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静,刘夕炎
(1.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2.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重庆400067)
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
刘 静1,刘夕炎2
(1.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2.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重庆400067)
由于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侧重于计算机操作技术的传授,因此涉及的信息素养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有限的。而实施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整合的模式,能将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与信息素养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信息时代高校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信息素养;教育现状;改革思路;课程整合
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著名的“布拉格宣言:走向信息素养社会”(The Prague Declaration“Towards an information literate society”)提出,如何使人们从Internet时代的信息和通信资源及技术中受益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并宣布“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1]。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一个学生的成功常常取决于他是否能利用已有的信息和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了解信息素养教育现状,探索教育新模式,我们对重庆师范大学和重庆工商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学专业已修完大学计算机基础和文献检索课程的学生进行了一次以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与安全等为主题的问卷调查,涉及的课程是比较文学、西方文化概论和语用学等。共发出调查问卷508份,收回有效问卷502份,回收率98%。为便于分析统计,我们从有效问卷中随机抽去2份,留取500份作为样本。问卷设计采用单项或多项选择的形式,同时注重切合大学生的实际,力求客观、明确,易于作答,学生采用匿名方式填卷,这样既提高了问卷的有效性和回收率,又增强了数据的真实性、可用度,为较好地利用、合理地分析数据奠定了基础。
从调查情况看,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日益增多,纸本图书、期刊、网络搜索引擎、学术网站等都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而且网络已经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电脑的学生已达91%,经常上网的占53%,这为学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由于学生前期已经学习了计算机课程和文献检索课程,所以我们设计了部分问题,了解学生前期课程的学习情况。学生普遍使用过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IE 等 计 算 机软件。在计算机操作方面,4%回答非常熟练;39%为比较熟练;57%回答是一般熟炼;完全不会的为0人。在问到是否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如搜索引擎、在线图书馆目录等工具检索各种信息时,10%回答总是如此;55%回答经常如此;31%回答很少如此;只有3%回答从未如此。这表明大部分学生不仅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能基础,而且有广泛获取信息的愿望。但当我们以多选题的形式请学生列举出常用的获取专业信息的途径时,统计结果是:78%为在课堂学习中通过老师和教材获知;43%通过纸本书刊;7%通过专业数据库;68%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引擎;34%通过电子书刊。可见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查询信息的行为较被动,多满足于课堂传播方式,而缺乏自我学习拓宽知识的意识。除课堂外,学生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是网络搜索引擎,而非专业数据库,经常使用的搜索工具是百度、Google,分别占49%、29%;只有18%学生知道与自己所学课程相关的网站、论坛;5%的学生熟悉并使用过;67%从未使用。而各种电子资源数据库及专业网站、论坛等应该是获取专业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专业帮助最大的有全文型中文图书数据库、全文型中文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维普数据库、电子图书、全文型外文图书数据库、全文型外文期刊数据库、博硕论文库、中文文摘数据库和外文文摘数据库等。但除电子图书外,其他的数据库学生使用率很低。外文数据库使用率更低,经常使用的只有3%,偶尔使用的15%,从不使用外文库的达82%。可见学生有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和习惯,但在获取专业信息方面存在着障碍,在批判性地评价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方面更是明显滞后。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37%的学生表示对本专业信息检索途径与方法缺乏了解,这主要是前期文献检索课程和计算机技术课程教学中未能进行强有力的专业检索训练,因此面对网上无序的,有时是浩如烟海的信息,缺乏鉴别能力。例如,信息的时效性、权威性和准确性都是学生关注的主要评价指标,但在回答 “区分权威信息和非权威信息的标准是什么”这一问题时,38%的学生选择“作者本人的知名度”;27%的学生选“浏览人数的多少”;23%的学生选 “作者所在单位的权威性”;只有12%的学生选“信息内容本身的质量”。这一结果说明,学生由于对专业信息缺乏明确的判断力而存在着盲目的从众心理,而这正是典型的专业信息素养缺乏的表现。
