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校学籍管理改革

2010-08-15 00:49:10田经兵
关键词:学籍理念管理

田经兵

(长江大学招生与注册处,湖北 荆州 434023)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校学籍管理改革

田经兵

(长江大学招生与注册处,湖北 荆州 434023)

高校学籍管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以生为本意识,加强服务意识,逐步建立学生对学业的自主选择机制,完善学业激励机制,强化学籍警示机制,探索申诉救济机制,鼓励学生参与机制;同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打造高素质学籍管理队伍,加强组织结构建设,完善学籍管理部门职能划分。

以人为本;学籍管理;管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籍管理改革成为高校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学籍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念、制度和实践的优劣直接影响高校教育管理的水平。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高素质、复合性人才的需求,适应高等教育社会化、大众化和高等教育法制化等新形势,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受市场经济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化多重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籍管理进行适应性改革势在必行。

一、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是高校学籍管理改革的必然选择

观念的改变是先导。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兴起,以及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现代高校管理的价值取向越来越明晰。现代高校管理从以经济为导向的管理模式转向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必然选择。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办学层次灵活多样。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所有高等学校开始完全实行缴费上学,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所有这些都对高校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向全党、全国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发展需要,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的新的兴国安邦理念。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应该成为学校的主人,包括教育制度设计、教育管理、教学改革等各个教育相关环节,都必须围绕提高学生素质,保障学生权益,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生能力展开,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是为受教育者服务的,而不应是高高在上的管教者。从这个角度看,以学生为本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运用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之中。高校作为肩负培养高级人才重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的场所,必然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它体现了党和国家以及学校、社会各界对高校学生的关爱和殷切期望。因此,以生为本是高校响应党的号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高校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更新办学理念,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学籍管理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适应高校形势和发展要求以及如何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进行管理制度创新,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21世纪后,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弊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所以高校学籍管理必须以新出台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为基础,从以生为本的观念出发,改革和创新学籍管理制度。

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高校学籍管理改革中的体现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落实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作为根本,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是体现人文关怀的一种哲学观。其具有三层含义: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及人的主体作用;强调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和创造个性的权利及人性发展的要求,并创造一定的环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对人的共性和个性加以平衡。

高校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校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毫无疑义,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最高教育理念,贯穿在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它体现了现代教育从传统的知识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的教育价值选择。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人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发展,教育和社会、人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教育是通过培养社会所需求的人来实现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延续与发展的,因此,培养社会所需求的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教育最本质的要求是使学生得到尽可能最完善的发展;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本身,在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育应当使学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体现在高校的人本管理,就是要以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根本指导思想来进行,把人作为管理的主体,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的人力资源,服务于学校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学校目标和学校成员个人目标。高校管理应以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根本,尊重师生的意愿,尊重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同时,应把以人为本作为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统帅渗透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管理中去,否则,具体的管理模式就有可能发生异化。因此,高校的的学籍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有力地贯彻人本理念。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管理指导思想上,以人为本的学籍管理工作强调满足学生的需要。要研究大学生的特点,准确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各种正当合理需要,培养具有独立的、鲜明的、多元化的个性的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在管理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高校的学籍管理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管理。人有丰富的情感、独立的思维和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籍管理过程中只有正确认识学生的价值,重视学生个性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体现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以人为本。

第三,在管理手段上,要体现服务意识。高校学籍管理中的以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高校学籍管理实现管理从训导型向咨询服务型的转变,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学籍管理者必须淡化管理意识,摆正位置,增强平等与服务观念。

第四,加强管理者自我完善和提高。高校学籍管理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管理者必须要熟悉学籍教育的目的、任务和要求,通晓高校学籍管理规律,对学校学籍管理的现状、发展和未来要有清楚的认识,并善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各种管理手段来解决学籍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就要求学籍管理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在工作中做到以理服人和以德服人,做到学籍管理的人性化管理。

三、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高校学籍管理中的运用

高校学籍管理的主体是学生,管理工作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进行,突出“以人为本,以生为先”的学生管理思想。体现在学籍管理改革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逐步建立学生对学业的自主选择机制

大众化教育的深入,高等教育成本由学生与国家分摊、毕业生自主择业等方面的变化,使学生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人生规划意识不断增强。根据对教育价值的不同认识,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应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学生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对未来就业的倾向,选择接受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以及何时接受高等教育;也有权利根据自己的经济、身体等条件,选择何时完成高等教育以及何时再次接受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回归教育)。因此,应逐步建立学生对学业的自主选择机制,主要包括:学生对学习的年限、入学时机的选择和对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的选择等。

(二)完善学业激励机制

学籍管理对学生是一种约束和监督,以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因此,学籍管理在发挥监督功能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发挥学业激励功能,体现监督与激励的统一。通过完善学分制,实施主辅修与双学位制度、转专业制度、课程免修与免于跟班听课制度、提前毕业制度、免试推荐研究生制度、优秀专科生升入本科培养制度,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跨年级选课,给特优生享受与硕士生相同的借书阅览待遇等制度,为学生全面成长、个性发展提供平台,激励学生发奋进取,超越自我。

(三)强化学籍警示机制

学籍预警是指在学生管理中,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不良情况,及时提示、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通过学校、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以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信息沟通和危机预警制度。学籍预警减少了因学生学籍问题带来的矛盾,促进了校园平等、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探索申诉救济机制

在法律日趋健全的今天,随着公众和大学生自身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学籍管理过程中因留级、处分、学历学位证书的颁发等学籍管理问题引发的纠纷逐年上升,甚至成为焦点之一。《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条第五款规定:“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在处理学籍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纠纷时,由于校内申诉期限短,不仅可免学生校外司法诉讼之繁琐程度,而且可以使学生快捷地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五)鼓励学生参与机制

学籍管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一种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并获得良好高等教育效果的手段。因此,在以人为本的学籍管理理念中,学生应该是学校管理的主体而非客体,应当是学籍管理的适度参与者。学生参与学校教学、管理活动使他们有机会学习和运用民主权利,对培养他们形成主人意识、自主自立能力有很大益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学籍管理改革已经成为迫切要求,是当前依法治校,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实现新时期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必然选择。

[1]张虹.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4(9).

[2]朱永新,何小忠.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学海.“以生为本”理念与高校学籍管理改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田经兵.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探析[J].学习月刊, 2009(1).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book=6,ebook=9

G642.47

A

1673-1395(2010)06-0097-03

2010-09-11

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学籍管理专业委员会2009~2010年度专项研究项目(0910B03)

田经兵(1968—),男,湖北仙桃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学籍理念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高校学籍异动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管理系统在学籍管理中的应用与实现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10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教育部:不得将学籍作为中小学生入学和转学条件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4:47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