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扩大就业相和谐的对策建议

2010-08-15 00:53张燕
重庆行政 2010年6期
关键词:失业率第三产业增长率

张燕

实现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扩大就业相和谐的对策建议

张燕

经济持续增长和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制订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这两个指标的相互关系问题一直都备受经济学界关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关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我国宏观经济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于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奥肯以美国的经济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当经济增长率高于2.25%时,经济增长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下降0.5个百分点;当经济增长率低于2.25%时,经济增长率每减少1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0.5个百分点。这说明失业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呈反向变化,经济的高增长率伴随着低失业率,低增长率伴随着高失业率。这一经验性规律揭示了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分析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常用的一种指标是就业弹性,它是就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比值,是反映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重要指标;当它为负值时,则与经济增长相伴的是就业下降。从理论上来说,当实际就业量能够灵敏地反映劳动力需求变化的时候,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两者基本上同步变化,就业弹性系数的变化比较平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依靠经济扩张带动就业。但是,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0.345下降到本世纪2000-2008年的平均0.099左右,即使保持现在的高经济增长速度,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也只有900万个左右。而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使就业岗位日益减少;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的员工数量也会相应下降。上世纪80年代,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中国的就业岗位能增加200万个,而到了本世纪,仅能增加60万个岗位左右。

一、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现状及原因

在我国,由于经济转型和就业体制改革的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动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了较强的非一致性。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就业增长率逐步下降,失业和下岗人员逐渐增多,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4.3%,尽管进入20世纪90年代这种一致性程度有所上升,但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在速度上存在非对称性,这体现为GDP就业弹性的不断下降。在这30年中,就业弹性值出现的峰值正好是经济增长的低谷年,从1981年,1989-1990年,1995-1997年,2001年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比较高的水平,变化的幅度比较大,但就业的增长率却波动不大,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就业弹性系数的波动也比较小。在低谷年中,经济增长明显减慢,但就业增长率并没有相应地减少,而在经济增长率较高的年份,如1992-1994,2003-2007年,虽然经济增长率表现出较高的增长趋势,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就业增长率却明显比一些经济增长率增长缓慢的年份低,就业弹性值比较小,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表现出了明显的非对称性状况。

我们认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就业弹性下降,出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现象,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第一产业排挤出大量劳动力,而发展迅速的第二产业的就业却未相应增长,同时,就业弹性大的第三产业又发展缓慢,从而使得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总就业弹性下降,甚至出现高增长低就业现象。

我国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不一致的根源是由我国的投资结构所导致的,就业容量大的部门所获得的投资量较小。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投资增长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这些部门的增长比重高达总投资增长量的70%以上。但是,这些部门的就业量却只有小量增加,而就业增长量最快的部门——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的投资增量几乎为零。我国投资高增长部门主要是资本密集型部门,出现投资在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却没有带动就业量的高速增加,最终表现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的非一致性。

目前我们不得不注意的一个事实是,经济增长未必带动就业的增长,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资本深化现象,正迫使企业为提高竞争力而减少用工。正如经济学家胡鞍钢所说,中国正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的制造业,已经不能作为就业机器,而且在排斥就业。因此,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政策不做比较大的变化的话,简单地以扩张经济增长来解决就业问题可能效果会打折扣。

二、实现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扩大就业相和谐的对策建议

面对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快速下降并处在过低水平上的情况,现阶段我国要实现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作用,以下对策建议尤显必要。

(一)兼顾“保增长”与“保就业”两个目标,实现以扩大就业为目的的经济增长

在经济与就业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对称的规律:经济增长不一定带来就业增长;但没有经济增长,就肯定没有就业增长。在我国,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目标。在稳定和恢复经济增长时,应该处理好保增长与保就业的互动关系。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保增长就是保就业。在“保增长”的同时,能否“保就业”,能否实现就业的有效增长,是当前宏观调控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基础。

(二)促进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提升就业弹性

研究表明,在第一、二、三产业中,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最高,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最主要的就业岗位增长点将是第三产业。由于第三产业的许多行业(如服务业、旅游休闲、物业管理、物流配送等)往往具有见效快、就业门槛低,且投资少、容易创造就业岗位等特点,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十分重要。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时,有必要在税收减免政策、财政补贴、金融信贷政策等方面优先考虑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等行业;要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为第三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提供制度保障。

要健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体系,例如加快制定关于中小企业的单项法律,依法维护它们的正当权益;逐步减少直至消除经济中的垄断行为,适当放宽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帮助它们正确决策,消除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和信贷支持,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政府各部门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引导和管理。

(三)协调好科技进步与扩大就业问题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资源禀赋是劳动,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时,要更加注重发展新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现阶段较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处理好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一方面,发挥技术进步在发现和使用新能源和材料、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水平、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功能,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强化技术进步开辟新就业机会的功能;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那些能够带来较多就业机会的产业,如计算机、网络、通讯及相关产业。

(四)实施城乡统筹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由于造成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一项基本制度是户籍管理制度,因此我们需要改革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居民登记和管理制度;要通过统筹城乡就业,积极变革传统的二元就业制度,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让所有劳动力都能够自主地选择职业和工作地点,在城乡间、区域间和行业间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的自由公平竞争。完善覆盖我国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劳动力在享受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1]张本波.2008年我国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20期。

[2]王东生、郑宽明.金融危机下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的思路[J].管理观察.2009年第6期。

[3]赖德胜、李长安.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分析及政策选择.[J].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2期。

[4]蔡昉,王美艳.扩大就业——中国特色的反周期战略[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3期。

[5]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重庆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责任编辑:惺睿

猜你喜欢
失业率第三产业增长率
2020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019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基于三次指数平滑的失业率预测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
提高第三产业占比缘何欲速不达?
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