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校园构建中的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及其规范策略

2010-08-15 00:43钟家全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10期
关键词:法规规范道德

钟家全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 6 1 0 2 2 5)

论和谐校园构建中的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及其规范策略

钟家全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 6 1 0 2 2 5)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力军.日益突出的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和谐校园建设.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产生既有大学生心理特征和自身素质等主观原因,又有外部因素影响等客观原因.和谐校园需要和谐网络行为.培养大学生和谐网络行为,需要良好的网络环境,充分发挥规范的自律功能和大学生自律意识的作用.

和谐校园;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规范;策略

和谐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和谐理念的升华.高校是教书育人、传承文明的地方,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校园的和谐.大学生是校园的主体,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和谐校园建设的成败.但网络时代所构筑起的新的生活学习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生借助网络获取信息、了解时事、增进学业、扩大交往、休闲娱乐,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网络中的不良因素对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导致许多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产生.由于大学生的文化层次及他们所掌握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相对较高,其网络失范行为的智能化程度更高,手段方法的技术性更强,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和谐校园建设危害极大.和谐校园呼唤和谐网络行为,在和谐校园建设中,我们必须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引导和管理,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努力培养大学生和谐网络行为.

1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及其表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 N N I C)2 0 1 0年1月发布的《第2 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 0 0 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3.8 4亿人,其中最大的群体是学生,大学生(年龄阶段2 0—2 9)网民占比2 8.6%.[1]可见,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校园内互联网接入条件的不断改善,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之一,上网成为大学生的学习、交往、娱乐等生活的日常活动.由于互联网的“虚拟”等特性,现实世界中的法规和道德等规范在这一全新社会空间中几乎无法发生作用,而适应网络空间的新规则新规范尚未有效建立,导致大学生网民在思想上形成了网络“无规则”的错觉,引发了大量网络失范行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和谐校园建设.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指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切违反道德和法规的非理性行为,包括网络失德、网络违法和网络犯罪等行为.当前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信息污染行为,制造和传播网络病毒行为,网络黑客行为和网络犯罪行为等.此外还表现为扭曲的网恋、不诚信的社交和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等.

2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原因剖析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大学生个体心理特征和自身素质等主观原因,又有外部条件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等客观原因.

2.1 大学生心理特征与自身素质方面的原因

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行为是由某种目标引起的,而目标缘自动机和需求.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无论好坏)都是由现实需求引起的.大学生自身的需要与现实社会中缺乏满足其需要的机会、途径之间的矛盾,使许多大学生泡在网络世界中乐此不疲.同时由于大学生正处在走向成熟又不完全成熟,是非辨别力还不强、自我控制和约束力较差的阶段.因此,在摆脱了现实社会规范束缚和外在监督的网络世界中大学生容易放纵自己的行为.正如埃瑟?戴森所指出的那样,“许多人,包括潜在的用户和潜在的政府规范者,把网络视为一个恐怖的、未经规范的场所.……对许多人来讲,网络使他们能够轻易地接近信息,并将之用于不良甚至危险的目的”.[2]比如,安全特别是心理的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现代大学生承受着来自父母、学校、社会以及学业、就业、情感及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和困惑,长期郁结在心中的各种情绪和压力需要一定程度的缓解和宣泄.在现实生活中精神压抑的大学生,面对网络虚拟世界可以在此尽情地发泄情感,并能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的“归宿”.而这种频繁的释放压抑的心情往往会使他们不习惯于和不善于自制,最终很容易导致其对网络的沉迷和行为的失范.

