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岷峰张惠
(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路径选择的争论评析与思考
陆岷峰张惠
(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当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思想得到统一,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确定以后,其实践的途径至关重要。当前各个层面在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大环境下,就经济发展方式的实现路径也是各显神通。而准确认识国际经济形势,分析我国的经济发展中问题,提出又好又快的实现路径是当前各方面要共同努力的目标。
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路径选择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想得到统一的前提下,当前各类的转变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方法的有效性还是参差不齐,与既定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只有树立明确的经济发展目标,坚持一定的原则才能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正确路径,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身处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各方利益主体如各级政府、企业集团等都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价值判断。由于各利益相关者往往受各自考察视角、自身利益局限性、宏微观信息的影响,其价值判断标准有所不同,当前选择的转变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就各不相同。
第一种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过程,通过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调整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依据是:中国人民银行于2009年5月27日公布的《2008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指出,“我国各地区注意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将区域振兴和产业转移结合起来,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循环经济和绿色生态等工作,区域发展更为协调和均衡。区域经济发展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①姚均芳,王宇.央行报告指出区域经济发展将成经济增长新亮点.海南日报,2009-05-28.(A8).按照人行报告预计,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将更趋协调、互补和可持续,区域经济发展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我国各经济区域可以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经济特点制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突出产业特色优势,有效引导企业集聚集约发展加速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运用技术进步与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提高企业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逐渐形成了产业优势突出、产业集聚度较高、布局合理的整体经济发展格局。
第二种观点,行业振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观点坚持认为粗放型经济本身就难以为续,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部分行业一度出现经营困难,一定程度上暴露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等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其依据是: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温家宝在报告中指出,2009年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重点行业兼并重组取得新进展,制定并实施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安排200亿元技改专项资金支持4441个技改项目①温家宝:2009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重点行业重组.慧聪网,2010-03-16.。连续推出涉及到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十大调整规划产业,振兴产业和科技支撑结合有效地解决当期问题,并且着眼于长期可持续的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在产业技术升级改造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上有力度、有广度、有深度淘汰高产能、低质量的落后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终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
第三种观点,拓展新行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视角。主要是因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9月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是我们立足当前,渡过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既要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更要引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②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培养新经济增长点.工业机械网,2009-09-23.。后危机时期,伴随着科技的新突破,推动产业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新兴行业科技创新投资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发展高技术及相关的新兴产业将改变社会生产与经济增长方式。
第四种观点,坚持大力调整内需外需结构是不断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主要是因为当前世界经济前景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企业,短期内摆脱不了的多方面制约,一些行业、企业经营仍然困难。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表示,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一揽子计划,但2009下半年经济工作重点应该转移到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③中国工信部:下半年经济工作重点应转到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9-08-13.。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中国下一步的工作定下了基调:要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解决结构性矛盾是经济发展中最突出最要害的问题,也是加快发展的潜力所在④评论:调整结构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后续动力新华网,2009-12-07.。
第五种观点,依靠科技投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最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观点。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首先,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技术力量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低,软投入组合的质量较低还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其次,尽管经济增长的速度较高,但产业结构优化度较低,效率和效益不高,以致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所以政府部门和企业要致力于提高科技投入组合的质量,克服科技投入的制约,提高投入组合潜能的释放程度,通过产业集聚、科技提升和品牌带动充分发挥科技投入在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持续稳定提高中的积极作用⑤李国璋委员:重视软投入才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硬道理.甘肃政协网.2006-03-09.,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就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1]。
第六种观点,体制改革主义者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道路下,传统经济发展中坐而论道的领导方式必然受到挑战,同时改革发展中涉及部分利益主体的利益,政府若要固守以前的利益圈不以全局利益为那么改革将面临更大的阻力。首先,过热的市场只在追求需求的过度扩张,企业缺乏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压力,而忽略了科学技术的投入市场负外部效应突出环境问题、资源利用问题带来的成本过多。其次,将资源和环境纳入政绩成本则必然降低经济增长带来的GDP总量提升,影响GDP增长总量与速度指标体系下的政绩衡量。再者,中共十五大也指出:“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①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党的生活,1997,(11).。”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设立可测量的标准等手段完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外部机制与政府考核机制实现经济发展的优化升级,从体制改革入手加强宏观调控能力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逐步推进[1]。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历史进程,也就是找出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并一步步解决问题向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靠近的过程。由海关总署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10年一季度,我国外贸顺差为144.9亿美元,同比减少近八成,其中3月份当月出现逆差72.4亿美元,这是2004年5月以来首次出现月贸易逆差。可以清醒认识到贸易依赖型增长方式的不合理性,中国政府近年来始终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胡锦涛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加快”敦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②6年以来首次出现贸易逆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愈加迫.新民网,2010-04-25.。而对于当前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的争论以及不统一的思想却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首先,对已经意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并配合措施予以实施的经济主体应当给予肯定。目前,各级政府、企业集团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选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而且在一些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事实上,近年来衡量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也可以证实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转变的现实的状况。
