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静
(郑州轻工业学院外语系,河南 郑州 450002)
外语学习情感心理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框架构建*
刘 静
(郑州轻工业学院外语系,河南 郑州 450002)
目前,外语学习情感心理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存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不够、实证性研究所占比例较低以及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等方面的问题。以后的研究应该构建本土化的情感心理研究范式,建立一个在以情优教理念和乐学的情感教学原则指导下的能够调节学生外语学习心向的情感性操作体系,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学习和情感发展,以达到整体的“人”的成长。
外语学习;情感心理;以情优教
当今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国际交往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外语人才需求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对外语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大大提高,迫切需要具有认知和情感和谐统一、好学乐学人格特征的外语应用型人才。而要培养这样的外语人才,当务之急是开展外语学习情感心理研究,即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情感心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情感性教学策略体系,以情促学,全面优化教学效果,大幅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培养情感素质和认知素质同步发展的外语人才,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在国外,20世纪 20年代以来情感心理学的发展为外语学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情感机制方面,M.阿诺德和 R.S.拉扎鲁斯的情绪认知理论认为情绪来源于对情境的评估,汤姆金斯和 C.伊扎德的情绪动机说强调情绪的动机性和适应性功能,这两个理论成为外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研究的理论基石。20世纪 80年代之后,许多研究都对学习中存在的情感变量 (affective variables)与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 (Young 1992,Gardner 1985;Steinberg&Hor witz 1986)。在消极情感与外语学习的关系这一研究领域,克拉申等学者的“情感过滤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消极情感是一种滤器,阻碍学习者对输入信息的运用,从而影响语言学习的效果[1]。情感过滤是外语习得的限制因素。其中焦虑被认为是最关键的心理变量之一,而语言焦虑是语言学习所特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Spielberger,Sieber,O’Neil&Tobia,Omaggio Hardley,Maclntyre和 Arnold等都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Oxford特别强调焦虑与学习者个性特征、文化差异、学习活动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关系。Horwitz等(1991)则给出了外语学习中焦虑的三个相关量:交际焦虑、消极的社会评价和考试焦虑,作为制定“外语课堂焦虑感量表”的重要指标和实验工具[1]。这些研究强调情感因素的复杂性、多元性和动态性,引起了争论,但也带动了一批相似的研究,预示着新的研究趋势。
国内关于学习者的情感心理研究是从 80年代开始的,较多地引进了西方学者的理论,也出现了一些理论构想,从90年代以来研究思路多为考察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情感策略以及学习者情感心理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如刘梅华、沈明波等关于外语课堂中的焦虑研究分析了国内英语学习者焦虑的原因、特点和后果等。戴淮军研究了学习主体情感如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主观态度和性格倾向对外语教学效果的影响。2000年以来开始深入探讨英语学习者情感心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理论模式。卢家楣开拓的情感教学心理学和乔建中等人提出的知情交融德育模式,为外语学习者的情感心理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总之研究的趋势是从一般性讨论到实证研究,理论框架从不甚明确到相当明确,量化技术从简单到复杂,因素间的关系也从单一到多元,从孤立到系统化和模式化。整体看来,我国有关外语学习者的情感心理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关于外语学习者的情感心理研究,国内学者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并且不断地将这些成果运用到外语教学实践中,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目前的研究在深度、广度和方法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从研究广度上来看,外语学习的情感心理研究主要包括情感因素的分析、情感发生机制和情感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等方面。目前国内的研究集中在情感因素的分析和情感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方面,而对外语学习中情感发生的机制的研究较少。这主要因为情感发生属于发生在大脑中的各种过程,难以进行精确研究和描述。以后应注意采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另外,从研究的深度来看,大多数研究仍为经典研究的演绎,“时代性”和“本土化”都不充分,缺乏与本地区区域实际情况密切结合的即时即地的研究,对适合当代社会特点的大学生的外语学习情感心理还缺乏调查,对于具有地域特点的外语学习情感心理模式还有待更为深入的探索。就理论范式而言,虽然国内也有学者提出了一些理论范式,但大部分重复国外的理论模型,原创性不够。
(二)实证性研究所占比例较低
情感心理因素是一种稳定性不强的因素,各情感变量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要实证研究外语学习效果和情感变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这类实证性研究所占比例较小,内容集中于消极情感对外语学习效果的影响。笔者对近 10年来发表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论文的统计发现,涉及实证性研究的不足 10篇。这无疑严重制约了中国特色外语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后的研究要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开展实证性研究。在实证研究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者的行为来推断其情感心理因素,探讨其规律,或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来研究。例如,申丽娟就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情感特点,对英语课堂学习中焦虑、抑制、动机、态度、自信心和自尊心等情感因素与学习者外语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教学过程中知情分离是引起学习者焦虑等消极情感的主要原因[2]。陈伟以武汉某理工大学 96名学生为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形式,在实证基础上,分析了理工科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心理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3]。这些都是实证研究方面很好的范例。
