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望山石刻艺术看我国上古时期的吹奏乐器

2010-08-15 00:49:10李传江赵传荣
关键词:羌笛摩崖石刻

李传江 赵传荣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初等教育系,江苏连云港222006)

从孔望山石刻艺术看我国上古时期的吹奏乐器

李传江 赵传荣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初等教育系,江苏连云港222006)

产生于东汉晚期的孔望山摩崖石刻中的吹奏乐图像是研究我国上古时期吹奏乐器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从我国上古时期吹奏乐器的产生发展过程看,孔望山石刻中的吹奏乐器在我国吹奏乐器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孔望山摩崖石刻;吹奏乐器;箫或羌笛;竽或笙

孔望山摩崖石刻于1980年发现,属于东汉晚期的遗存,早于敦煌石窟约200多年,是真正的“九州第一窟”。它依山的自然形式雕凿而成,东西长15. 6米,高9.7米,110余尊人像大小不一,最大的高1.14米,最小的仅0.1米。或聚集相拥,或孑然独立。其中,有两组吹奏乐的表演像:75号像,席地而坐,双手交叉于胸前,怀抱一只有11根竹管的竽或笙,与和林格尔壁画中的抱竽人像姿势相同,而所抱之竽与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中出土的竽相类;77号像,戴着尖顶的帽子,席地跪坐,聚精会神地吹奏着一只单管乐器——箫或者羌笛。我国目前能够见到的吹奏乐器图像要数敦煌壁画中的品种最多,造型也最独特,多达17种,2000余件,但它们都是反映隋唐五代甚至宋元时期吹奏乐器的使用情况。而孔望山摩崖造像中的这两幅图像却产生于东汉晚期,它与石刻上的其它佛教图像、道教图像、民间百戏图像同步诞生,同步发展,因此,研究我国上古时期吹奏乐器的使用,我们不得不提到孔望山摩崖石刻75、77号像,它是研究我国乐器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一、我国上古时期吹奏乐器的产生

我国上古时期吹奏乐器的产生早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全国各地亦出土了不少吹奏乐器,如河南舞阳县贯湖新石器时代墓葬中,笛子上有七个同规格的音孔,在末孔上端另有一个小孔,至今仍然可以吹奏出旋律,这是我国最古老的骨笛,距今约有8000年左右[1](P13)。浙江河姆渡发掘出土的吹奏乐器距今约有7000年的历史,其中有横开一个孔、两个孔和三个孔的,属于新石器时代,类似今日口笛的乐器,称骨哨。另外还有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出土的陶埙,湖北出土的笙、排箫,湖南出土的横笛等。同时,我国石窟壁画、墓葬壁画、砖画、石雕等也有吹奏乐器的图像。

在吹奏乐器的产生史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远古时期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在狩猎时,为了互相联络或吸引兽群以至为了企求或庆祝打猎胜利而跳起那模仿动物姿势的古舞时,都离不开吹奏乐器。《史记·夏本纪》记载:“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孔安国注曰:“《箫韶》,舞乐名。备乐九奏而致凤皇也。”),百兽率舞,百官信谐。帝用此作歌曰:‘陟天之命,维时维几。’”

先民的生活处在自然中的狂风暴雨、毒蛇猛兽的侵袭之下,衣食难接,对某些自然现象很难解释,于是用“灵性”这种抽象的概念去表达,产生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崇拜。而原始宗教的产生更是与舞、乐联系在一起的。孙逊在《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的开篇即写道:“巫术是人类社会早期存在的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大量来自典籍、考古和民俗学方面的资料表明:现代艺术诸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刻以及建筑艺术等都可以上溯到古代的巫术活动。”[2](P1)集体舞蹈的统一,需要有协调的音乐伴奏,而长时间仅仅通过口来伴奏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刺激了吹奏乐器的产生。当原始人开始注意到一些能够发声的孔穴之时,相应的吹奏乐器也就产生了。我们可以从历史典籍的零星记载或边远地区仍未完全文明化部落的祭祀中去考察原始时代的音乐。“在现代世界的原始部落中(如澳洲土人)也有原始戏剧的活动;而且在某些表演技巧方面往往有令人惊讶的好的表现。”[3](P181)我国现存的如云南压土舞、孤儿舞,浙江的扫蚕花地舞,河南的打铁舞等,都是在吹奏乐器的伴奏下完成的。