第一,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从三次产业来看,2010年1—2月,第一产业投资增长8.9%,增速同比回落9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1.0%,增速同比回落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0.9%,增速同比加快4个百分点③2010年1-2月份我国三次产业投资概况.中国交通,2010-03-22.,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逐步上升,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二,高科技行业凸显。利润率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是利润率较高但污染较为严重的产业逐步推出市场;而具有一定或较高科技含量国家重点扶植的十大产业如交通运输、通信设备及电子信息业都有一定幅度的上升。第三,城乡经济协调发展,2009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达到5153元,较上年实际增长8.5%,2007年到2009年期间年均新增收入1805元④社科院预计中国农民增收逾8%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中国新闻网,2010-04-20.,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第四,科技投入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相比2009年国家预计投入科研经费1761亿元,2010年将投入600亿资金推动高科技重点技术行业发展⑤国务院拟2010年将投入600亿资金推动高科技重点技术行业发展,2010-02-04.,用于大力推动与扩内需、保增长紧密相关的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对自主创新软件产品的应用推广力度、进一步推进机制创新,优化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环境。
其次,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第一,对经济发展方式认识不准确。经济发展方式不在是单单看经济数量化指标,除了考虑到要素与技术的因素外还借鉴先进的制度创新,侧重于经济质量指标提高经济内在质量,注意经济结构在内的结构体系全面改善经济结构。根据十七大文件,国内所谓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指达到经济发展目标所采取的手段,或者是指实现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模式,其中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2],而且包括经济、产业、区域的结构及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与现代化程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⑥关于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基于演变过程的视角[J].理论研究,2008(04):6-8。
第二,没有走出局部利益圈。尤其是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实施十一五规划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后,各地政府、企业集团仍然一如既往地片面重视增长速度,致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不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矛盾和隐患突出,主要原因就是局部利益圈在作怪。首先是各级领导在不正确的“政绩观”的驱使下,以经济增长速度为硬目标而以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软目标只顾眼前的局部的利益。再者政府部门和企业以物质投入为生产的唯一基础,重视争项目,争投资,上新项目,而忽略起决定作用的是科技投入因素。最根本的利益出发点就是狭隘的,对全局的整体是利益复杂系统缺少认识。
第三,整体目标不清楚。目前,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整体目标认识不清晰,事实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是一个手段,而最终目标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政府和企业就必须实现思想上的转变。所以整体目标不是为了转型而转型,只有经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持续稳定提高的过程,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过分的注重经济发展外置形式,搞不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再多的物质与资本的投入也只是做无须有的浪费与无用功。
第四,各部门间协调不够。所谓的协调力度不够多是指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就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很难达成一致。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地方利益考虑往往能不按照中央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决策背道而行,以地区特有优势和地方自然资源,建立服务于地方政府,满足于企业集团盈利要求进行产业格局规划,但是地方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固有资源牺牲为代价。还有就是企业集团之间缺乏沟通,本原可以在相邻相近的行业上下游重复利用,但因为沟通不畅找出大量的资源能源的浪费,经济效益水平的低下。在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就必须与中央政府决策战略保持一致,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集团、企业集团之间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五,措施力度不够,政策执行不足。中国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历史性转折点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进程看,3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就是一个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逐步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对经济发展方式路径不断探索的过程。1980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指出,“我们应当寻找一条新的路子,不是靠多上基本建设,多铺新摊子,大量增加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而是主要靠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进行合理的技术改造,降低消耗,提高质量,提高效率,来扩大社会生产①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创新阶段。1993年江泽民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工业发展要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竞争活力、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狠下功夫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99年,党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③陈雪薇,沈传亮.我国探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程及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08):06-12.。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开始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构想并配合一系列措施。虽然我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尽管付出了很大努力,但经济增长方式的探索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多数政策与发展战略都只是仅仅在于引导,其行政力、法处律度不够。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的理性增长,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在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也就是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采取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高质量的规模增长。
一方面,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单纯通过增加包括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产品的数量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生产要素的占有和开发实际上就是配合以科技工具自然资源进行疯狂掠夺和消费,导致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进行大规模投资和生产。长期的粗放经济增长作用下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生态的失衡以及社会不稳定等严重后果开始逐渐显现,同时牺牲了公共教育、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进步因素。所以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从本源上抓好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合理利用和科技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和推动作用[3]。