(三)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由于研究条件所限,目前外语学习的情感心理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受到制约,基本还是以问卷调查、访谈和实验为主。而这种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情感心理研究向纵深处发展。所以应该在研究方法方面有所创新。除了以上所说的方法,还可以使用计算机模拟等更先进的方法,以更精确地了解情感心理的发生过程。在这方面,解迎刚等基于模糊数学,提出用模糊数学的评价集方法对学习者进行综合评价,为拟人化和情感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同时设计了一个具有情绪反应的智能 Agent助理,即根据模糊情感识别,将模糊情感识别的结果应用于 E-leaming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生成它的情绪和反应,对学习者的教学辅助策略做出实时调整,从而实现了教学系统的人性化和智能化[4]。这就给我们使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以后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上述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如下外语学习情感心理研究的范式。
此研究范式主要通过对大学生的外语学习情感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探索,在外语教学中建立起促进学生情感和认知和谐发展的教学模式。首先通过大样本的调查分析,了解大学生外语学习情感心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归纳出其外语学习情感心理模式,深入分析其情感发生形成的心理机制,以此作为建立大学外语教学理念、原则和策略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将情感心理学研究成果运用于外语教学,确立以情优教的教学理念和乐学的情感性教学原则,构建能够调节学生外语学习心向的情感性操作策略体系,为认知活动也为情感的陶冶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让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获得各种积极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学习和情感发展,促进学生外语学习情感心理从被动消极到主动积极的转化,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深刻持久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兴趣,使其形成认知和情感和谐统一、好学乐学的人格特征,达到整体的“人”的成长。
此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大学生外语学习情感心理进行调查
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着重调查大学生外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情感因素,包括消极厌学等不良情绪,并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出外语学习情感的类型和模式。
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要注意调查类型的全面性和调查范围的针对性。目前外语学习情感心理的调查常常只限于对情感障碍包括焦虑、过度的自我保护和兴趣低下等对外语习得的影响的调查,这固然是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但调查范围应该拓展,应该特别注意负面情感的调查,特别是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对学生外语学习效果的影响,对外语语言表达流畅性和变通性的消极影响。长期以来,传统外语教学中片面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情感因素的作用,这种对认知的过度强调导致了学习者消极情感的出现,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健全的培养,所以消极情感是调查的重点。但调查不只是包括负面情感的调查,也应该包括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等积极情感的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大学生情感心理的状况,为数据分析提供全面完整的资料。另一方面,目前的调查在泛泛的大样本方面进行得较多,针对某一小范围的调查则较少。针对大学生外语学习情感心理的调查应该针对不同地域的学习群体、不同的学校层次和学校类型来展开,以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本土化。
(二)对大学生外语学习情感心理的现状进行分析
分析包括四个方面:影响情感心理的诸因素,包括内驱力系统、主体自身的特质和客体的特质这三个维度;外语学习情感发生形成的心理机制;情感心理的变化规律,特别是认知和情感的互动关系;外语学习中抑制、焦虑等不良情感心理的发生原因和控制以及积极情感形成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情感因素是一组复杂的心理因素的组合体。关于影响外语学习的情感因素的分类,现在的研究分类标准和内容各不相同。例如孙炬将其分为态度、动机、个性等[1]。陈红将其分为学习动机、自尊、移情和焦虑等[5]。笔者认为按照内驱力系统、主体自身的特质和客体的特质这三个维度来进行分类将更全面更科学。其中内驱力系统包括动机,主体自身的特质包括态度和性格特征,如态度、自尊、自信等特别是内向和外向型学生的语言学能比较等,客体的特质则包括所学语言材料的特点难度等。
关于外语学习中情感发生形成的心理机制,目前的研究还很少,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研究方法的选择和研究模型的建立上。
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方面的研究中,要特别注意情知互动的研究,强调认知范畴的可接受性问题和情感范畴的乐接受性问题的和谐统一。因为虽然情感因素非常重要,但是外语学习主要是通过认知实现的,情感因素则是通过影响认知因素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那么,情感因素是通过认知因素而间接地作用于外语学习绩效的。正情绪通过协调、组织认知活动而提高外语学习成绩,负情绪通过破坏、瓦解和阻断认知活动而降低外语学习成绩。霍夫曼 (Hoffman,1986)还提出了情绪对认知的作用表现为:发动、结束、干扰信息加工;进行选择性加工;组织回忆;促进充予情绪的分类和图式的形成影响决策和问题解决[6]。在这方面的研究中要着力选好切入点。例如 Arnold设想将研究学习风格作为培养积极情感环境的出发点,特别是认知风格的探讨[1]。但在将来的研究中这些切入点都有待于进一步开拓。
关于外语学习中抑制、焦虑等不良情感心理的发生原因和控制以及积极情感形成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但大多数是泛泛而谈。在将来的研究中应借鉴情感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来进行研究,这有利于加深研究的深度。
