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军
(巢湖学院思政教学部,安徽巢湖238000)
略论胡锦涛的青年人才观
赵光军
(巢湖学院思政教学部,安徽巢湖238000)
胡锦涛同志在继承党的青年人才思想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青年人才的重要思想观点:以“两个需要”为基点定位青年人才;以“三种观念”为指针统领青年人才工作;以“四项标准”为依据衡量青年人才;以“四个新一代”为目标塑造青年人才;以四项工作为抓手培养青年人才。这些思想对培养教育青年健康成长成才、促进青年人才工作科学发展,乃至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胡锦涛;青年人才;思想;意义
胡锦涛同志作为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核心,一直高度关注青年和青年人才的培养。他在继承党的青年人才思想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确立了认识青年人才地位的新视角,提出了衡量青年人才的新标准和培养青年人才的新观念、新目标、新途径和新措施,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青年人才的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的青年人才思想是新形势下做好青年人才工作的指南,是培养教育青年一代健康成长成才的理论基础。胡锦涛同志的青年人才观,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胡锦涛同志在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中,明确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需要青年们奋勇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需要青年们奋力开创”[1]。这个思想集中体现了胡锦涛同志对青年历史地位和作用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同时也反映出他对青年寄予的殷切希望。青年人才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所以这个思想也鲜明地体现出青年人才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需要青年们奋勇承担。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充分发挥广大青年的作用。早在2003年,他就指出,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本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宏伟目标,需要青年为之奋斗,也为青年提供了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2]。党的十七大召开后,他又指出:“党的十七大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进一步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战略任务,需要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3]。胡锦涛同志还特别从人才建设的角度,深刻阐明青年人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当今世界,人才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决定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着眼于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着眼于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着眼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把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门类齐全、整体实力强的人才队伍。大批青年人才的成长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4]。大力培养青年人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1.2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需要青年们奋力开创。胡锦涛同志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青年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亿万中国人的心愿和追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努力奋斗。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后继有人、代代相传,需要广大青年的健康成长成才。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才会在一代又一代青年手中正确传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才会在一代又一代青年手中顺利实现。胡锦涛同志很早就指出,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广大青年一定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5]。胡锦涛同志特别重视大学生的地位和作用,他强调,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我们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6]。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继续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同时还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实际出发,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即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观念[7]。这些观念是新形势下指导青年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
2.1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面对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7]。而“大批青年人才的成长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特别是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人才愈来愈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因此,无论是从实现近期目标看,还是从更长远的发展来看,“都必须把培养和造就千百万青年人才作为实施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的重点”。他同时要求,“各级共青团组织以及青联、学联组织要自觉担负起促进青年人才健康成长的职责,配合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大这项工作的力度”,努力培养青年人才[4]。
2.2 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7]。这个思想是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提出的人才衡量标准,也是现阶段青年人才的主要评价尺度。它生动体现了胡锦涛同志对广大青年的信任和鼓励。对于青年,我们要给予充分的信任,要相信每个青年都可以成长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对待青年人才,我们不能只看其学历、职称、资历和身份,重要的是看其品德、知识,更要看其能力和业绩。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四项标准”和“四不原则”,鼓励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能做贡献,这个思想对于促进青年的健康成长和优秀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2.3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7]。这个思想对于青年人才的成长,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尊重、爱护青年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青年人才的全面发展。青年人才,在知识、经验等方面可能少一些,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可能会多一些,所以,对于青年人才,我们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关心和帮助,要放手让青年人才尽力施展才干,充分发挥作用。要积极营造鼓励、支持和帮助青年人才干事业的社会氛围,并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造福于社会和人民。
关于人才的衡量标准,胡锦涛同志强调,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基础上,把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并提出要建立由上述四方面要素构成的包括青年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7]。这些思想集中体现了胡锦涛同志的人才标准,也反映出他的青年人才评价观,是新时期我们衡量和选用青年人才的主要依据。
3.1 品德。品德是人才的灵魂,是衡量青年人才最根本的素质要求。它直接决定着青年能不能成为一名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作为青年人才,首先就应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崇高的精神境界。同时,还要有艰苦奋斗精神、积极进取精神、团队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等等。这项标准是我们正确评价和选用青年人才的首要指标。
3.2 知识。知识是青年人才的基础素质要求。青年要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在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深入发展的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要求越来越高。要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青年人就应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当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是多类别、多层次、多方面的,只要青年人掌握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充分发挥作用,就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正确衡量青年人才的重要尺度。
3.3 能力。能力是衡量青年人才的关键。能力往往关系着一个人业绩的创造和作用的发挥。青年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而且这些素质和能力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还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甚至还包括科学思维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等。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往往与其学历、职称、身份、资历等方面并不必然成正比关系,所以,衡量青年人才,我们应以实践为根本,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其学历、职称、身份和资历。
3.4 业绩。业绩是衡量青年人才的重点。业绩往往反映着一个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及其程度。衡量青年人才,最重要的就是看其业绩。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7],要进一步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青年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较强的能力,还应有较显著的业绩。只有这样的青年,才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对于这样的青年人才,我们要能及时地去识别、发现、选拔和使用。
胡锦涛同志根据新时期国内外形势发展对青年人才的客观要求,科学地提出了“四个新一代”的青年人才培养目标。即希望广大青年“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1]。这个思想是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有”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统一”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对新形势下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为现阶段青年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4.1 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这是青年人才培养的核心和灵魂。胡锦涛同志指出:“拥有坚定理想信念是有为青年最可宝贵的品格”[3]。广大青年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只有这样,广大青年“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人生航向,不断战胜前进中的各种艰难险阻,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5],才能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才。
