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勒的元小说写作
——以《老年艺术家画像》为例

2010-08-15 00:43:38王祖友
关键词:海勒波特画像

王祖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Abstract:Portrait of an Artist,as an Old Man(2000)is the last novel byJoseph Heller,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postmodernist American writers.It is a work perfectly embodying his metafictinal writing technique.Portrait of an Artist,as an Old Man is a subversion and de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novel and narrative form in all its content, form and language.In Portrait of an Artist,as an Old Man,comments are made on fiction writing itself in the very process of writing the fiction.Breaking the obvious dividing line between“writing”and“criticism”and blending them in form,Portrait of an Artist,as an Old Man thus makes a typical“fiction about fiction”i.e.metafiction.By analyzing the concept of“interpretation”and“decomposition”,parody and intertextuality in Heller’s fictional writing,the reader can obtain a more appropriate understanding of how Heller concretizes in such a typical metafiction his metaphysical musings on the fictional nature of literature.

Key words:metafiction;writing;criticism;parody;intertextuality

海勒的元小说写作
——以《老年艺术家画像》为例

王祖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美国后现代派代表作家约瑟夫·海勒的最后一部小说《老年艺术家画像》集中体现了海勒小说中元小说的写作手法,在内容上、形式上和语言上解构和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在创作小说的同时对小说创作本身进行评述,打破了“创作”与“批评”的界限,是一部典型的“关于小说的小说”,即:元小说。本文从解析该小说“阐释”和“分解”的概念入手,重点讨论戏仿和互文性的运用,使受众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不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对虚构现实的折射,即文本本身就是一个现实这一概念。

元小说;创作;批评;戏仿;互文性

用最通俗的语言,元小说可定义为:“关于小说的小说”,即:在小说创作的同时对小说创作本身进行评述。这两种过程在形式上紧密结合,从而打破了“创作”与“批评”的明显界限使它们合并为“阐释”和“分解”的概念[1]。元小说作家们认为传统小说虚构出一个虚假的故事并以此来反映虚假的现实,因而把读者引入双重虚假之中。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穿这种欺骗,把现实的虚假和虚构的虚假展现在读者面前,自我揭示虚构、自我戏仿,点穿了把小说艺术操作性,从而促使读者去思考小说的虚构本质[2]。《老年艺术家画像》①小说《老年艺术家画像》的引文均由笔者译自Portrait of an Artist,as an Old Man(《老年艺术家画像》),该书在约瑟夫·海勒逝世后由其家人和编辑整理于2000年出版。(以下简称《画像》)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元小说,它在形式上和语言上造成传统小说和叙述方式的解体,宣告了传统叙事的无效和虚假。通过解析《画像》中“阐释”和“分解”的概念,以及戏仿和互文性的运用,读者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海勒是如何实现小说对虚构本质的哲学思考的。

一、小说的“阐释”和“分解”

元小说有意暴露叙述者的身分,公然导入叙述者声音,揭示叙述行为及其过程,展现叙述内容的“故事性”、“文本性”。交代叙事框架,谈论故事陈述的编码规则,把创作中的技巧、手段及动机公诸于众,作者通过这样一份详细的“叙事说明书”,向读者坦承文本创作过程中的操作痕迹,以及人为性的东西。在《画像》中,小说转向自身,将小说的创作过程贯穿于叙事之间,甚至不惜向读者披露小说的故事编造、情节构置、结构安排等等“机关”,目的在于打破文本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幻觉,以加速读者对于文本叙事过程本身的反应。小说把写作的过程——尤金·波特努力寻找他最后一本小说的题材——变成创作的题材,在《画像》中,海勒有意暴露叙述者的身分,公然导入叙述者声音:“他的名字叫尤金·波特,因为那是我想其如此……”[3]36。“关于保莉我可以告诉你很多如果我愿意,我可以让她成为任何我想要她成为的东西……任何我想要她成为的东西,真正地,符合生活,或者,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比生活还真实,这正是我们在小说中通常所做的”[3]61。这里,作家关注小说的虚构本身及其创作过程,采用叙述人和想象的读者对话的形式。另外作家还主动揭示自己的小说的“编写”手法,例如他的素材或灵感来自何处,他是如何组织安排自己的情节等,起初,波特试图改写一些名著和圣经故事,他甚至想到从女性视角创作一本性爱书籍——“我的妻子的性传记”,书名让波特的朋友和编辑认为书将是波特妻子保莉的性爱故事。波特否定了这一构思,他说“我要杜撰”[3]54。波特把他扔掉的情节大纲和放弃了的故事的片段,还有他决定题材的努力和斗争,即小说生产的过程呈现给读者。