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出现了一种有五个音孔的乐器——埙,当时的乐师可以用它吹奏出11种音,再也不像新石器时代的哨子那样单调了。用现代音乐术语来讲,商朝的埙已经是一种旋律乐器了。而甲骨文中关于箫形的出现,说明商朝时期的吹奏乐已经开始使用编管吹奏的乐器,这种编管吹奏的乐器可能就是今天排箫的前身。

二、史籍中记载的吹奏乐器

“我国民族吹奏乐器,从制作材料来看主要有竹、木、陶土烧制等多种,此外也有些乐器是采用多种不同材质的材料制成的。就发音原理来看,我国民族吹奏乐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直接向吹孔吹入气息,激发管腔中的空气柱振动而发音的,如箫、笛和埙等;其次是带哨子的,气息经哨子吹入管腔,激发管腔中的空气柱振动而发音,如唢呐、管子等;再有一种是气息经过簧片,以簧片和管腔中的空气柱相配合发音的,这就是笙类乐器。”[4]孔望山摩崖石刻中的两类乐器属第一、第三种类型。

(一)77号像吹奏的乐器与箫或笛

在孔望山摩崖石刻群像中,77号像是席地跪坐式,聚精会神地吹奏着一只单管乐器。这种单管乐器可能是早期的箫或者羌笛,它们都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史书中的记载也较早。

1、排箫:原称箫,早在虞舜时就已产生,《尚书》、《周礼》、《诗经》等文献中均有记载。考古所见我国最早的排箫是在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里出土的,它用长短依次递减排列的13根细竹管组成。箫,《世本》云:“舜所造。”杜佑《通典》:“蔡邕曰,箫,编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尔雅》曰:“编二十三管,尺四寸者曰言;十六管,长尺二寸者筊。”应劭《风俗通义》云:“尚书:‘舜作,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其形参差,像凤之翼,十管,长一尺。”注曰:“器案:尔雅释乐疏、初学记十六、类聚四四、书钞一一一、白帖十八、御览五八一、楚辞九歌补注及集注、续一切经音义三、古今事物考五引此,俱作‘舜作箫’,下文或承‘其形参差’,或接‘以象凤翼’,路史後纪十一注、文献通考引世本:‘舜造箫,其形参差,象凤翼,管长二尺。’”

排箫每管一音,都需要用口唇直接吹奏。排箫吹奏起来声音婉转,悦耳动听,能够引起人们的万千思绪,达到或娱、或悲、或思等效果。《尚书》和《诗经》都十分称颂这种外形美观、声音悦耳的排箫。《周颂·有瞽》:“箫管备举,喤喤厥声。”屈原在《九歌·湘君》中唱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王逸注曰:“言若洞箫也。”《文选·洞箫赋》云:“吹参差而入道德兮,故永御而可贵。”李峤在《箫》诗中也曾记载“参差横凤翼,搜索动人心”。这里的“参差”都是指的这种排箫。伍子胥曾经为了大业,在吴国市井中吹箫要饭。《史记·伍子胥列传》云:“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引范雎的话曰:“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餬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箎(徐广曰:“箎一作‘箫’),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伯。”

排箫还与我国早期道教求仙思想有关。志怪小说中记载着“弄玉吹箫”的故事。《列仙传》曰:

“箫史,秦缪公时。善吹箫,公女弄玉好之,以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十年,吹凤皇声,凤来止其屋。为作凤台。夫妇止在上。一旦皆随凤皇飞去。”又曰“陶安公,六安冶师。数行火,火一旦散上,紫色冲天。须臾赤雀止冶上,曰:‘安公,安公,冶与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龙。’至时,安公骑之而去”也。

《太平广记·卷四》引《仙传拾遗》“箫史”篇曰:

箫史不知得道年代,貌如二十许人。善吹箫作鸾凤之响,而琼姿炜烁,风神超迈,真天人也。混迹于世,时莫能知之。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箫,公以弄玉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居十数年,吹箫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饮不食,不下数年。一旦,弄玉乘凤,箫史乘龙,升天而去。秦为作凤女祠,时闻箫声。今洪州西山绝顶,有箫史石仙坛石室,及岩屋真像存焉。莫知年代。

