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
(湖北省电力公司党校 湖北武汉 430079)
借鉴优秀电视节目经验改进任职教育课堂教学
○陈曦
(湖北省电力公司党校 湖北武汉 430079)
本文通过分析《今日说法》、《实话实说》、《百家讲坛》、《时事辩论会》、《新闻会客厅》等优秀电视节目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改进任职教育课堂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
优秀电视节目 任职教育 经验 借鉴
任职教育的教学对象多数来自基层单位,他们思维活跃,实践经验丰富,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在校培训期间,要实现学员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必须让他们积极思考并参与丰富的实践活动。而目前的课堂教学,学员往往被强制要求坐下来听讲,参加教学互动少,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而如今一些电视节目,如《今日说法》、《实话实说》、《百家讲坛》、《时事辩论会》等,以独特的风格、灵活的方式、透彻精辟的说理,丰富了大众的视野,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这有利于我们改进任职教育课堂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利用以案说法、大众参与、专家评说的节目样式,起到了全民普法、监督执法、推动立法、为百姓办实事的重要作用,赢得了全国观众的认可。任职教育的理论课程教学,也可借鉴节目的成功经验,引入典型案例分析和专家点评,提高理论课程教学效果。
一是使用真实案例,促使学员思考。《今日说法》节目以真实的案例为开场,吸引观众兴趣,并随着案例情节的发展对案例进行客观评价。任职教育也应收集与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讲义等,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员进入特定的角色,充分感受岗位任职面临的实际问题,并自主分析案例,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此来提高学员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引进专家点评,促进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任职培训学员来校学习时间短,培训强度大,因此,要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提升理论授课效果,增强学员能力,就必须利用本领域知名专家教授的点评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从而增强学习效果。同时,从学院自身来讲,他们也殷切希望能听(看)权威人士对相关问题的评述,特别是权威对相关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等。在这方面,《今日说法》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因此,我们可以针对课堂教学中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利用各种机会,邀请军内外专家教授或总部机关领导到现场答疑,或将他们的点评录制成视频在课堂上播放,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员将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
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事实越辩越清”。凤凰卫视咨询台的《时事辩论会》节目,每期设定一个时事热点话题,邀请各地“名嘴”展开热烈争辩。同时利用网络、手机吸引观众参与,通过辩论的方式,让观众从不同视角了解时事新闻,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在课堂教学中,也可结合热点话题展开集体大辩论,扩大学员视野。
一是通过观点碰撞,激活学员的思想。“知识可以传授,智慧不可言传”。著名的剑桥大学产生了许多改变世界的思想,有60多项诺贝尔奖的骄人纪录。在剑桥生活了20多年的布罗厄斯认为,这些伟大的创新与剑河边悠闲自在、天马行空的下午茶闲聊分不开。牛顿、达尔文、培根、罗素,这些巨擘也曾是剑桥的平凡学子,正是平时的交流与碰撞,点燃了他们思想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设置部分辩论题目,让学员结合焦点对电力系统建设、人员梯队设置、业务骨干培养等问题发表个人观点和见解,使大家的思想互相碰撞与共鸣,形成互动的教学局面,激发学员灵感,提高学员的思维能力。
二是通过激烈辩论,挖掘学员的潜能。目前,任职院校大多采用“我教你学”的方式。受“经验型”教员的影响,学员缺乏应有的预测力、研究力和创造力、业务水平和组织管理艺术与急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课堂大辩论则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课堂辩论前要给学员提供充足的准备时间,采取各种手段调动学员的积极性,让他们为驳倒对方而收集大量的资料、查阅大量的文献,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辩论,正反双方都会不断地发现对方的薄弱之处,并弥补己方的疏漏之点,在一攻一防中有效提高思维的缜密度。
三是重视辩论过程,不设正确答案。辩论的目的在于通过辩论,锻炼学员的思辨能力,启发学员思考,而不在于答案的标准和统一。因此,借鉴《时事辩论会》节目的做法,开展课堂辩论式教学,不需要给出完整的答案,有些问题让学员带到实际工作中去与单位人员、一线员工共同讨论,让学员到工作实践中去寻找答案。
《实话实说》是央视打造的一档别具特色的谈话类节目。在现场,主持人、嘉宾、观众共同探讨社会或人生的某一话题。这种变讲堂为学堂、便于嘉宾和观众畅所欲言的访谈模式,也给我们任职教育院校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有益参考。
一是精选授课切入点,调动学员积极性。与《实话实说》节目选择话题一样,精心设计授课内容、选准切入点,是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任职教育要结合不同类别学员的岗位特点,精心选择与任职岗位密切相关的重难点问题、突出矛盾和热点现象作为教学内容。这样,既有利于神话课堂教学理论,又有利于调动学员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
