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贞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315211)
体育精神之现代考量
胡玉贞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315211)
体育学习方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特征,由体育运动所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引导下的体育运动本身,是人类内化信念和追求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叫做身体文明的进化过程。在现代社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现代大众体育体现了运动学含义、目的、目标、内容和特点进行研究运动模式下的自主发展、个性品质、现代内涵。
认知属性;运动属性;教育模式
体育精神,一再被体育理论界论及,主要基于下述的现实:
其一,运动科学与体育器具研究的现代化,大大提高了体育竞技的手段属性,因此,人类运动成绩的提高对现代体育科学以及器具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有人说,奥林匹克运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就如同一部赛场科技不断演变的革新志。体育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应用。体育运动的初始动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摆脱工业社会技术的异化和人的主体地位缺失,呼唤人的自然属性回归,但体育却走过了一条不断与科技结合,直到对科技高度依赖的道路。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新材料技术革命给奥林匹克运动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材料技术的应用,让运动员们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舒适与能量。有人就说,我们超越的并不是人类自身运动的极限,而仅仅是运动成绩——我们人为地设定的某个“记录”而已。我们超越的实质上是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加工制造等技术。
其二,工业化与市场经济的推进,使得体育成为花钱的运动,同时成为新的产业。体育产业化是通过对体育功能的扩展和发现以及制度上的创新,目的是要在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把体育与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经济行为,刺激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拓展体育市场,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体育日渐远离了本来的属性,成为一种亚运动状态的命题。
体育精神的界定,一直是我们运动学建构的基础性概念。众所共知,人无精神,其身难立,其形难堪,瘫之如泥,难以生存。人类需要建立挑战征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为主要价值标准的意识、思维活动和文明状态。运动,讲究的就是力挽狂澜,给了我们来自群体和大众的信仰、气节、胸怀的全新启示;这种特殊的“精神”,在如水般坚韧中表现为坚定的信仰、执着的追求,成为几千年历史的底色;这种特殊的“精神”,如水般排山倒海,赋予民族以坚强,演化了运动员英雄般不朽的神话;这种特殊 “精神”,体现了现代运动宽广的胸怀和刚正气节、竞争豪迈,涌现巨人般体育大国改革开放的胸怀。因此,我们把体育精神界定为现代大众特征的人的竞争品格。
运动和人,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形态的内容。从运动学上建构,体育精神就是有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跌倒了再爬起来再继续,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运动员具有的一种精神就是永不服输,团结,共同奋斗。我们在毛浙东游泳、鲁迅骑术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政治文化主张与体育精神的某种界定,具有了远远超出健康、生活、工作的理解,而上升为一种精神,具有对一个时代的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而不仅仅表现为“勇气、耐力、意志力”等。体育运动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不懈奋斗的精神,改变个人的命运,改变民族精神的沉迷。因此,体育精神对一个时代而言,首先是人的回归,其次是大众力量的体现,最后,是民族文化的振兴。也就是说,体育精神就是由体育运动所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它超出了体育运动本身,内化为人类心中的一种信念和追求。
因此,体育精神与运动学有着多层面的联系,突出体现了体育精神考量上的现代原则:
沧桑岁月,只要略有常识就会发现,一场场临雨雪之压天,复洪涝之翻盆的灾难中,正是来自人的精神凿开历史的坂块,显示了人的激荡气概。人类的身体运动,本来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从黄帝开荒僻壤,到神农尝百草,写就了无数普通百姓的运动发展历程,迎难而上,逆境而撑,沧桑着我们伟大民族的体育灵魂。因此,体育是身体的认知,是意识构成高级阶段的心理运动,它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构建社区的、地区的、民间的体育体系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力推动,需要各级各类院校深化改革、创新实践,也需要产业、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互相联动,更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创建新的理念和理论。近年来,在我国构建地方特色型区域体育体系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建立了一批特色型区域体育体系的学科、专业和各种服务平台,此外还较为完整地提出了特色型区域教育体系的新理论,涌现出一批特色型区域体育体系的品牌,也呼唤着多民族、多文化体育的深刻变革。