另一方面,由高耗能向低耗能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多的依靠能源的消耗与自然资源的投入,2009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从2008年的8.4%提升至9.9%①2009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升至9.9%.金融界,2010-02-11.。我国经济运行中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生产要素过度依赖,必然导致资源环境压力,经济增长发展中至今仍存在“四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状况,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能源资源,减少“三废”排放量的发展战略经济可持续性才能得以为继。转变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使得经济社会能在资源得以充分而有效地利用、环境污染得以有效控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经济增长,创造经济与社会价值,满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我国长期以来的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及“高生产、高消费、高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在新的宏观经济大背景下难以继续。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将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经济发展轨道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道路上。
第一,坚持“低成本、低能耗、低投入、低风险”的原则。传统的经济增长伴随的是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耗,而且能源消费的年增长率已经超过了GDP的增长率,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来实现。低成本、低能耗、低投入、低风险四方面相互联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低成本是要求运用科学技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即单位产品耗能量最小化经济效益最大化;低成本要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及创新能力以提高单位劳动力产值与单位资源投入产出量。因为新全球化的经济变革改变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发达国家资产泡沫破裂以金融商品交换我国家物质产品的过程趋于萎缩与中断,中国的生产过剩风险突出,低成本要求降低产品过剩风险。
第二,坚持地方利益服从全国利益原则,经济效益服从社会利益原则,短期利益服从长期利益原则。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处理好地方与中央、整体和部分、长期与短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首先,一切中央关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决策要考虑地方的特殊性毕竟最终都要靠各个地方政府实施,地方切不可只顾小集团的眼前利益而游离全局而自成一体,局部的优化不代表整体的优质。其次,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强调质量的度量,即经济发展对包括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人才培养、社会福利在内的社会效益的正向的影响;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多地强调数字的量度,即经济增长对经济效益的作用。所以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三,坚持正确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关系的原则。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求正确处理好长期中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切不可只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只为眼前利益而损害长期的利益,要维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生态环境改善,资源效率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未来社会经济效益一样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第四,坚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策略的全面化原则。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多目标决定了转变的多渠道,建立全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体系都十分必要。全面化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策略正是包含所有的转变方法和所有的转变内涵,涉及到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所有环节的完整路径选择。全面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策略用于支撑和协调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并自上而下的贯穿于中央决策机构、各级政府单位、企业集团生产的全过程。全面化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策略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紧密相连,因为每一种转变方法的都带有一定的风险,缺少有效的全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策略我国经济发展将不会持续有效的实施长远的战略目标。
第五,坚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选择的动态化创新化原则。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极为宽泛,不只是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包含资源利用方式、结构转换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复杂的内容。而各个时期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资源利用的技术手段与工具的发明创造程度、政治经济体制结构制约以及相关利益主体分配方法不同经济发展方式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例如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只能单纯的依靠土地与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采取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方法满足物质上的基本需要。随着我国经济基础的雄厚,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科技创新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与丰富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事情,还涉及社会各方利益关系的调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4]。
第六,坚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法普遍适用性与特殊对待性原则。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论的思想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选择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全国的经济发展作为一个统一体集合了各个经济区域的共同特点,统一协调全国整体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总揽全局实现经济全面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从全局中找到发展方式转变的一般规律指导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各地区无论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还是经济基础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方法要从具体地区的实际情况及各发展阶段特点出发统一全国的思想。
坚持用两点论的方法观察和分析这一问题,全国各个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当前各利益相关者从不同的利益角度出发选择不同的转变经济发展路径及相关配套措施。一方面,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一定的外部条件限制,当满足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系列条件的前提下基本措施与基本路径的实施效果才会发挥到最大水平。另一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法可以是单独发挥作用又可以是综合一起发挥作用。随着分工体系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复杂的相关关系日益凸显,经济发展全局统一体就要求来自经济增长、自然环境按保护,资源再生的利用相互配合。
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多维目标,还要各个层面在经济发展方式的大环境下,选择经济发展方式的最优实现路径。而要把握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路径选择需要考虑多层面的因素与坚持必要的原则,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有需要长期的努力。
[1]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选择[D].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145,178.
[2]孟祥仲,袁春振.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表述的研究[J].山东经济,2008,(05):31-34.
[3]韩江波.关于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基于演变过程的视角[J].理论研究,2008,(04):6-8.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21-22.
Abstract:When unify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fter targeting the wa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ractice way became essential.Presently,all levels actively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way of the larger environment;do their best to achieve the path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urrent common goal is accurat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ituation,analysising the problem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posing the good and fast path.
Key words: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s;economic growth mode;path
责任编辑:宏彬
COMMENTARY ON THE DEBAT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FORMING PATH
LU Min-feng ZHANG hui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Finance Institute,Nanjing Jiangsu 210046)
F015
A
1672-2868(2010)04-0035-06
2010-05-04
陆岷峰(1962-),男,江苏金湖人。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银行总行高级会计师,博士,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