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宏波
(江汉油田教育集团,湖北潜江433124)
利用历史学科优势 凸显德育渗透效果
赵宏波
(江汉油田教育集团,湖北潜江433124)
从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入手,分析历史学科特有的育人优势,阐述了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注意、把握的问题,以期凸显德育渗透效果,达到育人的目的。
历史学科;德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并明确强调“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育人为本是以人为本在教育系统内的根本要求,强调学校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简言之,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育人,必须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一个人如果“缺才”,至多就是“次品”、“废品”,而如果“缺德”则是“危险品”。所以,作为教师,作为育人的主力军,不仅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做“学问”,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而课堂是教师教学和育人的主阵地,如何充分利用课堂和学科教学,达到育人的目的,是一个时时刻刻都值得我们探究和研讨的重要课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说每门学科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其中历史学科更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无法替代的地位与作用,也是历史学科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个人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世界、看社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社会,怎样去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清时代潮流和趋势,不仅需要具备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需要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三观”的培养又必须依赖于历史教育,通过历史教育系统地学习思考才能获得。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加以利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首选题材,在国格、人格的培养、教育方面有着特殊的功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问题。
不论古代史、近代史,还是通史,历史教育都是极富德育功能的。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历史教育而言,历史学科所蕴含的育人优势,主要表现在5个“有助于”:一是有助于正视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二是有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有助于学习科学技术史等知识,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充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四是有助于掌握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治意识。五是有助于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和开放精神。
司马迁在编撰《史记》一书时自序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笔者认为,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把历史讲得更贴近于现实,给学生提供分析现实社会的借鉴,帮助学生看清时弊的根源,并进而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和疑难问题,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做到时代感和历史感的交融。例如关于当代改革专题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还小,社会阅历太少,对改革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比如下岗、贫富差距的加大、西方不良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等认识常常比较模糊、充满困惑。为此,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优势来加以引导: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世界历史范围来考察,我们都不难发现,每一次重大的变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要经历一番磨难,因为改革必定会对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会激起少数人强烈反对,然而这一切终究不能挡住历史前进的车轮。管仲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终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的霸主;商鞅以身躯换来了秦国的强大,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化改新终使日本跨入了封建社会的行列……历史证明: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的改革出现一些波折、困难甚至失误,都是不可避免的,以此来坚定他们对改革的信念和对祖国未来的信心。
历史是人创造的,对真、善、美的赞扬,对假、丑、恶的鞭挞,无不浸透人的情感。只有在感情上接受,才可能在思想上认同。情感比思想领域更广阔,而思想比情感内容更深刻。在讲述中国革命史有关《长征》的内容时,通过引用大量回忆文章、视频资料以及央视《我的长征》,引领学生感受长征精神,即坚定的革命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课后学生以征文方式写出了他们的感想,有的还在升旗仪式上进行演讲,有的班级还发动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专门举办有关《长征》的小报比赛等活动,这样能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会使学生终生难忘,从而达到德育目标。
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师还应把握分寸,不能一味追求标新立异,特别是在一些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上,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论是过激言论,还是消极言论,都要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明辨是非,该给定论的要给定论,不要造成学生思想的混乱。例如,学习南京大屠杀时,针对当前日本极右势力美化侵略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收集相关资料,展开课堂讨论,效果比教师一味的讲解会更好。在学校大型活动中学生编演历史剧时,也可以从历史学科的角度适当进行指导,提醒学生不要把历史剧变成搞笑的闹剧,从而不失历史教育的严肃性。
作为历史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每年都可以结合“五四”、“国庆”、“一二·九”等重大事件纪念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如举办历史故事会、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参观革命胜地,学唱革命歌曲,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和纪念展览,进行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等活动,发挥自我教育的机制、调动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情感体验和意志磨炼,通过活动得到熏陶、受到教育,寓教于乐、寓教于实践,从而实现德育目标、优化德育渗透。
总之,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要牢记教师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注重方式方法的探究和应用,不断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提升德育渗透的艺术和效果。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积极开展德育渗透,一定能达到预期目的和理想效果。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2mail:huhaohuan2@126.com
book=127,ebook=127
G63312
A
1673-1395(2010)01-0224-02
2010201210
赵宏波(1966—)男,湖北潜江人,中教一级,主要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