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派翻译理论与中文电影片名的英译*

2010-08-15 00:53:25杜志峰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1期
关键词:英译译者英文

杜志峰

(江苏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功能派翻译理论与中文电影片名的英译*

杜志峰

(江苏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与文本类型相关,并由译文预期的目的或功能决定。电影片名属于呼唤型文本,其主导功能就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为观众提供信息,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成英语时,必须考虑中英电影片名各自的命名特点以及电影片名的感染功能,恰当运用音译、直译、增减译法、改译、重新拟定等各种翻译方法,以达到吸引英语观众的最佳效果。

中文电影片名;功能派翻译理论;中英文片名的特点;汉译英方法

长期以来,中国影片的进口总体上高于出口,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已经走出国门,在国际性的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在国外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中国电影片名对一部电影的推广非常重要,片名翻译的好坏成为影片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影视翻译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研究人员的数量以及该领域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总体上相对较少。[1]目前国内有关电影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外译汉上,中文电影的对外翻译研究不足,中文片名的英译更加缺乏深入研究。传统的翻译理论把电影片名的翻译归于普通文本翻译之下,一切从“忠实于原文”出发,保留原片名“原汁原味”的直译是最佳译法;以原片名为基础的增译、补译或删译是第二等译法;而直意结合的翻译方法也能接受,却是无奈之举的第三等译法。[2]传统的片名翻译理论简单地追求忠实于原文,而没有考虑电影片名的功能及其特殊性,极大地限制了片名的翻译实践。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与文本类型相关,并由译文预期的目的或功能决定,该理论对电影片名这类应用型文本有很强的指导意义。[3]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与电影片名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代表人物有莱丝 (Katharina Reiss),弗米尔 (Hans J V ermeer)和诺德 (Christiane Nord)。该派的翻译理论是建立在德国语言学家卡尔·布勒的语言功能理论之上的。1934年布勒区分了三种语言功能:信息功能、表情功能以及感染功能。莱丝根据布勒的语言功能论提出了文本类型学,并把文本类型学与翻译策略联系起来作为一种具体的理论。按照主体传意、表情及使役等交际功能,把文本分为三种类型,即信息型 (informative)、表情型 (expressive)以及操作型 (operative)。信息型文本侧重内容,比如操作指南之类的文本;表情型文本侧重形式,如诗歌;操作型文本侧重感染作用,其目的是感染接受者采取某种行动,比如广告、电影片名。通常一个文本会具有多种功能,但有一种起主导作用,文本的主要功能决定了其翻译方法。[4]诺德明确提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照的不是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中预期实现的功能。[5]

电影片名属于操作型文本,同时具有信息、表情及感染三方面的功能。信息功能就是通过片名,将影片的内容简练地传达给观众,起到导视的作用。表情功能就是通过精心构思的片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记忆。信息功能和表情功能都是为感染功能服务的,即通过片名吸引观众。电影的拍摄成本非常高,其创作必须考虑如何吸引观众观看,从而收回成本。对于中文电影的海外推广来说,成功的片名英译必须从电影片名的功能出发。

二、中英文片名的特点

功能翻译理论对电影片名这类操作型文本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译者应首先了解中西片名的命名特点,以及英语观众的接受心理,然后才能确定最佳的翻译方法以发挥译文的信息功能和表情功能,最终实现操作型文本的感染作用,即吸引观众观看,实现影片的商业目的。

中英电影的命名习惯和规律有相似之处。从字数和音韵上来说,电影片名一般短小精悍,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中文片名一般在两字到七字左右,英文片名一般在五个单词以内,很多片名甚至只用一个单词。从表达形式上看,电影片名主要采用短语或句子的形式。从命名的方式来看,电影片名一般都要明白晓畅,有些片名总结概括故事内容,有些含蓄地点明主题。

