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英语石化现象及其对策

2010-08-15 00:54肖显宝
关键词:英语专业现象学习者

肖显宝

(周口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南周口 466001)

大学生英语石化现象及其对策

肖显宝

(周口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南周口 466001)

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对策

以中介语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证研究的途径,着重分析了大学生英语石化现象的表现特征,进一步探讨了其成因,并依据成因提出了防止石化现象的相关对策。

由于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因而成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国内外关于中介语石化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总体而言,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概念的界定和形成原因的探讨上;而国内的研究则侧重于引介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多为思辨或理论性探讨,实证性研究很少,对如何避免石化现象更极少提及。鉴于此,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观察、访谈、测试和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的途径,对大学生英语石化现象及其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一 中介语理论与石化现象

中介语 (Interlanguage)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又称过渡语、族际语、中间语言或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它指的是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它兼有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特征,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却并不是目的语。因此,中介语又被称为“接近系统”(approximate system)[1]和“特异方言”(idiosyncratic dialects)[2]。中介语具有可渗透性 (permeable)、动态性(dynamic)和系统性 (systematic)等特点,但最明显的特征则是它的石化性(fossilization)。Selinker在 1996年曾经这样定义石化现象:“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过渡语中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石化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了以后,还是会在过渡语的使用中出现。[3]”

二 石化现象的分类

根据 Selinker的观点,石化现象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个体石化 (individual fossilization)和群体石化 (group fossilization)[4]。其中个体石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错误石化 (error reappearance),表现为被纠正多次的,并被认为己清除了的错误的反复出现;(2)语言能力石化 (language competence fossilization),即中介语在语音、词汇及句法结构等方面的石化。群体石化是指当石化了的外语能力具有普遍性,成为整个社会的正常现象时,就会导致一种新的方言的出现,如非洲英语、印度英语和菲律宾英语等。张爱文认为,石化现象从内容上应分成两大类:语言结构非目的语形式(即语言错误)化石化和语言使用非目的语形式 (即语用失误)化石化[5]。此外,根据其性质,石化现象可分为暂时性石化 (temporary fossilization)和永久性石化 (per manent fossilization)。暂时性石化原则上不能称为石化,而是中介语的稳定化,石化的前兆,它是可能逆转的,可以通过学习来克服;永久性石化表现为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的状态不起作用。从以上三种分类标准来看,我国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多属于个体暂时性石化,既有语言错误,又有语用失误。但是,学习者如有机会接受最优化的目的语输入或者接触自然的目的语环境,其二语习得还是会达到另一次高峰期的。

三 石化现象的表现特征

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大多有这样一种感受:在小学和初高中阶段,英语知识积累很快,其水平稳步提高;进入大学后,在一、二年级的时候,英语语言能力提高显著;随后,英语水平不再有明显提高,而是趋于稳定,处在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这就是大学生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石化现象,又称为“高原期现象”。那么,这一现象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有何表现呢?笔者通过日常教学观察及与部分师生访谈后发现,几乎所有大学生(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这些语言技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石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在听力理解方面,部分学生听不懂语速较快的句子,因此,对这样的文章,他们只能把握大意,无法理解细节。在口语表达方面,大多数学生都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无法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其表达范围狭窄,表达手段也仅限于过去所学的句型和语法结构,最近新学的语言知识未能付诸应用;语言的准确性和得体性依然不尽人意。在阅读理解方面,部分学生词汇量不够,阅读速度很慢,效率极低,在具体的语境中猜测生词的能力也亟待提高。在写作方面,相当部分学生的作文主题不突出,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文章结构不够严谨,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缺少连贯与衔接,逻辑性不强;总之,其书面语的语言表达水平与学习的年限极不相称。由此可见,相对于接受性技能听力和阅读理解而言,大学生的产出性技能口头和书面表达更容易被石化。

