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国家关系的地理阐释

2010-08-15 00:49:04曾建忠金身佳
关键词:曹魏荆州三国

曾建忠,金身佳

三国时期国家关系的地理阐释

曾建忠,金身佳

魏、蜀 、吴三国鼎立是我国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第一次的分裂。其彼此间的征战与兴衰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形成轰轰烈烈的壮举。战争总是在一定地域上进行的,地理环境对于国家关系-政治、军事力量的抗衡以及作战规模与方式等有着深刻的影响与制约作用。魏、蜀、吴三国的国家关系-政治、军事力量间的抗衡多有一定的地理背景与自然基础。只有把这些政治与军事活动摆在地理的背景上,才能较全面地看清与理解地理环境这个“无所不在的伟力”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魏蜀吴;三国;地理背景;国家关系

地理环境是历史发展的空间、军事活动的 “舞台”。自古以来,人类在地理环境这个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史剧。战争总是在一定地域上进行的,它的直接目的是对国家一定地域空间的占领与控制;地理环境对于国家之间政治、军事力量的抗衡以及作战规模与方式等有着深刻的影响与制约作用。三国是我国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过东、西汉约400多年的统一后形成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分裂政权。过去有学者从战略战术上探讨过这一时期的历史事实,但从地理角度阐释三国国家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少见的。

一、三国鼎立的地理基础

自古以来,国家之间政治与军事活动不仅脱离不了其具体的地理环境,而且还因后者,关系到其利弊得失。历史上,凡是重要的政治家与军事家,无不是对地理环境有充分了解,并将其与政治、军事形势相结合,作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是根据地理条件分析政治、军事形势,从而提出其战略思想。在西方,著名的腓特烈大帝就非常注意地理与军事的关系,其在《给将军们的训词》中提到:“地理知识,对于一个将军来说,犹如步枪之对于士兵,数学公式之对于几何学家一样重要。他如对地理一无所一知,非铸成大错不可。”

地理条件在形成三国鼎立局势中当然也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那时为什么没有形成南北对峙的两国,也没有形成后来五代十国那种更多的地方割据,或四国、五国、六国,何以单单只是三国呢?

从政治地理学的角度看,一个国家或独立的政治实体在一个相互攻战的环境中要能够独立存在下去,它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是要有一个核心地区。这个地区人口多、密度高、经济发达,要有一种凝聚力,可以提供兵源、政治与支持。第二是防守条件。不仅要有良好的地理条件便于防守,还要有一定距离的隔离带。这一条件对于力量较弱的一方显得尤其重要。魏、蜀、吴三国之所以能长期形成鼎足之势,与当时中国的地理条件及其地域分异有很大关系。从宏观上看,当时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格局均大致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大地域单元,其北面是黄河流域,从西往东,先是渭河谷地,然后是伊洛河小平原,再往东不远则是以郑州为顶点作扇形展开的广大的黄淮平原与海河平原,从太行山与伏牛山东麓往东一泻千里,北起现北京、南到淮河之滨。这块纵横上千公里的土地,除山东半岛上的泰山与丘陵外,均是平原沃野、阡陌相连的好地方,也是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秦岭-淮河以南是长江流域,从西向东,则有四川盆地、两湖平原以及长江下游和三角洲地区,形成明显的三个自然地理单元。不论是南北以及南方的三个自然单元之间,既有明显的自然地理界线又有山脉、河流等相当的空间隔离。这些均为曹操、刘备、孙权在群雄混战、军事兼并后各霸一方、形成鼎足之势提供了得天独存的地域条件,这也是当时形成三国鼎立的奥秘所在。

具体而言,当时据有华北的曹魏,地理环境优越,土地肥沃,疆域辽阔,该地区开发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经济相对发达,交通便利,国富兵强,在国力上具有优势。在北方诸雄之中,曹操是个有深谋远虑的人物。所以,历史选择了他来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其统一的原因,除曹操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外,便是因为黄淮与海河两平原是一个地域整体,无法予以分割。群雄征战的结果,只能是强者胜,不可能有较长时间处于分裂而不统一。

