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前通胀压力

2010-08-15 00:53刘娟
重庆行政 2010年6期
关键词:价格心理

刘娟

如何看待当前通胀压力

刘娟

面对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各国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企稳回升势头逐步增强,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复苏迹象,中国的宏观经济也已逐步摆脱危机阴影。然而,各国一系列救市措施所形成的潜在通胀压力加大了后金融危机初期的通胀风险。于是,通货膨胀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

现阶段,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等因素推动下,社会大众或多或少感受到生活成本的上升,一些生活必需品及公共品价格出现上涨或正在酝酿涨价的趋势,通胀压力不断增加,并伴随社会群体不同的心理与行为反应。“通货膨胀并非单纯经济现象,它也是社会现象,与人们的心理动机和行动机制密切相关,通货膨胀预期往往比实际通货膨胀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更为严重”。对此,如何理性看待此次通胀压力,防止盲目心理恐慌引致真实通货膨胀,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一、当前通胀压力产生的主要因素

关于通货膨胀的界定,经济学界有不同的理论观点,但都普遍认可通货膨胀既是一种货币现象,也是一种价格现象。因此,可以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中价格总水平大幅度持续上升的货币现象。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IPD)是常见的三类指标。我国统计部门则主要以消费物价指数(CPI)来衡量通货膨胀,该指数由于局限于统计居民家庭消费的商品和劳务,不包括国家消费和集团消费,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CPI指数只能作为判断物价的参考指标,而不能全面反映全社会物价变动趋势。

目前来看,今年CPI在逐季上升,一季度只有2.2%,二季度上升到2.9%,三季度达到3.5%;同时,月份CPI也呈上升趋势,10月份同比上涨4.4%,年内首次突破4%,创25个月以来新高;此外,PPI从年初开始保持上涨态势,1至10月,PPI上涨5.5%,10月份同比上涨5%。由此可知,虽然不能界定当前的全面通胀,但肯定的是确实存在较大的通胀压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输入性因素

受世界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加之近期美国推行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货币供给大于实际经济需求,全球流动性过剩推高了包括原油、农产品、黄金等在内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进而影响我国国内相关商品价格,带来输入型通胀压力,即进口价格上涨引起使用进口原料的国内产品的价格上涨。一直以来,国际油价的涨跌都是全球经济起伏与大宗商品冷暖的重要风向标。据欧佩克公布的数据,周平均油价已上升到每桶84.86美元,是今年以来最高水平;国际金价在美元贬值预期以及欧洲国家债务危机的冲击下,首破每盎司1400美元的记录;而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也在相应攀升,半年以来,世界小麦和玉米价格上涨了57%,大米和食糖分别上涨45%和55%。

但是,在我国近期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预期以及国际投资需求预期减弱的影响下,主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回落,国际油价和农产品期货价格开始出现回落的局面。因此,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消输入型通胀压力的负效应。

(二)结构性因素

本轮物价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主要属于结构型的,即某一领域价格上涨而引起总体价格水平上升,而目前的结构型通胀压力是指由食品价格上升所导致的通胀压力。今年7月以来,我国价格总水平逐月上升,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10月份CPI同比涨幅4.4%中,食品类价格上涨就达到了74%。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进口农产品价格上涨推动国内农产品价格相应上升,另一方面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土地、劳动力成本提高带来“成本推动型”农产品价格上涨,至于蔬菜价格上升则是受气候影响所致。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非食品类价格同样存在上涨压力,近期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以及居住类价格的稳定上涨对CPI构成一定上涨压力。

对此,发展生产、维护市场、保障供应是稳定物价的重要基础。目前,各地、各部门已采取各种措施组织农业生产,保证农产品供应充足,营造市场良好供求环境,在稳定价格的同时确保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有序进行。

(三)流动性因素

伴随2008年末刺激经济措施的启动,政府4万亿救市方案和各银行扩大资产规模行动,极大地增加了市场信心。2008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91万亿元,同比多增1.28万亿元;2009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9.59万亿元,同比多增4.69万亿元;2010年前十个月,共计新增贷款6.88万亿元。与此同时,2008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7.52万亿元,2009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万亿元,而2010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7.39万亿元。可见,中国货币增速明显加快,成为恢复经济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市场上流动货币的负效应,即是流动性增加引起的通胀压力并不首先引起一般商品价格上涨,而是导致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上涨。在资本品与消费品价格联动上涨的市场里,必然会直接引起通胀压力。

面对流动性通胀压力,我国近期上调除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外的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既达到控制流动性偏多的目的,又不会对“三农”和县域经济金融支持政策产生影响,体现了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四)心理因素

