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口译特点及其应对策略

2010-08-15 00:51徐志凡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外事口译人员

徐志凡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东盟国际学院,云南昆明 650033)

外事口译特点及其应对策略

徐志凡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东盟国际学院,云南昆明 650033)

随着高校国际化进程的深入,中外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内容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外事工作和外事口译被赋予更多的内容和新的意义。文章总结了新时期外事口译的诸多特点,并就做好外事口译工作、提高外事口译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养提出了颇具现实意义的应对策略。

全球化;外事口译;常识;应对策略

通常,翻译分为笔译(translation)和口译(interpretation)。由于翻译的场景和要求不同造成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笔译由于时间较为宽松,译文需要严谨而准确;而口译则是现场操作,翻译要快捷而达意。“口译的原则应符合语言社会功能的特征,即准确性、得体性和符合文化”(胡庚申,盛茜2000:39)。口译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重要场合(如国际会议、新闻发布会等)口译成了与会各方交流与沟通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口译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又可分为外交口译、商务口译、科技口译、法庭口译等,这在学界并无统一标准。本文所述外事口译是专业口译的形式之一,主要指在企事业机关从事外事或对外合作与交流的专门工作人员的口译活动。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高等院校积极拓展国际化业务,国际合作取得新的进展。在一系列国际合作过程中,外事口译承担的任务愈来愈繁重、外事口译的重要性也的到广泛认同。本文就外事口译的特点分析入手,并就培养与提高外事口译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提出一些可操作的建议和策略。

一、外事口译的新特点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各个高校国际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外事口译活动也愈来愈普遍。全球视域下的外事口译有着明显的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1.专一性。外事口译的内容更加细化、更加专一。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日益强大。中国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步减少,彼此间的认识和理解正在加深,外事工作比起以往有了更为宽松的环境。这样的局面从客观上要求外事口译人员提供更专业、更细致的服务。和改革初期相比,国内大多数高校国际交往和外事活动不再显得稀罕和神秘。从总体看,外事活动的内容和层次有了崭新的变化。新的环境要求外事口译人员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例如,外事口译不再只负责学校教师的出国考察和进修学习,也不再仅仅管理学校的外专外教。全球化视域下要求外事口译人员更积极主动参与到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云南省教育厅分别于2006年、2009年在东南亚四国(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南亚印度举办云南高校教育展,为云南省高等院校走出国门、促进中外合作办学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在此期间,承担学校资料笔译和参展期间大会口译人员几乎全是各高校的外事口译人员。大量的口译实践不仅给外事口译人员留下宝贵的经验,也给每一个口译人员在主观意识上树立起一种继续学习、深化服务的理念。

2.多样性。外事口译范围呈现多样性的特点。随着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普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伴随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普遍提高。口译人员更应关注自身的形象,在工作中处处表现出作为一个大国的外事人员所应有的丰范。比如,过去很少为外国专家举办的国庆招待会、新年音乐会等活动,现在从政府的层面来考虑也成为一个外国专家了解中国、感受中国文化大国胸襟(generosity)的一种惯例了。外事活动多样性要求外事口译人员熟悉不同的文化场景,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背景和特点,为不同场合的翻译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外事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外事口译注定成为多面手或万金油(Jack of all trades)的发展模式。“翻译人才呈现多样性,他们或者偏重理论的深入研究,或者偏重于翻译技能的训练;或者为博学多闻的杂家,或者是术业有专攻的专家”(庄智象,2007:79-80)。外事口译是杂家,这要求我们尽可能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掌握新兴词语的用法。如笔者几年前和学校外教的一段对话。

Have you gotten my e-mail address?

No,I haven’t.

Then I will text it to your mobile.

Ok,that will be fine.

发短信,笔者原以为send是首选。但有一点出乎意料的是英美人士都用text。这是一个通过实际学习词汇新用法的好例子。

3.互补性。外事口译过程中文化互补、双语并重特征较为明显。随着世界对中国认识的逐步加深,口译人员必须了解和认识更多有关中国政治、文化、历史的问题。重视中华文化研究、加强对汉语国际推广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充当中华文化向外推广的宣传员无疑成为全球视域下对外事口译人员的新要求。近年来高校由于国家汉办积极推广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建设,很多翻译人员因此走出国门教授汉语。随着中外文化的交往日益加深,汉语学习不断升温的势头还会延续,英语汉语并重的特征也愈来愈明显。更为重要的是,一名成功的口译人员一定有良好的母语知识和功底为支撑。鉴于此,外事口译人员有必要针对性地补充汉语知识、认真总结中华文化的精华、突出文化互补性特点。

二、提高口译人员专业水平和业务素养的策略

众所周知,一名优秀的翻译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专业水平。除此之外还得熟悉外事礼仪、注重个人仪表形象。依据多年从事外事翻译的经验,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外事口译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养。

1.注重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跨文化交际是近年来语言学及二语习得理论中一个持续热门的话题,它对外语学习和做好翻译有着广泛意义的影响,这里不必赘述。从实际外事工作中来看,要搞好外事口译要时时刻刻关注跨文化交际对本职工作的影响。例如,近年来到我校任教的外籍专家、外籍教师许多就是来自英美国家的素食者(vegetarian)。如出席招待宴会上外事口译必须尊重外方的要求、兼顾他们的口味和饮食习惯,这样跨文化交际过程才能充满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我们提倡加强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和认识,无外乎指在平时多关注和研究文化现象及其本质,这样才能再口译场合做到有理有据、应用自如。至于文中提及的例子,素食文化在西方盛行的原因,与当今世界环保、气候变暖等热点问题不无关联。关注乃至研究不同文化及其差异性其实就是重视跨文化交际在外事工作中的最好体现。“培养跨文化意识能够帮助口译者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译员对文化共同之处的把握,从而促进交际双方的相互理解,使交际活动和谐、顺畅地展开”(李郁青2005:85)。

