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聪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上海 200233)
金融危机对亚洲金融合作的推动效应探析
徐 聪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上海 20023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为了保证经济稳定,维护金融安全,使东亚各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获得更大的发言权和发展空间,东亚区域金融合作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金融危机对亚洲金融合作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分析金融危机产生推动效应的原因,总结在金融危机推动下亚洲金融合作的发展特点,并展望亚洲金融改革的前景。
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合作;推动效应
在全球金融海啸席卷而来之际,亚洲国家经济普遍遭受重创,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外部条件恶化,大量企业倒闭。这减弱了东亚经济体经济增长的势头,迫使东亚经济体通过外部渠道接受通货膨胀现实。东亚国家再次感受到为抵御金融风险不能仅仅寄希望于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必须在区域内部加强合作,共同防范金融风险。在世界其他地区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东亚地区只有加强经济合作,才能够应对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带来的挑战。金融活动通常服务于经济和贸易活动,亚洲区域经济和贸易一体化的发展必然会带动金融一体化进程,而金融一体化又会推动亚洲各国之间金融合作的发展。在上述背景下,纵观亚洲金融合作的历史,可以看出,全球性经济危机对亚洲金融合作的进程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具体阐述如下。
(一)亚洲金融合作具有广阔的空间
就世界范围而言,东亚经济增长最快、储蓄率最高,但由于东亚的金融体系相对欧美落后,巨额外汇储备资金投资于美国国债,自己的储蓄资源不能充分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处于一种弱势。东亚的金融体系也依然依赖传统的银行,银行集中了较高的金融风险,金融体系极易受外部的冲击,抗冲击能力小,很难化解高度集中的风险。同时,东亚各经济体的金融工具相对简单,规模有限,金融资产的期限、品种和货币结构等不灵活,这都降低了东亚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另外,东亚地区还非常依赖欧美跨国公司的资本输入,致使金融资源的配置权掌握在欧美金融垄断财团手中。通过亚洲国家间的金融合作,可以提升各国金融体系的活力。
(二)区域一体化合作为亚洲金融合作构建了机制保障
在过去30年,东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不仅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着超高增长,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经济出现了走出长期萧条的势头,东盟国家经济发展也呈现良好增长态势[1]。近年来,在“10+3”框架下,东亚经济以区域一体化为方向的合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10+3”合作机制的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东盟和日本、东盟和韩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进展,成为亚洲国家和地区间加强金融合作的催化剂。东亚地区政策对话与协调的渠道呈现定期化的发展趋势,东亚国家利用“10+3”机制、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行长会议(EMEAP)[2]都为各国加强金融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保障。
(三)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整个地区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3],金融全球化下私人资本的流动和逆转导致了危机的爆发,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是私人资本流动转化为整个地区危机的深层原因。要想有效监控私人资本流动,加强银行监管,发展金融市场,完善金融体系就必须加强亚洲金融合作。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全球金融危机由仅限于一个特定资产类别和地域的危机,演变成为一场席卷全球的系统性金融危机。严重的危机使得东亚与世界各国日益关注金融合作,如何防范与解决经济全球化形势下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如何推进可供区域内央行、主权基金投资的亚洲债券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如何推动区域货币合作,建立和完善亚洲货币单位等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推进金融合作成了当务之急。东亚各国在建立资金援助机制、短期资本流动监控、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加强经济评估与政策对话等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
(四)欧元的成功经验
欧元自1999年年初启动以来,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保持低水平,既避免了通货膨胀压力,也未发生通货紧缩,总体看来基本上是成功的,欧盟正式进入货币一体化这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级阶段。欧元在欧元区及国际金融、资本市场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欧洲统一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迅速形成,表明欧洲货币联盟建设已取得重大进展[4]。欧元的成功对世界区域性金融货币合作具有很大启示意义,它表明,建立在区域经济合作基础上的金融合作是必要而可行的。
(五)美国与国际机构的不可依赖
