和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理论教育,帮助他们化解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惑和矛盾,真正发挥政治理论课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
总之,针对高校大学生宗教问题,我们要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变空洞的说教,利用多种形式,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和有神论、科学与迷信的界线,帮助大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当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对于确实因为民族传统或宗教习惯而信仰宗教的个别同学我们也要团结尊重,依法维护其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坚持宗教与教育相分离原则,制止违法的宗教活动,并引导他们积极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来。
[1] 何树全 1大学生信教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J]1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5)1
[2] 黄雄英,邵一江,王迅 1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J]1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
[3] 刘志锁 1无神论教育——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1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4)1
[4] 黄海德、张禹东 1宗教与文化 [M]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
[5] 张莹莹,钱亚芳 1当代大学生宗教影响及高校德育 [J]1西北医学教育,2004,(4)1
Ta lk Abou t the Relig ious Issues of Un iversity Studen ts
HUO Yu2m in
(Po litics and SocialCo llege,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 logy,Luoyang Henan 471003,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religious issues;guide
Training objectives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s Socialism constructor and Successorwho are fu lly devel2 opedmo rally、in tellectually and physically.But today,the university studentsw ho believe in a religion are in2 creasing in num ber,which should cause ushigh attention,and som e effectivem 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guide1
G 640
A
167322804(2010)0120093203
2009202228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编号:20072ZD 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