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6100 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人民医院 潘荫君
目前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避免了因反复穿刺外周静脉给病人带来的痛苦,PICC有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的特点。但随之而来的并发症也频频发生,如何预防PICC置管术后微血栓的形成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现将PICC置管术后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总结如下。
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有3方面[1]:①血液的高凝状态,一般常见于恶性肿瘤已发生转移的病人;②静脉壁受损或炎症,由于导管末端位置不理想,护士操作熟练程度差,强刺激的化疗药,PICC导管较长又长期漂浮在血管中,会使血液形成涡流而产生微血栓;③血液淤滞,病人年龄大,血管硬化,血管壁弹性差、不能平卧、长期卧床致血流速度慢等因素也是PICC术后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
2.1 减少血栓形成的诱因 ①操作前应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使病人保持良好心理状态,防止由于病人过度紧张而使血管痉挛,造成穿刺后送管困难。②在局部麻醉下操作,减轻穿刺及送管时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增加置管的成功率。③严格无菌操作并遵守操作规程,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无菌手套上的滑石粉,手套尽量不要直接接触导管壁。④操作者娴熟的技术与穿刺的成功率有关,护理人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静脉损伤。
2.2 合理选择导管 根据病人的血管粗细,选择适宜的导管型号,并注意保护血管,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较粗的静脉,避免因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穿刺致血管内膜损伤形成微血栓。
2.3 选择穿刺部位 长期卧床的病人,严格选择穿刺部位,最常用的是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2],原则上不采用或避免使用下肢远端静脉,且留置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容易造成静脉微血栓[3]。据报道,久病卧床者发生下肢静脉的血栓比上肢静脉多3倍。
2.4 置管期间护理 ①制订PICC置管维护记录单,每天检查导管是否通畅,评估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红肿及局部炎症反应等,穿刺部位周围皮肤每日用碘伏或碘酊、乙醇消毒1次。②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肝素帽每周更换1次。③提醒病人避免压迫置管侧肢体,并避免置管侧肢体的过度活动,以致导管对血管内壁的机械性损伤,以减少血栓的形成。但要加强置管侧手部的活动,以促进置管侧肢体的血液循环。④加强巡视,嘱病人如置管侧肢体出现酸胀、疼痛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处理。⑤评估病人的血栓高危因素,对可疑血栓形成的病人行血管彩超检查。⑥正确有效地封管可减少血栓的形成,每次输液前先回抽检查有无血栓,若有阻力切勿用液体加压冲洗。
3.1 拔管 经血管彩超检查确诊为血栓形成后,利用PICC管将溶栓药物注入并边溶栓边拔管。
3.2 心理护理 向病人讲解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使病人对治疗充满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护理。
3.3 患肢的护理 ①急性期病人绝对卧床休息7d~14d,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处于微屈曲状态,以利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水肿。每天测量患肢、健肢臂围,对比患肢皮肤颜色、皮温、感觉、桡动脉搏动及肿胀情况,做好记录。②有出血倾向病人要注意监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情况。③预防肺栓塞的形成,血栓形成1周~2周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栓子脱落形成肺血栓。
临床上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几率很小,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47%[4]。但给病人造成的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很大,所以应尽量预防此并发症的发生,以使PICC置管术能够更好地应用在临床。
[1]郝静.晚期肿瘤病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后并发症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02,40(6):576.
[2]李雁平.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化疗中的系统管理[J].广西医学,2008,30(4):603604.
[3]刘文伟.老年静脉穿刺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J].微创医学,2007,3(2):253-254.
[4]王建荣.李冰.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9,2(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