由于前期的信息素养教育侧重于计算机操作技术的传授,因此涉及的信息素养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有限的。调查显示,74%的学生不知道信息素养概念的内涵;17%学生知道一点,但不熟悉;只有9%的学生回答知道且熟悉。而在问到 “你是否经常按一定分类整理所获取的信息,使自己的信息库组织有序”时,16%的回答总是如此;36%回答经常如此;42%回答很少如此;5%回答从未如此。在问到“是否经常运用各种资源和信息技术针对某一学习专题内容进行资料收集、加工整理”时,13%回答总是如此,39%回答经常如此;43%回答很少如此;5%回答从未如此。面对 “你会将由不同网站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然后再采纳用于自己的专业学习中吗?”这一问题时,5%回答总是如此;39%回答经常如此;55%回答很少如此;1%回答从未如此。这些都说明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信息保管和再利用能力欠缺等问题,在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进行有意识的知识整合和意义建构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潜力有待挖掘。由于前期课程教学对信息技能操作层面的关注明显高于对信息道德和安全的关注,所以虽然87%的学生认为非法截取他人信息、非法破坏他人网络、在网上散发病毒的行为对社会有危害,应该严厉惩罚;94%的学生认为需要制定保护网络和知识产权的法律或道德标准;但51%的学生却表示不能判断在专业学习中搜集到的信息是合理利用还是侵权行为,是参考还是剽窃。对于论文抄袭现象,65%的学生认为只要不是获得非法荣誉,仅仅应付作业,可以理解。这样的看法在说明其学习中存在投机取巧心理外,其实追根究底还是信息道德意识淡薄的表现。
文献检索课程以及计算机技术课程虽然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这种主要从技术本位出发设计的信息素养课程无法将强化专业信息素养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无法涵盖批判性地评价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资源以及网络环境下学生的道德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等问题。而且,调查数据表明,虽然40%的学生认为图书馆开设文献检索课对其信息检索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只有20%的同学查找专业信息是通过文献检索课获得的,而高达63%的同学仍靠自己摸索。同时,学生对图书馆检索技术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并不理想,有18%学生不知道 “图书馆有哪些资源数据库”;20%的学生知道并经常使用;62%的学生知道一点,很少使用。问卷显示的另一问题是,大部分学生愿意选择使用搜索引擎多于使用图书馆所提供的资源,这说明学生虽有着明确的信息需求,却由于相关的文献检索技能的习得与以后的专业学习脱节,而在其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又未能结合专业进行信息素养的专门训练,所以他们至今仍不能结合专业需要,有效深入地了解和利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及其服务。信息技术层面的习得只是一个时间和投入的问题,而在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过程中的有效地应用信息资源才是信息素养教学内容,甚至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建议在低年级开设计算机技术与文献检索课程,而在高年级则实施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整合的模式,将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与信息素养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准确高效地获取,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等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为信息时代大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国际上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采用的正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course-integrated instruction)。这种模式强调双目标和双测试,即学生理解课程概念和利用信息资源圆满完成相关任务的能力,都将作为课程测试的重要内容[2]。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即开始信息素养教育项目最佳要素研究。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于 2003年6月制定了美国信息素养教育指导性文献 《最佳信息素养教育项目特征》(Characteristics of Program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that Illustrate Best Practices),包括10项内容。其中第5项就是“与课程的衔接”。该文献指出,与课程衔接的方式已普遍开展并获得了广泛认同。它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强调细化实施的项目和课程,利用学校管理机制保证在学校范围内将信息素养课程整合(integration)到学术与职业性课程之中[3]。
与专业课程整合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强调创设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使用工具与资源进行交互式学习。目前国内教学绝大部分还是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信息素养的培养。本次调查也反映出了这一问题。参考欧美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可以发现他们十分重视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基于任务的学习环境,基于真实的学习环境等,在这种环境中组织能丰富学生学习经验的合作式活动,或者会同学校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一起设计课程,在考虑学科内容的同时注重学习过程的监测。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它更关注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有助于深化对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创新意识和信息素养,这应该是未来教学的一个改革方向。
与专业课程整合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与他人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协作实践体验。如在教学中倡导组织既协作探究同时又相互竞争的学习小组,这种团队协作在交流和协作中共享知识,一旦与明确的、经过努力便可能达到的具体学习任务结合时,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间的协作意识,而且有利于推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采用丰富多样的基于资源的互动模式,如通过电子邮件、网络
