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顺门事件
——大礼议的转折

2010-08-15 00:54
关键词:世宗

李 亮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左顺门事件
——大礼议的转折

李 亮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左顺门;大礼议;转折点

近十多年来,嘉靖朝历史研究成为明史研究中的一个亮点,对大礼议的研究又是嘉靖朝历史研究的一个切入点,在大礼议复杂而又曲折的争论过程中,发生在嘉靖三年(1524)七月的“左顺门事件”显得格外重要,且成为大礼议的转折点。

近年来,学界就大礼议的研究颇多,但对格外重要的“左顺门事件”却没有太多关注,本人对此事件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索,通过本文作一简要的论述,不妥之外,敬请斧正。

一 嘉靖初年(正德十六年四月至嘉靖三年七月)政局走向及大礼议的开展

世宗即位之后,必须打破皇位空缺时期所形成的权力格局,确立以世宗为核心的政治新秩序。但是,杨廷和等人试图借助本集团的力量建立一个由其和慈寿皇太后共同控制明世宗的嘉靖政权。[1]这样势必激化与皇权的矛盾,导致大礼议的发生。

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戊申,世宗“命礼部会官议兴献王主祀及封号以闻”,[2]大礼议正式开始了。礼部尚书毛澄等人要求世宗“以孝宗为考,兴献王与妃为皇叔父母。祭告上笺称侄,署名”,世宗则以“父母可移易乎”[3]拒绝了礼部的意见。此时,张璁提出了与礼部截然不同的议礼观点:“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臣窃谓今日之议,宜别立圣考庙于京师,使得隆尊亲之孝,且使母以子贵,尊与父同,则圣考不失其为父,圣母不失其为母矣”,帝方扼廷议,得璁疏,大喜曰:“此论出,吾父子获全矣。”[4]并立即下发,要求廷臣继续商议。廷臣对张璁大加攻击,礼部也保留原来的意见,最终只能采取折中的方案,尊孝宗为“皇考”兴献王为“本生父兴献帝”。

正德十六年(1521)十二月,世宗又提出了加“兴献帝后”以“皇”字的要求,“杨廷和封还手敕,尚书毛澄抗疏力争,又携九卿乔宇等合谏”,[5]但世宗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双方再次僵持不下。恰巧嘉靖元年(1522)正月,清宁宫后殿发生火灾。毛澄认为是因世宗的议礼行为不符合礼法,而使上天对其示警,面对朝臣的压力,羽翼未丰的世宗只能暂时妥协,“乃从廷和议,称孝宗为皇考,慈寿太后为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而皇字不复加矣”。[3]

争论并未因天灾而结束,嘉靖二年(1523)十一月,南京吏部主事桂萼经过与张璁的充分讨论,上了一篇《正大礼疏》。同时附上南京兵部右侍郎席书,吏部员外郎方献夫关于议礼的奏疏。世宗于嘉靖三年(1524)正月,将桂萼的奏疏下发廷臣讨论,面对世宗的步步紧逼,杨廷和被迫离去,蒋冕、乔宇也先后辞职,再加上毛澄病故,使议礼的朝臣失去了精神领袖,即使这样,朝臣的斗争精神仍然顽强。而随着世宗统治的巩固,不仅张璁、桂萼、方献夫、席书、霍韬等中下层官员,而且宗室楚王、枣阳王,勋戚武定侯郭勋等都开始支持世宗,总之,世宗已具备控制朝臣的优势和资本。双方互不相让,使一场更加激烈的政治斗争一触即发。

二 大礼议的转折点2左顺门事件爆发

“初,上用桂萼等议,欲亟去‘本生’二字,屡遣司礼监至内阁谕大学士毛纪等,皆力言不可,乃御平台,召纪等责之曰:’尔辈无君,欲使朕亦无父乎?纪等惶怖退”,[5]接着世宗“召百官至左顺门,敕曰:‘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今更定尊号曰:‘圣母章圣皇太后’,后四日,恭上册宝。”[3]世宗的决定顿时震惊了整个朝廷,朝臣“群情益汹汹”。[5]

嘉靖三年(1524)七月戊寅,“帝朝罢,斋居文华殿,金献民、徐文华倡言曰:‘诸疏留中,必改孝宗为伯考,则太庙无考,正统有间矣’。何孟春曰:‘宪宗朝尚书姚夔率百官伏哭文华门,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杨慎曰:‘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王元正、张翀等遂遮留群臣于金水桥南,曰:‘万世瞻仰,在此一举。今日有不力争者,共击之!’何孟春、金献民、徐文华复相号召。”[3]于是便发生了包括内阁大学士毛纪、石王缶在内的231名朝臣参加地“左顺门事件”。