以上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大学生英语石化现象的主要表现,那么在微观层面,即在词汇、语法及语用等方面这一现象又有何表现呢?为此,笔者进行了一次写作测试和一次问卷调查。其对象均为笔者所在学校的 4个本科班的三年级学生,其中,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政法系)学生各 2个班,每班 50人。写作测试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关于环保方面的命题作文,其时间和篇幅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写作部分的相关要求为标准,时间一到,所有学生必须立即上交写作材料。旨在分析他们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存在的石化现象。调查问卷是参照何自然的《语用学概论》和冉永平的《语用学:现象与分析》这两部著作中所附的“英语语用能力调查表”[6~7],同时结合教材中出现的语用知识方面的问题设计而成的。问卷包括 20个选择题,每题开头有一个简短的场景介绍,其后给出四个选项,要求学生选出他们认为最适合该场景的一项回答。问卷内容涉及到日常生活交际中一些常见的语用现象,旨在分析他们在语用方面存在的石化现象。问卷调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为了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我们事先告知他们此次调查并非考试,而只是为了了解其语用能力的有关情况,因而并无严格的时间限制。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问题和选项,他们在有理解困难时可以咨询老师或查阅字典。因此,整个调查是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的。

笔者对收集到的 200份写作材料和 200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后发现,无论是非英语专业还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词汇、语法和语用层面都存在一定的语言石化现象。从对写作材料的统计分析来看,两类学生在词汇层面的石化现象没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大量使用在初级阶段学习掌握了的高频词,而很少使用在中高级阶段学习过的中低频词。我们发现,在要求写 120字左右的作文中,非英语专业和英语专业的学生平均分别写了 112个和 123个单词,其中属于中学阶段的单词分别多达 108个和 118个,各占 96.6%和 95.7%,而属于大学阶段的单词分别仅有 4个和 5个,各自仅占 3.4%和 4.3%。与此同时,学生还频繁使用“固定词组”,但这些词组绝大多数也已在中学阶段学过,只有极个别的属于大学阶段新学的词组搭配。此外,由于受词汇量的限制,再加上对高频词汇的过分依赖,对中低频词汇的掌握不牢,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词汇重复”的现象也极为严重。这就出现了大学生的作文中学生完全能够看懂的现象。在语法层面,从不同专业的横向对比来看,虽然两类学生的作文中都存在一定的语法错误,但因其学习英语时间长短不同(专业学生比非专业学生的时间长)而程度显著不同。总体而言,英语专业学生的语法错误较少,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法错误较多。从相同专业内部纵向对比来看,成绩好的学生语法错误较少,成绩差的学生语法错误则较多。由此可见,语法错误与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负相关,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时间越长、成绩越好,语法错误也就越少。在语用层面,专业和非专业组中相当部分学生对英汉语言和文化不够敏感,都存在较严重的语用 -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从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来看,学生的语用 -语言失误主要有以下六种情形:(1)违反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英语的其它表达方式;(2)不懂英语的表达方式,套用母语的表达结构;(3)只了解字面意义,弄不清说话人的真正意图;(4)滥用完整句,忽视完整句在特定场合下可能带来的特殊含义。(5)混淆同义结构的不同使用场合;(6)将英汉词语的意义等同。而学生在社交 -语用方面的失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英汉举止方式和称呼差异所造成的语用失误;(2)价值观念引起的社交准则的不同所造成的语用失误;(3)不注意谈话对象的身份、社会地位或谈话双方的关系而导致失误。同时,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专业和非专业学生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仅为 52.3%和 51.5%,也就是说,在 20道题目中都有近半数题目的答案被选错。此外,选项频率数据表明,专业和非专业学生都显现出比较近似的选择趋向,即两类学生在每题四个选项的选择比率上都极为相近,如果专业组中多数学生就某题选择了某个选项,非专业组中的多数学生也会做出相同或相近的选择。据此我们可以推知,许多英语专业学生能够正确应对的语用问题基本上是许多非英语专业学生已经了解或掌握了的问题。反之亦然,许多非英语专业学生感到困惑的语用问题同样也可能是许多英语专业学生未能解决的问题。因此,语用能力并非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必然得到提高。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相对于语法结构而言,大学生的词汇能力和语用能力更容易被石化。

四 石化现象的成因

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其展开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形成了多种重要的学说。总体而言,这些学说可以分为内因说和外因说两大类。内因说包括生物论和心理论,外因说包括文化认同模式和相互作用模式。此外,还有内外因说兼而有之的认知情感模式。