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体育事业还存在与企业、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脱节的现象,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反之也影响了经济社会对体育给予进一步的支持。在市场机制对体育影响和作用不断强化的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体育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尚未形成,讲成本、讲效益、讲绩效意识未得到普遍加强,体育人员的社会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群众体育设备和设施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体育发展模式急待转换。对于体育来说,来自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模式严重制约着体育自身发展,也制约着体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作用。反思近年来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竞技运动”与其说给我们带来了压力,不如说帮我们激发了活力;无疑体育发展中所碰到的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难题,她让我们收获的则是体育经济联动发展的良机。
因为,理论上体育作为一门课程,既与生命教育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也与人类社会的竞争有着直接的相关。一方面,体育依据生命的特征,通过体脑结合的身体教育,真正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另一方面,体育的运动模式激活了生命的潜能,实现生命的健与美、肉体与精神的和谐发展。中国男子足球队原教练米卢说:“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常说人活一口气,重要的是一股劲,一种精神。你可以指导技能动作,但却不能教导別人思想及学习态度。加俐略说得好:“你不可以教晓别人任何东西,你只可令别人有所发现。”
运动学,讨论运动的个性。从运动学视角看,体育精神的核心是超越,它传达了人类超越自我、追求成功,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价值追求,是指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拼搏自强、快乐健康为主要价值标准的运动原则。所以,运动的认知需要建立的不仅仅是适应,也要讲究竞技和对抗,这意味着人的意志力量、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规范意识等方面的充分发展。体育课程应通过身体训练加强身心磨练,自觉地让学生“吃点儿苦头”,摸爬滚打,强筋健骨,增强体质。在强有力的体育运动中,“苦其心智,劳其筋骨”,不断体验痛苦与欢乐、失败与成功,养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超强的外界适应能力;体育课程中的许多项目带有竞赛评比的特点,在对抗竞争中,个人之间、集体之间不仅有竞技上的交锋,也有思想和情感上的交融。
在大众化运动中,经济决定着体育的发展水平、方向和保障能力,而体育则关系着经济发展的转型与提升。当前,深化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建设,既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也是破解体育产业“双瓶颈”难题的迫切需要。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导致全球经济下滑,消费下行,投资回落,这些不利因素通过贸易、金融等方式进行传导。我国体育大众化基础薄,消费市场的萎缩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尤为明显,加快大众型育体育建设,进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随着群众型区域体育体系建设工作的深入,体制机制障碍影响将进一步显现,体育的深层次问题将进一步显露,所以需要我们更深入研究群众型区域教育体系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以人为本,科学构架服务性区域群众体系的社会资源管理;整合资源,全面凸现区域体育体系的内涵和品牌;共建共享,加快形成群众型区域体育体系的合力;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促进群众型区域体育体系的政策举措;强化引导,建立健全群众型区域体育体系建设的评价和考核制度,等等。这些基本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深化体育理论建设,有利于推进区域体育体系的实践工作。为此,要进一步发挥理论研究在群众型区域教育体系建设中的指导作用,要加强群众育理论与体育事业的紧密结合,使体育理论研究成为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来源,成为引领群众型区域体育体系建设的强大动力。
不同的运动形式,彰显不同的运动风貌,勇于进取,沧桑巨变,历久弥新,成为我们身体的文化。“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发展体育运动,显示体育新时代的豪迈,显现了体育巨人的胸怀。运动个性是人们在体育实践活动中由人本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团队精神所构成的体育精神内涵。它显示了体育个性化的价值取向,这个趋向标志着完整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人的价值,追求自由和真善美的统一,尊重和张扬生命力的乐观态度。
通过竞技,我们体会到敢于斗争、不甘屈服的运动精神,更重要的是,运动不是为了成就个人英雄,而是为了实现正义的目标。无论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与后天练习和发展有关,或者与其先天遗传、发育程度、成长环境有极大的关系,或者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性格特质以及体育技能掌握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体育者,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湖捉鳖;运动者,气骨清如秋水,肝胆照若春风。上场横架自是英雄本色,迎难而上方显斗士风范。体育,亮出的是一种气质,亮出的是一种性格,亮出的是一种不服的决心。不屈不挠、永不言败,必当推崇,如此可谓值得推崇的“运动个性原则”。