(三)对大学生外语学习情感心理状况提出改善策略,建立在以情优教理念和乐学的情感教学原则指导下的情感性操作体系
首先要确立以情优教的教学理念和贯彻这一理念于外语教学的乐学原则。
以情优教的教学理念是建立在对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的研究基础上的。学习者的情感特征影响着他们为完成学习任务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也影响着他们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和挫折的程度,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学习者的情感特征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所以学习者的外语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取决于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激发。这就要求确立以情优教的教学理念。以情优教的教学理念指的是在充分考虑教学中的认识因素的同时,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并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和改进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情感心理结构的整合,提高教学质量。
乐学的情感教学原则指的是教师要在教学中寓教于乐和以情施教,通过操纵各种教学变量,引导调节学生的外语学习情感心理,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所以要建立在以情优教理念和乐学的情感教学原则指导下的情感性教学模式,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供操作模式。要建立情感渗透与情绪调节的外语教学模式,包括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产生学习外语的动力和良好心境的诱发环节,通过探究解疑使学生产生兴趣的陶冶环节以及通过适度的检测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满足感的激励环节,并在全过程中伴以对学生情感的调节。
在这方面,卢家楣提出了一套基于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以最大限度发挥情感因素积极作用为教学目标的,包括诱发、陶冶和激励结构的,有较为稳定的结构——程序的情感教学模式[7]。郭德俊等人也提出了一套情绪调节教学模式,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学生的生理唤醒、认知评价、人格特征这三个主要方面的特点,灵活采取策略来诱发调节学生的情绪,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愉快的情景使学生在良好的心境中学习;教师通过探究解疑可使学生产生适度的焦虑和兴趣,进行积极的、艰苦的认知活动,获得新知识并诱导创新;教师通过适度的检测评价可使学生产生成功感、满足感和自豪感并体会学习的艰苦和乐趣。这些情感教学模式都给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有待于以后的研究者借鉴和填充[8]。
情感性教学策略是在教学模式框架下的具体的教学方法。这方面的研究属于微观的研究。现在的研究者已经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教学策略。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我们要特别强调心理匹配策略和发掘情感策略等。心理匹配策略(strategy ofmentalmatching)是从情感纬度上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一种策略,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材,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主观需要,从而达到教学材料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统一,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发掘情感策略 (strategy of excavating affection)是指教师对蕴涵隐性情感因素的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提炼,使内隐的情感因素得以充分发掘,让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获得相应的积极情感体验[9]。这两种策略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外语学习的效果。
总之,外语学习情感心理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存在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实证性研究所占比例较低、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等问题。所以情感心理研究应该在对情感心理研究的性质、类型、内容进行剖析和厘定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将情感心理学与大学外语教学联系起来,从这一学科交叉的视角来研究大学外语学习情感心理,提炼大学生的外语学习情感心理模式,构建具体的教学操作框架,并特别重视由机理出发的操作指导,力图在理论和实践间架起桥梁,并赋予理论研究明显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用来指导实践、改善大学生外语学习情感心理状况、培养认知和情感和谐统一的外语人才,从而大幅度提高本科人才的外语素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1]孙炬.外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理论与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2]申丽娟.情感因素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6).
[3]陈伟.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学习心理障碍调查[J].中国成人教育,2007,(7).
[4]解迎刚,等.模糊情感分析及其在 E-leaming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科学,2007,(10).
[5]陈红.情感因素与外语教学[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6,(1).
[6]洪明.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渗透与情绪调节模式的理据探析[J].文史博览,2006,(5).
[7]卢家楣.论情感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06,(12).
[8]郭德俊,等.情感调节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5).
[9]范琳,刘振前.从情感纬度上优化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实验研究[J].外语教学,2005,(6).
(责任编校:简子)
H319.1
A
1008-4681(2010)01-0149-03
2009-11-11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09BJY007。
刘静 (1970-),女,山东莒南人,郑州轻工业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英汉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