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理工科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的思考①

2010-08-15 00:47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教师人文

赵 英

(华北科技学院 文法系,北京 东燕郊 101601)

关于提高理工科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的思考①

赵 英②

(华北科技学院 文法系,北京 东燕郊 101601)

提高理工科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大学教育目标、创造性人才培养、增强教学效果等因素的现实要求。目前,理工科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和“重科技、轻人文”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得提高教师的人文素日益紧迫。应从转变观念、加强文理渗透、增加资金投入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几个方面来逐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理工科高校教师;人文素质;意义;迫切性;对策

理工科高校的任务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深化教学改革,培养知识视野广阔、创造思维灵活、文化底蕴深厚、人格情操高尚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教师承担着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教学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们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任,因此,教师的素质状况,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对于从事专业科学教育和科研工作的理工科高校教师来说,仅有高深的科学素质是不够的,还应具有深厚的人文素质。科学精神求“真”,人文精神求“善 ”,“真”和“善 ”之间原本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 提高理工科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的意义

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理工科高校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能顺应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这一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才能适应新时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

1.1 大学教育目标的要求

高等教育不仅是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桥梁,更是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的理工科高校来说,大学不能只是提供专业方向教育的机构。《大学》开篇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意为《大学》的原理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明显,在于使天下的人革旧更新,在于使人们达到美好的境界。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了“由科学达至修养”[2]这一大学理念,丘成桐教授在东南大学的演讲中指出大学的目标,就是大学必须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开放思想,循多种角度思考;大学要有雅量容纳一些特立独行的知名学者;大学更应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引领社会。[3]这就意味着,大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因为一个人生活事业的成功不仅仅依靠其所受到的专业教育和技能,更依赖于其道德、情感、意志和人格等非智力素质的状况,在很多情况下后者更为重要。在大学期间,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培养较高的文化素养、高尚的思想情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等。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来弥补。与单纯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相比,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更为重要,意义也更为长远。

大学教育的目的就决定了教师不仅要在专业方面有深厚的造诣,更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得专业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完善的过程。

1.2 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人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不仅仅是一个方法和技术问题,更需要深厚的知识积累和辩证的思维方法,这就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科学教育主要训练人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主要来自于人文教育,至少在人的直觉、灵感、想象力和发散式思维的形成中,人文科学知识及其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历史的经验表明,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往往来自于超常的直觉、灵感和想象力的触发,所以,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钱学森等都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或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 1952年 10月 5日发表于《纽约时报》的这段话:“只教授一门专业知识是不足够的。因为如此学者只会变成一台有用的机器,而非具备完整的人格。学者必须才德兼备,与美善为邻。”[4]

人文精神是创新得以产生的沃土,对教师个人而言,必要的人文素质有助于其思维的发散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丰硕成果。因此,理工科教师在科学素质基础上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对于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十分重要。

1.3 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纯粹的逻辑推导或知识传递过程,也是一个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情感、思想、人格的相互沟通。传统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以知识型教育为基本形式,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在教学手段上以分数为导向,重应试教育,轻创新教育。这种单一的知识型教育所造成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缺少抗挫折能力和应变能力,很难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

教师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把科技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其人文价值加以揭示,就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教师以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达严密精确的专业知识,会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这就需要理工科高校教师要对人文精神有一定的理解,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必要的人文素质。

2 提高理工科教师人文素质的紧迫性

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全面人才培养以及科学技术创新等诸多方面的要求,理工科高校教师在人文素质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2.1 理工科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