“元小说”的另一特征是叙事性语言和批评性话语交融,叙述人摆脱了叙事文本的束缚,打断叙事的连续性,直接对叙述本身发言,对叙事进行思考和质疑,小说因此得以不断反思和调整自身,仿佛是具有了一种能动的“自我意识”,并且小说的评论部分多数是离题发挥,与故事的情节基本上没有逻辑关联。

元小说的上述特点决定了这类作品在叙事人称上多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作为叙述人的“我”自己揭穿了叙述世界的虚构性和伪造性,从而使读者明白:“小说的真相就是:事实即幻象;虚构的故事是世界的原型”[4]。因而,在典型的元小说中,所谓的“现实”便只存在于用来描绘“现实”的语言之中,而“意义”则仅存在于小说的创作与阐释的过程中。在《画像》中,海勒通过将“我”直接插入小说文本中,预期读者对故事的反应并和读者讨论等来突出《画像》的虚构性。在小说中间部分,叙述者写道:“如果我以不偏不倚的平静来写波特和保莉,你们得到的是一个平和的不温不火的老年艺术家画像,谁还想多读它呢?”[4]。接着,他问读者:“对一个年过75的人还有其他事情好发生吗?疾病,事故,又一次旷日持久的、费用昂贵的、令人晕头转向的、灾难性的离婚?”同时他还预料到了可能会遭到的批评,为自己进行辩解从而免遭诘问。“在小说中,我们对她(保莉)不在乎,对不对?”[4]。海勒如此写作就是不断提醒读者小说人物做事是因为叙述者有让其行动的目的。通过叙述者“我”的不断侵入,提醒读者不仅小说人物通过语言构筑其现实,而且他们自身也是语言的构筑物。罗波特·奥尔塔说:“简言之,一部自我意识小说就是系统地暴露自身作为艺术品的情况,从而探索似乎真实的艺术和现实之间颇成问题的关系”[5],在本小说中,海勒说:“我对被人物、地点的细节描述弄得沉重不堪的书没有耐性,因为描述细节占用时间,耗费精力,不是总是必要的”[3]40。预示读者对故事的反应以及和读者讨论文本来彰显了小说的虚构性。例如:“我不愿让理论穿过他的头脑”[3]40。“我容许他…我想我会让他自鸣得意…我会让他思考”[3]60。波特崇拜博尔赫斯,因为博氏“厌恶情节,及其他诸如人物心理塑造讲故事的成规”,波特接着评论自己的写作,“现在这本书也开始厌恶情节”[3]23,通过波特之口,海勒指出他不喜欢情节和行动,因为他认为它们“干扰严肃的思想、观点”[3]225,所以他试图发现表达观点的小说新形式,这也体现了元小说允许作家在写小说的同时对小说写作本身进行批评。如此,海勒戏剧性地打破了作者(作为给予者)和读者(作为接受者)之间的契约。海勒请读者参与到意义生产的过程中来,给予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通过与作者一起创作小说,读者意识到其所读的东西的虚构本性,就是说小说从来都不是真实的。

二、戏仿

关于先前小说的小说把前辈作家的作品作为戏仿的对象,故而也可叫做关于先前文本的小说。后现代主义的元小说在宣告传统叙事无效的同时,以戏仿为主要范式,确定了自己的合法化方式。戏仿是模拟某位作家的严肃的题材与手法或是某位作家的创作风格,来表现浅显或风马牛不相及的主题。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常用戏仿这一技巧,对传统、对历史和现实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过去的文学范式进行批判、讽刺和否定的目的。海勒在《画像》中还对自己钟爱的作家作同样的评论:“在现实中的真正的人不总是始终如一的,尽管他们在小说绝大多数看似如此,除了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在其中所有的物至少部分地疯狂,这使得人物符合我们认识的人和我们所是的人”[3]225,正如帕特里夏·沃指出的:“通过提供对其自己构成方法的批评,这种写作不仅检查叙述虚构的根本结构,而且探索文学虚构文本外的世界的虚构性”[6]。

