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培养全面发展和谐人才

2010-08-15 00:49李荣菊彭晓玲
关键词: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

李荣菊,彭晓玲

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培养全面发展和谐人才

李荣菊,彭晓玲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当前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以及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对策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我们开展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和对策”的课题研究,希望能比较全面地掌握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找出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分析

(一)人文知识状况

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于语言学、美学、历史学、宗教学、哲学、文学的学科归属不清楚。有16.54%和13.59%的学生认为医学和生物学属于人文学科,42.82%和22.41%的学生认为管理学和经济学也属于人文学科。81.15%的学生能认识到社区并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成。有关古典文化知识、人文学者、人文事象、人文著述的认知程度等进入了调查视野。问卷选择了当前一些著名高校确定的人文素质教育书目中的一些著作进行调查,发现真正认真阅读的人数并不多。读过《红楼梦》的为40.26%、读过《三国演义》的为45.13%、读过《论语》的为16.70%,读过《庄子》的为13.78%。对于韩非子和老子所代表的学派,答对的只有76.92%和85.90%。对于西汉文学家中的“两司马”答对的只有79.23%,对于汉代史学家“班马”答对的只有72.18%。难度稍大的比如文化史上的“三教”所指,答对的就只有67.48%了。对于“人性”和“文化”概念的认识,也有相当多学生比较模糊。有的认为人性是“人的品行、道德水平”、“人文情操和素养”、“性格”、“吸引力”等;而文化是“人应有的文学知识水平”、“文学与修养”,“包括知识和道德两个方面”,是“思维逻辑、语言谈吐、行为表现的综合体现”等。

(二)人文态度和方法状况

人文态度和方法是指相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实证性,主张通过体验和感悟,通过主体对客体的心灵观照以及二者的沟通来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它重视直觉和灵感,重视人生体验和感悟,注重自我内省和完善。调查显示,在对职业的态度上,比较看好从事人文科学方面工作的,明显少于从事自然科学方面的;选择记者、教师、文艺工作者的比例很低,而工程技术人员、公务员、医生、企业管理人员等职业明显被看好。虽然绝大多数的学生认识到对一个人来说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都重要或者前者更重要,但职业选择却并不倾向人文学科。调查显示,学生普遍最感兴趣的知识是 “文史哲知识”、“艺术欣赏类”、“社会问题类”、“经济知识类”,认为最有用的知识是“法律知识类”、“管理知识类”和“经济知识类”,在课外时间,会选择看的书籍是 “社会问题类”、“文史哲知识”、“经济知识类”。可见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候会凭兴趣去看文史哲和社会问题类的书籍,但他们并不认为这些知识最有用。这种现象说明,在价值判断标准上他们依然是从实用的功利性出发,人文态度依然缺乏。

对于获取人文知识的途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几个途径依次是 “电视”、“互联网”、“社会实践”、“图书”等;同时他们又认为“传播人文科学知识效果最好”的途径依次是“互联网”、“电视”、“报刊”等。可见阅读“图书”作为“最重要的获取人文知识的途径”已经落后于电视和互联网,在“传播人文科学知识效果最好”的途径中“图书”位置更靠后,这说明在学生实际生活中读书并没有占取应有的位置。对于人文素质类课程的作用和选修目的,大多数学生认为该类课程能够起到“提高了素质和能力的作用”,选修目的是为了“扩充知识、提高素质”,“适应未来社会需求”,仅仅是“只求完成学分任务”的只占到8.22%,不过另有11.26%的学生对此问题“说不清楚”。在业余时间的分配方面,“上网娱乐”和“图书馆看书”所占比例最大。

(三)人文情感和价值观状况

人文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就在于弘扬人文精神,塑造人类精神家园。因此需要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情感的体验和人文环境熏陶等途径,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道德水准,形成高尚的人文价值判断体系。做到了这些也就基本解决了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因而问卷设计了诸如“公共卫生与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涉及学生待人接物、兴趣爱好、情感品德等方面的问题。调查发现,学生对于“父母的工作以及健康”、“中国举办奥运会”普遍非常关心,对“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自己的业余爱好和衣食住行”、“身边同学的情绪不稳”等问题也持“关心”态度。但是,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于 “大学生恋爱和交友”、“社会上的慈善活动或者为富不仁的事情”、“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校园内外的娱乐演出等文化活动”、“身边同学的情绪不稳”、“作家签名售书”等问题持 “不太关心”的态度。这说明他们更关注切身的问题,自我中心的倾向明显,还没有实现向“社会人”的转变,对于社会上的文化活动、热点问题和他人的问题缺乏应有的敏感和关心,人文精神尚薄弱。