1951年在纽约伦理文化学会成立七十五年时,爱因斯坦写信致贺。他在信里说:“艺术的终极目标,乃是达善臻美,而科学的目标则稍为不同。诚然,了解人类极为重要,但是如果在这种了解中并没包含与人共忧同喜的怜惜之心,它只是徒讬空言……当今政治局面令人畏惧的争端,正是由于我们的文明忽略了这一点。没有‘伦理文化’,人类永远没有救赎。”[5]现实中,理工科高校学生自身素质的现状与高等教育的目标存在一些偏差,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文素质的欠缺,如:一些学生对祖国历史、民族传统、世界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一些学生认同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不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些学生缺乏健康的心态、远大的理想、广阔的胸怀。这就导致功利主义教育观日趋上风,自然科学因其对发展生产力的明显作用而倍受推崇,社会科学的某些学科 (经、管、法等)因其经世致用逐渐成为热门,只有人文科学 (文、史、哲等)因一时功效难以显露而备受冷落。[6]同时,部分理工科学生对人文课程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在他们看来,文史哲不过是空洞的、虚无飘渺的说教,没有水平,更没有研究价值。甚至还存在这样一种思维偏差,认为没能力学好数理化的人不得已才从事人文科学的学习研究。

现代社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狭窄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难为社会所接受,而且单纯依靠专业知识和技能,一个人也难以成功。理工科高校学生不能满足于仅仅在专业方面得到发展,更需要拓展知识视野,提高文化素质,培养综合素质。毋庸置疑,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需要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环境熏陶等多方面的改善,但由于学生接触到的主要是专业课教师,因此专业教师的引导和影响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知识、素养和人格等对学生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一个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而且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专业教师,必然会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的东西,引导学生自觉地全面发展。

2.2 理工科高校“重科技、轻人文”倾向必须改变

我国高等教育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较深,专业划分过细,理工科高校在教学内容上文理分割,重理工轻人文,奉行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教学安排上,除了必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外语课外,几乎是清一色的理工科课程,从而致使校园文化环境中理性成份浓而人文色彩淡,学生知识面较窄,思维较单一。一些理工科高校的领导和管理部门,包括一些专业教师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认识也存在着误区,认为人文社会科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人文知识对于专业人才培养和成长没有实际意义。这样,理工科高校存在“重科技、轻人文”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使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得不到重视,而且仅有的一些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课程及其相关教师也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使得原本应是综合性的大学教育变成了单一的专业性教育,导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高教改革的深化,从教育行政部门到理工科高校都已经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并积极采取解决措施。教育行政部门推动不同性质、不同学科的高校之间的重组与合并,借助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和教师优势来提高教育水平。许多理工科高校 (主要是重点理工科大学)积极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学科和专业,向综合性、学科交叉的方向发展。在这些改革中,理工科高校的人文教育要从教师的素质抓起,通过其高尚的人格、深厚的修养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推动学生走上全面发展的道路。

3 提高理工科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的对策

理工科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不能一搓而就。当前,从客观实际出发,应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逐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切实推进理工科院校的素质教育实践。

3.1 转变观念

高等教育不仅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更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考虑。对于理工科高校来说,不仅要培养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科学家”、“工程师”,也要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

一些理工科高校教师,本身是在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训练基础上成长起来的,长期从事专业性很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还面临教学、科研、职称评定等方面的诸多压力,因此对人文素质重视不够,甚至有个别教师对人文素质还存在一些偏见,否认其科学性等,自然无暇顾及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就使得一些教师尽管有很高的专业学术造诣,但在人文素质方面却存在严重不足,如:缺乏正确的科技伦理观念,教学中语言单调,缺乏感染力等等。教师自身素质的这种不平衡直接制约着专业课教学的效果,一些理工科学生缺乏对历史和国情的了解,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心智发展的不平衡很难适应新世纪形势的要求。所以理工科高校教师必须首先校正教育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为立足点,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单一目标向既重视专业技能又重视人文教育的双重目标转变。为此,理工科高校教师必须重视人文素质,自觉地学习和了解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3.2 加强文理渗透