作为一次关系到朝野各方面利益的政治斗争,无论出现何种激烈的场面都是极为正常的现象,无需大惊小怪,我们更应该从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善后处理等各环节中,发现更为深刻的东西。

史载世宗“上幼敏,王口授经书辄成诵,稍长,通孝经,进止有度”,[6]少时良好的教育,加上执政三年的历练,世宗已完全具备控制朝臣的能力,面对百官的“跪谏”,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果断而有策略的作了如下处置:先礼“命司礼监谕退”,结果群臣“不去”,且此时内阁大学士“纪与石王缶遂赴左顺门跪伏”,给世宗更大压力,世宗再礼“上复遣司礼太监谕之退,群臣仍赴不起,自辰迨午。”[3]世宗在表现了尽可能地政治容忍后,“大怒,遣锦衣先执为首者。”又“命收系四品以下马理等凡一百三十有四人,而令孟春等二十一人,洪伊等六十五人,俱待罪。”[5]世宗先礼后兵,对事件处理得可谓干净利落,且等二天便“上圣母章圣皇太后册宝”,[3]不仅议礼未受到任何影响,而且使议礼朝着世宗意愿的方向更进了一步。

事件并未到此结束,世宗乘机对阻碍议礼进行的朝臣进行有策略地最大程度地清洗。首先对“为首者”进行处理,“令再拷学士丰熙,修撰杨慎,检讨王元正,给事中张翀、刘济,御史余翱,郎中余宽、黄待显、陶滋、相世芳,寺正毋德纯,皆谪戍。”[6]接着“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及再仗七人于廷”。[4]杨慎,少师廷和子也,世宗对其进行如此严重地惩罚,是对以杨廷和为首的“议礼老臣”从精神到肉体的一次双重打击。

仅仅处置几个为首之臣,还不足以警戒群臣,树立议礼的权威,于是世宗又对参与“左顺门”事件的中下层官员进行了同样严厉地惩处,“五品以下者杖之,于是编修王相等一百八十余人各杖有差,王相与王思、裴绍宗、毛玉、胡琼、张曰韬、杨淮、胡琏、张汕、申良、臧应奎、仵瑜、余祯、安玺、殷承叙、李可登等十有七人俱病创,先后卒。[3]世宗要用十七条中下层官员的性命警告朝野:皇权不容挑战,议礼方向必须扭转。

世宗对参与事件的内阁,九卿等高层官员也没有放过:既对“尚书秦金、金献民、赵鉴、赵璜,侍郎何孟春、朱希周,都御史王时中,大理少卿张缙、徐文华”等九卿,严旨切责,令其伏罪,[5]又传旨责纪“要结朋奸,背君报私”,[5]迫使大学士毛纪致仕。且传旨:“四品以上俱夺俸”。这样处理是很妥当的:高级官员不能轻动,否则会影响到朝廷的日常工作,但为了惩戒百官,还要示以惩罚,最终实现世宗议礼的要求,这才是终极目的。

世宗通过对参与“左顺门跪谏”的官员的严厉处置,在朝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以下是这些官员在内阁、翰林院、六部、台谏等朝廷各部门的分布情况:内阁则毛纪等2人;九卿则金献民、何孟春等23人;翰林院则贾咏、丰熙等22人;给事中则张翀、刘济等21人;御史则王时柯、余翱等30人;吏部则余宽、党承志等12人;户部则黄待显、唐升等36人;礼部则余才、汪必东等12人;兵部则陶滋、贺缙等20人;刑部则相世芳、张峨等27人;工部则赵儒、叶宽等15人;大理寺则毋德纯、蒋同仁等11人;共计231人。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官员在朝廷各部门分布极广,且各层次官员都有,更重要地是这些官员通过亲属、同乡、师生等各种途径,与在野的杨廷和等议礼老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杨慎,少师廷和子也”[4]“廷和婿修撰余承勋、乡人侍读叶桂章”,[5]都参加了左顺门事件,别的不再一一列举。左顺门事件影响之广、之深可想而知,世宗正是通过借助这样的影响,迅速弹压群臣,果断地处理左顺门事件,彻底扭转了大礼议的方向,进而钦定了大礼。