二、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状况

调查显示,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成效得到广大同学的肯定,但也认为该项工作改进的余地很大。例如学生认为目前人文素质课程教学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课堂缺少民主氛围,灌输性过强”和“讨论与实践的学时少,没有时间和经费保证”,然后是“可选人文课程太少”,“专业课教学和实习时间总是和选修课冲突,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和“所占学分和学时太少”。可见比较突出的问题集中在课程数量、教材、课时和学分方面,需要加强教学管理和改革。学生认为比较急需做的变革是 “人文教师要采用新方式授课,内容要充实新颖”,“人文课程要种类丰富,涉及面广,以开拓学生视野”,然后是“人文课程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和“人文课程要注重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方面的成效”。这些问题都是比较切近学生实际的。对于“设置一至两门主干课程(必修),其他是选修”、“开设人文网络课程并专设人文教育中心”、“开发校本教材,树立特色和品牌”等问题,学生也比较重视。

对于如何开展人文知识普及工作,63.08%的学生认为要“广泛开展人文科普活动(讲座、竞赛等)”,55.64%的学生认为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约占53.59%的学生认为“充实人文社科类的图书、报纸、杂志等资料”;也还有较多学生认为要“加强学科建设、促进跨学科交流”,“增加人文社科类的全校公选课”和“加大人文社科项目的经费投入”。学生“最希望听”的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主要有以下几类:历史、心理、军事、文学、美学、哲学、政治等。他们“希望学校开设的人文素养选修课”大致也是围绕这些学科的。

三、问题及对策

通过调查看出,当前大多数学生具有较为丰富的人文知识,能自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对于自己的人文素质状况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对于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比较成熟的看法,人文情怀比较深厚,人文道德价值观念比较明确。但是,调查结果也显示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不能盲目乐观。目前依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人文知识贫血,人文情感冷漠,人文价值残缺,人文责任失落等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要明确指导思想,确立教育目标。人文素质是综合素质养成的基础。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突破口,推动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推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模式的改革,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其次,要努力建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措施。要抓好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完善工作。要修改教学管理办法,对教学计划的构成进行调整。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进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两结合”模式构建的探索。“两结合”即知能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建构知能结合内容模式,即从知识和能力上同时展开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在人文知识的教学上,实行学历教育(双学位、本科)、辅修专业、选修课、系列讲座、社团活动、咨询六位一体人文教育模式;在人文能力培养上,采取校内训练校外社会实践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四个基本能力训练。

建构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内容模式,首先要对企业对理工科大学生所必需的人文素质,和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带共性的需求和素质缺陷,将相关内容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和课外人文素质拓展计划中;开设课程,设立学分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和培训,针对带个性的需求和素质缺陷分类制定人文素质教学计划。理工科大学生职业发展方向一般为从事工程技术、工程管理、行政管理、与本专业相关的经营和教学科研等工作,不同的职业定向对人文素质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的职业定向,分类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使学生成为既懂工科专业技术又具有人文素养的复合性人才。

二要努力建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组织运行模式。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三全”组织运行模式指的是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全体教师,应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和心育,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

三要努力建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五挂钩”(与学分、学历、学位、评优、晋级挂钩)的激励保障模式。这是与学生和教师的切身利益相联系的激励保障办法。学生方面,对人文素质教育方面选修课(应用写作、音乐、美术、礼仪等)和课外人文素质拓展课程(如职业指导、健康教育、文明修养、社会实践等)实行学分制。理工科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攻读法律、社会工作、秘书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根据专业不同可规定修6-8门以下计算学分,6-8门及其以上可获取副修专业证书;修完该本科专业所有课程可以获取该专业的毕业证书,通过学位外语和学位论文答辩,可以获取该专业的学士学位。

此外,还有许多工作都需要加强。比如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文化素质教育实训中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拓校外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加强理论研究与教材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法改革等等。总之,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工作,需要全社会关注,需要学校、老师以及学生付出极大的努力。

G641

A

1673-1999(2010)14-0152-02

李荣菊(1967-),女,河南南阳人,重庆科技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彭晓玲(1951-),女,重庆云阳人,重庆科技学院人文社科系教授。

2010-04-11

猜你喜欢
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人文绍兴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