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后天”永不到来
——通过两部电影解读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

2010-08-15 00:47:36方晓枫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海德格尔科学技术人文精神

方晓枫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5)

让“后天”永不到来
——通过两部电影解读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

方晓枫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5)

通过解读美国好莱坞电影《后天》、《代理人》等,结合西方哲学阐释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促进了工业文明的极大发展,工业文明导致了物质的极大丰富。然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否可以净化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是否可以为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指引一个正确的方向,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电影;科学;人文

1 《后天》的后天

2004年出品的美国电影 《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从某种意义上说首先是一部科幻片,其次是一部预知未来的灾难片,也可以勉强称为“童话”。这幕冰雪浇注的“童话”不是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而是发生在将来,或许,就在明天,或者后天。

影片中,大自然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人类破坏的自然界恢复到另一个平衡点——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通过飓风、海啸、冰雹等极端而恐惧的方式,将整个北半球的温度降到南极的水平。我们看到:象征着世界经济中心的纽约瞬间被海水淹没;象征着强大美国的自由女神像被海水袭击到颈部;象征着人类征服海洋的巨大船舶在城市里无助的飘荡;象征着人类征服天空的高科技直升机,因为输油管突然冻住而突然坠落……而自以为无所不能的人类更像蚂蚁般四处逃窜。

影片中有两个颇有意味的片段:

一是影片开头,主人公科学家杰克与副总统的那场激烈的论争。主人公本着科学家的专业与人文职责说:“自然环境是脆弱的。”副总统回答:“可是不要忘了,我们的经济也同样脆弱”。因为人类的短视,使我们更专注于眼前的利益,而全人类的未来命运,则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根据杰克的预测:人类活动引起全球变暖,最终将导致一个匪夷所思却又合乎推理的结论:下一个冰河世纪的来临。可惜当下更普遍的认识是:全球变暖是个遥远的概念,一个人的一举一动,能带来多大影响呢?殊不知,一个人的影响微不足道,但几十亿个“一”加在一起,地球环境就岌岌可危了。

二是当影片中的纽约从预言成为现实的冰封之地的时候,导演特意安排了一群人在图书馆中躲避灾难。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结晶的宝库,在世界遭受大难之际,书在一定意义上又成为拯救生命、拯救灵魂的上帝。落难者们开始烧书取暖驱寒。这时,图书馆工作人员告诉一位女孩,不能烧尼采(Nietzsche)的书,因为他是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黑人流浪汉则说,有很多税法的书可以烧掉。在选择毁灭哪一种人类文明结晶的时候,尼采留下了,象征着经济、法律、制度等现代文明的税法书籍被付之一炬。电影创作人员在这里表明:带来物质进步又同时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的近现代科学技术与各种相关制度,它们的价值在危急关头,永远比象征形而上指导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要卑微。

在《后天》问世之前,好莱坞影坛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灾难片,如《活火熔城》(Volcano)、《陨石浩劫》(Meteor:Path to Destruction)等,无一例外是英雄般的主人公要么靠一己之力要么带领团队拯救了世界,拯救了人类。2009年上映的大片《2012》(2012),也是讲述人类末日的影片,但在绚丽特技极的背后,其内涵却比 《后天》退步了——毁灭地球是因为太阳活动,而不是人类肆意破坏环境;尤其是主角英雄式的拯救还是走着“好莱坞”老掉牙的人物塑造的传统模式;而《后天》中的人类在自然界的肆虐之下显得如此渺小与无助。事实上大自然已经在向人类咆哮了:滔天洪水,巨大海啸,暴风雪,如今已成现实;明天气温也许不会骤降,可是后天呢?如果我们继续放任对环境的破坏,这种灾难式的冰河时期总会到来。

2 《代理人》能代理人吗?