《荀子·解蔽》篇云:“凤皇秋秋,其声若箫。”说明箫不仅在外观上像凤翼,吹奏的声音亦像凤声。上述两则关于“箫史”故事的记载,明显有着先后顺序,但主要内容并没有改变,都反映了吹箫——引凤——得道飞升这样一个主题,明显带有道家神话色彩。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潘的畜牧神向山林水泽之神绪任克丝求爱,她逃到水里,变成了芦笛,潘捞起芦笛,做成排箫。从此,欧洲、南美、罗马尼亚、匈牙利等民间有了排箫。有人据此认为,中国的排箫是从西方传入的,但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排箫在中国的产生发展过程,就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2、笛:流传最久也是最为普及的吹奏乐器之一,《周礼》中就曾经记载过。早期的笛并非单是横吹的,然而,我们能看到的最早实物还是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两只横吹单管吹奏笛乐器,它与《风俗通义》中所描述的完全一致:“笛,……长一尺四寸,七孔。”汉朝音乐大师李延年创作了以横吹笛为主的乐曲“新声二十八解”,被广为演奏,并逐渐成为乘舆出行和行军乐中的主要乐曲。横吹笛因演奏简单、携带方便而逐渐成为普及物,它依据大小长短分为大横吹和小横吹。

孔望山摩崖石刻上的77号像中的乐器也可能是我国古诗中常见的羌笛。羌笛是秦汉时期由少数民族传入的,本为四孔竖吹,经汉朝人京房改造成为五孔。沈约《宋书·志第九·乐一》:“笛,案马融《长笛赋》,此器起近世,出于羌中,京房备其五音。又称丘仲工其事,不言仲所造。《风俗通》则曰:‘丘仲造笛,武帝时人。’其后更有羌笛尔。三说不同,未详孰实。”应劭《风俗通义·声音》:“乐记:‘武帝时,丘仲之所作也。笛者,涤也,所以荡涤邪秽,纳之於雅正也。’长二尺四寸,七孔。其后又有羌笛,马融笛赋曰:‘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音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材以当檛便易持,京君明贤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无论怎样,这种看起来很简单的羌笛,可以使离人下泪,甚至是军心动摇。

与箫、笛同类的吹奏乐器还有埙,笔者在此一并提及。埙是精选较为粘性的泥土制成毛坯再烧制而成。埙的产生与形成,与我国早期彩陶工艺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是在其启迪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埙除了用陶土外,也有用石、骨或象牙制成,大多为球形、卵形、桃形、鱼形等。史书中记载埙的有关情况甚多:《世本》:“埙,暴辛公所造。”《拾遗记》:“庖牧灼土为埙。”《尔雅·释乐》:“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称锤,六孔,小者如鸡子。”《诗经·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我国也出土了不少埙的实物,与史书记载相吻合。浙江河姆渡出土的一孔埙,距今约七千多年的历史,是目前所知年代最久远的埙。埙在我国的山西、甘肃、河南等地也都有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埙已有二个音孔,到了商代,发展到有五个音孔。从最早吹单音到小三度,发展到可以吹奏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古时候埙常用与一种类似笛子的篪合奏,其声和谐悦耳。《毛诗诂训传》说:“如埙如篪,言相和也。”《诗经·小雅》说:“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荀子·乐论》说:“埙篪翁博。”后来人们就用作兄弟间和睦相处、亲密无间的溢美之词。

(二)73号像吹奏的乐器与竽或笙

孔望山摩崖石刻中的这组吹奏乐图像的争论较多,而最为特殊的要数温玉成先生的“乞食图”说[5],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比较合理。竽和笙是吹奏乐器中管数较多的,都是由斗子、簧管、吹管三部分构成,可以说是姐妹乐器。竽虽似笙但比笙稍大,竽管苗也要比笙苗长而细。

1、竽:可以有23~36根簧管,上古时期的合奏多用竽来定音。《韩非子·解老第二十》记载:“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应劭《风俗通义·声音》记载:“郑司农云:‘竽,三十六簧,‘广雅释乐:竽象笙,三十六管。’御览五八一引通礼义纂:‘汉武帝时丘仲作竽笙,三十六管。’御览五八一引易通卦验:‘冬至吹黄钟之律,间音以竽。竽长四尺二寸。’郑玄注云:‘竽,管类,用竹为之,形参差,象鸟翼,鸟火禽,火数七,冬至之时吹之,冬,水用事,水数六,六七四十二,竽之长,盖取于此也。’”

