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2010-08-15 00:49毕彦华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会意字汉字汉语

毕彦华

(邯郸学院 中文系,河北 邯郸 056005)

浅谈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毕彦华

(邯郸学院 中文系,河北 邯郸 056005)

汉字教学一直被学界认为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瓶颈问题,很多留学生在进入中级阶段之后因为汉字难学逐渐放弃了学习。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得到启发,分析了汉字与汉文化的密切关系,探讨了如何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渗透文化因素,从而降低学生学习汉字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提升汉字教学的总体水平。

对外汉语教学;汉字教学;文化

一、引言

汉字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所谓的对外汉字教学是指以外国人为对象的、以现代汉字为内容的、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旨在掌握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汉字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讲清现代汉字的形、音、义,帮助学生认读汉字,书写汉字,学习汉语,掌握汉语的书面语。

汉字是外国人学汉语最困难的地方,赵金铭就指出:“对西方人来说,汉语才是真正的外语。其中最困难的是汉字。汉字教学是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最大区别之一。汉字是西方人继续学习汉语的瓶颈。汉字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不同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或其他拼音文字语言教学的最大区别之一。”可见,对外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独特地位。

然而,从教学的实践来看,目前对外汉字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汉字教学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薄弱环节。汉字教学的无序状态和应对盲点反映了我们对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拟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审议和探讨对外汉字教学的出路与走向。

二、汉字与汉文化

许慎《说文解字•叙》曰:“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这一对文字的经典性评论,既指明了文字的工具性,又道出了文字还具有传承思想文化的作用。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汉字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表意特点的文字,作为古人心理和思维活动的产物,其实在记录语言、传递概念的同时,也记录和传载了种种文化信息。作为一种具有表意特点的文字,汉字在其形义之间、音义之间,以及意义变异的联系中,常常折射出古代社会的某种文化信息。因此,对外汉字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的传播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汉字也是古人心理和思维活动的产物,众所周知,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整体性思维和辨证性思维,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分析性思维,重形式。中国人的整体思维着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强调事物的复杂性和联系,强调结果和功能,即所谓“知以至用”、“知行合一”。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这样汉字就成为了古汉语绝大部分词的直接记录者,从而使汉字蕴含了古汉语词汇中的大量基本的历史文化信息。汉字的认知和书写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思维和人生哲学的再现。可以说汉字是汉文化的一种高度的浓缩和整合。比如说:

“羞”,本义是进献,《说文•羊部》:“羞,进献也。”《左传•隐公三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羞”即表本义。“羞”字的字形上面是“羊”字,下面是“又”,表示“手”,整个字形是用手持羊,表示进献。以羊来表示进献之物,因为羊在古代是具有代表性的食物和礼品。

“田”,在卜辞中,多表示狩猎的意思。《说文•犬部》:“狩,火田也。”“火田”是古代狩猎的方式。古代氏族部落狩猎是集体出动,用火焚烧山林,围攻野兽。《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叔在薮,火烈具举。襢賜暴虎,献于公所。”正是这种田猎活动的记载。“田”字像围猎的阵容,在大的包围圈内又分割出许多小的包围圈。进入农业社会后,狩猎与农耕又密切配合。其方法是先火田获兽,而后就势耕种。因此,“田”由狩猎的意思便转变为耕种的意思。

“仓”,本义是粮仓,甲骨文字形由三部分组成,上部像仓顶,与“舍”字所从同。中部即“户”字,户为单扇的门,古代居室和粮仓的门一般都是单扇。下部是粮仓的底基,整个字形像粮仓的正面形。

可以说,每个汉字都可以绘出一幅中国历史文化图,或者考证出一段中国文化历史典故,因而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是汉民族的面孔和灵魂。要了解东方文化,就需要懂得汉字;要懂得汉字,同样也需要了解东方文化。

三、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在汉字教学中,如果能运用汉字本身的文化特性进行合理教学,不但能从不同程度上解决汉字学习中难记、难认、难写和难懂等问题,在短时间内就掌握很多汉字,也可以让他们更深人地了解汉字和中国文化,从而增加学习者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一)在汉字教学中引入文化故事

讲解与所学汉字有关的文化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真正了解汉字的深刻意义和与其相关的词汇及义,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或东方文化,深入地体会中国文化的深邃和广博,另外还能增加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如“茶”字,可以解释“茶”的民俗含义:“旧时订婚聘礼的代称。如三茶六礼,受茶。”明陈耀文《天中记•茶》:“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清平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行什么财礼?下什么茶?”茶曾是中国传统婚礼中重要的聘礼,谓为“茶礼”。已知宋代就把茶列为聘礼中的重要礼物,几乎成为不可或缺之物。从此,民间即称送聘礼为“下茶”、“行茶礼”或“茶礼”;女子受聘,谓之“吃茶”或“受茶”;所谓“三茶”,就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洞房里的“合茶”。这样既了解了一些中国的民俗,也可以多认识接触一些汉字。

又如“竹”字,也可以顺便讲解它的文化内涵:在汉文化里“竹”与“松”、“梅”一起被成为“岁寒三友”,因为中国人觉得它们具有坚贞耐寒的品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竹”因为其高直挺拔、冬夏常青、枝干劲削、中空有节、质地坚挺等特性,自古人们就用“高风亮节”来概括它的品质。《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里尽是竹子,到处“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显然,这是为了暗衬林黛玉孤高自许、宁折不屈的性格。同时,绿竹掩隐的居室给人以“空寂”的感受,这也是林黛玉最终命运的暗示。

通过讲述汉字的文化故事,可以避免学生去呆板、机械地记忆汉字的字形及其意义,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中国人眼里的汉字意义,让他们对所学的汉字记忆深刻。实际上,这一方法,对于初学汉字的中国小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面对充满故事和深刻文化意义的汉字,谁会对汉字失去兴趣?