《代理人》(Surrogates)是“好莱坞”2009 年推出的一部科幻电影,影片叙述的是在不远的未来,人类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一种名为“代理人”的高仿生机器人迅速流行。它具有完美的容貌与身体,且生理功能超群。人们通过特定的装置可以将自己的意识转移到代理人身上,并通过“它”进行工作、学习和社交。然而正因为容貌的可塑造性,人类越来越依赖这种科技,犯罪率也随之飙升,影片中描述的社会现状并未因科技的进步而有任何好转。

好莱坞关于机器人的电影已经很多,比如《 未 来 世 界 》 (Future World)、《人 工 智 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 机 械 公 敌 》 (I,Robot)、《机器人 9 号》(9)、《机器人总动员》(Wall-E)等。自从有了机器人的概念,人类的影视作品就不断地发挥着各种想象,各种关于机器人的命题被反复探讨。如果说在影片《黑暗帝国》(Matrix)中,人类是被迫成为机器附属的话,那么,在《代理人》中人类则自愿让机器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而出卖自我的原因仅仅在于对自我的不信任。不信任自己的外表、不信任自己的能力、不信任自己可以应对世界上种种的不和谐。人类希望通过技术的进步来弥补这些缺陷,久而久之,人类越来越依赖科技,人类不仅要用科技的假面将自己伪装,还要通过机器来麻痹生理感官(电影中“代理人”的吸毒场景)。

《代理人》这部影片有其现实依据。第一,医疗科技的极大发展带动了整容业的繁盛。有调查显示,就中国来说,整形、整容已经成了继买房、买车、旅游之后的第四消费热点,整容消费近年已突破200亿元人民币。第二,互联网科技的极大进步,使人类越来越参与到虚拟世界的构建当中,乃至发展为对其的迷恋与依赖。太多的人未能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满足,便潜入虚拟世界中寻求安慰。影片中的代理机器人就映射了当今互联网世界的虚泛,人与人的面对面变成方寸屏幕间的代理交流,长此以往,人们的内心将会变得越来越麻木。影片中,主人公妻子光鲜的机器替身和依靠药物维系的残破肉身相对比,隐藏在光鲜表现下的,到底是残破不堪的心灵还是真正肉体的衰败呢?当心灵变得麻木时,再温柔、细腻的情感也难以触及。影片结尾,当一直以来所谓的完美世界崩塌之时,那些穿着邋遢睡衣、茫然失措走上街头的人们,跟光鲜的替代品对比起来,有着深刻的戏剧效果——这才是现实,悲哀但是真实。走出代理的迷幻,忘却科技的修饰,方能体味人生的现实滋味。

3 科学技术是上帝还是撒旦?

上述两部影片,其表达意涵都可以抽取出如下关键词:物质进步、工业文明、科学技术与自然环境、人文情怀、人类未来。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科学技术促进了工业文明的极大发展,工业文明导致了物质的极大丰富;那么,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否可以净化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是否可以为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正确的指引?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农耕文明时代,并不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日益变得尖锐,可以说是近几百年来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工业化在取得一系列进展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就成为现代性的口号之一。在工业化的初期,这种对于自然界的改造和征服也确实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如苏伊士运河、太平洋铁路等。工业化的雄心壮志进入中国后,在某些细节上就演绎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类似夸张口号。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学派——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以启蒙精神、工具理性、科学技术、大众文化、工业文明为批判对象的批判理论,源自于当时工业文明相对发达的西方社会却存在着法西斯主义的猖獗,反犹主义的暴行,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蔓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都使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感到迷惑:科技进步、工业文明发达、物质丰富似乎可以给人带来幸福,理性与科学之光普照大地之际,人类却没有进入人性逐渐完善的状态,反而陷入了精神的荒原;自然界没有按照规律哺育世界,反而人类的生存环境却越来越恶化了。实际上,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启蒙精神、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只是对科技进步下工业文明畸形发展给人类与地球带来的灾难感到震惊。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尔多诺认为,所谓启蒙精神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类摆脱对自然的恐惧,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以征服、支配自然为出发点,以科学知识万能、技术理性至上为特征。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带给人类便利的同时,也造就了技术与工具理性的神话与霸权,从而使人文情怀与诗意栖居遭到了抑制。科学技术带动的工业文明勃发,赢得了人类对自然的暂时性胜利;然而这种饮鸩止渴的发展却是以全面的异化为代价的,不仅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尖锐对立,而且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本身出现了异化,不仅造就了破坏自然的力量,也造就了掌控人的力量。