美国陷入了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金融机构的破产对美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实质性的负面冲击,重创了市场信心,美国自顾不暇,无力推动亚洲金融改革。面对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危机,危机国家需要及时获得大量流动性支持以免受资本急剧外流的冲击。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未能为危机国家提供及时、有效的流动性支持,使各国错失了解决和对抗危机的良机。另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资金附加了一系列的苛刻条件,进一步降低了危机国家取得援助资金的意愿和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加强区域性金融合作是增强本国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
亚洲金融合作以1997年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契机,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金融合作的进展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不仅暴露了东亚一些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中隐含的结构性问题、宏观政策的失误和金融体制的缺陷,而且促使亚洲国家意识到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确保地区和国际金融市场安全有序运行的紧迫。东亚国家意识到仅依靠国际经济组织来抗御金融危机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区域内的所有国家必须团结起来共同防范和抵制危机[5]。1997~2008年,随着东亚国家区域意识的觉醒和合作愿望的增强,东亚区域内金融方面的合作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创建亚洲货币基金的尝试、签订货币互换协定、建设亚洲债券市场等三大方面。
1.创建亚洲货币基金的尝试
1997年9月,日本提议创建亚洲货币基金(Asian Monetary Fund,AMF),创建一个1000亿美元的地区基金,但在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的反对下,此建议被搁置。1998年10月,日本提出“新宫泽构想”,即向遭受危机打击的国家提供总额为300亿美元的援助资金。2001年,亚欧会议抛出了“神户研究计划”,建议在2030年后建立单一亚元、亚洲央行和一个货币同盟,以数十年时间分三阶段完成。2005年10月25日,亚洲开发银行提出,亚行将从明年开始编制和公布显示亚洲货币加权平均值的亚洲货币单位,该货币单位有望成为亚元的原型。
2.签订货币互换协定
1997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5个东盟国家相互约定,在出现收支问题和面临流动性货币临时短缺时,相互提供短期的互换支持,这个约定被称为“东盟货币互换安排(ASEAM Swap Arrangements,ASA)”,也是东亚的货币互换的起点。2000年5月,东亚13国财长在泰国清迈的亚洲开发银行年会上达成《清迈倡议》(Chiang Mai Initiative),同意建立货币互换安排体制,《清迈倡议》成为东亚金融合作发展的里程碑。在清迈倡议的框架下,东亚各国达成了一系列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至2005年年初已累计签订16项双边货币互换协议,金额达到365亿美元。2005年5月4日结束的“10+3”财长会议提出将互换规模扩大一倍、双边化、提高自动提款比率等进一步的强化措施。
3.建设亚洲债券市场
2002年10月,泰国在世界经济论坛东亚经济峰会上提出了成立“亚洲债券基金”(Asian Bond Fund,ABF)的设想。2003年6月成立了由国际清算银行管理规模为10亿美元的亚洲债券基金(Asian Bond Fund,ABF)。2004年年底启动了非单一美元债券ABF2。2005年5月12日,东亚及太平洋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组织(Executives Meeting of East Asia Pacific Central Bank,EMEAP)完成注资20亿美元,正式进入实施阶段。[6]2008年4月,“10+3”财长在亚行年会上通过了发展亚洲债券市场的“新路线图。亚洲债券共同基金的启动,表明亚洲债券市场建设已经从临时性的危机应急安排,发展到更实际的建立长远地区金融合作市场基础上来。
(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亚洲金融合作的发展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风暴,亚洲金融合作也深受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暴露了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架构的缺陷,凸显了建立区域内外汇互助机制的重要性。东亚各国对亚洲金融体系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如何克服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维护金融安全,使东亚各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获得更大的发言权和发展空间,加快亚洲金融体系改革的进程,拓展亚洲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度,开拓亚洲金融合作前景成为摆在亚洲各国面前的一大难题。这一时期,亚洲金融合作主要体现在建立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和更多双边货币结算协议的签订上。
1.建立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
2008年5月4日,“10+3”财长提出注资800亿美元共同建立共同外汇储备基金,由此亚洲金融合作从清迈倡议下的货币双边互换体制向多边合作转变,原先松散的双边援助体系提升为较为紧密的多边资金救助机制,这标志着亚洲金融合作进入新阶段。2009年2月,东盟加中、日、韩(“10+3”)将筹建中的区域外汇储备库资金规模由原来的800亿美元扩大至1200亿美元。[7]2009年5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的“10+3”财长会议就区域外汇储备库的规模及份额分配、出资结构、贷款额度、经济监测机制、咨询机制等主要问题达成共识。财长会议发表联合公报宣布,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出资份额为:中、日、韩三国出资比例共为80%,其中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与日本的出资份额相同,出资比例各为32%(384亿美元),韩国的出资比例为16%(192亿美元),东盟10国为20%(340亿美元);“10+3”财长同意成立一个专家咨询委员会,与亚洲开发银行和东盟秘书处紧密合作,加强现有的监督机制,为区域外汇储备库的监督机制搭好框架;将加强区域经济监测,建立独立的区域经济监测机构,以提高本地区危机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强防范危机能力。