但译者更要注意中英片名命名的不同之处。中文片名尤其喜欢用生动形象的词汇,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如《赤橙黄绿青蓝紫》、《满城尽带黄金甲》等,而英文片名大多语言平实朴素,如It Could Happen to You就是一部温馨浪漫的爱情剧。在片名与影片内容的联系这一点上,中英也有较大的差异。中文片名用词常与影片的类型一致,比如,《别拿村长不当干部》是喜剧片、《灵异空间》是惊悚片。而英文片名与电影类型的对应关系不是非常显著,有些片名甚至偏离常规,和影片本身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很多动作片和悬疑片常常是轻描淡写,如The O thers是悬疑片,而The Rock是动作片,比较一下两部电影的汉语译名《小岛疑云》和《勇闯夺命岛》,就能看出中英命名的不同取向。“威龙”、“悍将”、“狂花”、“夺命”与“危机”都是翻译英文动作片时常用的词汇,其实英文片名中根本没有出现任何这一类字眼。

三、中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

由于语言表现力的差别,宣传方式的差别,观众接受心理的不同,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向英语观众提供中文影片必要的信息,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是译者处理中文片名时要考虑的核心因素。这就意味着译者要考虑如何在不同文化中实现某一电影片名的感染作用。中文片名英译时,译者要明确了解中英片名命名方法的异同,恰当运用音译、直译、增减译法、改译及重新拟定等各种翻译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利弊,译者须加以甄别。

(一)音译。翻译中文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时,通常采用音译,即用拼音拼写地名或人名。但音译片名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首先,对外国观众来说拼音接受起来有些困难。虽然拼音也是一种拉丁化的文字,但对于不了解拼音的外国人来说,有些拼音形式很难拼读,尤其是带有x、q、zh的音节。比如Xi Shi《西施》、N e Zha《哪吒》、Jiang Zhuying《蒋筑英》,不熟悉拼音系统的英语观众不知如何拼读这些名字。更关键的是,拼音对外国观众来说只表音而不表达任何意义。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片名的信息功能,译者要慎用音译,可以采用增减译法或改译等方法作为补充。

(二)直译。直译就是保存中文片名字面的信息,中英片名命名方法的相似之处是直译的基础。从笔者收集的中文片名英译来看,直译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不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影片使用了直译,本世纪以来在国外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些影片也都采用了直译。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Raise the Red L antern; 《千里走单骑》,R iding A lone for Thousands of M iles;《美丽的大脚》,Pretty Big Feet;《天下无贼》,A W orldW ithout Thieves。

直译可以较好地保存原片名的字面信息和语言特色,有时会营造出一种异国情调,可以满足西方观众对神秘东方的一种想象。李安导演在美国生活多年,可谓深谙美国文化,但他的几部中文电影片名的英译都采用了直译,如《推手》Pushing Hands、《喜宴》TheW edding Banquet,有两部甚至是字对字的硬译,《饮食男女》Eat D rink M an W oman、《卧虎藏龙》Crouching T iger H idden D ragon。这种译文招来很多国内人士的批评和非议,担心这样的译文无法起到文化沟通的作用,反而会误导英语观众。[6]这种担心可能是多余的。在2001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主持人展示了美国人的幽默。他说自己看完《卧虎藏龙》的预告片后跑去看电影,完了发现片中既没有龙,也没有虎,仔细一想,原来“龙”是藏着的,“虎”是卧着的。直译的运用必须以译语观众的接受心理为准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另一方面,采用直译的手法时,应该小心避免引起误解。

(三)增减译法。译文的增减是增加必要的文化信息,或删减冗长的背景信息,利用最经济的方式表达出完整的意思,是对音译、直译的一种有效补充。有些片名在音译的同时增加了简短的解释。如《二嫫》译为Ermo,A V illageW oman,拼音Ermo没有任何意义,但A V illageW oman(乡村妇女)起到了点睛的作用。电影《刮痧》探讨了不同文化的生存方式,在美国曾引起巨大反响。片名译为The Gua Sha T reatment,增加一个“treatment”能让英语观众更好的理解“Gua Sha”这个音译外来词是某种治疗的手段。电影《荆轲刺秦王》译为The Emperor and the A ssassin,省略了具体的动作“刺”,“荆轲”与“秦王”这两个具体的文化符号也淡化为“刺客”与“帝王”。增减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电影片名跨文化的沟通,通过适当省略和增加使片名更好地发挥其感染作用。