4.2 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胡锦涛同志指出,青年素有“开风气之先”的光荣传统,是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力量。广大青年要努力培养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要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大力发扬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诚信和谐的社会风尚,在社会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3]。不仅如此,广大青年还要有顽强的意志,不怕困难,无畏挫折和失败,要敢于迎难而上,勇于连续作战,永不懈怡。这些品质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也是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4.3 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胡锦涛同志认为,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竞相涌流。当代青年学习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繁重而紧迫。广大青年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勤于学习,敏于求知,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要努力打牢知识基础,培养严谨学风,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知识;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广泛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3]。他还指出,广大青年“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进一步提高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5]。不仅要向书本学习知识,还要努力参加社会实践,自觉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汲取丰富营养,提高综合素质,真正成为既学识广博又能干实事的新一代建设人才[3]。
4.4 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胡锦涛同志指出,任何成就都是通过艰苦奋斗取得的。艰苦奋斗精神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他要求广大青年一定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勇于迎难而上,在前人奋斗的基础上创造新业绩,作出新贡献[4]。他还希望广大青年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在不断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勇于创造、善于创造、不断创造”[2]。在工作中,还要能立足本职,扎实苦干,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卓越,创造一流;能勇挑重担,攻坚克难,敢于在最困难、最艰苦的地方大显身手;能大胆探索、锐意进取,自觉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站在自主创新的前列,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聪明才智[3]。
关于青年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措施,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很多思想和观点。其中,主要强调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5.1 完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在谈到青年人才培养时,胡锦涛同志明确要求要完善青年人才的培养机制[4]。青年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努力建设有利于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要以系统的观点统筹小学、中学、大学直到就业等各个环节,形成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快建立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的终身教育体系,使广大青年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另外,还要重视开放式培养。在谈到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时,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抓紧培养造就将才和帅才,“尤其要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领军人物”。“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关起门来是培养不出来的”。在世界科技水平总体领先于我国的形势下,要进行开放式培养,这是“加快培养造就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的有效途径”[8]。
5.2 完善青年人才工作制度。青年人才的成长,也需要相应的制度作保障。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青年人才评价制度。胡锦涛同志指出,对于青年人才,“要坚持正确的人才观和人才标准”,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4]。他还提出了要建立和完善品德、业绩、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全面科学评价各类人才。要改革和完善职称评审制度,以引导和激励各类人才积极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这项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要“更加关注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8]。要建立有利于优秀青年人才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要不拘一格选用人才”,“要建立健全一套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坚持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培育人才,摒弃论资排辈、攀比学历等做法,为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8]。在选拔、使用方面,还要“拓宽发现和选拔人才的视野,既要重视造就大批青年领导人才,又要重视造就大批青年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其他各类人才”[4]。通过建立和完善这些制度,“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促进大批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4]。
5.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青年人才的理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他们是否真正合格。胡锦涛同志认为,“总的看,青年的思想状况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应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遇到的各种复杂矛盾,面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出现的严重挫折,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的思想文化渗透,一部分青年中也确实产生了这样那样的思想困惑和模糊认识”[4]。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教育,首先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教育他们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带头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同志尤其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强调指出,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6]。通过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5.4 加强学习和实践。胡锦涛同志历来重视学习和实践在青年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他反复叮嘱广大青年要勤奋学习,努力实践,艰苦锻炼。他希望广大青年“一定要在学习上下更大的力气,只争朝夕地学习,如饥似渴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3]。胡锦涛同志还指出,人的本领需要从书本中获取,更需要通过实践的锻炼来提高。大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经历过社会实践的磨炼和艰难困苦的考验,一个人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结合得越紧,收获就越大,进步也就越快。当代青年要真正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就必须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自觉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亿万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增长才干[5]。他又指出:“要鼓励各类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胸怀大志、不畏艰险,在艰苦环境中磨炼自己,在社会实践中成长为各项事业的骨干”[7]。不仅如此,他还强调,要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并“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9],从而把他们培养成国家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
综上所述,胡锦涛同志关于青年人才的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理念科学。这些思想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青年人才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对我国新时期青年人才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胡锦涛同志的这些思想,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青年人才工作,促进青年人才健康成长;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战略任务的全面实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胡锦涛.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N].人民日报,2007-05-05(01).
[2]胡锦涛.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N].人民日报,2003-07-26(01).
[3]胡锦涛.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08-06-15(01).
[4]胡锦涛.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01-02-19(01).
[5]胡锦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谱写更加壮丽的青春之歌[N].中国教育报,2000-07-12(01).
[6]胡锦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05-01-19(01).
[7]胡锦涛.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N].人民日报,2003-12-21(01).
[8]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6-06(02).
[9]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澍斌
D2-0
A
1672-2868(2010)04-0007-05
2010-03-16
赵光军(1973-),男,安徽六安人。巢湖学院思政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