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里侗族和谐发展的教育实现方式及其启示

2010-08-15 00:52孟小军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0年2期
关键词:生育社区教育

孟小军

(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 北碚 400715)

占里是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的一个侗族自然村落。位于都柳江支流四寨河口北上的山谷间,距从江县城仅20公里,海拔380米,面积15.97平方公里。然而就是这区区弹丸之地建国以来却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两大奇迹:一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几乎为零。中国大陆人口从1949到1990年增长了一倍以上,世界人口1950到1990年也增长了一倍以上,而占里村反而从1952年的729人降为1990年的659人,在世界人口出现一倍以上速度增长的同时,占里村的人口却出现了负增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笔者2005年10月到占里村调查搜集到占里村文化户口时统计出2005年占里人口为168户768人。长期以来占里的人口保持在700人左右,生育水平处于一个恒定值。二是占里村从清代中叶以来,300余年刑事案件发生率为零。这两项奇迹,都是与占里几百年来采取的独特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传承方式分不开。

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实现方式及其启示

1.独特的生育许愿仪式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和八月初一对占里村来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这一天,全寨的人都要齐聚在寨子中央的鼓楼前,举行盛大的生育许愿仪式,这个日子同时也是十六七岁的青年男女必须参加的成年礼仪式。仪式在上午十时由几位寨老主持,首先,将全寨最大的肥猪宰杀,肉作为中午待客用,其猪头和猪血作为仪式的祭品,摆放在鼓楼前的代表祖先餐桌的石板上,同时摆上香烛和侗家特有的米酒。几位寨老站在中间,四周是参加仪式的青年男女,先由寨老点上香烛,并念念有词的请祖先到场,同时参祭的所有人围着石桌绕场两圈。绕场两圈以后站定,寨老开始讲述祖先的“法规”:“祖先的地盘好比一张桌子,人多了会跨掉;一棵树上只能有一窝麻雀,多了一窝就会挨饿;山林树木是主,人是客;占里是一条船,有树才有水,有水才有船;树结果多树翻根,船载人多会翻船……。”古老的“法规”被编成侗族大歌由寨老在前领唱,每唱一句,青年男女就应答一句,气氛十分庄重,寨老和青年都是一脸的严肃与虔诚。青年男女们向祖先许愿也用侗歌唱出,向祖先保证、向神灵起誓:终身只生两个孩子。歌词的大意如下:

(一)

祖祖辈辈住山坡,没有坝子没江河。

种好田地多植树,少生儿女多快活,

一棵树上一窝雀,多了一窝就挨饿。

告知子孙听我说,不要违反我款约。

(二)

家养崽多家贫困,树结果多树翻根,

养得女多无银戴,养的崽多无田耕。

女争金银男争地,兄弟姐妹闹不停。

盗贼来自贫穷起,多生儿女穷祸根。

(三)

祖先父辈住梧州,战乱饥荒难存活;

二月初一走上河,八月初一落下脚。

好山好水神仙地,世外桃源安乐窝;

刀耕火种开园地,平地开田种糯禾。

人生不过六十载,儿子外孙不宜多;

一棵树上一窝雀,多了一窝就挨俄。

祖先规矩要牢记,生儿育女定款约;

夫妻一对两个崽,再生一个就嫌多。

哪个不听养男多,光棍一生没老婆;

哪个不理养女多,单身一人嫁不脱。

最后,青年男女纷纷宣誓:“遵守古训,只生育一男一女”。同时寨老们提着供奉祖先的供酒浇洒在他们的头上,并象征性的喝下猪血酒。仪式后大家在鼓楼前开始唱歌跳舞。

2.每年只有一个结婚日

城里人结婚大多选择在元旦、二月十四日的西方情人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春节或周末、或者农历的初八、十八、二十八、或者带双数“二”的日子,而在占里村每年只有一天可以结婚:农历的腊月二十六日。其它时间不能结婚。他们认为,结婚跟生育是因果关系,只有统一了结婚时间,也就可以大致规划和控制人口出生的数量。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这一天,凡是可以结婚的家庭同时在各家各户自行举行,晚上每家到结婚的家庭轮流送礼,礼物包括面盆等日常生活用具。而在其它地区,部分少数民族在结婚上大操大办,既影响生产也容易造成结婚致贫。送完礼后,可以到每家吃一点东西。新娘则在前一天晚上接到邻居姐妹家暂住,第二天,举行婚礼时接到夫家,举行完婚礼后不马上“落居夫家”,只是在农忙季节或夫家有大事需要张罗时才赶回夫家帮忙。直到二十几岁有身孕或年岁已大,才定居夫家。这种习俗,使得结婚成为一种受习俗控制的社会化行为,在这种习俗中,个人遵守着古训和祖规,逐渐通过对习俗的认同和规定化的时间和议程中格式化了这种社会规范。通过笔者的调查,目前占里村结婚年龄普遍超过20岁,其中最大年龄为29岁,最小年龄为19岁,男子平均 23.13岁,女子平均21.25岁。婚育年龄,男子在25岁以上,女子在23岁以上。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晚婚晚育。