(四)改译。改译不是完全抛开原片名另起炉灶,也不是简单地加上几个字词,而是在原片名基础上,结合剧情或英语观众的接受心理,创造性地加工,使片名更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以及英语观众的接受心理,从而取得更好的广告效果。有些片名直译不符合英文片名的命名习惯,有些不能很好地起到导视的作用,或者不能很好地吸引观众,译者可以采用改译的方法。如,《阳光灿烂的日子》曾获1994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其英文片名In the Heat of the Sun采用了介词结构,符合英语片名的命名规律,既没有脱离原片名,又抽象的概括了影片。曾获2001年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影片《十七岁的单车》,其英文片名没有在年龄上做文章,而是从电影的背景出发,改译为Beijing Bicycle,“北京”这个故事的发生地点对西方观众会更有吸引力。

(五)重新拟定片名。鉴于中西文化差异和中西观众的接受心理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有时音译、直译、意译、改译等常规的翻译方法都无法很好地实现片名的广告功能,这时译者应该考虑片名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不是胡乱编造,而是侧重英语表达习惯及观众的接受心理,使片名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1.结合剧情再创造。有些片名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字面上翻译成英文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戴黄金甲》都非常重视海外市场,片名译文也都结合剧情重新拟定为“House of Flying Daggers”和“The Curse of Golden Flower”。为了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很多用人名作片名的电影在翻译时也最好舍弃音译而重新拟定。比如,2005年王小帅导演的《青红》在法国戛纳电影节获评审团大奖,其英文片名ShanghaiD ream s就是结合剧情重新拟定的。关锦鹏导演的《阮玲玉》也舍拼音而重新拟定为Center Stage。

2.仿拟英文的表达。译文如果模仿或套用英语国家耳熟能详的电影名、书名或短语可以更加深入人心。香港电影片名的英译有许多成功的仿拟。如周星驰的喜剧《国产凌凌漆》,英文片名为“From Beijing w ith Love”,套用了1963年007系列电影中的“From RussiaW ith Love”。周星驰扮演的宫廷密探“凌凌漆”戏仿英国皇家特工007,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周润发主演的《纵横四海》,英文名为“Once A Thief”, 套用英谚“Once a thief,always a thief”(偷盗一次,做贼一世)。成龙主演的《宝贝计划》英文名为“Rob-b-hood”,借用英语文化中劫富济贫的绿林英雄Robin Hood之大名,将Robin改为Rob-b,即抢劫婴儿,紧跟剧情中利用婴儿勒索发财的故事。

综上所述,中文电影片名的英译必须从片名的功能出发,以英语观众为中心,侧重英语观众的反应。电影片名的翻译既受原名约束,又富于创造性,要做到神形兼备绝非易事。翻译时应充分认识语言文化差异,认真研究两种语言电影片名命名的异同,同时考虑片名本身要达成何种目的,实现何种功能。从这个角度来说,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能给译者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翻译时不能牵强附会或生搬硬套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而必须在正确把握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依据影片的内容,结合片名的形式,仔细推敲。译名除了传达原片名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更应考虑观众接受心理。传情达意的同时,关键在于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片名翻译虽然只有片语只言,但是直接影响到影片的商业效果,所以译名的好坏意义非常重大。

[1]董海雅.西方语境下的影视翻译研究概览 [J].上海翻译,2007(1):12.

[2]李 群.片名翻译对“忠实”的颠覆——电影片名翻译的现状及理论根据 [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41-42.

[3]伍 锋.应用文体翻译:理论与实践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3.

[4]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63-71.

[5]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9.

[6]朱玉霜.浅谈影视中英译名与其文化的折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37.

Functionalist Approach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ilm Titles

DU Zhi-feng
(School of Foreign L anguages,Jiangsu Polytechnic U 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The 1970s saw the emergence of the German schoolof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A ccording to the theory,a translation action is determ ined by its function and its purpose that it wants to achieve.Based on the theory,the paper departs from the featur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film titles,and discuss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Chinese film titles.The major techniques include transliteration,literal translation,compensation and om ission,rew riting and renam ing the title.A proper use of these translation techniques may enhance the success of the film overseas.

Chinese film title;functionalist approach;features of film titles;CE translation techniques

J955 文献标码:A

1672-9048(2010)01-0084-03

2009-10-01

杜志峰 (1977—),男,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陈 红)

猜你喜欢
英译译者英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社会科学家(2020年8期)2020-02-21 08:28:30
要目英译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英文摘要
鄱阳湖学刊(2016年6期)2017-01-16 13:05:41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财经(2016年19期)2016-08-11 08:17:03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