日志、网络论坛、在线交流、语音视频沟通等多种实时网络交互形式,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探索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库、CNKI知识网络服务平台以及各种专业网站等进行自主学习,训练学生研究、选择、筛选与组织信息,从而将有关的信息素养教育有效地融合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中。
与专业课程整合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强调加强多方沟通与合作,从而丰富教学资源。长期以来,图书馆一直承担着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培训任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内涵的丰富,由图书馆开设文献检索课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需求。图书馆馆员在信息知识及信息获取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对专业信息的分析理解、获取以及传递等方面却表现出明显的弱势,而专业教师由于教学科研需要,长期进行专业信息的查找、检索、获取等,掌握了较丰富的专业信息获取经验及技巧。但目前学校的两大载体图书馆和专业教师之间基本上是隔绝的,教师上专业课,图书馆借书,之间的联系全靠学生自己去把握,信息载体之间联系的缺失直接导致学生收集到的信息死板陈旧,不系统,不全面,而且收集难度大,花费时间长。因此,建议由图书馆馆员、专业教师以及相关技术人员共同承担信息素养教育的任务。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和专题讨论,鼓励学生参加图书馆开办的有关计算机网络及其相关知识的讲座、培训课程等,阅读相关的图书或期刊文献,借助数据库资源自学课程,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同时,教师将专业课程的信息需求提供给图书馆,图书馆馆员有针对性地收集、分类保存这些信息,梳理出本学科全球发展的新脉络,实时更新,适时发布。可以在图书馆主页上按学科大类建立学科网络导航系统,使图书馆的文献建设逐渐纳入学科建设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由技术人员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建设包括学科导航、研究范例、思考练习题、专业站点链接等在内的学科和课程数据库。通过课程数据库,不但能及时回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能让他们听到、看到甚至感觉到许多在书本和传统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使教学活动成为全球性、全方位的信息发布和查询活动,成为学生了解世界前沿信息的窗口。
21世纪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与他人协作、分享、共同进步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包括通讯工具、网络、计算机等)作为强大认知工具,将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融会贯通的学习。要完成这一重要任务,信息素养教育是关键。探索信息素养教育的新路,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整合,是我们着力建设和大力提倡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这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1]http://portal.unesco.org/ci/en/ev.php-URL_ID=13272&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
[2]http://www.ala.org/ala/acrl/acrlissues/acrlinfolit/infolitoverview/infolitglossary/infolitglossary.htm
[3]《CharacteristicsofProgramsofInformation Literacy that Illustrate Best Practices:A Guideline》http://www.ala.org/ala/acrl/acrlstandards/characteristics.htm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Reform Mentality about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LIU Jing1,LIU Xiyan2
(1.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News,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11,China;2.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Because the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stresses on the instruction about computer operation skill,therefore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knowledge’s depth and the breadth are limited.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tegrated with the special course teaching can effectivelly help student develop professional skill and the information skill,and lays the solid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lifelong stud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nformation literacy;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Educational reform;course integration
G53
A
1674-5787(2010)01-0110-03
2009-12-01
本文系刘静主持的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文史类课程教学与信息素养教育整合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622034)研究报告的一部分。
刘静(1964—),女,博士,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重庆抗战文史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客座教授。
责任编辑 周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