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娣李海珊
(1、云南师范大学经管院 云南昆明 650092;2、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 100022)
关于加快云南省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路
○李海娣1李海珊2
(1、云南师范大学经管院 云南昆明 650092;2、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 100022)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新农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还存在很多问题,它是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为跟上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推进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建设已经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具体应对思路。
农村 金融体系 金融机构 改革 创新 思路
1、农村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农业经济发展滞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其农村金融市场环境欠佳、农业产出效益不高。2008年云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103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5.2%,资金的匮乏已成为制约云南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面对此等困境,政府给予了大力扶持。云南省财政支农资金由1991年的13.2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62.8亿元,增长了4.76倍,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云南省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1)农村信用社。改革开放以来,以省农信社为代表的农村金融体系成为农村金融和县域金融的主要力量。2008年全省农信社的机构网点2431个,从业人员1.9万人,经营规模居全省金融机构首位,西部第二位。目前农信社占全省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85%以上,贷款农户占全省农户的73%。农信社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金融支持作用。
(2)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网点。截至2009年11月末,云南省正式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村镇银行6家、小额贷款公司127家,其中小额贷款公司覆盖全省129个县区中的59个;资本金规模由2008年底的2.08亿元增加到41.23亿元,增长近20倍。全省1370个乡镇中,有1000多个已被金融机构网点覆盖。
多年来,云南省已有多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直接或间接支农和涉农,其农村金融体系相对健全。
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脱农倾向
在城市和农村发放贷款的人工成本相差较大,因此利益最大化原则使部分金融机构将资源配置向其他行业倾斜。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权限上收,分支机构逐步淡出农村,2009年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共有机构网点1548个,比2005年减少了106个。同时,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县域内唯一的政策性银行,近年服务领域虽有拓宽,但其商业化运作和大客户策略难以辐射到广大农户。2008年底,省农信社贷款余额1017.7亿元,占全省各项贷款余额的15.43%,形成了农村信用社以全省15%的金融资源服务60%农村人口和地域的现象,县域金融服务的重任落在农信社肩上,但“一社”难以支撑“三农”,不能有效满足县域经济的整体需求。
2、支农金融产品种类稀少,缺乏创新
农信社虽然垄断了农村金融市场,却无力满足农村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其服务意识、产品开发、业务模式等提高比较缓慢,和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有较大差距。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宏观管理部门缺乏统一的中间业务发展规划,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风险评估与监控制度还不够健全,使农信社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同时由于管理体制仍未理顺、责权不明确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农信社暂时无力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和中间业务的创新。
3、农村信贷资金外流严重
对农村经济有促进作用的贷款不能与金融规模保持同速增长。1985到 2006年间云南农信社贷款平均增长率为22.15%,而同期存款余额平均增长23.95%,说明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并没有全部用到农村经济发展中。邮政储蓄前些年在农村金融中只存不贷,分流了大量农村资金。自2007年云南省邮政储蓄银行挂牌以来有了贷款业务,但至今信贷业务发展缓慢,大部分地区尚处于试点阶段,贷款数额不大,对“三农”的支持不明显。
4、农村征信体系落后
县域经济发展中,信用观念普遍淡薄。除了与农村诚信体系尚不健全有关,还因农业产业风险大、回报率低等特性,挫伤了支农资金投放的积极性,制约了对农村信贷的投入。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马德伦提出应继续优化城乡结合部的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农村金融法制化建设,加速推进农村“三信”工程,增强农民金融意识。
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农村金融成为整个金融体系的瓶颈和短板,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多层次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多样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按照十七大的精神,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改善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1、推进金融机构多元化合作与竞争
各金融机构需加强协作,构建农村金融多元化和优势互补的金融模式体系。
(1)农信社需通过改革,真正办成由社员入股、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2)农业发展银行要扩大支农领域,将其从单纯的“粮食银行”转变为支持农业开发、农村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银行。
(3)农业银行要继续发挥支农的传统优势,在做好扶贫贷款工作同时,加大对农业生产经济体的投入力度,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信贷资金的需求。
2、组建农商行
农村金融、县域经济、中小企业的市场潜力巨大,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农商行产权明晰,制度规范,理念超前,定位正确,发展也较快,可以在市场上拾遗补缺,拓展微贷业务。云南省可以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例如省会昆明首先进行试点经营。
3、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建设
云南省应加快试点建设步伐,大力培育适合“三农”特点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促进农村形成投资多元、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对部分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采取定时、定点服务的方式来消除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同时,根据需求合理调整和优化ATM机、POS机等现代化支付机具的布局,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4、吸引资金流向农村
资金是农村金融改革的核心问题,一方面必须留住农村自身的资金,吸引农民入股到农村银行;另一方面,还要有外来资金,一靠财政投入,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二靠银行加大农村信贷资金的投入,加大农村的信贷规模,并实行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三靠吸引社会投资,针对当地的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引入社会各方的投资,四靠吸引国外资金,可对外开放,引入外资,从各方面保证农村的建设资金。
5、加快改造改革邮政储蓄银行
邮政储蓄银行的涉农业务范围在逐步扩大,应借助其资金规模大、网点布局广、网络信息发达、在群众中威信好的优势积极开展各项业务,在信贷投入、支付结算、理财规划、信息咨询等方面为“三农”发展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引导其将资金返还农业农村,促进农村资金循环流动。
6、抓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地方政府应积极参与支农工作,创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农村经济金融信用环境,继续全面推进评定信用户、信用组、信用村、信用乡(镇)的工程,配套建立提高贷款额度、实行优惠利率和优先办理等激励措施,建立由农村信用社、乡(镇)政府、村委会和农户“四位一体”的互信互助的农村信用服务组织体系。
7、鼓励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
(1)创新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自身特点,制订科学的发展战略,做到发展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托公司、租赁公司在县域设立机构开展业务。
(2)创新经营机制:改进三农政策性金融的运作机制;完善贷款定价机制;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机制等。
(3)创新金融产品:将城市成熟的金融产品延伸推广到农村,开发符合农民需要的各类金融产品;逐步完善和发展农村地区的证券业务和农产品的期货业务。
8、建立农业保险防范机制和机构
云南是全国贫困面较大的省份之一,具有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农业保险的典型性。近年来我省农业保险工作的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9年,全省农业保险实现收入3.1亿元,累计赔款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和39%。甘蔗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3个地区,增加承保面积32万亩;全省350余万农户办理了农房保险,覆盖面达66.2%。
下一步可通过建立农村担保机构和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利用政府引导补贴资金流方向及比例,并将各项制度保障细化,使之成为“三农”经济发展的保护伞,补偿农民遭灾的损失,降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为云南省农村金融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云南省应该依靠金融供给来促进金融需求,依靠新的金融产品和创新,来刺激农户的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潜力,全力打造以农信社为主体,以政策金融为保障,以商业金融、农村合作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云南农村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才能使金融发展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
[1]杨小平:云南省农村金融现状及问题调查[J].中国金融,2006(1).
[2]云南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冯兴元:农村金融改革需要改变思路[J].中国改革,2007(3).
[4]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5]姜作培: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的几个着力点[J].经济体制改革,2007(5).
[6]云南金融年鉴[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7]周立:三次农村金融改革评述[J].银行家,2006(3).
book=104,ebook=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