二是“岗前”培训“嘉宾”,推动教学互动顺利开展。授课之前,应从受训对象中挑选任职时间长、实践经验丰富、口才出色的学员组成“嘉宾”组,与教员一起备课,其余学员则作为现场“观众”。教员应在深入了解这些“嘉宾”学员的基础上,为其提供细致的指导,使他们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对授课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只要培训好了这些“小助手”、“小教师”,在课堂讨论时发挥他们“推波助澜”的作用,必能把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而不至流于形式。
三是把讲堂变为学堂,增强教学效果。教员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不能当照本宣科的“播音员”,而要充当“桥梁”和“媒介”,在组织教学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嘉宾”与“观众”的灵感。教员应学习《实话实说》的主持人,课程开始时,以简单的开场白介绍授课内容和嘉宾情况;进入主题后,应以最简练的语言进行穿插,提出关键性的提示问题,引导“嘉宾”和“观众”参与教学互动,最终,以简单的语言归纳讨论情况,并允许非嘉宾学员自由发言和提问。这样一来,教员主持的讲堂就变为全体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的学堂,能够有效地调动和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作为一档纯学术性节目,由于名家主讲的巨大号召力、悬念营造的吸引力、节目顺势编排的冲击力,引起了观众的浓厚的兴趣,由此产生了很多红学迷、三国迷、国学迷等。在任职教育课堂教学中,可以借鉴《百家讲坛》节目的一些成功经验,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一是鼓励专家教授走上任职教育讲台。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授、名师是一所院校最宝贵的资源。大部分学员也有“追星”的愿望,特别是任职培训学员,大都在基层工作多年,已有一定的职务级别,更希望得到本专业领域知名专家的亲自指导。但任职院校的知名专家教授一般都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和研究生指导任务,在教学与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分配上存在着矛盾。因此,院校应采取各种保障措施,鼓励专家教授们走上任职教育课堂,将本专业的前沿成果运用于任职教育的课程教学实践之中,在任职教育培训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员有了兴趣,就可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甚至把艰苦的学习堪称是快乐的享受。教员必须对每一堂课倾注最大的热情,从问题设计、情景布置、板书设计到语言组织等,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精心进行设计。教学中围绕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合理采用设置悬念、提问质疑等方法,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恰当的肢体动作,让学员感到耳目一新,产生强烈的学习意愿。
三是合理创建教学情境。《百家讲坛》栏目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专家渊博的学识和精辟的讲解,而且与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创建身临其境的教学情景密切相关。于丹教授在讲解《庄子》时,就使用了flash制作了一系列关于庄子寓言故事的动漫,一下子就抓住了年轻观众的心,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因此,在任职教育课堂上,应合理地使用音频、视频、flash动画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营造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育情境。
当前,《新闻会客厅》等新闻评论类电视节目,采用2—3人同台共议的方式,围绕相同的话题,对相关事件进行讨论。同台共议的人员个性各异,各有所长,有的机敏幽默,耐人寻味;有的引经据典,说理透彻;有的高屋建瓴,经常将一些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听这些专家风格各异的谈论,不仅是一种享受,而且知识面也可得以拓宽。这种方式完全可为任职教育课堂教学所借鉴。
一是倡导多名教员集体备课。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均为一位教员独立承担一门(堂)课程教学,而任课教员在备课期间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收集到非常全面的素材。如果有两人以上集体备课,则可使教学素材或知识点增加近一倍甚至数倍,不仅可以增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还可提高讲授效果。
二是鼓励多名任课教员同台授课。刘伯承元帅在任军事学院院长期间,与教员讨论教学方式问题时曾经说过:“人的耳朵远不如眼睛有耐力”。实验证明,如果一个人的耳朵一直听一种声音(音调不变),15分钟过后不经提醒此人就会忘记该声音的存在。说评书和唱戏的艺人为吸引听(观)众,常采用“高低快慢、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不同的表演技巧来提高表演效果。教员不是专业演员,如果要求所有教员都采用上述方式来引起学员的兴趣,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我们可将授课方式不同和音调或视觉不同的教员进行组合,让他们同台授课。学员的视觉和听觉可以在不同的角色之间切换,使其注意力相对集中,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是走出非台上不能授课的误区。没有讲台的课堂同样是课堂,而且更具亲和力。这种形式在MBA、MPA等课堂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没有讲台,讲台和听者地位平等,讲者也可以听,听者也可以讲。此外,没有讲台,便没有仰视与俯视的差别,听者没有心理压力,随时可以发言或质疑。大家席座而谈,畅所欲言,彼此之间的知识在无形中得到交流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