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辨析

2010-08-15 00:43周东滨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10期
关键词:心理疾病心理学心理健康

周东滨

(赤峰学院 教育系,内蒙古 赤峰 024000)

积极心理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辨析

周东滨

(赤峰学院 教育系,内蒙古 赤峰 024000)

积极心理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截然不同,前者把学生看成是积极快乐、奋发向上的不断发展中的人,而后者则往往把学生都看成是充满缺点与不足的有心理问题的人.正是后者这种狭隘片面的心理教育观严重制约了学校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科学转变.本文就这两种教育的不同内涵、理论来源、特征及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教育;积极心理教育;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力量

我国学术界对教育功能的探讨已经持续进行了多年,关于它在个人幸福的问题上究竟起什么作用,多数观点认为,在开放的社会中,教育的功能主要是“超越”[1].教育能通过提高人的素质而提高人的生存能力,同时还可以改变人的幸福观念,把“积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恒久理念.尽管主流观点如此,但在心理教育的实践中,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心理教育还存在不少理念上的差异,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现予以辩之.

进入新世纪以来,积极心理学因其自身的巨大发展,使心理学领域发生了一次积极变革,这就是积极心理学运动.这一运动不仅使传统心理学思想观念得以改变,更使人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使人生活得更积极、更幸福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使命;而使学生的积极品质得以高扬,使他们的学校生活充满幸福感,这也应是积极心理教育的最根本的任务.

1 两种心理教育的不同内涵

积极心理教育是指积极心理学中的心理教育.它是指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心理品质为出发点,通过主动地进行全方位的积极快乐的教学而使其产生幸福体验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人格的教育活动.积极心理教育并不纵容和忽视学生的缺点与不足,但最核心的理念是主动寻找并开发人的潜在积极品质,也即积极人性,并从教育实践的高度上宏扬这些积极人性,从而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思想得以解放,观念得以更新,理念得以升华,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现代心理学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并为它们做出更大的贡献.传统心理学思想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与技术,通过开设心理卫生课、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心理辅导等工作,以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得以提高的教育活动.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为中心,把人看成是“问题人”,从而以矫治为本位,而不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种教育是由心理卫生运动发展而来,尤其关注心理疾病的诊治,近年来虽有重视人的心理健康、增进人的心理品质趋势,但本质上仍未能摆脱矫治本位的思想束缚,因而有徘徊不前的倾向.

2 两种心理教育的理论溯源

积极心理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来自不同的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教育理念来自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2 0世纪5 0年代,心理学历史上发生了一次革命性事件,兴起了以马斯洛等心理学家为领袖而开展起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正是这场运动,校正了心理学发展方向,突出了心理学的开发人类潜能,增进人类幸福的服务宗旨,使心理学核心价值理念得以回归.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主张是“以人为本”,认为心理学应该回归到人性层面,开发人的潜能和增进人的幸福应该是心理学的使命.这为积极心理教育提供了最初的理论基础.当然,从这个时候开始不断发展的心理健康潮流,也为积极心理教育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理念、理论和思想.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为积极心理教育注入了更积极、更新鲜的思想观念和活力.积极心理学以开发人的积极力量、善端、美德为主要任务,认为心理学要把大部分精力置于如何使人类在建设自己家园的同时,让人学会重视和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生活情趣,创建高品位的富足生活.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的积极因素进行研究与开发,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美德和善端为研究对象,并把积极体验、主观幸福感和积极人格确定为自身的三个主题.可见,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以人为本思想,更加倡导积极人性,更系统地剖析了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主张,在其大力倡导下的积极心理教育也就会更加富有人性.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源自传统心理学思想和流派.1 8 7 9年心理学产生之后,由于受到当时心理卫生运动的影响而把单纯治疗心理疾病作为唯一的重要任务,传统的消极的心理学开始占据心理学主流,心理卫生理念受到了空前重视.随后,由于“健康”的涵义比“卫生”的涵义更积极一些,这项运动又逐渐更名为心理健康运动.名称虽换了,但实质未变,以此观点开展心理学工作只能是对心理问题修修补补,或者称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理念狭窄始终无法对心理问题“防患未然”.也正因为如此,在积极心理学产生之前,心理健康运动自产生以来,特别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始终未能有太大的作为,因理论狭窄而无法更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 两种心理教育的不同特征和不同作用

