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婷
(洛阳理工学院 外语系,河南 洛阳471023)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体意识
马文婷
(洛阳理工学院 外语系,河南 洛阳471023)
简·奥斯丁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同时也是英国妇女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转折性作家,开启了展现女性意识的先河。她的作品以其女性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智慧,通过以女性为主体的立场,塑造了不同寻常的女性形象。本文将以其最受欢迎的作品《傲慢与偏见》为例,来阐述她的女性主体意识。
简·奥斯丁;女性主义;主体意识
简·奥斯丁(1775-1817),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她的作品两百年来越来越为国内外文坛所瞩目。除了其作品中颇具代表性的婚姻观之外,奥斯丁作品中的道德观、宗教观、金钱观等观点被进一步揭示出来。尤其是随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和发展,奥斯丁小说中蕴涵的女性主体意识也被逐渐发掘出来。本文将从简·奥斯丁的女性叙述视角、女性形象等角度出发,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与18世纪后期的女性小说不同,简·奥斯丁并不刻意雕凿女性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以迎合男性口味,而注重考察女性情感与社会规范的距离。她的作品一反传统文学之于女性的歧视、偏见乃至非人化描写,而着力于“女性独特的感觉和经验世界,表达她们的意志和愿望,力图将女性被男性话语遮蔽与覆盖的真实生命经验传达出来”。简·奥斯丁在一定程度上建构起了女性文学的主体意识,确立了以女性视角写作的基础。
在奥斯丁的六部小说中,《傲慢与偏见》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从整体来观察,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选择的是一种传统的全知视角类型。由于叙述者似乎被赋予了一双上帝般的“眼睛”,因而这种视角可以居高临下而又从容地讲述故事,自由自在地全方位支配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但奥斯丁并没有使全知视角贯穿作品的始终,《傲慢与偏见》对传统的无所不知的叙事角度进行了适度的改造,重新建构了一个全知视角下具有一定限制性的叙述格局。小说前十章,叙述者全方位地观照着事件与人物,但与此同时另一个事实也显而易见——对伊丽莎白·贝内特小姐的叙述兴趣愈来愈浓。就在达西不由自主地爱上伊丽莎白而难以自拔之后,小说视角悄然发生了转换,纯粹的全知叙事退隐,限制性视角淡入,从小说中某一人物的角度进行叙述的内聚焦型叙事出现在非聚焦型叙事框架之中。具体地说,此时伊丽莎白成为小说的中心和焦点,故事里的人物、事件主要由她去耳闻目睹和见证,转述的也大都是她自外部接受的信息和产生的内心冲突,整个叙述被尽可能地限制在她的世界里了。换言之,伊莉莎白的所思所感成了小说世界判断事物的一个标尺。在传统小说中只能被叙述、被支配的女性第一次被赋予了话语特权。这里,小说世界的判断标尺掌握在女性手中,男性人物成了被打量、被判断的对象,奥斯丁巧妙地把传统小说的话语权颠倒过来,女性成了叙述的主体。而且,当作者将自己与伊莉莎白的距离拉近时,同时也拉近了伊莉莎白与读者的距离。当读者跟随叙述者进入伊莉莎白的内心活动时,就开始了以伊莉莎白为内聚焦视点的阅读、观察和思考活动,从而使读者与伊莉莎白处于近距离交流中。这种近距离的交流左右着读者观察小说中的人物、事件的立场。这种“女性内聚焦模式”的叙述视角,以伊莉莎白为叙事焦点,从她的视角去耳闻目睹和见证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发展,从而拉近了叙述者与伊莉莎白的距离,缩短或完全消除了叙述者与伊莉莎白的阐释、评价、归纳等价值之间的距离,因而大大增强了叙述者女性主体的权威。
在乔叟、莎士比亚时代及随后一段时期里,文学中的女性一直是以被观察和欲望的对象存在,女性形象在根深蒂固的传统男性叙事中不是“天使”便是“魔鬼”。既然真实的女性形象难以在文学中得到正视,那么专注于书写女性独特的感觉和经验世界,表达她们的意志和愿望,则更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奥斯丁为建立一种女性写作传统,使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形象成为小说的主角,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小说《傲慢与偏见》共六十一章,始终是围绕女性人物的价值标准来组织叙事结构的。在这里,男性成了被打量、被判断的对象,通过女性的启发才不断地获得进步。如果说前十章主要以贝内特太太的大女儿吉英为叙述重点,逐步展开小说叙事,那么后五十一章则是以二女儿伊丽莎白为叙事的中心和叙述视角。主人公伊丽莎白既聪慧机智,不卑不亢,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又不失女性温柔细腻的性别特质。小说中的伊丽莎白,论长相漂亮与性情温柔不及姐姐吉英,在才艺与举止优雅方面比不上彬格莱小姐,但她却是父亲眼中最引以为豪的女儿,对傲慢的达西有着挡不住的魅惑。这其中固然有她天性活泼、聪慧大方等诸种原因,但更在于她那种建立在真才实学基础上的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强烈的自信心和精神上的优越意识。她不再是男性世界的陪衬和附庸,更不是作为男性欲望的客体对象而存在,相反在智性和精神上表现出了高度的自信和独立不倚,折射出了作家自身的女性人格理想和崭新的妇女观。“简·奥斯丁是以妇女天生和男人一样智力发达,有一样理性为出发点。在她笔下,相爱的人们之间通常呈现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中,妇女和男人一样能扮演导师角色,这一关系事实上象征着奥斯丁对女性智力的信心。”这一点在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关系中便不难发现。小说中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与其说显示了人物形象的某种美中不足,毋宁说表征的是女性人格自尊受到轻侮和伤害后的一种出自本能的挑战应对。小说作者并无意来显现和责备女性主人公的某些难以避免的缺憾。从审美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写法不仅打破了西方传统小说中正面人物完美无缺的传统,而且也使形象本身更具有深度和复杂性,更富有审美意蕴和审美价值。“我必须承认,我以为伊丽莎白是一切印刷物中最可爱的创造物,而且我真不知道怎能忍受那些连她也不喜欢的人。”奥斯丁从不掩饰对她的偏爱,因为在人物形象身上寄托了作家自身的女性人格理想和女性主体意识。
在《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自身的语言和话语方式不仅有所表达,更显示出了某种颠覆性力量和建构力量,还隐含着批判既存意识形态的内涵——解构男权中心主义,张扬女性主体意识。虽然由于阶级及时代的局限,奥斯丁的女性主体意识未能像后来一些女性作家,特别是今天的女权主义者那般鲜明和激进,但她以文学方式对抗并超越那个时代的社会意识,通过对男性叙事策略的反叛和解构,展示了女性写作的生动图景。
[1](英)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1.
[2]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8.
[3]吴卫华.试析《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写作立场[J].外国文学研究,2000(3):97:96.
[4]谭颖沁.论简·奥斯丁小说叙述声音的女性主义立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7):453~454.
责任编辑 闫桂萍
On the Subject Consciousness in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
MA Went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Henan 471023,China)
Jane Austen was a great realist in the female literature history in England,and she was also a writer who took over from the past and set a new course for the futures,who lead the van of showing female consciousness.She wrote with her special female point of view,sharp observation and high intelligence,through a feminist voice,created several different female figures.This article takes her most popular work Pride and Prejudice as an example,to explain her subject consciousness.
Jane Austen;feminism;subject consciousness
I106
A
1674-5787(2010)03-0068-02
2010-03-31
马文婷(1981—),女,回族,洛阳理工学院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