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芳
(青岛滨海学院 基础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从社会主义本质论看邓小平的以人为本思想
韩玉芳
(青岛滨海学院 基础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邓小平从未提出过以人为本的科学概念,但在他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以人为本思想。其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内涵着鲜明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价值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物质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根本途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这是一种尊重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是一种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社会发展理念,也是对邓小平关于人民利益最根本的理念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从没有使用过“以人为本”的概念,但研读邓小平文选和邓小平年谱等文献资料,会发现邓小平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质、主体、核心,把人的发展视为发展的本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标志,体现出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他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P373)。这一科学论断既是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科学回答,其中又蕴涵着深刻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要做到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最终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具有相应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一切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产品还不够丰富,还不能充分满足劳动者的需要,所以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在论述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时,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财富的多寡。这深刻地说明,不管生产关系如何先进,如果没有发达生产力的现实基础,想充分地实现以人为本,最终都会是一种空想。所以邓小平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多次强调指出,讲社会主义,“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在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上,邓小平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一是根据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用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办法来发展生产力;二是面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他提出通过不断改革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是邓小平从人民利益出发最具说服力的例证。
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说,要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根本途径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因为只有消灭了剥削制度,消除了两极分化,才能为实现以人为本提供保障,扫清障碍。所以,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必须是在存在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条件下才能实现。首先,在坚持公有制方面,邓小平把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其次,在坚持按劳分配方面,邓小平也指出:“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1](P64)
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允许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存在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当前我国生产力整体水平比较低,必须把允许非公有制的存在作为长期坚持的根本方针。这也体现了邓小平能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尊重和承认不同的阶层和群体,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实现将会通过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逐步地得到体现。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所以,贫穷和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以人为本,解决的办法就是走共同富裕之路,这是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也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充分体现着人民的立场、人民的利益。他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的是走了邪路了。”[1](P111)“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邓小平如此强调共同富裕,有一个重要的立足点,那就是从人民利益出发。在他看来,发展生产,增加人民收入最终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以人为本思想要求把发展成果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坚持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最大成果就是达到共同富裕,人民是这个最大成果的享有者。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1](P172)“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但我们不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不是为了片面地追求GDP,也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富裕,而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共同富裕。
需要深刻理解的是,以人为本要求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共同富裕本身就蕴涵着人的解放与自由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关怀。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不仅有物质的富裕,而且有精神的富裕,社会主义的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只有物质的富裕而没有精神的富裕,并不是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真正富裕。“前者是指人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的大幅度改善;后者包含人民受教育年限的增长,知识结构的完善,道德水准的提高,休闲的时间和方式增多,等等,简而言之就是人的现代化。”[2](P187)他始终强调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就是基于这样的分析而提出的。他指出:“……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P28)可见,达到了共同富裕,也就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刘志光.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A849
A
1673-1395(2010)01-0251-02
2009-10-12
韩玉芳(1975—),女,陕西渭南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