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红
(渭南师范学院教务处,陕西 渭南 714000)
试论农民工政治文化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陈小红
(渭南师范学院教务处,陕西 渭南 714000)
农民工现象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一个特殊的政治现象。在农民工历史的和现实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反映他们精神世界的农民工政治文化直接影响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源于农民的农民工政治文化具有双重性,对政治发展的影响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当前要努力消除农民工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消极影响,塑造农民工现代政治文化,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农民工;农民工政治文化;政治发展;公民文化
上个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农民工及其大规模流动成为当代中国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农民工是中国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1]。农民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国家经济建设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其身份地位的特殊性以及相关制度安排,使农民工问题成为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农民工群体和农民工问题的产生影响并改变着他们原有的政治文化,影响着我国政治发展的进程。
(一)农民工:一个带有歧视性的尴尬的称谓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不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在非农产业就业,依靠工资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员[2]。其中,“农民”是指其户籍和社会身份,“工”是指他们从事的职业,可见,农民工既是农民又是工人,既不是农民又不是工人。由于农民的身份,他们履行着农民的各种义务,虽然职业是工人,却享受不到真正的工人享有的各种保障与权利;他们生活在城市,户籍在农村,身份是农民,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待遇和权利;他们是现代城市的建设者,国民财富的创造者,却承受着城市居民的歧视和与他们的收入不相符合的城市生活成本。
(二)农民工的产生以及农民工问题
1.“农民工 ”的产生
农民工的产生渊源于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建国后,我国制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为了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出于对过度城市化的担忧以及控制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需要,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并建立了人民公社制度以及统购统销制度,由此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先后出台的一系列相关制度,固化了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中,“农民”不仅是一种职业身份,还是一种经济身份、政治身份、法律身份和社会身份。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使我国的农民阶级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大的分化。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改善自己的经济生活状况,开始向城市转移。可见,农民工是传统的户籍制度与自由的市场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没有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就没有农民工;没有传统的旧体制束缚,同样没有农民工,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民工,渊源于中国传统的城乡分割体制[3]。
2.农民工问题
凡勃伦认为,“制度是以往过程的产物,是适合过去的环境的,因而也决不会同现在的要求完全一致。”[4]作为在建国初特定历史条件下制定的一系列政治制度与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农民工特殊的社会身份、建国初特定制度安排的惯性以及心理观念上的惯性相互影响和作用,便产生了农民工问题。一些文章中称农民工为“城市边缘人”、“两栖人”、“弱势群体”、“沉默的大多数”,这些称谓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农民工的生活处境及在一些方面遇到的不平等待遇。农民工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所得到的回报却与他们作出的贡献之间有着太大的差距。首先,在物质生活方面,他们承担着城市最危险、最脏最累的工作,却只拿到甚至拿不到自己微薄的报酬。据深圳市劳动局企业员工收入分配课题组 1995年对 114家国有企业的调查显示,在相同岗位上,外来工工资每月 800元左右,而有深圳户籍的员工每月工资 2500元左右[5];除了工资待遇的巨大差距,拖欠农民工工资引起农民工极端行为的事件也屡现报端;另外,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的缺失,也使他们处于弱势地位。其次,在政治上,由于二元户籍、身份的限制,他们不能参与城市政治生活,缺乏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加上农民工自身维权的意识和能力有限,致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由于我国是属地管理体制,农民工的流动性也使他们基本的政治权利无法行使,处于政治冷漠甚至“无政治”的状态。第三,在社会生活方面,由于户籍限制,他们始终是城市的边缘群体。背井离乡,精神上也遭受着苦闷、无依无靠和心理失衡之苦。他们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弱势地位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在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中所形成的。人们在过去的经济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着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映。”[6]本是农民的农民工群体,随着他们面对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变迁,其政治文化不可避免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一)农民工政治文化
农民工的政治文化是农民工在历史和现实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是历史传承和现实生活在农民工精神世界的反映[7]。农民工的政治文化包括农民工传统政治文化和农民工现代政治文化。
首先,农民工传统政治文化。政治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随社会环境的演进也需要一个过程。农民工来自于农民,是农民身份和工人职业的统一体,身在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生活,所以农民工传统政治文化也就是农民传统政治文化。徐勇教授认为,农民是一个特殊的具有双重性特点的阶级,其传统政治文化也具有双重性,概括起来就是“对皇权无限崇拜而又极力疏远的二元情感;逆来顺受与官逼民反的矛盾心态;均平与特权观念共存一体的双重人格。”[8]这种农民传统政治文化也可以称作臣民文化。进城的农民工仍然沿袭着这种传统的政治情感、矛盾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人格。但是随着生活环境和处境的变化,会有两种不同的政治文化表现出来并指导他们的政治实践,或者是“敬而远之”的基本政治态度,或者表现为极端、暴力方式的政治行为。
