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文学的社会文化功能
——以《汤姆叔叔的小屋》为例王英鹏

2010-08-15 00:4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关键词:黑奴小屋汤姆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论翻译文学的社会文化功能
——以《汤姆叔叔的小屋》为例王英鹏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播方式,在这个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翻译活动本身及翻译文学或多或少都会对译入语社会和文化产生影响。美国作家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国的译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自从1901年首次被翻译成汉语以来,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甚至改变着中国的社会和文化。

翻译文学;社会文化功能;汤姆叔叔的小屋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翻译主要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因此是一种纯粹的知识输入的过程,译者应该隐身,尽量避免个人的主观思想和评判,忠实地把原作的内容和风格都翻译出来是译者的最高理想。然而,从过去到现在世界和中国众多的翻译实践都证明,传达作者的原意只是翻译的众多目的之一。偏颇地理解翻译的性质和作用,必然忽视某些重要的事实,例如翻译文学在译入语社会文化中的功能等。描写翻译学已经把翻译研究的重点从语言形式的转换转移到翻译在译入语社会文化中的功能及运作过程[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文化学派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学者们越来越关注翻译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尤其是翻译的社会文化功能和作用。本文运用描写翻译学的研究方法,以被列为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之一、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之一以及中国20世纪百年畅销书之一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为例,研究翻译文学的社会文化功能。

一、翻译学的文化转向

文化研究包罗万象,主题开放,对传统的学科边界造成一定的冲击,借此契机,长期处于边缘地带的翻译研究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属于广义的传播媒介,无疑也是不同语种间的文学交流中最重要、最富特征的媒介,它在人类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中起着无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因而将翻译研究置于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是必然的趋势。

翻译的文化学派代表人物Bassnett在她的《翻译研究》一书中确立了翻译研究独立的的学科地位,认为翻译研究不再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小分支,也不再是语言学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是与某些学科相关联的综合性学科[2]。1990年,Lefevere《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翻译学科正经历历史性的文化转向,意识形态的影响,赞助人的权力和作用等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话题,翻译活动、翻译组织以及翻译文本的传播过程都受到来自社会、历史、文化、思想及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左右与制约[3]。建立在这个意义上的翻译已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中性的、与政治无关、远离意识形态斗争和利益冲突的行为,相反,它成了这些宣传、斗争甚至冲突发生发展的场所,是用一种思想文化来影响改变另一种思想文化的工具。在人类文

二、《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创作及其影响

《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 om’s Cabin,旧译《黑奴吁天录》,也译作《汤姆大伯的小屋》)是美国女作家比彻·斯托夫人(Mrs.Harriet Beecher Stowe,1811-1896)写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时势造就的一部震撼人心的杰作。作品主要反映了南北战争之前南方黑人奴隶悲惨的生存状况,并通过对汤姆和乔治·哈里斯夫妇这两种不同性格黑奴的刻画,告诉读者:逆来顺受、听从奴隶主摆布的汤姆难逃死亡的命运,而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乔治夫妇则得到了新生。此书于1851年首次在《民族时代》刊物上连载,一经问世,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852年单行版仅第一年就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万册,不仅在美国风靡一时,而且被翻译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据统计,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此书已在世界各地被译成27种文字,印数高达700万册以上[4]。

由于小说揭露并批判了南方蓄奴制的罪恶,激起北方人民对奴隶制度的极度义愤,使南北矛盾日趋尖锐,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美国当时的废奴主义运动及南北战争的爆发。西方史学家认为《汤姆叔叔的小屋》在启发民众的反奴隶制情绪上起了重大作用,被视为美国南北战争的导因之一。作家查尔斯·萨姆纳则说:“要是没有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阿伯拉罕·林肯也就不可能当选为美国总统。”[5]1862年林肯总统在白宫接见斯托夫人时也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引发一场大战的小妇人”[6]。当然,这一切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人就能够成就的事,但是,这些话却充分说明了这部小说的巨大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改变了美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

三、汉译《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社会文化功能

如果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美国废奴运动和南北战争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美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它被翻译成汉语后,对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及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林纾的译本开拓了国人的视野,不仅为其后大规模地输入欧西文化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且使一个民族开始了寻找自身文化位置的历程[7]。其后不同形式的翻译版本,也在不同历史时期实现了翻译文学特定的社会文化功能。