从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势来看,文理渗透是世界理工科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如M IT(麻省理工学院)要求学生至少学习 20%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美国和英国许多理工院校均开设 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课程 ,不少大学还将具体课程进行有机结合,以沟通文理,如牛津大学的《哲学和数学》、《生理学和哲学》、《经济学和工程科学》等课程。前苏联早在 20世纪 70年代就提出过“人文科学数学化,自然科学人文化”的高等教育观。[7]可见,加强文理渗透是理工科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国理工科高校应该顺应当代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互补的发展趋势,根据各自的条件,积极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科或专业,如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等,向文理渗透、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坚持专业课渗透和增设人文必修课的方针。以专业课教学为载体,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中去,通过各专业课程的教学,有机地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是通过教师传授专业知识的途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开设人文必修课,应更多地作为一种知识载体向学生传递一种价值观念和方法思想,为学生建立整体的科学方法提供丰富多彩的人文素质必修课,对学生审美情趣、文化品味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3.3 增加资金投入

人文社会学科一般难以直接地、明显地显现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更难以满足人们立竿见影般的功利需求。然而,人文社会科学作为与人类发展相伴而生的精神现象,不仅能满足人类与物质需要同等重要的精神需要,而且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提供了理论上的思维方式。只有既精于科技又精于人文,才能是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

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是一句空话,增加资金投入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为了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使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学校必须增加经费投入。高校应重视对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岗前培训和教学公开课等形式,激励教师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注入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努力把人文素质教育导入专业教育之中。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广大教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营造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优良育人环境。让每一位教师自觉自愿地去领悟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并在行为中体现其精神,做到既能精研教材教法,又能培养学生的理想抱负,这一切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

3.4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环境造就人,环境的熏陶对人的身心成长起到重要作用。大学文化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生态环境下,由一定数量的个体行为形成的一种共存的文化现象,它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反映了“大学人”这一社会群体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文化心态。大学校园文化和品位不仅体现在知识生产、传播的教师和学生身上,还广泛地体现在学校的管理、后勤等方面,它构成了一种对个体认知和成长的重要影响力量。所以,必须认识到校园文化环境的浸润力和感染力,重视和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文化建设,发挥其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

学校应不断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陶冶学生情操,有计划的在校园内修建人文艺术景点,主办各种有意义的科技、文化、学术活动,活跃学术氛围。要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把握校园文化主流,努力创造一个卫生、整洁、文明、安全的优美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重要作用。总而言之,要培育浓郁的校园学术氛围,营造严谨求实的学风,创造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从根本上改变理工科“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的传统格局,赋予理工科高校以浓郁的人文气息。

总之,只有高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高理工科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既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基础,也是提高整个学校文化教育的保障。

[1]大学[M].陕西旅游出版社,2006

[2]熊华军 .洪堡的大学教学价值取向:由科学达至修养[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

[3]丘成桐教授东南大学演讲:把脉高等教育[N].解放日报,2010-01-25

[4]丘成桐教授东南大学演讲:把脉高等教育[N].解放日报,2010-01-25

[5]丘成桐教授东南大学演讲:把脉高等教育[N].解放日报,2010-01-25

[6]周光迅 .对理工科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J].石油教育,1997(3)

[7]朱嵩,胡龙华 .对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定位的思考[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5(5)

Thinking about improving the human ities qua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 iversity teacher

ZHAO Ying
(Literature department,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Yanjiao Beijing-East 101601)

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humanities qua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teachers,which is the real demand of college education goal,creative talent training,increasing the teaching effects.At present,it is increasingly urgent to improve the humanities qua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teachers due to the status of humanity qua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 campus environment of“emphasi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careless about humanity”.It should be done from changing viewpoint,strengthening penetration of literature,increasing capital investment and creating the right school cultural environment to improve the humanities qua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teache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teacher;humanity quality;significance;urgency;counter measures

G641

A

1672-7169(2010)04-0105-04

2010-05-16

赵英 (1977—),女,山东曹县人,华北科技学院文法系讲师。

猜你喜欢
理工科高校教师人文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人文绍兴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人文社科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