其次,农民工现代政治文化——公民文化的萌芽。农民工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过渡性群体,他们从农村进入城市,不仅仅是居住地的迁移,职业的变更,更是思想文化的飞跃。“城市改造着人性,……城市生活所特有的劳动分工和细密的职业划分,同时带来了全新的思想方法和全新的习俗姿态,这些新变化在不多几代人的时间内就使人们产生了巨大的改变。”[9]进城的农民因为流动增长了见识,获得了丰富的社会阅历,降低了他们的保守性和封闭型,其小农意识和分散性也逐渐为分工协作的生产方式所改变,对新事物的接受性和对社会变迁的适应性增强。在都市文明和先进文化的熏染下,他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传统性削弱,现代性不断增强。“农民流动本身就是一所培养农民现代性的大学校。”[10]在流动过程中,农民工不断受到城市现代公民文化和思想的熏陶,公民意识和公民文化不断提升。公民意识的强化和公民文化的形成,是农民工积极参与政治社会生活的关键因素。
(二)农民工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首先,农民工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农民传统政治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臣民文化”,它所形成的是逆来顺受、政治冷漠、没有独立人格的“臣民意识”和“敬而远之”的政治态度。这种臣民文化使农民工成为城市中“沉默的大多数”,加之他们“两栖人”的实际生活状态,造成对政治的冷漠和政治参与水平的低下。当社会矛盾压抑到一定程度时又会以一种非制度化方式、激烈的极端行为表现出来,造成社会秩序的不稳定。这种“敬而远之”的政治态度、“臣民意识”、矛盾积聚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极端、暴力的政治行为、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不但影响政治稳定和政治参与水平,而且造成农民工对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和认同危机。
其次,农民工现代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农民工现代政治文化即农民工公民文化,是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回归,是理性的加强和自信的建立。“公民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保持民主政体有效运行的一般动力来源”[11]。人们的政治主体意识的增强,政治价值观念日益世俗化,政治心态日趋理性化,表现在政治参与方面则是主动、理性的参与,有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从而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政治稳定。但是,实现农民工政治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塑造农民工的公民文化和公民意识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推动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的变革,加速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消解,是塑造农民工公民文化的制度根本。
首先,改革我国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消解。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消解的最终目标是农民的解放。取消户籍壁垒,才能消除农民工身份的尴尬与社会地位的低下,才能给予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和公民权,从身份符号上体现平等与公正。其次,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渠道和诉求机制,引导农民工理性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减少社会矛盾的激化和集聚。再次,健全分配、社会保障以及社会福利制度,关注农民工的政治权利及切身利益,切实维护农民工的民主、自由和平等权利,给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和享受改革成果的机会,逐渐缩小贫富差距,最大程度地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培养和增强农民工的主体精神和法律意识,增强自信心及社会认同感。
第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为培育公民文化提供良好政治环境。按一般发达国家的经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与公民文化的形成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开放性、自主性、竞争性以及契约精神。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过程,必然是一个促进我国社会从“身份制”向“契约型”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形成并增强公民的平等性、开放性、竞争意识以及独立自主性的过程;是一个利益多元化,公民政治心理不断理性化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形成的农民工群体,其平等意识、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自主参与意识等必然得到加强。另外,“民主”一词内含着主权在民、权力制约、公民参政等思想,“法制”的目的在于维护公民权利,实现公平与正义。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为培育公民文化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第三,推进政治社会化进程,培养具备现代公民基本政治人格特征的人,是形成公民文化的重要途径。政治社会化是指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和社会模式的学习、融合、传播、继承的过程。对于农民工,首先要进行系统的公民教育,培育公民意识、公德意识、权利意识以及法制观念等,提高他们的政治法律素质。其次要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和岗位培训,这是实现对农民工公民教育目标的经济基础。通过教育使他们有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能力和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从而提升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意识。在这种先进公民文化的推动下,公民现代性的提升必将促进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和政治稳定的实现。
[1][5]杨云善,时明德.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周智.浅析农民工现象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3).
[4]刘易斯·A·科塞.社会学思想名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美 ]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7]韦林珍,钟海.农民工政治文化的嬗变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8]徐勇.中国农民传统政治文化的双重性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1994,(3).
[9][美 ]帕克.城市社会学 [M].宋俊岭等译,长沙:华夏出版社,1987.
[10]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M].北京:三联书店,1998.
[11]阿尔蒙德·韦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 (中文版)[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责任编校:谭纬纬)
D6
A
1008-4681(2010)04-0039-02
2010-05-20
渭南师范学院“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及其消解的研究”项目。编号:09YKZ070。
陈小红 (1976-),女,陕西蒲城人,渭南师范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