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突破工学结合的瓶颈

2010-08-15 00:49:10许小雅
关键词:工学校企职业

许小雅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515)

试论如何突破工学结合的瓶颈

许小雅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515)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中,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较低,已经成为阻碍工学结合的重要瓶颈。当前影响企业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来自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面,因此,必须充分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多渠道推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企业;积极性;主体地位

一、企业在工学结合模式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理念,工学结合倡导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2002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发展思路,倡导职业教育的模式转型。

在中国倡导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型,推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能够克服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的种种弊端,又契合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与经济转型的现实需要。以往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以学校形态实施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模式,强调课程内容的理论化、学习方式的课堂化、学习结果的文凭化和学校组织的制度化。[1](P92)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主要表现为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技能不能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更难以适应各行各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国民就业的主要力量。相关研究已经指出,发展中小企业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最本质和最直接的办法,中小企业在一个经济体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而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2]因此,以市场为导向,为企业提供急需的从业人员,理应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也是职业教育得以发展壮大的基本前提。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化大生产,并将分工与协作扩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每个领域。这就必然要求中国的职业教育改变以往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密切联系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不断充实与调整课程内容。因此,开展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顺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又符合现代社会分工的必然趋势。

应该指出的是,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的提出,还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所占据的重要地位。这主要表现为,相比于传统的学院式教育,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培养过程,共同商定教学计划并实施与管理,同时要求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员在企业中参与相应的技能实践活动。这一转变所带来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习制度、教学内容、证书制度、教学评估、学习过程和决策管理诸多方面,企业或是与企业具有相似需求的机构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阻碍企业积极参与工学结合的因素

首先,在政府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与制度驱动。为推进校企合作的健康稳定发展,发达国家普遍重视相关的立法工作,使校企合作有法律做依据和保障。有的国家制定了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践的相关政策,用人单位享受税收优惠等政策,将接收学生实践与企业的利益挂钩。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退税制度规定,用人单位每接收一位学生实践,就可以享受相应的退税待遇。由此可见,完备的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是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得以顺利发展的一个前提。我国虽然已经颁布《职业教育法》,但只能对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原则性约束。同时,由于缺乏旨在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制度与配套措施,校企合作在不少环节上无章可循,无据可依,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

其次,在学校方面,缺乏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管理体制、师资队伍、教学制度和课程体系的支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然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选择人才方面更是要求员工能够迅速进入工作岗位,为企业创造利润。因此,一旦职业学校所提供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必然导致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更难以要求企业给予实习学生以合理的报酬。在教学管理方面,大部分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仍局限于学院式的教学体系之内,其功能设定和主要服务对象是教育系统内部,其衡量尺度由上级管理部门或学术机构所制定,因此很难胜任与校企合作相关的大量的对外联系和过程管理工作。

再次,在企业方面,缺乏重视创新与追求长远发展的眼光。不少企业着眼于自己眼前的技术所带来的利润,对有意义的技术创新工作不够重视。企业没有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不能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任务。企业往往出于知识产权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不愿意让实习学生知道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机密。部分企业甚至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让学生去跑推销,做业务,忽视企业自身的人才培养。因此,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往往充当技术的消极接受者,而不是积极的参与者,单方面地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而不是把实习的学生当作潜在的技术人员加以培养。

三、多渠道推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首先,在政府层面,要加快出台和完善推动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并营造适应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我国政府要高度重视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要明确和落实企业合理分担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相关政策,采取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对接收实习生和毕业生的企业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并按接收人数减免部分企业所得税,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要通过立法建立实习学生的劳动保护制度,免除学生、学校、企业的后顾之忧。

其次,在学校层面,要改革课程设置与管理方式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拓展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学实力,深化办学层次,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结合点。在办学理念上,高职院校要建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在自身功能定位上为企业发展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在教学管理中,学校要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

再次,在企业层面,要重视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与提高企业竞争力相结合。企业既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使用的规定,把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制订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与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鼓励和支持在职职工参加培训,提高技能,还要努力提高企业内部的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职院校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作用,积极参与,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不断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和校企合作能力。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许德友.发展中小企业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一个基于中小企业理论和中国现实的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7(5).

G718.5

A

1673-1395(2010)01-0341-02

2009-11-20

许小雅(1979—),女,湖南岳阳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高职研究。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猜你喜欢
工学校企职业
盐工学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工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