2、笙。“在我国传统吹奏乐器中,笙是惟一能够演奏和声的乐器。笙的音乐优美,和声丰富,在许多戏曲、曲艺、民间器乐合奏以及歌舞音乐中都用到它。”[6]它是中国自古以来在雅乐中使用的多管簧片乐器。《宋书·志第九·乐一》:“笙,随所造,不知何代人。列管匏内,施簧管端。宫管在中央,三十六簧曰竽;宫管在左傍,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其它皆相似也。竽今亡。大笙谓之簧,小者谓之和。其笙中之簧,女娲所造也。《诗》传云:‘吹笙则簧鼓矣。’盖笙中之簧也。《尔雅》曰:‘笙十九簧者曰巢。’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奚景于舜祠得笙,白玉管。后世易之以竹乎。”《礼记·明堂位》:“女娲氏之笙簧。”《诗经》中已有笙的名称,如《诗经·小雅·鹿鸣》:“鼓瑟吹笙,吹笙鼓簧。”《诗经·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上古时期的吹奏乐器还有很多种类,出于宫廷、军事活动、宴饮等各种不同的需要,经常组织一支庞大的演奏队伍,并不亚于今天的管乐团。其中鼓吹曲为后世人所共知。蔡邕曰:“军乐也。”沈约《宋书·志第九·乐一》云:“汉世有黄门鼓吹。汉享宴食举乐十三曲,与魏世鼓吹长箫同。长箫短箫,《伎录》并云,丝竹合作,执节者哥。……魏、晋世给鼓吹甚轻,牙门、督将、五校,悉有鼓吹。晋江左初,临川太守谢摛每寝,辄梦闻鼓吹。有人为其占之曰:‘君不得生鼓吹,当得死鼓吹尔。’摛击杜韬,战没,追赠长水校尉,葬给鼓吹焉。”范晔《后汉书·志·礼仪中》中对汉乐的分类有四种:“蔡邕《礼乐志》曰:‘汉乐四品:一曰《大予乐》,典郊庙、上陵、殿诸食举之乐。郊乐,……。宗庙乐……食举乐。二曰《周颂雅乐》,典辟雍、飨射、六宗、社稷之乐。……三曰《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群臣……。其短箫、铙歌,军乐也。’”另外,还有一些人专门从事吹奏乐器,以娱人。《汉书·周勃列传》记载周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以吹箫给丧事,师古曰:‘吹箫以乐丧宾,若乐人也。’”

综上所述,孔望山摩崖石刻中的吹奏乐器是研究我国上古时期吹奏乐器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对发展我国吹奏乐器有着借鉴、继承的作用。虽然我们通过孔望山摩崖上的石刻图像还不能对我国古代的吹奏乐器有完全了解,但从75号吹竽和77号吹箫的画面上,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吹奏乐器的发展过程。不仅如此,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上古乐器在古海州地区的盛行,也让人联想到这一地区贵族的豪华生活以及昌盛发达的经济,为研究我国东部地区的音乐发展史提供了实证。

[1]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

[2]孙逊.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乌丙安.民间文艺概论[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

[4]林俊卿,梁继林.中国民族器乐精要(二)吹奏乐器——埙[J].中国音乐教育,2002(12).

[5]温玉成.孔望山摩崖造像内容试析[J].中国历史文物,1985(1).

[6]林俊卿,梁继林.中国民族器乐精要(三)吹奏乐器——笙[J].中国音乐教育,2003(1).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2mail:shekeban@163.com

book=208,ebook=208

J632.1

A

1673-1395(2010)01-0098-03

2009208230

李传江(1976—),男,江苏连云港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羌笛摩崖石刻
赵昆:让千年的羌笛声传向更远的未来
中外石刻大不同
艺术启蒙(2023年5期)2023-05-31 00:52:36
西狭颂摩崖石刻
羌笛悠悠(男高音独唱)
当代音乐(2022年5期)2022-04-29 16:40:29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摩崖石刻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湖南包装(2020年6期)2021-01-20 02:02:12
羌笛悠悠
羌笛为武汉吹响
草地(2020年2期)2020-04-16 13:02:31
“南行唐北界”摩崖石刻考察图辑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红岩春秋(2019年12期)2020-01-03 06: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