我国近代著名的体育教育家方万邦著《体育原理》中有这样一段话“体育的真精神,是需要平均发展每个人的体魄,需要普及社会,绝不是要造成少数的英雄。”一个国家体育的强盛不只是看奖牌榜上有几面金牌,而是看整体国民的普遍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水平,一个民族的体质提高了,运动水平提升了,体育的真精神也就真正体现出来了。体育所面对的是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要充分注意到学生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方面的个体差异,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潜能发挥,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养成终身运动的良好习惯。
现代社会强调敢于竞争,强调“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创业理念,“直取华山一条道”的改革勇气,“体育精神”为改革开放注入了永不磨灭的灵魂。小球转大球的和平文化,女排姑娘的崛起,邓亚萍勇敢拼搏,承办奥运激励国人。体育是什么,体育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和性格,成为许多竞技团队的核心,在这支团队组建时,体现为运动明星、全体教练的性格与气质。他们给这支团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替,这支团队灵魂永在,这就是“运动个性”。
体育素质提高来自长期的训练。运动知觉主要是躯体运动觉功能,包括动静感、节奏感、速度感、力量感、规律感和平衡感等。自我知觉是以本体感觉功能为主,还有运动觉等其它一些感觉经验所共同形成的知觉经验。自我知觉包括:能力感、状态感、行为感、本体感,等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因为竞赛,一个民族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振兴强盛。在文化的迁移过程里,体育该不该弱化,体育能不能恢复我们的“精武”精神,这是现代人的一个挑战。在现代社会中,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体力消耗日益减少,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同时,生产过程日益转向单一化,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脑力的紧张程度、心理的负荷程度都日益增加。
首先,体育开始串味,成为劳动者在工作之余对各种强身健体、调节身心的体育活动的追求和依赖。俗话说的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切使得体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占有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重要得多的地位,体育终身化、社会化、生活化的趋势正逐渐增强,体育已经由少数体育工作者专门的职业和少数社会成员享有的消遣和娱乐演变为当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人的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有了体育,我们的人生才广博充实;因为有了体育的杂味,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正是这种杂味承载了万物的变迁历程,体育代表了最具色彩的幸福生活。
其次,体育变得可以体验。在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对事物的感觉越深刻,越广泛,就对事物知道得越清楚。运动家有别于运动员,就在于他对运动的深刻的知觉,比如,太极拳就是建立在运动知觉上的“慢”、“柔”、“轻”。它是一些无形影的东西,它们自身都不可能为我们提供任何剌激信号让我们可感觉到。对于它们的存在,如棋类、欣赏艺术一样,具有深刻的内体验。
现代人们可以在电子战中指挥、博弈,让我们的智能得到拓展。各类竞技传播,能体味到丰富的体育人生经历。不同地区民族的体育生活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中国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民族生活气息的体育形式。透过满族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别样的传统生活我们回味了老北京酸酸甜甜的杂拌,欣赏到了韵味十足的草原文化,感受到了体育礼节的奥妙。西藏有着丰富的佛教舞蹈,朝鲜有着飘飘洒洒的秋千,现代体育呈现的正是这些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绵延千秋的多样性,他们使原本乏味的生活充满情趣,让现在卷累的都市生活重享古朴趣味。
体育运动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的潜能以争取精神世界的健康自由的心理状态,这种执着的追求常表现为勇气、耐力、意志力等,“精者神之气,神者人之守”(《淮南子》)。体育一方面要借助于“身体”这一特殊的手段,强调反复的身体体验与练习,即使是对体能没有很高要求的简单动作,仍然要求人的身体、心智、运动能力,甚至是社会行为的发展,使人人成为健全的个人和良好的工作者,进而充实生活内容,发扬生命价值。这就是由体育运动所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引导下的体育运动本身,是人类内化信念和追求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叫做身体文明的进化过程。
[1]Collier,C.S.,&Webb,W.Ideas for Curriculum Change:Inside a Sport Education Season[J].Strategies,1998:22-26.
[2]Tannehill,D..Sport Education[J].JOPERD,1998(4).
[3]冯岩,等.2l世纪大学生体育与素质教育的探索性研究[J].体育科学,2001(4).
[4]周登嵩,等.体育教学人文性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2(5).
[5]姚镜开,等.素质教育思想观念与高校体育[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2).
G80
A
1674-5787(2010)01-0104-03
2009-11-20
胡玉贞,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 李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