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因素对中国古诗英译的影响

2010-08-15 00:49:10蒲秋菊
关键词:缺省音调古诗

蒲秋菊

(川北医学院 外国语言文化系,四川 南充 637002)

跨文化因素对中国古诗英译的影响

蒲秋菊

(川北医学院 外国语言文化系,四川 南充 637002)

以文化缺省和文化差异为视角,分析跨文化因素对中国古诗英译的影响。译者作为文化传播者,应尽力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中的可理解性,尽量缩短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距离,消除由于缺乏理解而造成的障碍。

跨文化因素;中国古典诗歌;翻译

一、翻译作为跨文化的活动

要理解翻译是跨文化的活动,首先需要清楚语言与文化、翻译与文化、诗歌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依赖的最主要方式,在交流语境中,语言则与文化发生多样复杂的关联。文化覆盖的层面从知识的储备、个人信仰、价值观、等级制度到时间观念、空间关系、宇宙概念不一而足。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并反映文化。

翻译是理解文化和文化交流的必要手段。翻译从本质上说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交的沟通实践。许多学者都强调了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性。Nord用跨文化交际来取代翻译,Manttari认为翻译是跨文化的合作行为,这些术语都强调了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运用或文化与翻译的紧密联系。近二十年来,随着文化研究的深入,翻译涉及到语言与文化的观点得到普遍认同。

Nida指出:“对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双文化甚至比双语更重要,因为文字在它们起作用的文化里只有意思可言。”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面临文化难题。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地理位置、宗教信仰、价值观、政治体系等,这些都导致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都深深植根于本族语言中。因此,在翻译时,正确理解并传达文化是十分重要的。

文化学习有丰富的资源,诗歌就是其中的一种。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语言的精髓,渗透在文化中。要全面地理解文化,就必须认真阅读诗歌。如前所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工具。诗歌作为语言的瑰宝、文化的结晶,是最难翻译的文学分支,需要译者具备跨文化的意识。在翻译诗歌时,译者应该特别关注两种文化的差异。

二、中国古诗的特点

音调。中文是音调语言,每个字都是单音节词,用固定音调发音。汉语有四种音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为了追求韵律美,把第一种音调作为平声,后三种作为仄声。平仄在诗歌里有各自的位置,中国古诗的音韵美就在于平仄的起伏。四种不同的音调形成了调式,而诗人们灵活地运用着调式,使得诗歌具备了音乐和韵律的优良品质。与此不同的是,英诗的韵律美则建立在重音和非重音的安排上。

韵律。中国诗歌的传统就是对韵律的运用。《诗经》收录了305篇诗歌,仅有7首没有押韵。总体而言,诗歌可分为韵文和散文,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押韵。尾韵在中国古诗中无处不在,它赋予诗歌音乐的美感。

严格的对偶。对偶是中国古诗的一个显著特征。通过把截然不同或相似的事物放在并列的位置上,对照就产生了。在对偶句里,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要与下一行相应的第一个字在音调上形成对比。同时,形成对照的词应该属于同一词类,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两个词的意思应相近或相反,平声应与仄声相对。

意象的组合。中国古诗的另一个特征在于把不同的意象放置在一起。意象的堆积不需要联系动词、句法符号,有时,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群能激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很好的例子。“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放在一起,构成了极美的图画,给予读者无数遐想。

诗的语言。诗的语言是对所有诗歌的要求,但在中国古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诗人可以任意调换词序,打乱词语或句子,只为追求诗意或审美的视角。

灵活的句法。汉语没有曲折变换,不受所有格、性别、情态、时态的影响。词语能够灵活使用,词性可以转换。在汉语里,同样的词,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或其他词类。

频繁省略主语。汉语突出了主语,所以经常省略掉主语。省略部分可以被识别为任何事物,这就造成普遍的诗歌品质。

数的缺省。在这里,数的缺省并非数字的缺失,而是说在汉语里,名词没有单复数。

三、中国古诗英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一)文化缺省

文化缺省是指具有相同文化背景,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现象。它的存在使不具备相同文化的人在交际时无法构建语篇的连贯语义,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典故、专用名词、双关就属于这一类。请看以下例子:

(1)汉皇重色思倾国。(白居易《长恨歌》)

译文一:His Imperial Majesty,a slave to beauty,Long for a“subverter of empires”. (tr.Giles)

译文二:China’s Emperor,craving beauty that might shake an empire.(tr.Bynner).

这两个译本可说是在形上和原文相符,但在内容上却没有达到原文传递的意思。

频繁地使用专有名词是中国古诗的一大特色,这给翻译带来了困难。

(2)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译文:The steps seem steeped in water when cold grows the night.

She sits to watch two stars in love to meet in the skies.

如果在翻译中直接把牛郎和织女按照字面意思译出,读者就会不知所云。例(2)很好地印证了文化缺省给翻译造成的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到双关的使用造成的文化缺省。汉字是单音节词,因此在汉语中出现了大量同音异义字。而双关就主要建立在此基础上。在《红楼梦》中有这样的诗句:“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雪”和“林”的表面意思是指代本身,实则指代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因此在翻译时很难取得双关的效果。

(二)文化差异

汉语和英语起源于不同文化语言。在汉诗英译时,译者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指称,不同的联想意义;同样的意思,不同的形式;相同的形式,不同的意义,不同的审美标准。例如,《红楼梦》中,“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没有人会把霜翻译为“frost”或者“frosted”,把鸳鸯翻译为“mandarin duck”。在中国文化中,霜通常是和银发联系在一起的,譬如李白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苏轼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但是,在英文中,霜就缺少了这一层联想意义。同样,鸳鸯是一种水鸟,对国人来说并不陌生,通常它们都是出双入对的。但是,如果对应英文“mandarin duck”,它就不具备这样的内涵,最好将鸳鸯翻译为“love bird”。

[1]Nida,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Samovar&Porter,R.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Pek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0.

Cross-cultural Influenc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PU Qiu-ju (Department of Foreign L anguage and Culture,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N anchong Sichuan637007)

Translation,as 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vent,concerns not only two languages,but also two cultures du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s the refle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erefore,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should also be viewed as 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factors;classical Chinese poetry;translation

H315.9

A

1673-1395(2010)01-0177-02

2009-11-20

蒲秋菊(1982—),女,四川南充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育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猜你喜欢
缺省音调古诗
春的呼唤
新航空(2024年3期)2024-06-03 22:25:26
基于“缺省模式”设计平台的控制系统研发模式重塑
“拟古诗”之我见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2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2期)2018-12-06 09:30:42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56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1期)2018-09-28 02:24:50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缺省语义模式下话语交际意义研究
关联期待与缺省推理下缺省语境的生成模式
外国语文(2015年4期)2015-11-14 01:57:56
观点句中评价对象/属性的缺省项识别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