3.“换花草”的传承和使用

外界把占里誉为“中国计划生育第一村”,是中国最早通过自然药物控制人口增长和进行性别选择的村落,这都缘于占里村一种控制生男生女的独特药物——“换花草”。“换花草”的秘密是全寨人的秘密,外界很难详细的了解。笔者作了多方面的调查,了解到这是当地生长在高山地区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分别有不同的用处。我在2003年和2005年分别访谈了占里村的吴元、吴老文、吴萨玛、吴哈建和在占里小学教书的占里村人吴文学等人,他们对“换花草”的认识虽然并不完全一致,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占里村的人口数量和性别是通过“换花草”来平衡的。由于这种药只掌握在年长的妇女“药师”手里,男人很难知道,且老药师已经年迈,去世后也只传给自己的女儿或由她挑选的妇女,这种妇女单传方式外人极难了解。通过深入的调查部分年老的妇女和部分已生育妇女,了解到一些相对清楚的事实。这种“换花草”药的根部用于怀孕,叶部用于堕胎。在妇女月经来前的三天开始服药,经期继续服用,直至月经完后的第三天,在这期间受孕一般为男孩,再往后受孕一般为女孩。据当地群众介绍这一定律至今未发生例外,很是神奇。一般第一胎不用服药控制,第一胎如果是男孩,则第二胎必须通过服药生育女孩;反之,如第一胎是女孩,第二胎也要通过服药生下男孩。男子不服药,因此男子一般不清楚“换花草”的具体情况。当地还有用于妇女堕胎的药和避孕药,二者均为当地的草药。从贵州教育学院凌风采访占里村最后一位药师吴乃根的谈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详细的情况:

凌风:“阿奶,你的换花药是从哪里来的?”

吴乃根:“是我的姑妈,他会搞那个药。但现在已经过世了,这个药也跟着她走了,其它的人不懂那个药,是不是有效也不知道。”

凌风:“现在要想生儿或生女用什么方法进行选择?”

吴乃根:“不知道,一般都是生一个男一个女,纯粹是自然的。”

凌风:“那现在的药师只是给妇女的流产药或者是控制生育的药啦?”

吴乃根:“是的,现在流传下来的是只有使妇女流产的药,或是吃了不再怀孕的药了。这种药只传给女人,不传男人。现在只有几个老奶还懂得,年轻的女人都不懂了。”

凌风:“您怎样为别人做流产手术呢?”

吴乃根:“女人怀孕的单月,即3、5、7个月时,如果她不想要这个孩子,就去找药师,药师把一根特别的药棍,长约12-13公分,插进她的阴道,外面留出大约两三公分的样子,再给她吃下一点点药。第二天早上,她肚里的孩子就跟着药棍一起掉下来。如果妇女流血过多,还要给她吃一些止血的药,流产后,药师还会给妇女吃一些补血的药。”

凌风:“手术安全吗?”

吴乃根:“很安全,又简单,妇女当时就可以走路,没有危险,就是怀孕六七个月做这种手术也没有问题。我做了五六十例这种手术,没有发生一点问题,女人们都没有事,有的怀孕七八个月都可以做。”

凌风:“那孩子已经很大了,怎么弄得下来呀?”