(二)从汉字造字法入手

汉字的造字方式有象形、指事、形声和会意四种。古象形字近于图画,也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学生初学汉字,可以从象形字开始,因为象形字近于图画,更加直观,便于学生记忆。象形字的理据在于“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象形字是文字符号,不是图画,与它所表示的事物具有神似性。例如“日、月、网、山、水、木”等象形字就具有直观表意的特点。象形字在汉字中占的数量不多,但它是构成汉字的基础。学生学到后面会有很多的形声字和会意字,而很多的会意字和形声字都是由象形字组成的。所以,掌握了象形字,就基本掌握了汉字的基本构件。

对于会意字,它的理据在于“比类合谊,以见指 ”。会意字是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的独体字构成的,象形字和指事字一般是独体字,会意字一般是合体字。会意字的造字取象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形会意”,一种是“以义会意”。“以形会意”的字如“休”字,甲骨文像人在树下休息;“采”字取人用手从树上摘取果实之形;“益”字取水从器皿种溢出之形;“舞”字甲骨文像人两手操牛尾跳舞的形象。这类字,都是由字形就能意会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完成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目的。“以义会意”例如“从、林、大、掰、尖、孬”等。如教“掰”字时,可以从“掰”字的构形特征入手,联系日常的文化生活常识:用两只手将物体从中间分开。亦可用简洁的笔画勾勒出字的写法,进而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掰”字的形、音、义。这种字理识字,是有意识的记忆,有寓教于乐的效果。

以上这些类型的字,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让学生知晓汉字种蕴含的中国传统思维,对学生掌握汉字,了解汉语言的思维传统是十分有益的。

(三)从偏旁部首入手

偏旁是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的各部的首字。部首表示“类别”意义,这类别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字的具体意义。一个生字,看看它的形体,再联系它的读音,这个字的具体意思就不难知道。汉字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一般是象形字和指事字,合体字一般是会意字和形声字。合体字由独体字组合而成,合体字的每个组成部分叫“偏旁”。偏旁包括形旁和声旁。

汉字的形旁具有表意功能,它大多是一类事物的代表。具有相同形旁的汉字,往往具有共同的义类属性。根据这种性质,通过对偏旁义符的分析,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字义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对认识字形,增强结构观念,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教授“海”字时,可以讲明,这字左边是从汉字“水”字演变而来的,它是一个形旁,凡有这个偏旁的大多与“水”有关。这时,可以整理学生接触过的与此偏旁有关的字,如“江、河、湖、海”等。

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但是形声字却占到90%左右。我们可以从形声字的声符找到它与该字在语音上的联系。例如,学生学过“方向”的“方”,“青年”的“青”,在教新字“芳”、“房”、“放”、“防”、“访”、“请”、“情”等字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建立字音上的联系。

中国文化深层次渗透于汉语言中,使汉语成为中国文化的特殊标志,因而学习汉语必须深刻理解中国文化,树立文化习得意识,重视中国文化在汉语释义中的作用,以及汉语词语对中国文化内涵的依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具有渗透中国文化的意识,以提高汉语学习的效果。

四、结语

汉字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汉字承载着中国历史、宗教、哲学、习俗等古代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誉为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语言文字离不开文化,掌握好文化,能促进语言文字的学习。汉字的难认、难写、难记的“三难”特征成为留学生学好汉语的一个制约因素。将文化引入对外汉字教学可以使留学生对汉字的认知从一维的线性结构符号转变为二维的方块结构符号。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汉字的这种理据性进行教学,提高汉字教学的水平,通过对汉字理据的说明,提高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性。

[1] 王宁. 汉字与文化[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6.

[2] 何九盈. 汉字文化学[M].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3] 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4] 周健. 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 胡文华. 汉字与对外汉字教学[M]. 学林出版社,2008,1.

[6] 赵金铭.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 商务印书馆,2004.

Briefly on Cultural Infiltration During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BI Yan-hua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is a difficult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many foreign students give up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 when they enter into middle level because chinese character is too hard.This paper is enlightened by cultural linguistics,it analyz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 and our culture,discussing about how to infiltrate culture during character teaching,thereby reducing the degree of difficuty,improving student’ interest and the whole level of character teaching.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haracter teaching; culture

H195.3

A

1008-7427(2010)06-0120-02

2010-03-29

猜你喜欢
会意字汉字汉语
学汉语
近四十年来会意字研究综述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汉语会意字的概念整合
有趣和会意字
品形汉字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