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对人类如何栖居的关注,将他的思考引向了科学与技术问题。他曾做过“对技术的追问”的演讲来讨论科学与技术在塑造当代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海德格尔把技术理解为揭示存在者全体的一种方式,技术架构起我们理解每一种事物的方式”[1]。实际上,海德格尔并不把科技视为洪水猛兽。科学毕竟可以使我们了解与探求世界,为日常生活、交通运输、信息交流提供便利。

三次工业/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成就,确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逐步成为近几个世纪的主旋律,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学技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工业与科技的尊崇地位既是经济的革命,又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革命,更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革命。

海德格尔坦言:“一切都运转起来了。这恰恰是令人不得安宁的事,运转起来并且这个运转起来总是进一步推动一个进一步的运转起来而技术越来越把人从地球上脱离开来而且连根拔起。我们根本不需要原子弹,现在人已经被连根拔起。我们现在只还有纯粹的技术关系。这已经不再是人今天生活于其上的地球了。”[2]

今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剧了社会的一系列矛盾。科技的极大成功,在改变人类生活、自然界的同时,却也陷入异化之中。现代科学技术并未象人们所期待的那样,为人们带来空前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却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和精神家园的严重危机,并进而强化了工业社会对人的统治。

随着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以及革新产品神话般地涌现,其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性格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方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人类在为满足自己需要而创造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压抑人发展的对立面;异化的技术成为异己的力量,我们的未来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是操纵在自己创造的技术手中。技术是给人类带来了一切,然而在技术所带来的一切中,人失去了自己的本性。人们为自身生存发展而发明的科学技术反过来却成为了束缚自身、压抑自身的异己力量。正如海德格尔觉察出了西方人把人类生存、繁衍的基地—自然界,看作技术生产和剥削的对象,把万物之母的大自然,看作进攻与掠夺的对象。海德格尔恰恰看出了这种做法和想法潜在地包藏着巨大的危险,西方哲学和全部文化正建立在一个危险的基础上。他实际上是要西方人思考“西方哲学史的楼梯建立在西方人长期与自然界相分离、相对立的基础上,在这样的楼梯上再继续盲目地走上去,再继续加剧西方人与自然界的分离和对立,是否会因基础本来就不很牢靠而致使这个楼梯全部坍塌下来,连人类的基本生存都成问题”[3]。因此海德格尔认为,欧洲自近代化以来,一直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主宰,把大自然看成征服的对象,无限制地通过科学技术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和剥削,势必最终破坏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

所以,法兰克福学派对工业文明、科技理性的批判与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恰好可以对《后天》与《代理人》两部影片做一次深刻的解读。

4 诗意栖居不是梦想

根据美国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发布的《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所述:“科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对自然和社会进行全面和彻底的研究,从而产生新知识。这种知识可以充实教育,丰富文化和精神生活,推动技术发展和产生经济效益。”[4]

诚然,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生存的必要推动力,所以“知识就是力量”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促进人类向未知世界探索,改善人类生存状态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实际上,科学技术确实让我们享受到生活的便利:更迅捷的交通工具,更完备的医疗技术,更便利的商业交流等;科学技术也让我们能更进一步探究世界与历史:太空技术、考古科学等;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技术的意义。左右自然的力量仅具有实现人类意图的意义使存在更安逸,减少为存在的物质条件而进行的日常斗争,赢得闲暇和舒适。”[5]但是,通过上文所述,技术与工具理性带来的工业文明后遗症,又让我们不得不对科学技术产生一定的疑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该如何达到较为和谐的境界,让科技帮助人类,而不是统治人类?国学大师钱穆就认为:“从新科学里产生新工业,创造新机械。机械本来是充当人生之奴役的,然而机械终于成为客体化了,于是机械僵化而向人生宣布独立了,人生转成机械的机械,转为机械所奴役……”[6]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名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被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引用和阐发之后,俨然已成为人类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目标了,虽理出西方哲学,却适合于全人类。如果说“诗意地栖居”是人类生存于世界的最高理想,那么人类就必须清正对科技的态度:科技是达到最高理想的手段,而不是唯一途径;而且相对于科技,人文情怀与人类精神世界的完善必须处于与科学技术的同等地位。