(一)醒世开智

1901年首次由林纾和魏易合作以文言文翻译出版(当时译名为《黑奴吁天录》)。目的是通过翻译小说唤醒民众,提高民族自觉意识。作为政治小说的《黑奴吁天录》被当作改良社会的工具,并不是因为它的文学价值和美学功能,而是因为它具有醒世的社会功能。这种以文学翻译为政治服务的做法使斯托夫人的名著从此在中国扎根并影响着中国近代社会和文化。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又遭受八国联军侵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列强划分势力范围,加紧瓜分中国,割地赔款、筑路开矿,更加深了中国的殖民地化程度,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亡国灭种迫在眉睫,中国正处于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美国黑奴的悲惨遭遇更激发了他们的悲国情怀,特别是当时在美华工遭受排斥虐待的事实,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忧国忧民之心。而国家积弱已久,政府无能,他们也只能“广译东西之书”,来“开民智”、“救世心”,以生“傲醒”之效。林纾在论及翻译《黑奴吁天录》时就说。“其中累述黑奴惨状。非巧于叙悲,亦就其原书所著录者。触黄种之将亡。因而愈生其悲怀耳”[8]。他们“同译是书……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号”,也希望国人通过黑奴的悲惨遭遇“正可引为殷鉴”,另外,“亦足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他“且泣且译,且译且泣”,从而使其译作达到动人心魄的翻译艺术效果[9],而此悲此痛也正是广大读者的悲与痛,因此,《黑奴吁天录》出版后,对正在兴起的反对美国排斥华工的运动,起了宣传鼓动作用,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有识之士在报刊上纷纷撰文作诗,或评论推荐,或感慨悲叹。

慧云在读了《黑奴吁天录》赋诗道:“厉禁华工施木栅,国权削尽种堪哀。黑奴可作前车鉴,特为黄人一哭来。”署名醒狮的读者也赋诗一首:“专制必雄压万夫,自由平等理全无。依微黄种前途事,岂独伤心在黑奴?”在日本留学的鲁迅收到友人寄来的《黑奴吁天录》后,一口气读完,他给友人蒋抑卮的信中称:“曼思故国,来日方长,载悲黑奴,前车如是,弥益感喟。”最令人震动的是发表在《觉民》1904年第七期上灵石的长文《读“黑奴吁天录”》,认为“黄人之祸,不必待诸将来,而美国之禁止华工,各国之虐待华人,已见诸事实者,无异黑人,且较诸黑人而尤剧”。他慷慨疾呼:“我读‘吁天录’,以哭黑人之泪哭我黄人,以黑人已往之境哭我黄人之现在。我欲黄人家家置一‘吁天录’。我愿读‘吁天录’者,人人发儿女之悲啼,洒英雄之热泪。我愿书场、茶肆、演小说以谋生者,亦奉此‘吁天录’,竭其平生之长,以摹绘其酸楚之情状,残酷之手段,以唤醒我国民。我欲求海上名画师,将四十二章各绘一图,我愿以粗拙之笔,图系一诗,以与《聊斋志异》争声价,庶妇孺贪观,易投俗好。我愿善男子,善女人,分送善书,劝人为善者,广购此书,以代《果报录》、《太上感应篇》、《敬灶全书》、《科场志异》之用,则度人度己,功德无量矣。”[4]

(二)政治宣传

很快这部小说就已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土壤之中,尤其在话剧的形式和思想内容上起到了革新作用,推动了中国早期话剧运动的发展。1907年6月,中国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成的“春柳社”在东京改编演出了此剧,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完整的话剧剧目。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哄动一时[10]。即使是90多年后人们在谈到这次演出时仍然让人感到热血澎湃。沈林在回忆“春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的情景时,这样写道:“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台上涕泗滂沱,台下唏嘘一片,剧终时欧阳予倩振臂向台下一声高呼:‘黄种人,觉醒啊,不要落到黑奴一样的下场!’”[11]1908年正月春阳社在上海圆明园路的兰心戏院演出此剧。1932年,中央苏区瑞金也曾经上演过这部话剧,不但丰富了根据地文化,而且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和群众的革命热情。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首部话剧演出,其影响远远超出人们的意料,这种关注时事和社会问题,寓政治和宣传于剧中的做法,成为后来几十年中国话剧编写和演出的基本指导思想[10]。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为纪念中国话剧诞生50周年,当年曾经参与演出《黑奴吁天录》的欧阳予倩将它改编成九幕话剧(取名《黑奴恨》),由中央实验话剧院在北京、上海等地上演。这出话剧是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唯一一部源自美国题材的戏剧,由于社会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识形态不同,应该说这次演出是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不同的是,50年前用于促使自身民族觉醒的改编,此时中国已经成为民族解放、政治独立、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泱泱大国。如果说1907年“春柳社”的演出意欲唤起被压迫民族的觉醒,50年后的演出意义“一是为批判美国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欺骗性及其殖民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二则是声援当时如火如荼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12]。同一部话剧,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和作用。

