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哲学看十二五规划体现的民生幸福
——以重庆发展实践为视角

2010-08-15 00:53张志勇
重庆行政 2010年6期
关键词:民生哲学重庆

张志勇

从发展哲学看十二五规划体现的民生幸福
——以重庆发展实践为视角

张志勇

发展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以研究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给予反思其合理性、价值性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发展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出台,是指导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建议》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任务目标明确,充分体现了发展哲学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回归人的生活世界的要旨,是一部渗透和体现哲学内涵的发展规划。近年来,民生导向发展道路成为重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民生幸福不断提升的崛起之路。

一、发展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当代形态

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争论很大,有人将其归结为实践唯物主义,也有人认为是历史唯物主义,还有人认为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政治哲学、价值哲学、历史哲学、人学、发展哲学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不同表达。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并没有给自己的学说冠以名字,只是用“新哲学”区别于以往的哲学。“新哲学”到底“新”在何处,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创新。马克思是从两个向度实现了哲学革命:一是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即从人的能力、自由个性和人的自由度来归纳、统摄人类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观察社会的一个重要观点;二是从人们的财产关系入手,是通过分析生产资料所有制来划分社会不同的经济形态及其关系,着力分析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两个向度是内在统一的,从“现实的人”出发,构成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逻辑起点,也是发展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但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存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它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1]从个体的现实性出发,马克思通过研究生产关系与其它社会关系,发现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与规律,进而得出历史是一种自然的发展过程。历史是有规律的,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从低级到高级,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从这两个维度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关键和核心是人的生存、解放和发展,这构成发展哲学所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现实中的人首要的是生存,生存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生存的延续,生存是为了保全生命有机体,这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发展是为延续生命有机体,显示出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因而,“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发展哲学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与自我提升的观点,确立了发展哲学研究的是整体的、内生的、综合的和谐的全面发展观。

哲学的本性是反思、批判和建构,发展哲学就是在对发展观不断批判和校正中显示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从经济增长论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从发展客体论到发展主体论,从发展西方中心论到发展多元论,从发展的见物不见人到发展的以人为本,从单一发展论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和谐共生发展。《建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民生幸福为归宿,充分体现了发展哲学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关怀。

二、十二五规划体现的发展哲学内涵解读

《建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当前和今后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是面临诸多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发展的质量不高,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维系,必须终结。

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建议》认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贯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建议》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五个坚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是规划主线的具体体现,是发展哲学关于发展的合理性与价值性的现实解读。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旨趣,也是发展哲学的核心,《建议》所突出的一个主题,一条主线,其目的是为了落实民生幸福,充分体现了发展哲学的内涵本质。落实《建议》的这一目标,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调整经济结构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也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核心。第一,《建议》首次把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作为党的长期战略方针提了出来。在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更加突出消费的作用。第二,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议》认为,“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现代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第三,推进技术创新,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建议》认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要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把促进经济增长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第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高度的物质文明,也需要高度的精神文明。为此,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注重文化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是推进社会发展,改善民生。《建议》从发展哲学关于人的发展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出发,坚持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为此,《建议》认为应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同时,应当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推进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重点民生工程,着力构建社会保障的安全网。社会建设要求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履行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大力推进低碳、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是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制度创新。《建议》认为“十二五”时期,是改革的攻坚时期,不加快改革,就可能贻误重要战略机遇期,丧失已有的发展成果。因此,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勇气和精力,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建议》通篇洋溢着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一个主题和一条主线实现了哲学主题向现实生活世界的转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精神,体现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高度关注,将终极关怀与当下关怀,抽象关怀与具体关怀密切地统一起来,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把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性质统一到民生幸福的伟大工程中。

三、从十二五规划看重庆未来发展道路

发展哲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对发展道路与理念进行反思,为推动社会未来发展提供参照系,从而实现发展的科学性、合理性与价值性。重庆未来社会发展,应紧扣《建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民生幸福为归宿继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走民生导向的重庆特色发展道路。

(一)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落实重庆在全国布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建议》明确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对于重庆而言,一定要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在“十二五”期间,尽快建成或者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在全国布局中的目标定位,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加快发展,实现薄熙来书记要求的使“重庆今后50年不落后,100年后更好”的宏伟目标。

第一个定位就是加快建成统筹城乡发展的直辖市。“十二五”期间,是我国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现与和谐社会构建,更是党和政府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郑重承诺。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城乡发展很不平衡,社会转型和发展必然面临诸多困难,把重庆作为“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对重庆的殷切期望,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更是重庆发展的难得机遇。改革试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在求解中国难题中增益重庆价值。重庆的发展首先要抓住这个战略定位,做好这块试验田,“十二五”期间要把重庆建成统筹城乡发展的直辖市作为发展目标中的重点,实现“314”总体部署。