在南方,长江流域自上而下的四川盆地、两湖平原及长江下游地区恰与益、荆、扬三州的行政划分大体相符。蜀汉占有荆州、巴蜀地利优势,两地战略意义非常重要。益、荆、扬三州情况由于环境条件与人物各异,其势力亦各不相同。益州刘璋比较保守,缺乏进取,偏居一隅,比较封闭,加上受汉中张鲁侵扰,势衰力弱,对外无甚影响。荆州刘表为人优柔寡断,加上缺乏谋臣良将,有刘备而不善使用,只是坐守荆州而无作为。江东孙权继父兄之基业,聚集忠良豪杰,进据江东,知人善用,力图谋求向外发展。

曹操统一北方后,想利用其声势一举征服南方以求一统全国。于是,他于建安十三年秋起兵经南阳南下荆州。恰好借刘表病死之机收降其余众,进据南郡。当胜利在望之时,却被孙刘联军打败于赤壁。由于损失惨重,一时难以再聚集重兵进行决战,只好听任南方处于独立状态。在此情况下,刘备借机向益州发展,并与孙权结盟共同对付曹操而使三国鼎立的平衡局面得以形成。因此,三国鼎立是其政治力量平衡的结果,但其中,地理因素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荆州在三国抗衡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曹操在统一北方后,意欲南下一统中国。而南方益、荆、扬三州皆独立,为什么没有形成三方联合对付曹操而成四国并立局面呢?这其中,除人为因素外,亦与地理条件有关。本文仅就荆州一例予以说明。

三国时的荆州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等省的一些地区,辖长江南北20多个郡。荆州两湖平原介于西边四川盆地与东面的长江下游之间,通过长江与上、下两自然区相联系。其北与中原地区虽有桐柏山与大别山作为屏障,但由汉水的支流唐河、白河所形成的南阳盆地却是进入中原的捷径。荆州由于居于长江中游,所据长江水道面宽阔、联系颇为方便;往北通过南阳,越过伏牛山低矮丘陵可进入许都的效野;向西经三峡及四川盆地的内河能到达其核心区的成都平原。