《画像》的书名无疑是对詹姆斯·乔伊斯《青年艺术家画像》的戏仿。《老年艺术家画像》中的作家波特所创作的一个故事梗概的第一句话——“Call me Gene”[3]110,也是对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的第一句话——“Call me Ishmael”——的戏仿,《画像》中,波特还戏仿一些圣经故事和前辈作品,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波特的写作,海勒用戏仿手法指出他作品的虚构文学元素。在波特的一段人物描写中,虚构的汤姆·索亚从马克·吐温的书页中走出来宣称他想成为作家。他要穷尽美国作家成功的秘密。但是索亚的作者不能给出建议或灵感。马克·吐温因为高筑的债台、出版公司破产、子女死亡和对他后来愤世疾俗之作不买帐的轻佻的大众陷入绝望。不畏困难,汤姆·索亚开始横穿美国寻找导师。发现的是令人瞠目的惨景:嗜酒如命的杰克·伦敦40岁去世,麦尔维尔在默默无闻中耕耘,史蒂芬·克莱恩28岁丧命于肺结核。旅行结束时,他决心已定:“汤姆·索亚宁愿把自己置于迎面开来的火车前或驾车从高耸的悬崖直冲进密西西比河,也不愿考虑以写作职业来谋生”[3]161,这里,波特,海勒笔下人物,和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在这本波特充当作家的小说中玩起戏仿美国文学中著名作家的游戏来。面对波特写作中对其他作家的戏仿,读者得到的印象是,既然所有小说都是一种生活的戏仿,那么与文本世界保持距离,读者就能和作者共享富于想象的创作之乐。

其外,波特重写关于宙斯和普罗米修斯的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不对宙斯吐露女神的身份除非宙斯把他从束缚他的山上释放。宙斯不会释放普罗米修斯除非他说出实情。这是第二十二第军规”[3]30。每一次对他写作的文学风格的戏仿都呈现了风格与内容间直接的、颇成问题的关系,这就使我们注意到语言不仅仅是一系列原本空洞的形式填充了意义,语言实际上指令和规定什么可以被说及以及其被说及的方式,因而什么可以被观察到以及以什么形式被观察。通过戏仿读者的“故事”概念——陈规的预期和对“情节”机制的迷恋——海勒迫使读者智力地、美学地、狂喜地体验小说。海勒的替身作家波特说:“他要超越其前辈。添加一点崭新的东西扩大其所挑选的任何框架,要有思想上和戏剧性的生命力”[3]69。戏仿是由于认识到一些写作惯例的表达力不充分发展而来的。海勒回归到叙述的源头,戏仿和转化古老的故事,以一种后现代意识创作出独特的叙事风格,这也是其元小说一个重要特征。

三、互文性

后现代主义主张将所有事物定义为文本,人类的许多“真理体系”都可以视为一种“叙述方式”,即用一种可以自圆其说的因果逻辑统合、组织起来的符号表意行为。因此“真理体系”从本质上说也是与小说相似的虚构[7]。《画像》中的作家波特所创作的一个故事梗概的第一句话——“叫我基因”[7],也是个别有用意的人物命名。故事梗概中的基因将以独白的方式讲叙文学“基因”在小说创作过程中的神秘旅程,这个旅程是富有象征性的,表现的是小说在叙述过程中产生的自我意识。小说根据它自身的结构和方法提供给读者一种批评,小说在叙述故事的同时,不但检视叙述作品本身的结构,而且还探索文学作品外部世界可能的虚构性。用这种观点来描写生活的小说可称之为“类文本元小说”或“寓言式元小说”。类文本小说将互文性运用于小说写作,实现小说对虚构本质的哲学思考。互文性因而成为说明文学和文学外材料而不必诉诸传统的关于“作者”的观念。互文性颠覆了文本自足的概念,取而代之突出了这一事实:所有文学生产都是发生在其他文本面前,他们实际是羊皮纸上的文字。在《画像》中,互文性表现为波特把圣经和神话吸收、改编到他的小说中。波特在小说第22章“创世纪”中,从艾萨克视角改写上帝要求亚伯拉罕牺牲其独子艾萨克以验正亚伯拉罕对上帝忠诚的神话故事。他把原神话中有名的第三人称叙述改为第一人称叙述——艾萨克自己讲述自己经历,讲述他的恐惧、对命运的顺从和对父亲的憎恨。由此呈现出该小说是一个文本对其他(若干)文本的“利用和滥用”(use and abuse)[8],在波特做的故事梗概“女神赫拉所写的‘我的丈夫的性传记’”中,赫拉是个嫉妒的妻子,她因为她丈夫宙斯的多次不忠决定向其夫复仇。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赫拉讲述其夫的性经历和她对其夫的报复。最后,她累了,躲在西塞龙山上,等待宙斯找到她,她期待宙斯赶来求她回家,而她一开始不同意,直到他下跪求她很久。然而什么也没发生。与她期待相反,宙斯很快找了另一个女人想娶她为妻以取代赫拉。赫拉气疯了,急忙赶去阻止婚礼。结果发现丈夫和衣下藏着的雕像结婚。她笑丈夫如此骗她。然后他们一起回家,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然而,在另一个故事梗概中,宙斯,同样是个第一个称叙述者,所讲的实情是他确实在娶一个可爱的女孩莉可拉。听到风的狂啸,他知道妻子来了,就用一个雕像代替莉可拉,并将她变为星星,赫拉没有怀疑而他每晚仍然看到莉可拉。如此,海勒表明小说和非小说的界限并不存在,文本的界限是模糊的,每个文本都存在于巨大的“文本的社会”中,没有一个文本是完全独立的孤岛。

