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协调发展思想的历史维度

2010-08-15 00:49肖文桂
关键词:共同富裕经济发展

肖文桂

邓小平协调发展思想的历史维度

肖文桂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邓小平始终在深刻思考全国的协调发展战略问题。时间与进度的协调、空间与布局的协调、“先富”与“共富”的协调,是邓小平协调发展思想的三个重要历史维度。

科学发展观;邓小平;协调发展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特别是邓小平的协调发展思想。

一、时间和进度的协调维度

1840年以前,中国社会是个自然经济社会。1840年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本的对华输入以及清朝的洋务运动,资本主义大工业被嫁接到中国来了,但中国与西方的发展道路是大不相同的。西方国家由自然经济到大工业,经过了手工工场这个过渡阶段,是循序渐进的;而东方(包括中国)却越过了这个阶段,这个转变,造成了历史的奇观。由于大工业被直接嫁接在自然经济的土地上,冲击力极强的大工业便与自然经济发生了激烈冲突,各种矛盾也更加激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社会中的最大矛盾——人民大众与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早已存在的自然经济与社会化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自然经济比重大、工业和商业不发达、社会化程度低。与经济相对应的是,人民生活水平低、生活模式单一化、国民心理素质低,科学技术不发达。自建国以来,封闭与开放,两个时代的许多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东西并存于我们的社会之中;而两种状况的特征、要求是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这就必然产生冲突。这种冲突范围很广,大到整个社会,小到每个人,同时决定了我们在建设新社会的过程中既有体制上的种种弊端,也有观念上的种种困惑。更由于起点低,我们每跨出一步,都十分艰难。起点低需要迅速发展、加快进度,但又不能勉强追求太高的速度。“速度过高,带来的问题不少”[1]143,经济过热容易出毛病;但速度太低也不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1]255因此,在速度问题上是需要协调的。邓小平十分重视这种协调。1983年3月,邓小平在视察江浙后强调:“现在的问题是要注意争取时间,该上的要上”,“也不要老是试点。老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试点,几乎解决不了几个问题,这就太慢了。”[1]251988年,中央决定治理整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邓小平赞成这个决定,认为整顿有必要。但他又叮嘱说,无论如何,“不能使经济萎缩,要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1]277“适当”,就是既不要主观武断,又不能没有危机感、紧迫感,保持适当的速度就有一个协调问题。

二、空间和布局的协调维度

邓小平认为,根据我国国情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地区在发展基础、发展条件等方面的区别,应当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中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布局,实现区域倾斜发展,允许不同地区在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等方面有所差异。对此,1988年邓小平及时地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他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照顾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沿海地区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1]277-278

十几年来,我国在地区发展方面,很自然地形成了梯度。在沿海地区,由于市场体系发育得较快和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行,其经济活动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因而发展的步伐相对快些。前些年,我国发展的主战场在东南沿海地区,这个地区的人口和劳动力、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财政收入、货币流通量、科学技术成果等,大多占到了全国的一半以上。在东部决战的同时,中西部地区着重于环境治理和基础建设。应当看到,中西部地区本身也有很大优势,例如资源丰富、三线工业强大等。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也腾出一部分国内市场,对内地经济发展大有好处,特别有利于内地在形成“造血”机能后得到沿海的支持和协作。沿海和内地的发展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应当进行区域决战,同时又要梯度推进,“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1]111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缩小各地区的差距,形成比较合理的空间布局。

在世纪之交,党中央总揽发展的全局,着眼于实现第三步战略发展目标,相继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的战略,这是全面落实邓小平关于空间和布局协调发展思想的重大战略步骤,它为新世纪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开拓了新的广阔空间,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使东、中、西部地区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经济态势。

三、发展中的协调问题,第三是“先富”与“共富”的协调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1]265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1990年他又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364如果出现了两极分化,只能是少数人富裕,而多数人民群众却连温饱也解决不了。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但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这是邓小平的一贯主张,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邓小平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人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11]152“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1]142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可以通过示范、帮助和带动等作用使人们走向共同富裕。共富和先富是目的和手段、目标和途径的关系,二者是相互协调,不可割裂的关系。一方面,如果离开先富谈共富,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另一方面,如果离开共富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

四、破解协调和发展矛盾的对策选择

其一,邓小平强调:“第三世界国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前景是很好的。”[1]56同时他又指出,发达国家要明智、清醒地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不要只考虑自己一方的得益而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第三世界国家经济不发展,发达国家的经济也不可能得到较大的发展。”[1]56把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问题联系起来看,是“从全人类的高度来研究发展问题”,这是邓小平同志对国际上解决发展与协调矛盾的看法。

对国内发展与协调的矛盾,邓小平也有深刻论述。他说,“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1]377又说,要“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2]152从邓小平的论述中我们认识到,发展应该协调,但由于发展不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条规律,发展必然走波浪式的道路,因而在领导现实经济工作中,要注意引导经济由不平衡逐步趋向平衡。期望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各地区发展条件极不平衡的情况下实现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显然是不现实的,其后果必然是对资源实行计划摊派,从而抑制了发展。这一点,已为我国建国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无数事实所证实。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落后的社会经济形态演变为进步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过程。经济发展过程通常是沿着一条从不平衡走向平衡,又从平衡走向不平衡,这样的往复循环的道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不同地区、部门或企业的发展,总是有先有后,先后追随,互相衔接,不平衡与平衡交替变动,螺旋向上。要使我国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就应善于利用平衡与不平衡原理,以发展为前提和目的,建立和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营运机制和策略。这应当是邓小平同志协调发展思想的真谛。

协调发展要有一个合理的基点,这个基点便是改革。邓小平同志坚持站在改革的基点上来协调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矛盾。早在1979年,他就认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这样,才能以先进来协调落后。否则,如果以落后来协调先进,就是颠倒协调的基点。过去,我们以“一大二公”、平均分配的封闭的经济体制来协调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实际上是有悖于社会发展的反向协调,它无助于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用改革开放来协调,邓小平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1]368“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1]219同时,我们在具体问题上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要使大家明白,“哪些事进度要快一点,哪些要慢一点,哪些还要收一收,没有这条是不行的,不能蛮干。”[1]219当然,改革与发展有时也会产生矛盾。我们今天是立足于现时代的要求来进行改革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的改革,但即使如此,与发展也会发生矛盾。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保持相当的发展速度。同时,改革又要有一个相当宽松的经济环境,要求国家用较充足的财力去支持改革措施的出台,要求把经济增长控制在基础产业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因此,在一定时期,便要求发展为改革作出一些让步。过去的经验已经证明,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确实需要协调好。

作为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协调发展思想,引领我们克服了改革开放中诸多波折、起伏、风险和动荡,保证了我国连续30多年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和有序发展。今天,邓小平的协调发展思想与时俱进,发展成为科学发展观中的“五个统筹”。笔者相信,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的协调发展思想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A849.1

A

1673-1999(2010)10-0005-03

肖文桂(1971-),男,福建仙游人,硕士,福建漳州市委党校、漳州行政学院(漳州363000)副教授,福州大学法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法学。

2010-01-22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经济发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