嘉靖三年(1524)九月,世宗颁布了对武宗遗诏作出详细解释和说明的钦定大礼的诏令:“人君为治,必本于孝道;圣人论政,必先于正名。孝在笃于亲,而名贵循其实。自古及今,未有外是而能化成天下者。朕本宪宗纯皇帝之孙,孝宗敬皇帝之侄,恭穆献皇帝之子,逮皇兄武宗毅皇帝上宾之日,仰遵圣祖‘兄终弟及’之顺,属以伦序当立,遗诏命朕嗣皇帝位,昭圣康惠慈圣皇太后,及以懿旨遣官迎朕入继,受天明命,位于臣民之上者,于兹已三年矣。尊称大礼屡命廷臣集议,辄引汉定陶共皇、宋濮安懿王二事为据,至再至三,而其论未定,朕心靡宁。盖伯侄父子乃天经地义,岂人所能为乎?况汉、宋二帝在衣裳垂御之日,尝为立子,而朕则宫车晏驾之后入奉宗祧,实为人后者不同。今以后继嗣亦非我圣祖垂顺初意,是岂徒礼官之失,而亦朕冲年未能决择之咎也。朕祗臣九庙,尊养二宫,正统大义未尝有间惕然,此心夙夜不忘。惟恭穆献皇帝、章圣皇太后,朕之父母也,劬劳之恩昊天罔极,虽未号隆而名称未正,因心之孝每用歉然。已告于天地、祖宗、社稷,称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昭圣皇太后曰皇伯母,恭穆献皇帝曰皇考,章圣皇太后曰圣母,各正厥名,揆之天序人伦,情既允称,而礼亦无悖焉”。[2]至此,世宗对武宗遗诏的解释便告完成,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纠正了杨廷和及其追随者违背武宗遗诏的言行,钦定了大礼议。

田澍先生以独到的见解诠释了钦定大礼诏令:由于这一解释既符合《皇明祖训》和武宗遗诏,又合理顺情,符合实际,所以,钦定大礼诏令颁布之后,无人能够推翻这一结论,也很少有人提出异议,[1]议礼之所以能够这样顺利,左顺门事件起到了关键作用,“左顺门事件是议大礼的转折点”。[7]

三 结语

正是由于左顺门事件,君主权威重新复苏,面对皇权的震慑,此后再无公开反对议礼的官员,世宗取得了大礼议的决定性胜利。也标志着杨廷和集团在大礼议中的全面失败,从此世宗以独立的姿态君临天下,张璁、桂萼等大礼新贵迅速而顺利地进入到了政治中枢,出现了新君新臣组合的全新政治局面,为嘉靖革新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对明代中后期历史产生了深远地影响。[1]

注释:

①此数字据《明史纪事本末》卷50,《大礼议》第751 2752页所列人数统计得出

②此数字据《明通鉴》卷51,第137421375页所列人数统计得出

[1] 田澍1嘉靖革新研究[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

[2] 明世宗实录[M]1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挍印本1

[3] 谷应泰1明史纪事本末[M]1北京:中华书局,19771

[4] 张廷玉,等1明史[M]1北京:中华书局,19851

[5] 夏燮1明通鉴[M]1北京:中华书局,19591

[6] 谈迁1国榷[M]1北京:中华书局,19581

[7] 汤纲,南炳文1明史上册[M]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

The Zuoshunm en Even t——the Turning Pointof Strife of Dali

L ILiang
(School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70,Ch ina)

Zuoshunmen;the strife of dali;the turning point

Over the pastdecades,The Strife ofDali research was a starting pointof the Jiajing dynasty historical re2 search1 In the comp lex and tortuous debate p rocess of Strife of Dali,the Zuoshunmen eventoccurred in July three years Jiajing was particularly important,and as the big turning pointfor Strife ofDali1

K 248

A

167322804(2010)0220199203

2009204211

猜你喜欢
世宗
“训民正音”创制过程探微
——兼论 “训民正音”创制者之争
“蜜枣”的由来
韩国世宗公务员住房价格4年涨5倍
军旅作家胡世宗972万字日记里的“家教传承”
《陷辽记》中辽世宗祭奠对象考辨
论金世宗的纳谏与用人
农民作家与军旅诗人
周世宗挨板子
金世宗“潜邸”旧臣对世宗、章宗二朝的影响——以世宗即位辽阳为中心
暴力“台独”分子命丧巴拉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