于是,人类需要在科学与人文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人类不断创造物质文化,同时也在创造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不仅是人类的生命线,而且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学技术不能去统一人文情怀以致科学霸权。因为,人类存在的价值是科学所根本无法替代的。没有任何一门科技可以解决信仰问题,也没有哪门科学能够处理情感纠纷。实际上。科学技术与人文情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来说皆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如果设法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适当对接和兼容,就能架起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桥梁。因此,为了化解两种文明的分裂与对峙,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科学家不仅要坚持科学精神,还要理解人文精神;人文学者不仅要坚持人文精神,还要理解科学精神。

如果将人类文明比作一只迎着历史长空翱翔的大鹏,那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无疑就是文明的双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上古时代,人类的知识浑然一体,哲学、科学、宗教、巫术、艺术难分彼此,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共同的起源。后来学科出现分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野逐渐清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慢慢形成各自特性。人类其实已经到了务必使人文与科学合一的文明时代,科学界与人文学界必须沟通观点。这种沟通必须借助教育。而教育的目的不仅限于传授知识技能,更应该训练人的思维,启发与培养对求知的兴趣。但是,在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领域,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野与割裂是比较明显的,重视专业教育,忽视对人的整体提高,那么知识分子群体与“忠诚于求知求真理、博知的、深思的、有想象力的学者和青年”[4]这个目标就渐行渐远了。所以,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应当彼此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当相互影响。

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对科学与人文就有着非常精辟的见解:“你很难在造诣较深的科学家中间找到一个没有自己的宗教感情的人。但是这种宗教感情同普通人的不一样。在后者看来,上帝是这样的一种神,人们希望得到它的保佑,而害怕受到它的惩罚;这种感情类似于孩子对父亲的那种感情的升华,对于这种神,人们同它建立起多少象是个人之间的那种亲切关系,尽管它被渲染成为多么可敬畏的东西。可是科学家却一心一意相信普遍的因果关系。在他看来,未来同过去一样,它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必然的和确定的。道德不是什么神圣的东西;它纯粹是人的事情。他的宗教感情所采取的形式是对自然规律的和谐所感到的狂喜的惊奇,因为这种和谐显示出这样一种高超的理性,同它相比,人类一切有系统的思想和行动都只是它的微不足道的反映。只要他能够从自私欲望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这种感情就成了他生活和工作的指导原则。这样的感情同那种使自古以来一切宗教天才着迷的感情无疑是非常相象的。”[7]爱因斯坦在文中提到的宗教,其实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为人文精神,他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和可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这种信念是建筑在宗教感情上的。他的宗教感情就是对人类理性所不能达到大部分现实中,对人文情怀怀着尊敬的赞赏心情。

所以,无论是人类整体,还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要全面发展,必须张开文明的双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缺一不可。必须将人文情怀与科学技术和谐统一起来,才能使诗意地栖居的理想变为现实,才能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

[1](美)帕特里夏·奥坦博德·约翰逊.海德格尔论科学与技术[M].朱刚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

[2](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兴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宋祖良.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4]刘兵.认识科学.科学文化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孙兴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

[6]钱穆.人生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许良英,范岱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TO"THE DAY AFTER TOMORROW"NEVER CAME:INTERPRETATION BY TWO FILMS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HUMANITIES

FANG Xiao-feng
(Zhuhai Campus,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uhai Guangdong 519085)

By interpreting the Hollywood film"The Day after Tomorrow", "Agents" and so 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philosophers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and humanity. Trying to expl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a great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has led to tremendous material wealth,while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n purify and protect the global environment we live,whether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pirit to provide a proper guidance.

Film; Science; Humanities

I01

A

1672-2868(2010)04-0068-05

2010-05-12

方晓枫(1981-),男,安徽淮南人。北京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文艺学。

责任编辑:澍 斌

猜你喜欢
海德格尔科学技术人文精神
《晋控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同煤科技(2024年1期)2024-05-12 15:11:52
《晋能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同煤科技(2023年5期)2023-11-29 05:35:40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 01:53:08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00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14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哲学评论(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0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
中国诠释学(2016年0期)2016-05-17 06:12:29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