(三)艺术价值

林纾的翻译作品使当时的中国人欣赏了外国文学,了解了世界,同时也开启了近代中国人译介世界文学的先河,扭转了长久以来中国文人所固有的“实学我不如人,词章人不如我”的片面观点,大大开阔了中国人的文化和艺术视野,并通过介绍西洋小说的创作体裁、风格和方法等,扩大了近代小说的题材,使小说类型大大地向前拓展了一步,促进了我国的文学创作,影响了包括鲁迅、郭沫若、茅盾、胡适在内的清末民初成长起来的一代作家[7]。

二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大量西方经典文学作品被译介到中国,三十年来,《汤姆叔叔的小屋》出了好几个译本,不但再版了林、魏译本,而且有不断翻新的全译本,还有许多的缩写本和英汉对照本等。1983年还引进了由前西德和前南斯拉夫合拍的同名电影,深受欢迎。

但研究显示,由于改革开放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最新的版本在中国表现出不同于前两次以政治宣传为主的翻译目的,而呈现出多元化的模式。政治性话语已经让位给包括宗教思想、人物形象、人性、人权、人道主义以及文学价值等在内的文化和历史的批评范式。例如,中国第一个全译本序就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人性和人权的批评上,认为对人权的保护已经成为现代国际法上的一个突出的重大问题[10]。1982年,黄继忠的译本(译名为《汤姆大伯的小屋》)前言是中国第一篇从思想到手法技巧全面评价这本小说的文章,对这本书的译介和研究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译者特别论证了小说的文学价值,至此这本小说的社会功能已经从顺应政治需求转移到对文学价值的探求[13]。

四、结束语

翻译作为一种在不同文化语境下进行的实践活动,决定了它必然要超出纯语言的层面,上升为两种文化间的对话,完成文化间的交流和融通。翻译作为特殊传播媒介和手段,是为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服务的,必然要以本土主流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需要为主旨,使译作在译入语语境中产生影响,体现翻译的社会文化功能。作为美国废奴文学中丰碑式的作品以及美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前驱,也是第一部被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在近代对唤起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以及对后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1] T oury,G ide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 Bassnett,Susan.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3] Lefevere,Andre(eds).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C].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 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147.

[5] 罗伯特·唐斯.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M].缨军,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6:39.

[6] Stowe,Harriet Beecher.Uncle T om’s Cabin[M].New Y ork:Bantam Dell,1981.

[7] 谢天振,查明建.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60.

[8] 斯托夫人.黑奴吁天录[M].林纾,魏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9]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131-139.

[10] 徐锡祥.文学的文化政治适应性:《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国的接受[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76-80.

[11] 沈林.我们为什么要演外国戏?[J].中国戏剧,1999(2):59-61.

[12] 欧阳予倩.欧阳予倩谈《黑奴恨》——在中央实验话剧院《黑奴恨》剧组的两次谈话[J].戏剧艺术论丛,1979(1):98 -100.

[13] 斯陀夫人.汤姆大伯的小屋[M].黄继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

Abstract:Translation takes place not only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but also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In the cross-linguistic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both translating and translation literature exert more or less influence on the society and culture of the target language.A case in point is the translation of Uncle T om’s Cabin,the great novel written by Harriet Beecher Stowe,the American writer.Since 1901,when it was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into China the first time,it has been producing effects and even changes on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in different eras and in different ways.

Key words:translation literature;socio-cultural function;Uncle T om’s Cabin

On the Social-Cultural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Literature——A Case Study on Uncle Tom’s Cabin

WANG Ying-pe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310018,China)

H315.9

B

1001-9146(2010)02-0050-04

2010-03-24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KYG101205051)

王英鹏(1966-),男,山西运城人,副教授,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明发展过程中,可以说主要就是通过翻译来传输异语文化和知识,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各主要文化系统的发展都离不开翻译。翻译的本质其实就是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一方面文化的特质和需求影响着翻译活动,另一方面翻译活动及翻译作品也始终影响着译入语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猜你喜欢
黑奴小屋汤姆
春天的小屋
回头一笑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种族歧视观
贪吃的汤姆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之黑奴形象的分析
山中小屋
谈非洲黑奴贸易中非洲角色定位
掉钱
神奇的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