从外部来看,江东扬州与荆州一水相联,近在咫尺。扬州如取得荆州则可以发挥大江阻隔作用,避免上游敌船朝发夕至的威胁。对中原来说,荆州是进入南方的要道,占据荆州就可以顺水东下,直取江东完成一统大业。即使不能如愿以偿,也需据有南阳与襄樊,既可保障许都西南的安全,又可维持对荆州的威摄作用。从益州方面看,获得荆州更是十分重要。正如诸葛亮《隆中对》中所说,“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自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1]清朝顾祖禹对全国军事地理进行了很深的研究,他在论述这一地区时说“夫荆州者,全楚之中也。北有襄阳之蔽,西有夷陵之防,东有武昌之援。”[2]他也非常看重这一地区的军事地理位置。可见,荆州处于军事割据与抗衡的“中枢区域”,其地理形势非常特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刘备之所以能崛起于群雄逐鹿的汉季,与占据荆州这一要地有关。在遇诸葛亮之前,刘备的事业屡起屡仆,重要原因在于他没能占据一块战略要地,缺乏建立与巩固政权的地理空间基础。而后,诸葛亮在隆中为其规划方略使他茅塞顿开,从而把占据地理位置重要、地理条件优越的荆、益二州作为立国要策之一。对于刘备而言,一旦失去荆州,则会被限制在长江三峡以西的巴蜀一隅,只有守之余地而无攻之优势,当然也无法兴复汉室。正因为如此,刘备在赤壁之战“借”得荆州之后便苦心经营,并派大将关羽以重兵把守,但最后却不慎失去。刘备夷陵之战伐吴的主要动机,与其说是为关羽报仇,勿宁说是为夺回荆州,从政治上考虑再度以荆州为据地,实践兴复汉室的隆中决策。历史的发展也恰恰证明了荆州对于蜀汉政权生死攸关的重要作用。荆州失守,使这一维持蜀汉与曹魏、东吴鼎立的支撑倾倒,从而打破了战略格局上的平衡态势,并构成了蜀汉政权由盛到衰的转折点。荆州不仅对于蜀汉政权是生死攸关的,对于东吴和曹魏而言也是志在必得的,因为谁拥有它谁就有成霸业、统一全国的主动权。东吴的鲁肃曾进说孙权:“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3];郭嘉为曹操制订了“当先定荆”的战略计划。当时袁绍已死,曹操准备讨伐他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郭嘉说:“……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4];魏、蜀、吴之间三度对荆州的争夺战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赤壁之战,曹操原想以大军压境之势击败刘备,逼降孙权,完成统一大业,未想到却反而迫使孙刘联手合力抗击,而招致赤壁之败。曹操赤壁兵败除有战略失误原因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地理形势的忽视,是“舍鞍马,仗舟楫,以己之短击人之长”所致;关羽北上围攻襄樊并取得胜利,曹操与孙权暗中联合,造成关羽之失。关羽被杀,荆州之失则为三国的新格局提供了基础。刘备猇亭失败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三国新格局这一基础,同时,蜀的势力地位下降,只能与吴和好,牵制曹魏以保住益州的蜀地。因此可以说,魏、蜀、吴三国格局的关系是始于斯地,其完成亦于斯也。而这些条件亦都与荆州的大的地理区位及本身的地理条件有关。总之,在三国形成时期,由于荆州归属问题的最终解决,魏、吴共有荆州,蜀汉据有汉中;“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5]三分天下的政治地理格局才得以形成。这种政治地理格局以及三方战略策略的胜负得失,不仅影响了三国局面的形成,也进一步影响了三国局面的发展和变化。

三、三国归晋的地理因素

刘备猇亭失败病死白帝城以后,直到吴、蜀失败与晋的统一,其间,吴、蜀联合抗击曹魏的政治格局和蜀、魏战争基本上集中于渭河南岸的眉县至天水一线,吴、魏则争夺于合肥与濡须口长江北一带的军事格局都已稳定。彼此都在边界接触地带进退而无较大进展。

对蜀来说,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深知荆州已失,无望回收。“隆中对”中设想的以荆、益两州之众与地理区位恢复汉业的目标已难实现,只能巩固益州之后,再思图扩展。为此,他采取的战略步骤是:首先,加强、恢复与东吴的联盟,对曹魏形成牵制与呼应的战略。其次,设法安抚南方少数民族,以解除后顾之忧。第三,待上述两项任务完成后,便专心全力对付曹魏。

诸葛亮为伐魏,把前进基地设在汉中。一是考虑到国小兵弱、经受不住重大损失和地形崎岖、千里补给十分困难的情况,诸葛亮采取了由汉中转向西北,从渭水上游东下,利用该地距曹魏中心过远、大军支援费时的策略。二是考虑到当地氏、羌杂居可兹利用,胜则就地取食、收集部众,顺势东下,进兵关中。看来,诸葛亮的如此设想,庶几能以益、凉两州与曹魏争天下。如果不利,则可胁其众以实其边,依山防守,阻其进攻。因而,诸葛亮所谓“六出祁山”(实则五次出击)皆依其“万全之策”,故不敢取魏延出子午谷,直取长安之计而冒风险。但是,地形条件对蜀有其利亦有其弊,其弊在于给养的供应与调动,加上兵力不足,难以寻求合适战机。司马懿洞悉其弊,利用渭河谷地、兵多、粮足、交通供应方便,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实际上,司马懿是以静制动,使其难以有成,寻不到战机,只能撤兵。蜀虽有诸葛亮之智慧、姜维的英勇,但无法克服其地理与人力上的限制。