吴乃根:“那是神药呢,没有事的,都很成功的啦……”

在占里村还有避孕的草药,是棕榈树加茜草(即小血藤),但究竟是棕榈的哪一个部分,籽、皮、根?说法不一。用法是捣烂后水煮,或口服或敷于腹。月经后即用,可保当月避孕;若连用数月,就可能绝育,没有妇科后遗症。倘若孩子发生了意外,还可以通过服药,解除绝育,继续生育。目前,虽然国家计划生育的节育技术,比如结扎、安环等已在普遍推广,但在占里村仍然采取这些土的方法控制生育。从笔者收集的2005年占里村文化户口簿上看,全村168户家庭只有3户人家因病或家境贫困只有1个男孩外,其余165户家庭均是生育1男1女。全部是儿女与父母、公婆共同居住,三代或四代同堂不分家。

启示:

恩格斯在论述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时强调,人类解决两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只有解决好了这一对矛盾,人类才能进入和谐发展的轨道。认为人的再生产要与物的再生产相适应,要与人的生存环境相适应。贵州侗族占里村的古老先人们并不懂恩格斯的这两种生产之间的关系理论,也没有高深的理论来探讨人类当前所面临的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等这些困扰现代人的时髦名词的真正内涵,但是他们朴素的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民族、自己村落发展的意义,善于从教训中总结提炼经验,并定下“祖规”。

占里村是一个偏僻的侗族山寨,处在群山环抱之中,交通闭塞。据《从江县志》记载,占里村的先民曾居于今广西梧州一带,后因战乱与饥荒被迫逆都柳江而上,于一千多年前迁移至这里。最初全寨只有五户人家,不久就发展到百余户,人口的剧增使人口与土地、粮食、住房的矛盾激化,在清代中叶时,由于人口增加而土地有限,进而出现了偷盗、抢劫、械斗等恶性事件,严重影响了村寨的安宁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当时的寨老,也是占里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吴公力 (音)在分析了占里的内外情况,特别是土地有限而人口的剧增严重威胁占里村的发展和族群延续的问题的情况下定下了“族规”,并通过生育许愿仪式、侗族大歌传唱、特别的生育和结婚仪式规定、换花草技术的传承等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为在占里人迁来之前,能开田的地方邻村百姓都已开了田,能种地的地方邻村百姓都已种上了地,寨边的田地都是邻村的,所以占里人为了生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形成了朴素的自然崇拜和生态保护意识。利用生育许愿仪式和日常生活的教育逐渐使儿童青少年明白这样的道理:自然与神灵是一体的,它们相互间的作用决定着人的处境,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们要过上好日子,整个村寨和平安宁,生活美满幸福,就必须要对自然和祖先的神灵有敬畏之心,因此保护生存环境在日常的生活教育中固化为自觉的普遍行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里人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生育许愿仪式的《劝世歌》中唱到:“一棵树上一窝雀,多了一窝就挨俄。树结果多树翻根,人养崽多人贫困。养的女多无银戴,养的崽多无田耕。女争金银男争地,兄弟姐妹闹不休。盗贼来自贫穷起,多生儿女起祸根”。始终牢记祖宗的古训“占里是一条船,人多了就要翻船”的说法。通过简单明了的道理使人们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占里人通过日常生活的教育和建立以寨老管理为主的社会控制制度,他们立下寨规:“一对夫妇最多只能生育两个孩子,即一对夫妇有50担稻田的可以养两个孩子,有30担稻田的就只准养一个孩子”。若谁多生了全寨人都看不起他,生的男孩取不到媳妇,生了女孩嫁不出去。通过告诫和必要的惩罚措施,天长日久,人们逐渐形成了“多生育可耻”的观念,把多生育孩子的行为升华为对不起祖宗、对不起族人的触犯神规、祖规的行为,一定会遭天遣,一定会受到惩罚。同时在控制生育的问题上,通过妇女间的生育教育,智慧的创造了以“换花草”为主的控制生育、性别选择、避孕堕胎、滋养身体等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从避孕到孩子的性别选择,从人工流产到产后的调理等十分系统而完备。所有使用的药物是民间自备的祖传中草药,如果一对夫妇有了两个孩子,就会自觉地吃避孕药,这种药吃了会终生避孕,如果孩子遇到不幸,药师还有一种解药,帮助夫妻实现他们再生孩子的希望。如此等等。这些教育方式和技术的传承方式,非常巧妙的解决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困境。每家每户,养育一男一女,嫁一个出去,娶一个进来,人口始终保持恒定状态。这样,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既保障了人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充足,又保障了“烟火”的延续和养老的问题,人类自身的生产也合理地得到了解决。由于严格而成功地控制人口的增长,占里人与自然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同时也为自己下一代的生存和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占里村现在人均占有土地1.55亩 (良田),高于全国人均面积的1.44亩。占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是从江县人均土地面积的两倍。占里人在生态保护基础上形成的人口适度发展观念与汉族“多子多福”的观念相比体现了更多的理性,这种理性又以文化习俗的方式传习下来,使占里人免于现代人空气污染、人口拥挤、土地超员的灾难。