谈到自己的创作原则,海勒坦言:“我不喜欢现实主义”[9]。作为元小说作家,海勒在《画像》中探讨语言系统与小说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不断展示作家有意识采用的文学语言和惯用手法,清楚地、明确地显示文学作品作为人工制品的特征,海勒的元小说书写揭示了传统文学形式(如现实主义)已经不再适应后现代社会中的危机感、异化感以及压迫感的经验表达。实现了自己“反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通过把陈旧的惯用手段的消极价值转化为潜在的建设性社会批评,元小说往往建立在一个根本的对立原则之上:在构筑小说幻象(如同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的同时又揭露这种幻象,使读者意识到它远不是现实生活的摹本。《画像》所具有的巨大能量在于:它破除了对“真实”的迷信,拆解了现实主义观念的权威地位,并无情地揭示了现实主义成规的虚假性和欺骗性。《画像》以暴露自身生产过程的形式,表明小说和现实都是人们用语言符号写下来的,是人为虚构的。《画像》表明,文本的意义不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对虚构现实的折射,文本本身就是一个现实。

[1] 余宝发.超小说[C]//林骧华.文艺新学科新方法手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455-456.

[2] 章国锋.从‘现代’到‘后现代’[C]//柳鸣九.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6-17.

[3] Heller,Joseph.Portrait of an Artist,as an Old Man[M].New Y ork:Simon&Schuster,2000.

[4] Barth,John.Chimera[M].New Y ork:Random House,1973:244.

[5] Alter,Robert.Partial Magic:The Novel as a Self-Conscious Genre[M].Berkeley:Univeris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5:25.

[6] Waugh,Patricia.Metafiction: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lf-Concious Fiction[M].Methuen:Londres e Nova Iorque,1984:2.

[7] 陈世丹.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论[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 Hutcheon,Linda.A Poetics of Postmodernism:History,Theory,Fiction[M].London and New Y ork:Routledge,1988:34.

[9] Sorkin,AdamJ.Conversations with Joseph Heller[M].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93:257.

Heller’ s Metafictional Writing as Exemplified by Portrait of an Artist,as an Old Man

WANG Zu-you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310018,China)

Abstract:Portrait of an Artist,as an Old Man(2000)is the last novel byJoseph Heller,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postmodernist American writers.It is a work perfectly embodying his metafictinal writing technique.Portrait of an Artist,as an Old Man is a subversion and de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novel and narrative form in all its content, form and language.In Portrait of an Artist,as an Old Man,comments are made on fiction writing itself in the very process of writing the fiction.Breaking the obvious dividing line between“writing”and“criticism”and blending them in form,Portrait of an Artist,as an Old Man thus makes a typical“fiction about fiction”i.e.metafiction.By analyzing the concept of“interpretation”and“decomposition”,parody and intertextuality in Heller’s fictional writing,the reader can obtain a more appropriate understanding of how Heller concretizes in such a typical metafiction his metaphysical musings on the fictional nature of literature.

Key words:metafiction;writing;criticism;parody;intertextuality

I106.4

B

1001-9146(2010)02-0054-04

2009-12-27

浙江省外文学会2009年专题研究项目(ZWZD2009032)

王祖友(1968-),男,安徽和县人,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海勒波特画像
偏见
读《哈利•波特》有感
小主人报(2022年18期)2022-11-17 02:19:54
海勒妙释“偏见”
故事会(2022年21期)2022-11-06 05:18:38
威猛的画像
成为哈利·波特
“00后”画像
画像
勇敢的哈利·波特
学生天地(2020年21期)2020-06-01 02:12:54
海勒妙释“偏见”
潜行与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