公报指出,筹建区域外汇储备库的两个核心目标为解决区域内的短期资金流动困难和补充现有国际金融机构。该项共识的达成,意味着建立东亚地区共同外汇储备基金的设想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已经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2.签订双边货币结算协议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先后与蒙古、越南、缅甸等周边8国签订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协议,并与韩国签订了1800亿元,与香港签订了2000亿元,与马来西亚签订了800亿元,与印度尼西亚签订了10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协定的诞生唤起了人们对于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热情,随着双边谈判的基本完成,货币互换机制下一步的任务是继续推进和完善货币互换机制的建设与管理,即如何在“10+3”框架下,把双边机制纳入同一个网络,使其变成一个地区性的货币互换机制。东亚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旨在增强金融危机时各国货币流动性,此外它也推进了东亚国家共同的政治经济战略利益和“互信、互助与互进”的精神。
(一)合作规模逐渐扩大
在金融危机推动下,亚洲金融合作的规模在逐步扩大。起始阶段,日本提出的“新宫泽构想”规模为300亿美元。至2009年5月,“10+3”财长会议筹建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规模已为1200亿美元。建立东亚外汇储备库是亚洲区域内的首次货币合作机制,是朝东亚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迈出的第一步。东亚外汇储备库由各国对各自名下的外汇储备资金实行自行管理,尚不具备区域货币基金的组织形态,但有舆论分析认为,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区域经济金融的一体化,直至最终统一货币建立亚元,以摆脱区域内部货币汇率波动所带来的弊端。从出资份额及比例来看,中、日、韩三国在区域金融稳定中发挥着支柱作用,特别是中国和日本在外汇储备库出资额中平分秋色,说明中国已经成为稳定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有能力在区域金融稳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合作深度逐步加强
亚洲金融合作从最初有关创建亚洲货币基金的讨论,到货币互换协定的签订,至亚洲债券市场的建设,以及金融监督机制的设计,亚洲金融合作日益立体化,从建立象征性和临时性的危机防范应急安排,发展到更根本性的、旨在建立长远地区金融合作市场基础上来亚洲政策对话和监督机制。目前,亚洲政策对话和监督机制主要包括:东盟监督机制、“10+3”框架内的金融监督机制、“马尼拉框架小组”、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组织(EMEAP)、APEC金融与发展项目等。筹备中的东亚外汇储备库将原先松散的双边援助网络提升为较为紧密的多边资金救助机制,形成成员国在金融方面的优势互补,是强化金融危机预警和国际救援机制方面的重要合作。作为亚洲地区的区域协调自救机制,东亚外汇储备库将在成员国遇到流动性困难时,为他们提供区域内部的资金融通,提高成员国抗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减少成员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依赖。
与欧洲金融合作机制相比,亚洲金融合作的发展明显滞后,而且存在许多问题。
(一)亚洲金融合作存在机制上的缺陷
亚洲金融合作机制上的缺陷具体表现为组织结构混乱和决策机制不够合理。首先,尚未建立合理的信息披露机制,有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金融数据不能及时有效地披露,致使东盟各国合作进展缓慢。其次,亚洲金融合作机制过于分散,多头并立,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至今为止,与亚洲地区相关的金融合作机制有近10个组织,这些组织间缺少必要的常态化的联系,以致不同的组织常常推出不同的金融合作措施,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9]。第三,金融合作机制的决策机制也不够合理,形成小国引领大国的形势。在“10+3”这个亚洲合作的主导性合作机制中,东盟10国居于该机制的核心位置,而中日韩成为该机制的外围国家,这种合作方式限制了大国的作用。第四,各国之间的合作多为双边,多边的合作形式有待发展。
(二)亚洲金融合作存在内容上的缺陷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亚洲现有金融合作机制的可用份额、合作的灵活性都有局限。目前金融合作主要局限于预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合作的重点为救助性资金合作,在已创立和即将要创立的主要机制中,亚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和外汇储备库都属于危机应对的救助性资金合作。面对金融危机,东亚国家感受到外部压力,会推动金融合作,但是一旦经济恢复,危机的警报解除,区域金融合作就会缺乏应有的动力,将合作由救助性资金合作拓展到更广阔的范围上去,东亚国家本身特有的问题就会严重阻碍金融合作的进展。另外,亚洲金融合作缺乏汇率合作的内容。亚洲国家有较高的贸易依存度,而且出口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从这些特点来看,保持区域内货币与主要国际货币汇率的稳定有助于亚洲经济的发展,但普遍情况是亚洲轻视汇率合作。
(三)各国金融进步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
亚洲各国在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别。而要想实现有效的货币合作,其基础是相近的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以及要素的自由流动,否则区域内部货币联合浮动时可能与贸易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政策方面形成矛盾,影响合作效率。目前亚洲各国的现状是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良莠不齐,各国与地区之间市场一体化程度较低,生产要素未能实现完全流动[10],而且各国经济开放度也参差不齐。另外,要想实现合作有效性,各国需部分地让渡货币政策和其他国内经济政策的自主权,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各国之间缺乏信任,存在文化价值观的融合障碍,很难达成共识,这就阻碍了金融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四)美国在亚洲金融合作中的影响力