东吴据有荆川,击败刘备后,其长江天险成为一体。防守上,可以上下呼应、相互支援。另外,据有荆州大部,国土、人口、势力大增。由于西边与蜀重新和好,遂可以专心对付北面曹魏。从地理形势看,东吴与曹魏的接触线有二:一是西边的襄樊与南郡。襄樊北面是南阳,地近曹魏畿辅,有重兵防守;二是东面的合肥与濡须口,魏派有大将坐镇。对东吴来说,出兵西线,兵少,无法取胜;兵多,则其首都建业就会暴露于被进攻地位,故采取守势。在东线,合肥距建业近,又有水道与长江相连,如曹兵进入长江顺流攻建业,则吴危矣。因此,魏在合肥的重兵是东吴心腹之患。为保自身,吴对合肥是志在必得。所以东吴与曹魏之战几乎全都在于争夺合肥。取得合肥,就可使建业无忧,把战线推到淮河,此即是守江必保淮之策。对曹魏来说,由襄樊南下不如由合肥进攻击东吴要害。在合肥,进则震动其京畿,守则威慑其核心,失则徐淮难守、危及东壁。一个必得,一个想进。结果是孙吴与曹魏两家在此都难越雷池一步。

三国鼎立后期,吴、蜀统治者昏聩,失去朝气,而魏则有司马氏掌权、并代魏为晋,于是在作了充分准备后,大举攻蜀、吴,多路进兵,使蜀、吴尽管有山势、大江的险阻,但是却首尾难以兼顾,最后不得不献地以降。至此,分裂了近百年的中国重归统一。

此外,人文地理条件对三国之间的抗衡也产生了一些重要作用,它与自然地理条件结合在一起深刻影响到地域的政治与军事力量。这里仅以少数民族的分布为例进行说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当时,魏、蜀、吴三国所在地域均有较多少数民族分布,但以蜀国的少数民族人口数最多、构成最为复杂。曹魏所占据的北方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形开阔平坦,少有高山大河阻绝,故各民族交融频繁,易于融合,并容易从少数民族中吸取力量,如曹操北征乌桓,选取乌桓青壮年骑兵成为“天下名骑”,对其壮大军事力量起了很大作用。而吴、蜀占据的南方与边疆少数民族多为高山急流所阻隔,彼此不易交往、融合,他们征服少数民族较之魏来讲,花费了更大的精力和较沉重的代价,不仅很少从少数民族中吸取到力量,反而因众多的少数民族的反抗在征服中削弱了自己的实力。

由上述可知,魏、蜀、吴三国之所以能长期形成鼎足之势,最后由北胜南达到全国的统一,其中地理环境这一基础与背景起着重要的作用。三国诸雄都曾在地理背景上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并在地理环境这个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历史活剧。魏、蜀、吴之间的抗衡,实质上是在地理环境的基础与背景上人地结合进行的一场国力较量。曹魏之所以能在与蜀汉、东吴的抗衡中取胜,最后由晋取得统一霸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占据了显著的地理优势并充分发挥了这一优势的结果。

[1]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五·湖广方舆纪要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鲁肃传第九[M].北京:中华书局, 1982:1269.

[4]陈寿.三国志·郭嘉传[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5]陈寿.三国志·蜀书·邓芝传[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 1982.

K235

A

1673-1999(2010)10-0136-03

曾建忠(1972-),男,湖南株洲人,湖南科技大学(湖南湘潭411201)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专门史研究;金身佳(1963-),男,博士,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从事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和历史地理学研究。

2010-02-01

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S080114)

猜你喜欢
曹魏荆州三国
三国战争话荆州(下)
曹魏的书法新纪元
艺术品鉴(2019年8期)2019-09-18 01:22:38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
人大建设(2018年9期)2018-11-13 01:10:06
三国乱谈(1)
崛起的荆州诗歌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21
小中见大尺水兴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荆州》
中华诗词(2017年4期)2017-11-10 02:19:10
刍议曹魏屯田的背景及影响
魅力中国(2016年45期)2017-07-20 01:23:00
荆州:湘鄂西苏区的中心地带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
论曹魏时期的财税治理及对当代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