二、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实现方式及其启示

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作为社会性存在的必然追求,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生活在社区中的人,必须要通过教育提升自己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形成自己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观念,才能使自己的存在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存在。智慧的占里人,通过日常生活中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奠定了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使生活在占里村的每一个人都是富足而充实的。

1.世代流传的婆媳歌

笔者于2005年10月3日在占里村采访了当地有名的歌师吴仕龙,他总是在农闲时或晚上在自家二楼的火塘边教孩子们唱侗歌和演侗戏。下面是采访他时,他教孩子演唱的《婆媳歌》,根据演唱的侗歌录音整理如下:

“静静听我唱首歌,讲讲媳妇和婆婆。人人都是小到老,先为媳妇后为婆。人心就像一杆秤,秤砣秤心要摆平。父子翁婿惟此生,婆媳一生是缘分。不要打骂莫要吵,吵骂生分两伤情。山上活路一起干,家务事情共同分。同为苦来同为甘,人分一份也心甜。独食吃了管一顿,反而坏了婆媳情。天下老人都喝酒,女人莫把闲气生。老人喝酒时间长,媳妇心里要体谅。饭未吃完莫收碗,添饭上茶问冷暖。婆媳之间话和气,相处一室不容易。婆婆问话媳妇答,不要装聋又作哑。媳妇要把心来正,公公婆婆是一家。人生就如长流水,今朝媳妇明朝婆。如果为媳心不正,他日为婆一样心。婆婆也要想一想,不要什么话都说。家事不要外张扬,莫传小话伤媳心。婆媳之间要和好,相敬如宾处到老。家中小事莫争吵,婆婆责怪不计较。只要夫妻恩爱好,不管老人不敬老。好吃好穿为各人 (自己),剩菜剩饭给老人。莫把公婆分出家,弄得丈夫好尴尬。养儿方知父母恩,分家不肖教后人。六十年后媳已老,儿媳分家啥心情。父母恩情重千金,真心回报养育情。客来缄口实不当,热情待客方有道。自己朋友勤招待,父母朋友不理睬。媳妇在家敬公婆,日后儿媳敬己身。公婆在世日不多,到时想敬莫奈何。等到七十人离去,心中遗憾没法说。听我唱完这首歌,儿媳切记敬公婆。”

2.七条习惯法的教育

“习惯法,是一个民族、一个社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产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社会习惯。它与权力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社区的运行与整合。”据《从江县志》记载,占里侗寨的祖先原本是在广西的苍梧郡,后来由于连年的战乱和饥荒,他们被迫背井离乡,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并沿都柳江溯流而上,几经颠沛流离,终于来到从江占里这个美丽的地方,距今约有千年的历史。清朝中期,伴随着人丁的逐渐兴旺,寨里便经常发生因土地和林木砍伐等重重矛盾,打架斗殴,偷盗抢劫的事情时常发生。于是,德高望重的寨老吴公力遂立下最初的七条寨规 (也称作“七条习惯法”):不准吸大烟,不准赌博,不准内勾外引,不准偷牛盗马,不准乱砍风水林和山里树,不准徇私分配不公,不准多生孩子。具体规定为:占里的人口不能超过160户,人口总数亦不能超过700人;一对夫妇最多只能生育两个孩子,而且还规定有50担稻谷的夫妇只生育两个孩子,只有30担稻谷的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如有违规者,轻者将其饲养的牲畜强行杀掉烹煮给全寨人吃以谢罪;重者则将其逐出寨门或由其亲属处以重罚。同时规定夫妻双力均不能提出离婚,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如有违反,要对他们进行物质上的惩罚:要拿出稻谷300斤、自酿白酒50斤、肉100斤充公。这一少有的寨规被当做一种铁定的规矩沿袭下来,一代传一代,形成了占里人独有的习惯法。这一寨规还被编为侗歌进行传唱。从清代中叶以后,靠着这七条习惯法管了三百年,三百年来,整个占里村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世风纯朴,邻里和睦,创造了一个世间奇迹。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如今的占里村村规民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规定更加详细,内容已更加丰富和完善。同时除了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一和八月初一的仪式进行教育外,平常也通过寨里的广播进行经常性的宣讲。