第二个定位是建成西部地区中心城市,这个中心城市要包括“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内陆开放高地、连接中西部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三方面的内涵。这个定位是根据2007年6月国务院首次明确重庆的五大定位“重庆市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这个定位要求重庆在未来几年,要着重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中国整体布局即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率先发展起来,成为西部大开发的试验田,成为辐射和带动整个西部实现快速发展的带头兵。

总之,重庆的“十二五规划”应该明确这两大城市定位,加快实现这种定位,奠定重庆在整个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挥重庆直辖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真正使重庆成为中国核心城市,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二)加快发展两江新区,真正使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

重庆在明确了自身城市定位后,就必须找到一个抓手实现这种定位,那么这个抓手就是两江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如何用好和建设好两江新区,将关系到未来重庆的发展。

两江新区的设立是中国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选择。两江新区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一个内陆中心城市,重庆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受到严重冲击,其外向型经济只占12%。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之下,重庆却以15%的速度飞奔向前。重庆的高速发展证明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即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目的,也成为发展源泉。在这种背景下,两江新区的设立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也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深圳特区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打开了国门,突破了计划经济的局限,浇铸出一个个令世界赞叹的“中国制造”,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级。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战略决策,浦东从黄浦江东岸的一片农田和乡村,巨变为一座具有国际高水准、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4001亿元,增长了65倍多,它不仅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同时成为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增长极,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窗口和30年历史巨变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国务院把两江新区功能和作用规定为五条即: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先行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基地;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根据黄奇帆市长推算,如果2020年两江新区GDP达到6千亿,重庆总GDP2020年达到2万多亿,两江新区将是重庆经济的1/4左右,将实现再造一个现有的重庆经济的目标。因此,加快建成两江新区,对于重庆和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

(三)加快“五个重庆建设”,走民生导向发展道路

《建议》最大的亮点是民生幸福,“五个重庆”是重庆民生幸福导向发展道路的标志,贯穿重庆“十二五规划”发展过程始终,要继续巩固和深化以往成果,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渝东北和渝东南的发展。对于重庆来说,城乡统筹的关键在“两翼”的发展。渝东北和渝东南不仅是大农村的集中地区,也是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区,面积占重庆的三分之二,农业人口占全市农业人口的一半以上,贫困人口达113万人,占全市80%。渝东北和渝东南的发展是整个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应加快实施万元增收计划,要引导农民立足实际,念“山”字经,谋发展路,大力发展壮大农村村级集体经济。

二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民变市民相关的配套设施服务。户籍制度改革是破解二元制结构的关键,也是推动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重庆要实现两年300万、10年1000万的农民进城计划,任务艰巨,困难巨大。户籍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从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解决农民转市民的后顾之忧。重庆的户籍改革关系到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成败,将深深影响重庆未来的发展道路。

三是加快公租房建设,完善公租房模式。住房难是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也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考验着执政党的能力和智慧,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重庆应加快建设3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解决50多万户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的计划,实现对外的承诺,使重庆的公租房模式成为重庆的又一大亮点。公租房与建设“宜居重庆”理念一脉相承,都是让老百姓住得起房、住得舒服,在现有基础上还应不断完善这个模式。

四是要不断提高民生幸福指数。重庆的增长要继续以解决民生为着力点,依靠民生型内需消费增长模式,而不是依靠出口的外向型增长。“五个重庆”建设和10件民生大事说到底都是为了提高民生的幸福指数。重庆应通过几个方面继续固化和制度化来提高民生幸福指数:第一,以“三进三同”、“大下放”、“结穷亲”为载体,锤炼党员干部党性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化解矛盾于萌芽状态之中。第二,开展打黑除恶,清除了一大批盘踞在关系百姓生活各行各业的黑恶势力,大大增加了民众的安全感。进行了“交巡警合一”的重大改革,为百姓提供24小时安全保障。第三,通过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继承革命传统、培育城市精神、凝聚社会发展合力,建构人民的精神家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之,重庆未来发展道路任务艰巨,影响深远,“十二五”期间以《建议》为指导,继承发展既有经验,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突破口,以两江新区建设为抓手,以民生幸福为归宿,坚定不移走民生发展导向的重庆发展道路,从而为破解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瓶颈、继续深化改革,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起到示范和借鉴意义。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71-72页;第79页。

作者: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博士

责任编辑:新华

猜你喜欢
民生哲学重庆
重庆客APP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在这里看重庆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