生物论也称年龄论。该理论从人和生物生长的角度出发,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关键期和次系统来解释中介语石化的形成。其代表人物 Lenneberg认为,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期以后,大脑两侧的功能分工被确定,大脑失去了可塑性,使第二语言的发展受到限制[8]。而另一代表人物 Lamendella则认为,目的语习得者所使用的次系统是由第一语言系统和第二语言系统共同构成的,其习得的过程就是后者不断置换前者的动态过程。中介语石化是由于这种置换过程在某一点上不再发生而导致的[9]。年龄固然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绝对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学习者开始学习外语时年龄相对较大,但最后却相当成功,因此该理论无法解释外语学习中的个体差异现象。事实上,这种解释只是强调了人的生物本性,而没有将人的社会属性以及心理等因素包括在内,因此它的解释是不全面的。

心理论从心理学和神经学的角度解释中介语石化现象。其首倡者 Selinker认为: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是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4]。也就是说,二语和母语具有不同的习得机制。在二语习得的关键期以后,原有的语言习得机制已经退化,学习者不得不借助一种不同的语言习得机制。这种语言习得机制上的差异正是石化现象产生的根源。为此,他提出了造成中介语石化的 5种心理因素:母语迁移,训练迁移,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目的语过渡泛化。不难发现,正是由于二语习得机制中这五种心理因素的作用才导致了中介语的石化,它们为石化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学基础。该理论强调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样也忽视了其它的外部因素,故其解释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文化认同模式又称文化适应或文化迁移模式。该模式用社会文化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心理距离来解释中介语石化现象。其代表人物 Schumann认为,二语学习者由于自身的社会文化背景与目的语的差异很大,从而与之保持一定的社会心理距离,这就使语言处理过程中记忆和输入的操作过程受到限制;由于他们长期重复地使用有限的语言进行交际,使目的语的使用功能受到限制,最终导致了石化的形成[10]。这一理论默认了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性,推动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浪潮。但对一些学习动机很强可是学习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的学习者而言,该理论还缺乏解释力。

相互作用模式又称反馈模式或互动说。该理论试图从学习者得到的反馈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出发,解释石化现象的成因。其代表人物有 Ellis[11],Vigil&Oller[12]。他们认为:教师或同学们的中介语输出有时会作为输入对外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这一过程的持续和重复极易导致目的语的石化。同时,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课堂活动中,反馈对学生可以产生肯定的、中立的、乃至否定的或负面的影响,而学生对此的不同反应会对其本人的语言使用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交流中肯定的情感反馈和肯定的认知反馈会鼓励学生继续使用与当前相似的语言形式。如果这些形式中存在大量的语言错误,这两种信息的组合方式就会导致这些错误形式的石化。该理论把语言机制的运行更多地归因于外在的因素,所以无法解释中介语石化中一些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此外,它也没有考虑语言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其适用范围还有一定的限制。

认知情感模式用外语学习的认知过程来解释中介语石化现象。其倡导者 Krashen认为导致石化的原因主要有 5种因素构成:目的语输入数量不足;目的语输入质量不适;情感过滤器;目的语输出过滤器和目的语语言变异形式的习得[13]。这种解释既涉及到学习者以外的因索,又涉及到学习者本身的语言认知过程,但对于学习动机较强且已获得足量的可理解性输入但学习效果仍不佳的学习者,该理论也缺乏解释力。

由此可见,中介语的石化是由多种原因造成。它既有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又有社会文化和认知等诸因素。上述各种理论都只能为其提供某个方面的解释,但也都有解释不了的问题,因此,从单一领域来探究其成因是无法全面解释这一现象的。笔者认为,个体石化主要是由心理及认知因素造成的,而群体石化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理、社会以及文化因素而引发的。

五 石化现象的防止策略

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是二语习得者在习得外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学习习惯,并非先天固有。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依据其成因,采取相应的策略防止或减少石化现象特别是暂时性石化现象的发生。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异以及目的语中某些语言规则的限制,防止因母语的负迁移和目的语语言规则的过渡概括而产生石化现象。同时,教师应禁止学生过分使用回避、简化和替代等交际策略。就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而言,交际策略的运用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从语言能力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过分成功地借助各种交际策略反复使用以前所学的单词和词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以此来弥补语言知识的不足以达到交际的目的,这就会使他们产生这样一种错觉,认为再也没有必要学习目的语的新知识,由此引发了中介语石化倾向。此外,简化的目的语、重复的词汇以及单一的句子和语法结构虽不妨碍交流,却使语言失去了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使学生不能真正自由地、创造性地使用目的语,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最终导致语言能力的石化。