2.2 社会管理方面的原因

在现实社会中,因为有法规、道德、组织规章和风俗对人们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人们才会按照社会、组织或他人的期望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社会才得以在整体上处于稳定和谐的状态之中.网络世界也不例外,尤其是对于人格发展不完善、理性不足、社会化还不充分的大学生来说,这种网络规范更加重要.然而,我国尚未形成有效约束网民行为的规范.一方面,建立在现实社会中的道德等规范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形同虚设,又没有形成与网络社会相适应的较为完善的新规范,致使大学生的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旧规范制约,又无新规可依的状态.另一方面,我国的网络法规尚不健全,已经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网络法规,由于网络应用的纵深发展,已有部分明显滞后,对大学生的网络违法行为不能及时处理,起不到震慑作用.此外,各单位网络安全防护意识薄弱、管理措施不到位也给了网络失范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2.3 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高校对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的缺失(或者说忽视)是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得以产生、发展加剧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触网”,但多数人在那时并未接受过网络德育和网络法规教育.进入大学后,许多高校的网络规范教育仍然处于缺失状态,没有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教育和引导,致使他们的网上不道德甚至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控制.即使一些已经开展网络德育课程的高校,由于对网络环境中法制与思想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内容研究不够,仍然沿用传统德育模式来进行,教育内容、方法缺乏针对性,更谈不上前瞻性.可以说大学生上网一直缺乏有效的正确引导,这种教育的缺位,导致了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缺失.

3 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策略

既然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那么,防范和矫治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培养和谐网络行为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充分发挥规范的他律功能和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3.1 加强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教育,构筑网络他律防线

人类的任何行为都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受到一定的社会调控,才能有利于社会目标的实现.网络行为也不例外,没有规范可循的网络将是一个杂乱无章的游戏场.道德与法规都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因此,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也必须从法规规范和道德规范两个方面入手.

加强网络法规教育.邓小平早在1 9 8 6年就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3]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法制教育在建立法治国家的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实现网络法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网络法规是网络社会中人们行为最基本的指示器.它对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威慑非法行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法规、部门规章或条例.然而,由于宣传教育力度不够,许多大学生对网络法规知之甚少甚至全然不知.所以,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是紧迫的任务.通过网络法规教育,一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特别是增强网络空间的权利、义务观念;二是要培养大学生网上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明辨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主体的匿名隐形而导致的合法与非法、有罪与无罪等问题,提高对网络陷阱的识别能力,使学生掌握和正确运用基本的网络法律武器,以维护自己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空间中道德的规范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道德是网络文明最坚实的深层依托.道德作为启发人们内心觉悟的无形力量,是国家强制力无法代替的.道德不但是网络立法的基础,也是网络法规实施的思想保障.如果在网络文化中有成熟的道德体系,网络失范行为的数量和程度都会大大降低.大学生正处在道德修养的薄弱阶段,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容易放纵自己的网上行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对于规范大学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秩序十分必要.通过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在网络空间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对网络毒素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自觉遵守网络规范,不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随心所欲,忘记了起码的行为规则,而是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高校要采取多种形式,使网络道德和网络法规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首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和法规的教育;其次,将网络道德和网络法规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以及日常教育中;此外,还可以开设网络行为规范的系列教育课程供大学生选修.通过上述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讲求网络道德,增强对网络毒素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3.2 提高大学生的网上自律意识,构筑网络自律防线

网络的虚拟性和交往的开放、自由性的特点,决定了网络崇尚自由与自我,这就使人们的网络行为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现实规范所依靠的公共监督的功能在网络社会中大大弱化,需要人们具有较高的自律意识.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4]这说明,人类的自律意识对道德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如果缺乏这种意识,任何外在的规范都不会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信念.因此,在缺少社会和他人监督的网络虚拟空间中,大学生需要自觉地强化自律精神,充分发挥人格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网络道德防线,按照网络规范行事,规范自己的网上行为,履行一个网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3.3 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高校要通过采取“信息海关”、“防火墙”等信息安全技术,尽可能杜阻止不良网络信息进入大学生视野,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首先要普及大学生的安全防卫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其次加强校内各单位机房、网站尤其是对网吧的管理,强化对上网工作人员的管理、监督和教育,努力营造校园网络安全环境.此外,我们还应该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其心理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智慧、热情和创造力,多举办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活动,改进校园生活.

〔1〕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research.cnnic.cn.

〔2〕[美]埃瑟·戴森.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G 6 4 1

A

1673-260X(2010)10-0183-02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基金资助项目(CCRF200802)和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网络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度资助课题的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法规规范道德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千奇百怪的法规
千奇百怪的法规
千奇百怪的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