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0-08-15 00:49徐灵
关键词:大学语文文学作品理性

徐灵

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徐灵

分析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语文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其有效途径为开掘作品的文化内涵,探索作品的思想意蕴,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并达到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职业院校;大学语文;有效的途径

《大学语文》不仅传授给学生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大学语文》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一种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深沉的人文气质以及这种内涵所外化的精神面貌和言谈举止,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得到的情操,具有深厚人文精神的理想人格。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意义

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虽然培养的是具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但良好的文化素质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的重要基础,它体现技能人才的文化修养。大学语文课程会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更好地做人、做事、学技能提供广博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底蕴。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使广大学生性格变得高尚优美,并陶冶其情操。通过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可以加深其对文学的认识,准确把握文学欣赏的方法,正确理解审美判断、审美趣味、审美思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帮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完善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感及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上的家园,使其在学习中得到精神的放松,从而提高其心理素质,缓解压力,提高学习效率,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高职院校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兴趣不高

从学生自身原因看,职业院校的生源相对复杂,素质良莠不齐,综合能力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理性判断能力和直觉能力之间的不协调。从教育接受心理来看,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感情丰富,思维活跃,喜欢追求新鲜刺激的事物,不喜欢刻板僵化的教条,尚未完全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很大程度上缺乏理性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学生们很多表现出喜欢追求语言、故事、情感的表象感受,对于被经典光环所笼罩文学巨制,往往要么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要么凭个人偏好或俯首膜拜,全盘吸收,缺乏冷静的辨别判断能力。学生的思想意识上认为谋生技艺专业课要学得扎实,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实习实训上,认为大学语文可学可不学,从而导致文学理论基础能力和综合素养不足。

从学校原因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随意性大。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强调专业技术特长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注重技术应用性教育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的高职院校不在少数,《大学语文》由于被认为是非专业性课程,其课时安排可多可少。忽视了《大学语文》在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上所起到的基础性和精神性的作用。

在职业院校,应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占突出地位,学生缺乏科学理性的指导和文学理论基础的铺垫,直觉能力却容易受到个别区域、特定时代、个别作家、个别文学风格的影响,从而使学生的审美观念偏于一隅或随波逐流,进而而影响审美能力的健康发展。学生缺乏在形象的直观之中领悟艺术作品深刻理性内涵的能力,他们往往满足于感知形象和情感体验来抽象地理解作品内容,缺乏对其深层意蕴的领悟。阅读文学作品的情与理的分离,既与职业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有关,同职业教育重视技能训练,轻视文学作品审美教育的教育模式有关。这种不平衡带来的后果则是职业院校学生暴露出来的种种心理和行为上的失衡,比如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缺乏团队精神,冷漠、自我封闭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无不和文学审美教育的缺失可谓关系。

从社会原因看,由于社会比较重视实用型知识,使职业院校偏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审美教育。在目前的就业压力下,大部分学生为就业将自身的审美素养及文学审美能力的提高放在了一边,致使很多大学生文学审美能力普遍不高。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它既是由文学的本文结构所呈现的审美感性形态,又是在审美感性形态中蕴含的理性。“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蕴含着理性。诚然,文学直接地是由艺术形象构成的世界,但这一世界不是无理性的,而是蕴含理性的。”[1]因此文学欣赏应是感性体验和理性启悟的统一。“在这里,理性的运用是重要的,绝非可有可无。否则,一味沉溺于个人的瞬间直觉,仅仅满足于抒发自我直觉,肯定是行不通的。”[1]文学审美不仅是形象感知的过程,也是理性升华的过程,缺乏理性启悟的感性只是一堆零散破碎的心理映像,而缺乏感性描绘和装饰的理性只是抽象固态的概念,文学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活动,这种再创造有其内在的心理机制,有着无穷的乐趣,对于文学欣赏课来说,这就要求老师要深刻把握文学审美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遵循感性体验和理性启悟的统一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对文学的审美形象的直觉式感受的同时也要进行理性的体验和领悟,从而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在平衡中提升学生对文学的整体鉴赏力。对学生而言,要在审美学习过程中不断理解文学审美的内涵,提高文学欣赏的能力。应该注意引导他们从形象直观和内心体验出发,逐渐地、独立地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既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形象直观和情感体验能力,又要把他们的理解力引向理性的深度。

四、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捕捉审美因素,开掘深邃的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挖掘文学作品中美教育的理念。突出高职教语文教学的特色,转变教育理念,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加强文学审美教育,摆正文学教育的位置,引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文学审美教育是完善人性的良好途径。“儒家出于政教中心的立场,强调文艺与政治、道德的关系,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从而为后世的正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奠定了基础。”[2]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来重视文学教育,《诗经》作为文学启蒙教育教材,成为孕育中华文化精英的精神食粮。孔子选诗的一个原则是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74“兴与诗,立于礼,成于乐”,[3]207这里的“礼”,就是哲学的思考和科学的精神,他深刻认识到单纯地对文学进行感性接受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有理性的关照和思考,从而达到慎思、明辨、笃行的君子境界,其目的是培养文质彬彬的理想君子,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审美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我国传统儒家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修身”,“修身”的最高理想是达显大学之道,即“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4]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3]155“诗教”只有经过“礼教”的规范和心性的锤炼才能达到“至善”,即“仁”的理想人格,这种全面的君子型教育理念对今天的文学作品审美教育仍具有丰富而深远的借鉴指导意义——文学作品审美教育的意义远在文学作品自身之上。

(二)在教学中应把握鲜明的价值取向

解读文学作品,必然会依据一定的审美观念及哲学、政治、道德观念,面对一篇文学作品,我们应该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知道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扬什么和批判什么,都不能不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无论是古典传统的价值取向,还是西方宗教背景的价值取向,我们都不能照搬照抄,要在充分吸收其真理性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健康和谐的文学审美价值取向。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把握相应的尺度,最终起到正面教育的作用,使文学作品成为完善学生心智,关注人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精神食粮。作为授课教师,要把握科学的文学审美教学规律,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不仅以有声有色的文学文本形态感染人,进入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美好的真情,更要启发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价值理念,使学生自觉追求真、善、美的健康幸福生活,实现文学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品审美鉴赏贯穿始末。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吸引读者神游于艺术境界之中,喜怒哀乐,应境而生,或因悲哀而失声痛哭,或因喜悦而忘情欢笑,或因愤怒而捶胸顿足,进入作品的情景中,就能获得审美的享受。使读者通过认识背景,了解作者,整体关照及局部挖掘,将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探究,才能进行冷静的回味和思索,才会发现美的奥秘,深化审美感受。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在文学作品中发掘更多的切入点,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综合统一,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与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从而给学生以某种精神启迪,促使他们努力开拓自己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人文教育的基础,是构成人文精神的核心。

[1]童庆柄.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69.

[2]李壮鹰.中国古代文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3]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

[4]大学中庸[M].梁海明译注.太原:古籍出版社,1999:19.

G642.4

A

1673-1999(2010)14-0196-02

徐灵(1969-),女,河南人,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库尔勒841002)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06-23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文学作品理性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