其次,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文化教学。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文化因素是语言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已成为外语界的普遍共识。将文化因素引入外语课堂教学,使学生熟悉、理解和适应目的语文化,克服母语文化的优越感,缩小对目的语文化所持有的社会心理距离,并使其对目的语文化产生一种认同感和亲和力,进而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感知能力。这对克服因语言使用功能的限制而造成的石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课堂上引入相关的文化知识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有效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语用失误,从而促进二语学习。

再次,教师应使用合理的反馈对待学生的语言输出。语言输出是学习者对所获得的语言输入进行加工存储后最直观的反应形式。在语言认知的过程中,学习者会根据次系统对目的语提出诸多假设,而反馈的过程正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检验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反馈是指为了改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而对某一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所发回的信息,它包括情感信息和认知信息的交流。对于使用中介语的语言学习者来说,防止石化现象的最佳反馈形式是肯定的情感反馈和否定的认知反馈。前者可以实现师生双方情感上的认同和交流,而后者又使语言使用者不断改变和修正自己错误的语言形式。这两种信息组合方式能使学习者勇于接受并乐于更正语言错误。

最后,优化课堂语言输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课堂语言输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目的语的感知和内化。Krashen的语言认知理论认为,最佳的语言输入应该是充足的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可理解性输入[13]。因此,日常教学在保证足量语言输入的前提下,要避免因教学内容及形式的低层次重复而导致学生产生“倦怠”情绪。因为陈旧单一的教学内容,乏味的讲授和机械的重复练习会大大挫伤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兴趣下降、学习动力不足,极易造成暂时性石化现象。教师应兼顾学生的情感需求,在他们可以接受的基础上,适当地提高目的语的输入质量,增加其趣味性、多样性和难度。这样既可以增强学习任务的挑战性,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减少语言输入的情感屏蔽,从而在客观上尽量减少或防止石化现象的发生。

六 结语

总之,中介语是母语向目的语转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其石化现象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但值得说明的是,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石化现象大多是暂时性石化,是能够防止和消除的。只有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大学生英语石化现象的分布状况,弄清哪个学习阶段、哪些类型的学生容易出现石化现象,以及哪些语言技能或语言项目容易被石化,多角度、系统性地考察其

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才能有效防止和克服石化现象的发生。遗憾的是,限于篇幅,本文只对上述某些问题作了粗略探讨,其它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1] Nemser,W.Approximative systems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Applied Lingusistics,1971(9):115-123.

[2] Corder,S.P.Idiosyncratic dialects and error analysi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Applied Lingusistics,1971(9):149-159.

[3] Selinker,L.and Han,Z-H.Fossilization:What we think we know [R].Paper presented at EUROSLA 96,Holland:Nijmegen,1996:3.

[4] 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Applied Lingusistics,1972(10):109-231.

[5] 张爱文 .中介语石化与英语教学[J].重庆大学学报,2002 (2):100-102.

[6] 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19-234.

[7] 冉永平 .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230-234.

[8] Lenneberg,E.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Language[M].New York: W iley&Sons,1967:142-175.

[9] Lamendella,T.General Principles of Neuro-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TheirManifestations in Primary&non-primary language acquisition[J].Language Learning,1977(27):155-196.

[10] Schumann J.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idginization hypothesis [J].Language Learning,1976(26):391-408.

[11] Ellis,Rod.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12] Vigil,F.&Oller,J.Rules of fossilization:a tentative model[J]. Language Teaching,1976(26):281-295.

[13] 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implications[M]. London:Longman,1985:43-47.

Key words:interlanguage;fossilization;causes;strategies

Abstract:Based on the interlanguage theory,and by adopting an empirical study,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manifesta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English fossilization,explores its causes further,and on this basis,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as how to reduce or avoid fossilization.

A 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English Fossiliz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X IAO Xian-bao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Zhoukou NormalUniversity,Zhoukou Henan 466001,China)

H 319.3

A

1673-2804(2010)05-0176-04

2009-09-10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现象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