美国的自由贸易体系使亚洲诸国受益,美国是东亚各国的主要出口市场,东亚各国同美国的贸易比重占绝对优势,从而都对美国有很高的依赖性。国际进出口贸易大多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区内成员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绝对比例,这些都增强了美国对东亚金融合作的影响力,美国亦不愿看到一个团结、繁荣的东亚经济一体化组织形成,加大了东亚金融合作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亚洲金融合作中也存在积极的因素。如金融合作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大背景下,各经济体之间相互依存度逐渐加深,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充分意识到了金融合作的必要性,也收获到了合作带来的成果。从中短期来说,亚洲金融危机是推动亚洲金融合作的主要动力,从长期来说经济和贸易一体化将成为影响亚洲金融合作前景的主导性因素。在过去的几十年,东亚金融合作机制陆续建立和发展,关于合作的各种倡议和安排层出不穷,以合作促发展、互利共赢的思路已经被广泛认可。这给今后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合作的前景比较光明[11]。
如何在当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把合作推向更高的层次、更深入的程度,这是摆在各国面前的一大难题。从全球经济治理的角度来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质疑,但是改革现有机制却面临诸多挑战,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因此,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治理机制是对现有国际机制不足的一种有效补充,能够在国家与全球化之间架起桥梁[12],为区域内国家提供更为便捷、合理和有效的金融救助。从东亚经济合作的目标来看,区域经济合作的最高目标是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这已获得东亚国家和政府的广泛共识。然而,对于东亚货币合作,是否能够经过危机救援机制、汇率协调、区域汇率机制,最终朝着建立单一货币区的目标迈进,尚未形成广泛共识。东亚展望小组提出了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的终极目标,以减少区域系统性风险,但是在金融货币方面,对于是否最终实现单一货币却采取了模棱两可的态度,只是探讨了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建立共同货币区的可能性。从东亚金融合作的内容来看,东亚金融合作目前形式多样,存在跨区域合作、次区域合作以及非机制化合作等合作现实,如何整合这些合作方式,使之朝着同一方向发展,加速合作进程是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例如,如何完善货币互换机制,加快其多边化进程;如何推进亚洲债券市场建设;如何在汇率方面展开合作等,这都是需要各国合作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过后,东亚金融合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建立了亚洲区域挽回储备库,但相对于东亚国家和地区所持有的外汇储备规模、新的危机形势来说,其规模仍然过小,东亚国家和地区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共同储备库的规模,使其能真正发挥增强合作,抵御危机的功能。但是亚洲区域合作的机制性的问题仍然存在,并在短期内很难克服,离实现单一货币区的最终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在金融危机产生的短期推动成果上,取得更大的进展,这考验着各国精英们的智慧。
[1]江瑞平.构建中的东亚共同体:经济基础与政治障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9):60-65.
[2]2003金融年鉴http://www.pbc.gov.cn/detail_frame.asp?col=1837&id=85&isFromDetail=1.
[3]成思危.东亚金融危机的分析与启示[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
[4]雷志卫.欧洲货币联盟的理论基础与运作机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5]余永定,何帆,李婧.亚洲金融合作——背景、最新进展与发展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2,(2).
[6]巴曙松,矫静.亚洲债券基金的兴起及其发展:金融市场框架与研究综述[J].金融与经济,2006,(1).
[7]王敬中,许林贵,周而捷.“亚元区”离我们更近一步[NB/OL].深圳商报,http://szsb.sznews.com/html/2009-05/05/content_610115.html.
[8]李雁争.中国出资384亿美元参与区域外汇储备库建设[N].上海证券报,2009-05-04.
[9]黄仁伟.新安全观与东亚地区合作机制[J].世界经济研究,2002(增刊).
[10]马树生,刘后俊.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国际贸易问题,2004,(11):47-49.
[11]徐勇.新区域主义与东亚经济一体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2]王学玉.新地区主义——在国家与全球化之间架起桥梁[J].世界政治与经济,2004,(1):36-40.
Analysis on Financial Crisis Push Asian Financial Cooperation
XU C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s an irreversible trend.Asian states are working on the Asian financial cooperation to insure that the Asian States can have more right to speak and more spaces to develop.With this background the financial crisis played a great motivation role for the Asian financial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reason of the motivation effects,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tivated development and forecasts the future of the Asian financial cooperation
financial crisis;Asian financial cooperation;motivation effects
F831.59
A
1673-8616(2010)01-0072-05
2010-01-08
[责任编校:龚维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