孟子在其《尽心上》篇中指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是“教育”一词在我国的最早出处.同时,从这句名言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到孟子的育人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快乐,“三乐也”就是很好的明证.因此,本人认为,孟子在使用“教育”一词的时候,它是继承了孔子育人“三千诸弟子,七十二贤人”的宏大境界,把教育人作为人生的“第三大快乐”.由此可以推断,教育在初始之时,就对人寄予很大希望,对教育对象也持有乐观期望的态度.其实,教育在其产生之初,就具有教人改正缺点、使人富有德性和智慧以及选拔专才的历史使命.如果这三方面都得到兼顾,那么这种教育就应该是一种先进的积极的教育了.但现实中的教育往往把人看成是充满缺点的人,教育只是改正缺点而已,这就是典型的传统教育.我想,教育的内涵在现代社会中之所以发生改变,本来是很有朝气、很积极的教育对象在传统教育的视角中个个都成了“问题人”、“缺陷人”,不是教育的本源变了,而是现代社会中的应试教育“功利观”使然,不断追求功利、不断拔苗助长,从而使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甚至家长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在孟子看来,教育本身是很快乐、很自然的事,但在应试教育的字典里却变了味道.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这种消极特征,它过份强调矫治心理问题的功能,习惯于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有心理问题的人,从而使教师也只会用矫治的思维惯性去看待每个学生.同时,它还特别偏重单一的修补功能,关注少数学生错误与缺点的改正,却极大地忽视了促进大多数学生积极、乐观、全面的发展.这种教育是只对心理问题感兴趣,而对开发人的内在潜能却置之不理,把人看成动物,根本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积极心理教育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积极开发人的潜能和增进人的幸福感上,而不是仅仅治疗心理疾病,它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反思,一种“扬弃”.第一,积极心理教育是把培育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作为根本目标,而不是把改正人的缺点作为全部工作.第二,积极心理教育十分关注人的潜能开发.有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十分巨大,但我们用了十分之一都不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无限的能力,如果你能睁开心灵的眼睛正视自己,你将惊喜地发现你竟如此的幸运,因为你总是能及时而自信地面对那些和你的能力相联系的各种机会和可能性”.[2]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积极心理教育会在此方面大有作为.第三,积极心理教育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人性,要使一切生命过得更有意义,这符合人类的发展方向,更符合心理学的根本使命.

4 积极心理教育发展展望

本来科学心理学在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三种伟大历史使命,即治疗心理疾病、开发人类潜能和增进人类幸福.但受当时和2 0世纪两次“大战”的影响与制约,心理学在2 0世纪6 0年代之前的近百年发展历程中逐渐忽视了后两个使命,而使治疗心理疾病成为唯一的最重要的任务.因此,心理学自产生后在其发展进程中存在两大不足,其中就有对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研究不够.[3]

在2 0世纪6 0年代,法国著名教育家保尔?朗格朗提出了终生教育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提出后迅速被广为传播.由于它反映了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取得了世界各国的共识.时至今日,在2 1世纪人类普遍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时候,终生教育思想已经在现代教育制度中得以体现,它与其他教育一起,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全方位的现代教育[4].因此,在2 1世纪的今天,随着终生教育和全民教育理念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特别是受知识经济的巨大影响,受教育早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成为全人类共同享有的基本权利.因而,积极心理教育的阳光也应照亮到每个人身上.积极心理教育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作出新的积极的解释,从而激发人的上进心,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积极品质和内在潜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积极心理教育同积极心理学一样,并不回避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但即使是对问题本身的干预,积极心理教育也为人类寻找到另一种有效的干预途径,“那就是通过增强人的积极力量或积极品质来克服问题.”[5]人的成长过程要受到诸多条件或因素的制约,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困难,我们可以就问题本身采取对策,“但也可以通过另一条增强人的积极力量或积极品质的途径来克服问题”.[6]

当然,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积极心理教育的理念也正逐步深入人心.但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还大有市场的今天,完全用积极心理教育理念武装人、特别是武装教师,还需要走好长一段路.因为受传统教育理念、特别是传统心理健康以及当代应试教育“功利观”的制约,不少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已经被“熏陶”若干年,“没有问题怎么会回到学校来受教育”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当然,2 1世纪的阳光已经开始普照,人类向前迈进的步伐越来越快,同时积极心理学也飞速跨越式前进,我们坚信,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大方向是谁也阻挡不了的,积极心理教育思想必然会在今后心理学的历史长河中越发闪烁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今后人类社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必将逐渐为积极心理教育所充实和替代,因为这是时代潮流和大势所趋,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许锡良.教育科学研究,2008(1).

〔2〕马斯洛.马斯洛的智慧.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3.

〔3〕叶浩生.心理学通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12.

〔4〕王中耀,周东滨.论现代学制及其教育思想.赤峰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4).

〔5〕〔6〕任俊.积极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41.

G 4 4

A

1673-260X(2010)10-0174-02

猜你喜欢
心理疾病心理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研究称心理疾病史与癌症死亡风险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