通胀不仅是经济现象,也属于社会现象,与人们的心理动机密不可分。国内学者瞿盛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总供给对总需求比例降低的强烈反应,这种反应由人们的心理因素造成。即社会中非理性主体受心理因素影响,对社会经济水平做出不合理或非均衡预期,导致总供给对总需求比例降低的强烈反应。总的来说,处于不同社会阶层和特殊经济环境中的不同类型的人,其参与经济活动的动机不尽相同。

对于当前物价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人们同样会由满足需求的欲望出发,按自己的价值观取向,比较物价上涨对自己经济利益方面的利弊,由此而决定对通胀压力所持态度。具体来看,当前消费物价上涨所产生的通胀压力,受其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低收入群体,一般日常消费在总支出中占了较大比例,一旦日常生活开支增加,他们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紧张心理,表现出提前消费、疯狂抢购、囤积物品的异常行为;而对于中高收入者而言,此次物价上涨对其有一定影响,但属于可承受范围内,没有改变当前的消费行为。相比之下,当前企业通胀压力也在可容忍范围内,往往通过提价来转嫁上升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而政府则通过完善补贴、确保市场供应等措施减少通胀预期、减弱通胀压力。

二、积极心态看待当前通胀压力

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在价格上涨幅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公众可承受程度相适应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客观上说,在一国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特定阶段,存在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通货膨胀率变动区间。在此区间范围内,通货膨胀率的变动不仅是社会公众可承受的,还能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和就业的稳定。基于相关核算,我国现阶段可容忍的通货膨胀率处于1%~5%的区间范围内。目前,前10个月CPI平均涨幅约3%,处于可容忍通胀范围内,而10月份单月涨幅4.4%,确实产生了不小的通胀压力。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时期,通胀压力对社会大众的冲击力是不同的。在社会总体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大部分人会受通胀压力影响而产生较强的通胀预期,进而出现不理性的消费行为;在社会总体经济水平较高的情况下,通胀压力在少部分群体中表现突出,但对总体消费行为不会产生较大冲击。

分析当前通胀压力的形成因素可以发现,物价上涨的通胀是可控的,还未进入全面通胀期。我们不应产生消极心理预期,这反而会助推通胀实现,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此次通胀压力,这就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对消费者而言,通胀带来的不利在于剥夺了“消费者剩余”,不能获得最大满足。目前受通胀压力影响反应最大的是低收入者群体,他们表现的购物狂潮、囤物储存等非理性行为加剧了通胀预期,加之“崇尚权威”和“服从群体”非自主心理的作用,往往进一步推动通胀。因此,为了减少由于心理预期带来的通胀压力,消费者尤其是低收入消费者需要保持积极的心理预期,正确认识当前的通胀压力,不因盲目从众而影响消费秩序。

对经营者而言,通胀带来的影响在短期和长期是不同的。短期内,物价上涨提高名义收益,而“工资粘性”使得实际成本下降,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同时,投入产出的价格时间差也增加了销售收入。长期来看,当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同步提高后,通胀的副作用开始真正对经营者产生影响。目前,短时期的通胀压力对经营者来说,是可容忍的,或者是不反对的,但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经营者需要保持良好的职业素质,不应为了私利而进行相关投机活动,否则,既不利于市场稳定,也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对政府而言,治理通胀是对政府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挑战。面对当前的通胀压力,政府相关部门已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如通过动用物资储备、配套价格优惠政策等调节物品市场供应,促进价格稳定;增加对优抚对象、低保对象、困难学生家庭等的补贴以及提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最低工资,安排好困难群众生活;规范各项治理收费改善价格环境;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减少流动性通胀压力等等。这些措施体现出政府应对通胀压力的针对性和及时性。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进行积极的心理预期引导。一方面可通过普及通胀常识引导公众正确对待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向公众表明控制通胀的能力和信心,同时,还需有意识地引导理论界和媒体以谨慎态度发表预期。

[1]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课题组.通货膨胀问题研究(上)[J].中国物价,2005(1).

[2]王建.通货膨胀变异与传统货币政策转型[J].涉外税务,2010(8).

[3]戴艳军,崔彦峰.当前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的成因及其治理[J].商业时代,2010(10).

[4]方悦平.后金融危机时期通货膨胀的防范和控制[J].中国金融,2009(2).

[5]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课题组.通货膨胀问题研究(中)[J].中国物价,2010(2).

[6]李扬.中国近期物价走势与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9(12).

[7]吴军.通货膨胀的社会心理反应[J].中国金融,2010(2).

[8]袁立华.两种非自主心理对通货膨胀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2005(3).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波

猜你喜欢
价格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价格
价格
价格
心理小测试
价格
价格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