2.重视常识对口译工作的作用。当前译界普遍认为,广博的知识面是搞好口译工作的基础。笔者只想进一步明确或细化这一要求。对一个人的知识面结构或知识面来看,常识占据了相当的分量。所谓常识(Common sense)就是普通知识。Longman词典的英文解释是:the ability to behave in a sensible way and make practice decisions.(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由于教育制度的不同,西方国家大多采用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studies),因此知识面相对较广。有经验的外事口译人员对此应该有较深的体会,对老外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不会感到不可理喻。“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力和表达能力至关重要”(何群2001:66)。缺失较多的常识,势必会造成硬译,有时甚至会出现文不对题、啼笑皆非的尴尬场面。例如,在表述影视剧播出经常提及的“黄金时段”,应该说“prime time”,而不是第一印象的“golden time”;另一个与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小常识是酸奶的译法。最早听到同事向外宾说起“sour milk”时感觉颇为意外。虽然外宾也能理解他意指的对象,但毕竟“sour milk”是腐坏变质的牛奶,和“yoghourt”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业内学者普遍认为,优秀的口译人员须具备百科全书般的知识。为了搞好外事口译工作,有必要加强对常识进行认真收集和总结,有意识地弥补自己知识面的不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译员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和他的文化程度和知识面成正比”(房维军2001:21)。可喜的是,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学生综合知识的学习、关心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的教育理念愈来愈得到多数人的认同。提倡通才教育的观点已渐渐得到社会的积极回应和认可。例如,中学过早分科的现象正在改观;许多大学开始实施大类招生,直至高年级才细分专业。相信未来的口译人员会在知识面上有可喜的变化。

3.强调非文学翻译训练的重要性。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培养的外语人才或翻译人才主要是文科出身。随着翻译学学科地位的提高(现已是语言学下独立的二级学科),表明学界和教育管理部门对翻译学的重视程度有了革命性的改观。业界很多有志之士感觉得益于前苏联模式、成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这套外语教育指导思想与社会的需求差距愈来愈大。广大一线译员最明显的体会就是学院派毕业生教学与实际情况相脱节。他们在校期间学习和训练的内容大都和文学题材或体裁有关。而工作之后,实际面临的主要是非文学体裁的翻译任务。“翻译教材大多数介绍文学体裁的翻译,而现实中大量的中译外文字材料是广告、合同、产品说明书、旅游资料等,造成学习者难以‘学以致用’。非文学翻译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绝对优势是毋庸置疑的”(王银泉 2009:41)。事实表明,实际翻译中绝大多数的内容涉及非文学翻译。因此,重视非文学翻译应该早日引起译界的关注。外事口译多样性特征表明,搞好外事口译尤其如此。

4.注重外事礼仪对沟通的影响。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已今非昔比。物质条件的充分改善给外事口译工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外事口译人员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校和国家的形象。因此,从思想上重视外事礼仪、牢记外事纪律,对我们搞好本职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明示作用。一些早年给西方国家留下不好印象的举止,如乱扔垃圾、公正场合大声喧哗等不文明的举止已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一些很容易被常人忽略的细节,如公共场合吸烟、较为鲁莽地向外宾提出要求、不注重衣冠整洁等等,还是要引起外事工作人员的重视,真正在工作中把握“外事无小事”的基本原则。

三、结束语

外事口译属于一项性质特别的专业口译活动。相对于其他专业口译活动,外事口译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在业界是非常明确的。但国内译界对外事口译的理论研究与关注都不够,有关外事口译特点和外事口译指南的书籍更是寥寥无几。近三十年有关翻译学论文统计结果表明,口译研究论文仅占全部翻译研究论文的3.7%(许钧,穆雷 2009:82)。因此,加强对口译理论(尤其各种专业口译)的研究势在必行。

外事口译的特点决定了外事口译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翻译。全球化视域下,外事口译人员必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为高校的国际化进程提供更为专业而细致的服务。搞好外事口译更重要意义是在专业服务过程中力图充分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文明成果和新兴大国的文明形象。

由于我国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偏向文学体裁的特点,加之目前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翻译学(二级学科)的高等院校比较稀少,迄今只有包括复旦大学在内的13所本科院校自2008年开始招收翻译学本科专业学生(王斌华,叶亮2009:23),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因此,就地取材,培训和强化现有的外语人才,使他们能够及早胜任专业化的翻译任务,是多数高校较为现实的做法。其间,应鼓励翻译人员多参加各种不同的涉外翻译活动、经常接触不同的非文学题材和体裁,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训练,让他们从实践中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素养。这也是高校国际化进程的深入对外事口译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房维军(2001).英语口译三难[J].北京:中国科技翻译(1)。

何群(2001).高级外交外事翻译培养模式[J].北京:外交学院学报(4)。

胡庚申,盛茜(2000).中国口译研究又十年[J].北京:中国科技翻译(2)。

李郁青(2005).全球化语境下外事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J].广州.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王斌华,叶亮(2009).面向教学的口译语料库建设:理论与实践[J].上海:外语界(2)。

王银泉(2009).非文学翻译:翻译教材建设和翻译教学的思维转向:对国内近年来相关翻译研究的解读[J].上海:外语界(2)。

许钧,穆雷(2009).中国翻译学研究30年(1978-2007)[J].上海:外国语(1)。

庄智象(2007).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徐志凡,云南玉溪人,学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和外事工作。

猜你喜欢
外事口译人员
外事之窗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戒急用忍 行稳致远——外事监管六大问题答疑
一组成功的“外事报道”出炉始末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口译不宜“任性”:基于语料库的外事翻译等效探索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