3.“姑娘田”的继承与养老传统

在汉族地区或其它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姑娘除了有一定的陪嫁物以外,一般是不能继承家里的田产和家产的,而在占里村却有直系继承和横向继承两种方式。直系继承是指男女都有继承权,只是继承的种类和数量不一样。在占里村,男孩有男孩的“份”,女孩有女孩的“份”:“女儿继承棉地,男孩继承水田”,往往父母还要给女儿一份“姑娘田”。“姑娘田”是姑娘出嫁时的陪嫁品,属赠送性质。在继承权上,山林、菜园男女对半分成,房基、家畜归男孩,而金银首饰、布匹则让女儿带到夫家。这种继承制下,男孩负责父母的养老和后事,女儿负责父母的衣服和穿戴。横向继承是针对有子无女或有女无子而言的。如有女无子则女儿可以继承父母购置的产业,但祖上遗留下来的财产则由叔伯兄弟平均分配继承,而其父母的晚年及赡养、丧事费用相应由他们承担。若有子无女,属于女儿继承的部分,由男孩暂时代管使用,到下一代有女儿时再交给她们。“不管是直系继承还是横向继承制,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子女多少决定着财产继承的多少。换句话说,则为 ‘人多则财产少',‘人少则财产多'。虽然这种财产继承制度带有明显的封建文化色彩和一定的重男轻女成分,但相对而言,这样的财产继承风俗和养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为了生男孩而不断生育的结果。”这一传统的宣传教育和实施,彻底的解决了农村的养老问题,使占里村建立一个和谐的敬老养老社会。

启示:

(1)社区和谐发展是人的和谐发展的保障。占里侗族日常生活的教育,无论是禁忌与习惯法的教育,还是运用侗歌形式传唱的《婆媳歌》,还是家庭中的“姑娘田”式的财产继承方式的传统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和谐发展的村落社区。其功能实现了人人都必须遵守寨规、人人都必须遵守村规民约,把个人的言行统一到社区的和谐发展上来,使整个占里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村容整洁,乡风纯朴,老有所养,幼有所爱,充分发挥了社区的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使社区的和谐发展为个人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保障。社区的发展促进了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也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前我国已经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村在国家养老保障制度还未建立的情况下,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传统的做法是通过拼命的生育男孩来解决,然而超生的结果是越生越穷,同时也带来了家庭财产的继承问题。占里控制生育的做法和“姑娘田”的财产继承方式给我们解决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2)社区日常生活教育奠定了个体社区生活的素质和能力基础。社区教育中广泛开展的社区交往能力教育、禁忌习惯法教育、道德礼仪教育、生育文化教育等无不为个体适应广泛的社区生活提供了帮助。通过侗族的歌师、寨老的教唱、讲授,通过大量的节日活动如春节、燕子节、吃黄米饭节、撒秧节、吃糍粑、开秧门、破鸭头、六月六、香婆节、八月初一、吃新节、压禾仓等来完成人的社区生活素质和能力的达成。因此日常生活的教育就担负着人的社会价值观、社会行为规范、社会生活方式的传承功能,人的社会化是在人的和谐的社区生活中完成的。社区通过教育培养人适应社区生活的素质和能力来满足人的和谐发展的需求。

(3)社区日常生活的教育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占里村日常生活教育的广泛展开,体现了社区对人的和谐发展的重视和关怀。通过教育促成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社区教育作用的具体发挥。在城市和大多数农村地区,由于社区和家庭日常生活教育的去责和放弃,或被现代学校教育排挤出育人的行列,使人的发展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更为严重的是把本该在日常生活的教育中完成的对人的道德教化、人格养成、社会经验积累、交往能力的训练等任务全部托付给现代学校教育,造成了“学校无法承受之重”。占里通过日常生活的教育所具有的直观性、及时性、随景性、浸润性,通过专门的歌师、巫师、寨老和家人等日常生活的教师,通过仪式、歌唱、讲故事、惩罚、劝诫等来完成对社会个体成员的教化和培养,从而实现了人的社会生活的自由发挥,进而达成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杨军昌.侗寨占里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绩效与启示[J].中国人口科学,2001,(4).

[2]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民族志 [M].贵州:贵阳人民出版社,2002.

[3]桂慕文.人类社会协同论:对生态、经济、社会三个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4]张大群,罗明东.教育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论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6).

猜你喜欢
生育社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